标准工时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计算是企业生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下面将介绍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标准工时的定义。
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
它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条件确定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评估生产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1. 直接工时的计算公式。
直接工时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时,不包括间接工时。
其计算公式如下:直接工时 = 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其中,产品数量是指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2. 总工时的计算公式。
总工时是指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总工时,包括直接工时和间接工时。
其计算公式如下:总工时 = 直接工时 + 间接工时。
其中,直接工时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时,间接工时是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时。
三、标准工时的应用。
1. 生产计划编制。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定生产周期和生产数量,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生产进度。
2. 成本控制。
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合理安排生产人员和设备,减少生产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绩效考核。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对生产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四、标准工时的优化。
1.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标准工时。
2. 管理人员培训。
加强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能,可以有效地优化生产管理,降低标准工时。
3. 技术改进。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标准工时。
五、总结。
标准工时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标准工时这个概念哈。
标准工时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一个受过训练的熟练工人,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就好比你平时走路有个正常速度,那完成一段路就有个大概的时间,这个在工作里就是标准工时啦。
那它咋计算呢?这里面学问可不少呢。
一般来说哈,标准工时是由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组成的。
正常时间就是工人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纯干活儿的时间。
比如说工人做一个小零件,从拿起材料,到加工完成,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就是正常时间的一部分。
这个正常时间的计算呢,可以通过直接观测法。
就是你拿个小本本,在旁边看着工人干活儿,把他每个操作步骤的时间都记下来,然后加起来。
这就像是你看小伙伴搭积木,从拿起第一块积木开始计时,到搭成一个小房子结束,记录下总共花的时间一样。
宽放时间就比较有趣啦。
这是考虑到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像个机器人一样不停地工作的。
人得休息呀,可能会有疲劳的时候,或者偶尔被打断一下,像上个厕所,喝口水啥的。
宽放时间就是给这些情况预留的时间。
宽放时间通常是按照正常时间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的。
比如说,根据经验或者统计数据,这个比例可能是10%或者15%之类的。
举个例子哈,如果一个工人做一件东西的正常时间是1个小时,宽放比例是10%,那标准工时就是1个小时加上1个小时的10%,也就是1小时6分钟。
这样算出来的标准工时就比较合理啦,既考虑了工人实际干活儿的时间,也考虑到了工人的休息和其他必要的停顿。
标准工时在企业里可重要啦。
它可以帮助企业安排生产计划,知道大概多久能生产出多少产品。
还能用来计算工人的工资呢,如果是按工时计算工资的话,这个标准工时就是个重要的依据啦。
宝子们,现在是不是对标准工时有点感觉了呢?。
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区别工时是指员工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
在企业管理中,常常会涉及到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的概念。
那么,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究竟有何区别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综合工时是指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实际工作时间,包括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以及休息时间等。
而标准工时则是根据企业的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规定员工每天、每周或每月应该完成的工作时间。
可以说,综合工时更加贴近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而标准工时更多地体现了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规定。
其次,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在计算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综合工时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时间进行计算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而标准工时则是企业根据工作需要和管理要求事先制定好的,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综合工时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而标准工时更多地体现了规范和统一的管理要求。
此外,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在管理应用上也有所不同。
综合工时更多地用于评估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包括工作效率、加班情况、休息时间等,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为员工的工作安排和调整提供依据。
而标准工时则更多地用于规范和管理员工的工作时间,包括考勤管理、加班补偿、休息安排等,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员工的工作时间,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区别在于,综合工时更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和个体差异,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而标准工时更注重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规定,更具规范性和统一性。
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工时概念,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总的来说,综合工时和标准工时都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工时管理政策,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标准工时评定方法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展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宽放率〕观测时间将每道工序的工作分成假设干个工作单元,分别进展计时。
注:重点强调:测时前操作方法应已标准化。
操作方法不同,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同。
假设操作方法尚未标准化,操作单元的划分及其时间研究将毫无意义。
划分单元时应注意:1、每一个单元应有明确且易辨识的起点和终点。
在工作循环中,一个操作单元中止另一个操作单元开场的瞬间,称为分解点或定时点。
2、人工操作单元与机器单元应分开,时间研究主要是测定人工单元。
3、不变单元和可变单元应分开,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根本相等的单元,如焊接操作中的手拿焊枪为不变单元。
可变单元是指因加工对象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单元。
在焊接操作中的焊缝所需时间是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的,故为可变单元。
4、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
因为搬运时间受工作场所布置的影响很大,别离出来便于单独研究。
测时方法:〔1〕归零测时法,即在每一个操作单元终了时,使指针回零的方法。
现场记录时,因为要归零,所以费时,且易漏记。
〔2〕累计测时法,即每次按停显示当时时间,再按那么显示累计走时。
〔3〕连续测时法,在整个过程中,秒表不停的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完毕为止,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
研究完毕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出操作单元实际的持续时间。
优点是现场记录时,因秒表开动后不再归零,任其连续走动至各单元末记录时间,比拟方便,且一直连续计时,能保证所有时间均可记录无遗漏。
缺点是各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通过减法求得,处理数据的工作量较大。
评定系数评比时需要将操作者的速度和理想速度作准确的比拟,所以必须有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其快慢,为了到达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个评比的尺度。
评比方法:1、速度评定法,是比拟简单的评定方法,它完全根据观测者关于理想速度概念评定工人的工作速度,即将工人工作速度与观测者脑海中已有的标准水平概念进展比拟。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一)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1. 计算标准工时的方法•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时间。
它是根据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和工作性质来确定的。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计算公式。
2. 固定标准工时公式•固定标准工时公式是最简单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基本稳定的情况。
固定标准工时(FSH)= 总工作时间÷ 总产出量•示例:某生产线上有10名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总产出量为400件。
则固定标准工时为:FSH = 8小时÷ 400件 = 小时/件3. 变动标准工时公式•变动标准工时公式适用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经常变化的情况。
变动标准工时(VSH)= 生产标准工时× 标准工作量•示例:某生产项目的标准工时为小时/件,当前生产计划为1000件。
则变动标准工时为:VSH = 小时/件× 1000件 = 500小时4. 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差异计算公式•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差异公式用于衡量员工的工作效率,即实际完成工作所用时间与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
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差异 = 实际工时 - 标准工时•示例:某员工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实际花费了6小时,而标准工时为5小时。
则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差异为:差异 = 6小时 - 5小时 = 1小时5. 加班工时计算公式•加班工时是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范围的工作时间。
加班工时 = 实际工时 - 正常工时•示例:某员工实际工作了9小时,而正常工作时间为8小时。
则加班工时为:加班工时 = 9小时 - 8小时 = 1小时总结•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包括固定标准工时公式、变动标准工时公式、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差异计算公式以及加班工时计算公式。
•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工作情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展。
标准工时工作时间和工资的计算方法1.概述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通常为一周或一个月)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它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约定的工作时间基准,也是计算工资的重要依据。
标准工时工作时间和工资的计算方法是劳动法律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调整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标准工时的设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标准工时通常为每周工作40小时,每月工作160小时。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防止过度劳累和超时工作。
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防止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成本的增加。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救灾、特殊生产任务等可以临时延长工作时间,但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计算标准工时工资的方法3.1 基本工资计算基本工资是按照标准工时来计算的,即按照劳动者的正常工作时间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标准工时为每周40小时,基本工资=月工资/160*实际工作小时数。
3.2 加班工资计算加班工资是指劳动者因工作需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部分所获得的工资。
加班工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计算,但原则上不低于劳动者的基本工资的定额的200。
加班工资=基本工资*200*加班工作小时数。
3.3 节假日、夜班工资计算在法定节假日、夜班等特殊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计算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节假日和夜班工资标准会有所提高,以补偿劳动者在特殊时段的工作所带来的不便和损失。
4.需特别注意的问题4.1 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资计算标准履行职责,用人单位要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2 加班情况用人单位要严格控制加班情况,不得强迫劳动者进行超时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的休息和健康。
4.3 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用人单位违法设定工时标准或者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标准工时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计算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它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标准工时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我们将介绍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标准工时计算公式。
1. 简单标准工时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完成的产品数量。
这是最简单的标准工时计算公式,适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情况。
总工作时间指的是完成该批产品所需的总工作时间,可以包括直接劳动时间、间接劳动时间、等待时间等。
完成的产品数量是指在这个总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2.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考虑效率)。
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完成的产品数量×实际生产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考虑到生产效率的影响。
如果生产效率较高,完成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总工作时间会相对较短,因此需要将实际生产效率考虑在内,得出更为准确的标准工时。
3.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考虑设备利用率)。
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完成的产品数量×设备利用率)。
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利用率对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设备利用率较高,完成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总工作时间会相对较短,因此需要将设备利用率考虑在内,得出更为准确的标准工时。
二、标准工时的应用。
1. 生产计划安排。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根据标准工时,可以预估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因生产周期过长而导致的生产延误。
2. 生产效率评估。
标准工时也可以用于评估生产效率。
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成本控制。
标准工时的计算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
通过合理计算标准工时,可以预估生产所需的人力、设备等资源,从而合理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标准工时的计算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评估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举例
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
标准工时=正常工时X(1+宽放率);
宽放率=(标准工时-实测工时)/实测工时*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
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工时(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
宽放率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总和:
1.生理宽放一般取2%~5%。
2.疲劳宽放一般取5%~20%;
3.管理宽放一般取3%~10%
4.特殊宽放
电子制造业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取10%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标准工时管理规范最新标准工时管理规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营效率。
以下是最新制定的标准工时管理规范内容:一、总则1.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员工,确保工时管理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2. 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工时管理制度。
二、工时制度1. 标准工时制度: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2. 弹性工时制度: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员工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企业安排,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3. 特殊工时制度:对于特殊岗位或工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三、工时记录与考勤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时记录和考勤系统,确保工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员工应按时打卡或通过其他方式记录工时,不得无故缺勤或迟到早退。
3. 企业应定期对工时记录进行审核,确保工时管理的合规性。
四、加班管理1. 加班应遵循员工自愿原则,企业不得强迫员工加班。
2. 加班时间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超过法定加班时限。
3. 加班应给予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五、休息与休假1. 员工享有法定的休息日和节假日,企业不得随意剥夺员工的休息权利。
2. 企业应合理安排员工的年假、病假等休假,确保员工的身心健康。
3. 休假期间,员工的权益应得到充分保障,不得因休假受到不公平待遇。
六、工时异常处理1. 对于工时异常情况,如迟到、早退、缺勤等,企业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2. 员工应主动向企业报告工时异常情况,并配合企业进行调查和处理。
3. 企业应根据工时异常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警告、罚款或解除劳动合同等。
七、培训与宣传1.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工时管理规范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工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工时管理规范,形成全员遵守工时管理规范的良好氛围。
八、监督与改进1. 企业应设立工时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工时管理规范的有效执行。
制造业如何核算标准工时什么是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是指完成某个特定作业所需的理论上的最小工时数,是衡量劳动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制造业中,核算标准工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合理安排生产计划、评估工人绩效和制定工资标准。
核算标准工时的重要性核算标准工时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它能够帮助企业合理预测订单交付时间、制定生产计划以及评估工人的生产能力。
通过核算标准工时,企业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核算标准工时的方法在制造业中,核算标准工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接标准工时法直接标准工时法是指根据产品制造过程中直接劳动的工作内容、工艺和数量,结合工艺文档和工时数据库等信息,对产品实施标准工时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1.分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明确各个工序中的主要操作、工作内容和工时要求;2.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确定各个工序所需的标准工时;3.将各个工序的标准工时累加,得到产品的总标准工时。
直接标准工时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直观,适用于制造过程中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但是它没有考虑到人员效率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预定时间法预定时间法是根据工艺流程和标准时间,通过观察和调查,确定人员在一定条件下能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再将这些标准时间累加,得到产品的总标准工时。
具体步骤如下:1.对生产环境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工作条件和员工实际工作情况;2.根据观察和调查结果,确定每个工序的标准工时;3.将各个工序的标准工时累加,得到产品的总标准工时。
预定时间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实际工作环境和人员效率,适用于劳动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大的产品。
但是它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调查,比较耗时耗力。
工艺路线法工艺路线法是根据产品的工艺路线和标准工时系数,对产品进行标准工时的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1.分析产品的工艺路线,了解生产工序的先后顺序和工时系数;2.根据工艺路线和工时系数,计算出每个工序的标准工时;3.将各个工序的标准工时累加,得到产品的总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制,我国现行工时制度
标准工作时间,也叫标准工时工作制。
标准工时制度是中国现行工时制度的一种形式。
它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正常情况下普遍
实施的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工人的每日工作时间和工人的每周工作时间。
日工作时间也叫工作日,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在每昼夜(24小时)内的劳动工作时数。
标准工作日,又称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工人在正常情况下执行的每日工作时间。
《劳
动法》第36条规定,工人的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这是每日工作时间的最大限制,即标准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制的每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
周工作时间,也叫工作周,是指劳动者在每周(7天)内的劳动工作时间,《劳动法》把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规定为不超过44小时,即每周工作不超过五天半。
后来,国务院
颁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规定》将职工每周工作时间规定为40小时,即每周工作五天,
这就是标准工时工作制的周工作时间。
显然标准工时工作制的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周工
作时间为40小时(五天),一周内休息两天。
是一种适用于我国企事业单位当前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标准工时和综合工时的区别在管理工作中,标准工时和综合工时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工作安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标准工时和综合工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来一起深入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它通常是由国家或行业相关部门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强度等因素所确定的,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
标准工时的设定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加班和劳累。
而综合工时则是指在一定的计算周期内,员工实际工作时间与标准工时的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加班、缺勤、年假、病假等因素,最终形成一个员工在一定周期内的工作总量。
综合工时的设定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管理和协调提供更多的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工时和综合工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标准工时更加注重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它是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进行科学设定的,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
而综合工时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包括加班、缺勤、年假、病假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更加灵活地反映员工在一定周期内的工作总量。
其次,标准工时对于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加班和劳累。
而综合工时则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可以更好地反映员工的工作总量,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管理和协调提供更多的依据。
最后,标准工时和综合工时在企业管理和员工工作安排中各有其重要性,两者需要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标准工时可以作为企业生产计划和员工工作安排的基准,而综合工时则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管理和协调提供更多的依据。
综上所述,标准工时和综合工时在企业管理和员工工作安排中各有其重要性,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作标准化与员工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上。
标准工时的基本术语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所需工作量的标准时间。
以下是与标准工时相关的一些基本术语解释:1. 标准工时(Standard Hours):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它是一种预计时间,用于衡量劳动力和工作量的基本单位。
2. 标准时间(Standard Time):是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而设定的一项参考时间,用于规定完成某个任务或工作的时间周期。
3. 实际工时(Actual Hours):指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工作时间。
与标准工时相比较,实际工时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偏差。
4. 比率调整(Rate Adjustment):是一种根据生产工时的实际结果对标准工时进行调整的方法。
它通常基于对员工在特定任务上完成工作的评估,并将工时数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
5. 标准时间制定(Standard Time Setting):是指根据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确定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标准时间的过程。
这需要分析工作过程、操作方法、工作条件等因素。
6. 良好的工作方法(Good Work Method):是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采用高效、安全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良好的工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和错误。
7. 效率(Efficiency):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量或任务的能力。
高效率表示能够更快地完成工作,而低效率则意味着工作花费更多的时间。
8. 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是一种通过研究和分析工作过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
它旨在消除浪费、提高生产力和质量。
9. 加班(Overtime):是指在工作时间以外额外工作的时间。
加班可能是由于任务延误、急需完成工作或特殊情况而产生。
10. 加班费(Overtime Pay):是对员工额外工作时间的补偿。
根据法律和公司政策,加班费可以是按小时的工资倍率支付或根据约定的计算方式支付。
这些基本术语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标准工时概念,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管理员工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