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3
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九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办事处九龙坡区九龙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一条规划目的 (1)第二条规划任务 (1)第三条规划依据 (1)第四条规划范围和期限 (2)第五条规划的实施管理 (2)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3)第六条区域概况 (3)第七条土地利用现状 (3)第八条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4)第九条发展定位 (4)第十条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6)第十一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第十二条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6)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7)第十三条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7)第十四条水利设施用地的保障 (7)第十五条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7)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 (7)第十六条土地用途分区 (7)第十七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9)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0)第十八条强化规划的法制地位 (10)第十九条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10)第二十条加强规划的公众参与 (11)第二十一条完善规划实施的技术措施 (11)第一章前言第一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各类用地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石桥铺街道、九龙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特编制《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九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第二条规划任务根据九龙坡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石桥铺街道、九龙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对各类土地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以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为指引,从区域土地资源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区域发展定位,组织好辖区内的土地资源利用,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等原则,对区域内土地利用予以规划。
九龙坡区荒沟旧城改造及⼟地整治建设项⽬可⾏性研究报告九龙坡区荒沟旧城改造及⼟地整治建设项⽬总论1.1基本情况1.1.1项⽬名称:九龙坡区荒沟旧城改造及⼟地整治建设项⽬1.1.2项⽬性质:旧城改造1.1.3建设地址:九龙坡区荒沟-⽯坪桥-⽔碾⽚区1.1.4项⽬业主:1.1.5注册地点:九龙坡区直港⼤道17号1.1.6注册资⾦:23550万元1.1.7法定代表⼈:1.1.8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根据重庆市⼈民政府渝府地[2003]15号⽂关于九龙坡区⼟地储备中⼼进⾏⼟地整治储备的批复,本项⽬涉及的旧城改造区域包括荒沟—⽯坪桥—⽔碾⽚区N29-3、N30-1、N31-1、N31-2、F9-1、F9-3、F9-4、F9-5、F9-6和F9-8⼗个地块。
旧城改造总⾯积452.56亩。
建设内容包括红线范围内的全部拆迁安臵⼯程、旧房拆除⼯程、⼟地整治⼯程。
具体内容包括:1、住宅拆迁⾯积38904.69m2,补偿安臵居民426户;2、⾮住宅拆迁⾯积96728.83 m2;3、拆迁企事业单位4家;4、旧城改造场地整治整治⾯积452.56亩,其中:挖⽅:489000m3;填⽅:85160m3;边坡:4110m3。
1.1.9投资估算:项⽬总投资为63049.68万元,其中⼯程费⽤2528.62万元,⼯程建设其它费⽤52084.10万元(含拆迁安臵费51906.34万元),预备费4369.02万元,建设期利息4067.94万元。
1.1.10资⾦筹措:1、项⽬业主⾃筹18909.68万元,占总投资的30%;2、商请银⾏贷款441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0%。
1.1.11项⽬建设周期:3年。
1.2项⽬业主简介重庆市九龙坡区⼟地整治储备中⼼成⽴于2002年11⽉,为区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现有⼈员编制20名,注册资⾦23550万元。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成⽴九龙坡区⼟地整治储备中⼼的⽬的是:为企事业单位盘活存量⼟地服务,有利于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企业改⾰;规范⼟地交易⾏业⾏为和⼟地市场的统⼀管理,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防⽌国有⼟地资产的流失,加强政府对⼟地利⽤和供应的有效调控能⼒。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根据九龙坡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647789.5亩,人均土地面积0.72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93人。
在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建设用地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未利用地17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
土地利用的基本构成见表1。
表1 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表(2003年)单位:亩2.建设用地结构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
其中城镇用地(城市、镇)74915.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6%,人均城镇用地67.8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5077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42.29米;独立工矿用地33781.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1%;交通用地1071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299.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
居民点工矿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3.农业用地结构2003年九龙坡区农业用地总面积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人均农用地面积0.5亩。
其中耕地257367.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73%,人均耕地0.29亩;林地面积62305.7亩,园地面积47347.1亩,牧草地面积348.1亩,其他用地87854.1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1%、9.62%、0.03%和13.56%,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4.未利用地结构2003年九龙坡区未利用地总面积1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
其中未利用土地958.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16172.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0%,这类土地主要为水面,滩涂和苇地。
由此看出,本区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近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评价肖轶;王爱民;尹珂【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2(32)6【摘要】对重庆市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该区域地域特征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8年重庆市耕地急剧下降,其面积净减了293 679.7hm2,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其面积净增了74 334.1hm2。
(2)土地配置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分值呈现出总体下降态势,分别从1999年的0.713 2和0.114 3下降到2008年的0.294 2和0.038 7,这表明目前重庆市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仍较低。
土地利用效率与利用效益则增长明显,其分值分别由1999年的0.065 5和0.046 7增长到2008年的0.447 2和0.301 1,但总体水平还较低,表明土地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重庆市土地利用绩效值总体水平不高,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由1999年的0.176 7增长到2008年的0.259 8,表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力的土地宏观调控措施下,重庆市土地利用正朝着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总页数】5页(P221-225)【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绩效;重庆市【作者】肖轶;王爱民;尹珂【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2【相关文献】1.重庆市九龙坡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J], 邓伟;杨华2.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J], 李坤;杨华3.关于上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思考——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 [J], 廖兴勇;魏朝富;刘秀华4.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J], 郭栋梁;张安明;刘则方;郭欢欢5.近40年烟台市海岸线及近岸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效应分析 [J], 丁偌楠;王玉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24.城乡统筹下的重庆主城城郊农村规划探索——以《九龙坡区黄金堡村村规划(2010-2020年)》为例摘要: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实践区,重庆近年来对不同地域的村庄规划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城郊农村因特殊的区位、直接受城市影响的特征,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也较其他地域更为明显,面对的挑战也更为多元。
笔者试图基于城乡统筹的理念,从村庄规划的理念与核心内容、村庄空间管制区划、村庄产业发展选择、村庄人口预测与居民点布局、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探索城郊农村规划内容与方法,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实践。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郊农村规划对策1 研究背景1.1 重庆主城郊区农村“城市化”与“边缘化”问题并存重庆主城城郊农村1相对于远郊区县的农村地区,深刻的受到主城区快速城市化、产业化的影响,在经济社会结构、居住生产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特点,包括农村建设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方便,公共市政设施配套较完善等,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郊农村相对主城低成本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成为主城下游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如九龙坡区的海龙村集聚了数十家摩配小型民营企业,人口由原来的2000人迅速增加至10000人,然而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厂房的大量建设,却给当地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二是城郊农村特殊的区位条件,受到主城强大的吸引力影响以及对主城现代化生活环境的向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主城迁移,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突显,经济社会日益衰败,如巴南区红星村。
如何避免“城市化”与“边缘化”的出现,规避市场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郊区农村的健康发展,是重庆主城城郊农村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2 重庆主城扩城发展背景下的城乡互促共进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关于“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试验区”的总体部署以及“两江新区、西永保税区”的批准,根据总体规划,重庆确定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内环快速路与外环高速公路周边约400平方公里的地段内”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扩城建设,扩城地区的发展势必将引起主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演进、调整和重构(王法成、范颖、余颖,2012)。
摘要: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该文以集聚提升类村庄——长安村为研究对象,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立足村庄实际,分析现状问题,从优化布局、激活产业、完善配套、提升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村庄规划编制,总结经验,以期为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村庄规划;集聚提升;乡村振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不牢固、“乡村病”日益严峻是新时代亟待破解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根据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集聚提升类村庄为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其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1]。
重庆市集大城市和大农村于一体,乡村区域面积占比大。
长安村是九龙坡区乃至重庆市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长安村为例,立足村庄实际,提出村庄规划思路和路径,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美乡村奠定基础。
1 村庄概况长安村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西翼,西部(重庆)科学城畔,九龙坡区西南部。
紧邻长江湾畔,属丘陵地貌。
村庄面积5.17平方公里,2023年户籍人口1085户,2785人。
1.1 村庄特色与优势长安村是重庆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九龙坡区“一环、四片、六村”乡村振兴空间格局的重要片区之一。
区位优势显著,交通较为便捷,是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拓展区、九龙西城全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主战场。
村域北部磨盘山横跨,南侧长江玉带环绕,地貌呈现“三坡夹一谷”。
未来城镇化发展平台:土地综合整治摘要: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存环境改变、生活质量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使广大农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还可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腾出新空间,本文在介绍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九龙坡的改革,得出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平台的结论。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综合整治;二元体制改革土地整治,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平台,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当前来看,这项工作对驱动内需会发挥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
一、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平台——土地综合整治(一)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产权调整、协调各方主体利益,以及进行配套制度改革等,最后的目标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
(二)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1、农田整治——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
开展农田整治是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农民迁移到新建小城镇居住,可以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还田。
整理复垦后的土地会大大超过小城镇建设所占用的耕地,确保耕地没有减少,实现了土地使用集约化。
2、村落整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耕地的利用现状及质量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及时掌握耕地变化情况对于土地规划、通过人为活动提升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之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遥感和GIS等技术手段,关于耕地质量等别的研究也不断进步[3]-。
2012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规定,自2014年起在全国全面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对耕地质量等别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并保持成果的现势性和延续性。
本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6]和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利用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和2017年度九龙坡区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对九龙坡区2018年度耕地变更进行评价,为区域内耕地等别更新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九龙坡区位于东经106°15’-106°35’、北纬29°15’-29°35’之间,位于重庆市主城都市区西部,幅员面积430.78平方公里,与渝中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江津区和璧山区接壤,和巴南区、南岸区隔江相望,辖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等19个镇(街道)。
境内总的地势由北向南趋斜,海拔处于175~698.5米之间,最高点在中梁山,为698.5米,最低点在长江小河口,为175米,相对高差528.5米。
九龙坡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丰富,雨热同季,日照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C〜18°C。
大溪河、磨滩溪、梁滩河、桃花溪流经区境,水资源丰富。
九龙坡区的自然植被丰富多样,主要有柏木、柏木、杉木林及马尾松等,分布在区域内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上。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上游的嘉陵江与涪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商贸中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报告将分析2024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
首先,重庆市的人口持续增长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增加导致城市面积扩大,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总人口为3107.9万人,较2024年增长了2.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占用日益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农田转化为城市用地以满足人口增长对住房、商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工业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另一个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
2024年,重庆市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工业用地需求量大幅增加。
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需求。
此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用地也在扩大。
城市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再次,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地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重庆市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在2024年度,重庆市逐渐推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绿色发展政策,限制了部分土地用于建设和开发。
大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地建设,加强了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农村土地利用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的增加,农田逐渐被转变为非农用地,用于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居民住宅的建设。
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和农业观光等产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益。
综上所述,重庆市2024年度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
梁寿永与重庆市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其他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命令【审理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6.22【案件字号】(2020)渝05行终263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冉崇高周琦陈霞【审理法官】冉崇高周琦陈霞【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梁寿永;重庆市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当事人】梁寿永重庆市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当事人-个人】梁寿永【当事人-公司】重庆市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梁寿永【被告】重庆市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本院观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收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之规定,被上诉人九龙坡区规资局作为该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实施征地过程中,有权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被征收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责令被征收人交出土地。
【权责关键词】合法违法合法性证据确凿证据不足维持原判听证【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一致,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收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之规定,被上诉人九龙坡区规资局作为该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组织实施征地过程中,有权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被征收人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责令被征收人交出土地。
首先,关于征地行为和责令被征收人交出土地决定的合法性问题。
根据《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关于征地拆迁、补偿程序与安置程序的规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批复,发布了九府征公[2018]54号征收土地公告。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根据九龙坡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647789.5亩,人均土地面积0.72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93人。
在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建设用地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未利用地17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
土地利用的基本构成见表1。
表1 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表(2003年)单位:亩
2.建设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
其中城镇用地(城市、镇)74915.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6%,人均城镇用地67.8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5077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42.29米;独立工矿用地33781.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1%;交通用地
1071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299.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
居民点工矿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3.农业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农业用地总面积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人均农用地面积0.5亩。
其中耕地257367.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73%,人均耕地0.29亩;林地面积62305.7亩,园地面积47347.1亩,牧草地面积348.1亩,其他用地87854.1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1%、9.62%、0.03%和13.56%,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4.未利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未利用地总面积1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
其中未利用土地958.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16172.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0%,这类土地主要为水面,滩涂和苇地。
由此看出,本区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土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农用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两个方面:
1.农用地开发利用
农用地开发利用是将宜农的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类型。
2003年全区耕地增加面积528亩,其中开发未利用土地483亩,其他用地45亩。
2.建设用地占用土地情况
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占用土地面积6443.6亩,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点工矿建设用地和公路建设用地。
其中城镇工矿占地5652.8亩,占总建设用地的87.73%;公路用地790.8亩,占总建设用地的12.27%。
在建设占用土地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807.5亩,占总占地面积的58.09%,其中城镇工矿居民点用地占用耕地3309.5亩,占总占用耕地总面积的86.9%,由此可知,城镇建设用地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方面。
(三)城镇土地开发利用
城镇土地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区的拓展,即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二是城区已有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即城镇土地挖潜,旧城改造。
1.城镇空间的拓展
九龙坡区城镇面积拓展主要在小城镇建设方面,2003年全区建制镇新增占地面积344亩,而主城区面积增加162亩。
其中建制镇面积增加占用耕地面积243亩,主城区面积增加中占用耕地面积24.6亩。
2.城市旧城改造
2003年启动了结防所、黄桷坪片区、石坪桥转盘、五一新村片区的旧城改造。
全年拆迁危旧房4020户,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
3.房地产开发现状
九龙坡区房地产开发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003年全区房地产开发规模取得较大突破,房地产开发报建项目40个,房地产开发总量达142.2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竣工项目75个,竣工商品房面积95.42万平方米,竣工备案登记商品房面积92.64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77亿元,比2002年增长245%,完成房地产业增加值6.8亿元,占同期GDP比值70.2%,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