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共1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48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1.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 汉朝初期基本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4.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彼此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 两宋时期,形成“二府三司”体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
另设置台谏掌监察。
6. 元朝,形成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长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
7.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8.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这些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脉络
第一张大图“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之前的图片
小时候,缺乏书籍的时代,四年级的时候,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古诗五十首》让我翻了整整一个暑假,无形中爱上了古诗。
高一时候,琼瑶阿姨让我迷了了宋词。
七毛一本的《唐诗三百首》,一元一本的《唐宋名家词选》曾经是我除教科书外翻看得最多的两本书。
曾经趴在墙壁上,把墙报栏里的《春江花月夜》抄下来,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说实话,爱好归爱好,除了初中学的中国古代史,没有系统一历史知识,对很多诗词的理解一直是稀里糊涂。
直到最近几年,在为孩子们做课件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的历史知识是无此贫乏,很多的诗词典故和历史朝代都不能给孩子们讲解清楚。
另一方面,孩子们了解历史的渴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于是有了下面三张表格。
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
这些图表,孩子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同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抗击的是金朝,文天祥抵抗的是元军。
南唐后主的词为什么这么凄婉。
三国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多少追思,才有了杜牧的《赤壁》和杜甫的《蜀相》。
美丽感性的李清照为什么也会呐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豪言壮语。
沿着这条历史脉络,我带领孩子们游历一座座名山大川,去欣赏洞庭湖的浩渺,庐山的雄奇,蜀道的艰难.......打开一扇扇厚重的城门,去领略六朝古都的繁华和
落寞,邂逅长安小巷里醉酒的李白,马嵬坡前感慨万千的白居易,扬州城里洒脱不羁的杜牧......
面对历史的变迁,孩子们通过一首首诗词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体验作者的情怀。
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爱国”“正直”的种子。
这正是我理解的国学带给孩子们的意义。
中国历史纵向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制度1.原始社会:尧,舜,禹时代——禅让制,2.夏——王位世袭制,奴隶制形成。
3.西周——分封制,奴隶制强盛。
4.战国(秦)——县制,(东周时期,奴隶制瓦解)5.秦朝——郡县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6.隋朝——科举制,三省六部制7.元朝——行省制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强化1.秦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西汉——“更化”,“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朝——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设立郡县两级制,开创科举制。
4.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5.北宋——中央权力一分为三,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6.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提高六部地位;在地方设三司;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8.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
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1.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2.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清朝——康乾盛世四、经济(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永嘉南渡”,江南逐渐开发,为南移打下基础。
2.唐末——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4.南宋——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口号——实业救国2. 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原因:(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行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2)、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 萎缩——20世纪20年代后(一战后)原因:(1)、帝国主义掠夺,特别是日本入侵,对民族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4. 特征——(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2)、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制约,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1.统一与分裂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
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阶段,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各级政权的基本管理方式。
西周的分封制是古代部族国家发展的最完善的形态,到了西周末年,分封制度危机,王室衰微,中国政治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向统一的中央集权过渡的历史进程也逐渐展开。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霸权而频繁战争,大量的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被兼并。
到了战国时期,整合为七个大诸侯国,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局部的统一和集权。
其一,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逐渐强大,与东方六国的战争兼并和统一的含义日益突出,直至发展为前3世纪后期的统一战争。
其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际上准备了统一后的新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模式。
当时各诸侯国普遍的出现了县制取代世卿世禄的情况。
在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商业发展,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在思想意识上,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和经济交流,中原的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联系和融合的趋势加强,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至前221年,秦赢得了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并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此进入统一和中央集权为主的阶段。
第二,从汉的大一统到隋唐的大一统第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分裂和统一2.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第一,秦汉时期第二,唐宋时期第三,明清时期3.古代经济史第一,先秦时期其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二,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其三,土地关系的变化。
第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掌握。
其一,表现和格局。
其二,原因。
其三,意义。
第三,隋唐时期其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中华历史的基本脉络梳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年代久远,如果不先建立一个整体框架、再逐步细化深入,就容易前后不能厘清、乱成一麻,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的对整体脉络做一个梳理,读《上下五千年》的时候都是从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说起,但其实这些都是远古传说,中国真正的信史是从商代开始的(在殷墟中发现甲骨文),但便于大家理解,还是从夏说起:1.夏商周:这里先强调一点,夏商周都是从原始部落过渡而来的国家,夏后启废除禅让制,实行世袭制,从此有了君主制的国家,开启了中华史上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其中夏是部落国家、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周是国家联盟,后来从秦朝开始才算是“朝”,才算是统一的领土国家。
夏约前2070-1600,大禹建立,疆域不大,共传了17个王,传至夏桀,因荒淫无度,被部落商所灭。
商约前1600-1100,首领商汤,商因是部落联盟国家,所以疆域比夏朝大了很多,共传了17代31个王,商朝前期多是兄终弟及,传到商纣王后荒淫无度,喜欢美女妲己(神话封神榜),被部落周所灭。
周约前1100-771,首领周武王姬发,周继承了商的版图,传了很多代,到周幽王的时候,还是荒淫无度(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被犬戎所灭,周平王继位,把都城从西安迁到了洛阳,有了西周与东周之分。
东周先是春秋时期,约770-476,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对各封国的控制力,各国相互混战不断兼并,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前半段是春秋时期,后半段是战国时期(约前475-256),分隔的点是赵魏韩三家分晋。
2.秦朝:约前221-206,经过各国混战,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虽15年二世而亡,但秦朝建立的疆域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的基本盘,后期实力强时就往外扩张,实力弱时就守住基本盘。
3.汉朝:前后分西汉东汉,西汉约前206-公元25,秦末楚汉之争,刘邦灭项羽建立西汉,传了200多年,被王莽所篡,建立新朝,但时间较短,不被主流传统历史学家认可。
东汉约25-220,刘家后起之秀刘秀推翻王莽重建大汉,又传了200多年到汉献帝时,宦官外戚专权,军阀混战。
中国古代史五条线索汇总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五条线索,任何历史考点都切合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分析不同年代历史背景及历史评价时都要从这几个点入手。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掌握它的建立、发展、消亡过程以及其中包括的官制沿革、作用变化等,可以加深对古代史的宏观把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来源于法、儒思想,它开创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修善于元,高度强化于明清。
从集权的方式上看,主要以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中央权力集于君主、削相权以强皇权为主。
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正确评价,认识其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以及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暴露的消极性。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格局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
我国封建社会有三个大一统时期即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统一时期往往是国家富强繁盛的时期,因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科技文化的繁荣。
从表面上看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亦有三段大的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但不能机械地认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应该看到,统一是历史的主旋律,分裂是暂时的,是历史的小插曲。
三。
封建社会的对外关系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封建社会是开放的,在与他国的交往中,既有战争如扩张战争、反侵略战争,又有友好交流如使节来往、民间学术交流、贸易往来。
华夏文明向周边辐射,同时也向外部汲取营养,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明末清初,尤其是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了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局面。
四、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封建经济有以下几大特色:1、土地私有2、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经济单位3、重农抑商为一贯的经济政策,手工业、商业受限制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5、中原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
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史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尧舜时代(约公元前2250---前2100年)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大禹治水(月公元前21世纪)夏桀亡国(约公元前1766年)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铜文化的繁荣(约前1600年---前1064年)纣王暴政(约前1078年---前1045年)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公元前11世纪)周礼的形成(公元前11世纪)东周王朝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商鞅变法(约公元前356---前338年)秦雄霸天下(公元前234年)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中央机构、郡县体制、的建立,统一货币、交通规则、度量衡、文字(公元前221年)焚书(公元前213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楚汉争霸战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文景之治(公元前179---前140年)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推恩令的颁行(公元前127年)丝绸之路(公元前87---25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董卓专权(公元189年)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赤壁之战(公元208年)蜀汉灭亡(公元263年)《九章算术注》(公元263年)晋(公元265---公元420年)西晋统一全国(公元280年)东晋王朝的建立(公元317年)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五世纪)经济重心的南移(公元6世纪)南北朝结束(公元581---589年)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官制的改革(公元518年---583年)科举制的雏形(公元6世纪)隋末农民大起义(公元616---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贞观之治(公元627---649年)科举制的盛行(公元7—10世纪)开元盛世(公元713---741年)海上丝绸之路(公元8---10世纪)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年)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洛阳兵变(约公元913年)手工业的繁荣(公园10世纪)宋(公元960---公元1279年)檀渊之盟(公元1004年)岳飞抗金失败(公元1140年)南宋官窑(巩固眼1127---1279年)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契丹称帝建国(公元907年)西夏(公元1038---公元1227年)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金灭北宋(公元1127年)元(公元1206---公元1368年)元统一中国(公元1279年)《马可波罗游记》(公元13世纪)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翰林院的设立(公元1385年)盐法的改革(公元1492年)外国传教士入华(公元1583年)明末农民起义(公元1627---1644年)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建号大清国(公元1636年)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统一全国(巩固眼1683年)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公元1723---1735年)军机处的设立(公元1730年)虎门销烟(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公元你840---1842年)太平天国运动(公元1851---1864年)洋务运动(公元19世纪)中法战争(公元1883---1885年)中日甲午海战(公元1894年)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义和团运动(公元189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公元1900年)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同盟会的改组、孙中山的一次南上(公元1912年)袁世凯称帝(公元1915年)五四运动爆发(公元1919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公元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公元1921年)北伐战争开始(公元1926年)井冈山会师(公元1928年)九一八事变(公元1931年)红军长征(公元1934---1936年)西安事变(公元1936年)卢沟桥事变(公元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公元1937年)台儿庄战役(股1938年)百团大战(公元1940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公元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抗美援朝胜利(公元1953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元195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公元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公元1978年)香港回归(公元1997年)澳门回归(公元1999年)世界历史发展线索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76年新罗统一朝鲜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1517年马丁。
中国古代史知识线索一、政治问题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原始社会禅让制夏朝世袭制西周分封制战国县制太尉秦朝:政权皇帝丞相郡守县令郡县制御史大夫制度《秦律》统一文字度量衡郡(守)县(令)两汉:政权郡国制中央(皇帝)王国(国王)侯国(侯)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察举、皇帝征召);编户齐民中书省隋唐政权:三省六部制皇帝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门下省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节度使两宋付宰相(参知政事)州(知州、通判)政权:皇帝宰相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三司使)路(转运使)制度:科举制度(乡试、省试、殿试)保甲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将兵法辽政权:中央南面官(汉人、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它少数民族)枢密院(军事管理)元朝政权: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御使台(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吏、户、礼、兵、刑、工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政权:中央皇帝五军都督府地方(三司)提刑按察使司锦衣卫;东、西厂都指挥使司制度:八股取士《大明律》清朝政权: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制度:八旗制度政治现象春秋时期大国争霸(齐桓公“葵丘会盟”;晋楚“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吴越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桂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李悝、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秦汉的专制主义(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任免各级官吏)秦王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战争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法严酷、文化专制、土地兼并;起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两汉通西域(西域的概念;张骞通西域;汉政权对西域的管理;班超经营西域)魏晋时期的道教与佛教盛行道教:东汉时兴起于民间;葛洪改造,陶弘景丰富佛教:西汉末传入,南北朝时盛行;兴佛灭佛斗争隋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暴政:徭役重,严刑酷法起义:611年山东长白山首义;李密、翟让的瓦岗军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代唐(用人;制度革新;发展生产)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集中军权、财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危机: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军队临阵多败;财政入不敷出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建政权:契丹建辽;党项建夏;女真建金;蒙古建蒙古政权吸收汉族文化,改善生产生活,完善国家制度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与战北宋收复土地的战争;“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议和八字军和岳飞的抗金;1125年金灭辽;1141年宋金议和蒙古灭金、灭西夏;1276灭南宋元朝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族和边疆民族的互迁,促进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被视为汉人新民族“回族”的形成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明:废丞相权归六部;废行省三司分权;设五军都督府兵与权分离颁布《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清:雍正设军机处;推行“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和农民战争宦官专权(严嵩、王振、刘谨、魏忠贤);土地集中李自成“均田免粮”;1644年攻占北京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平定噶尔丹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参赞大臣”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册封宗教领袖,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平定三藩之乱,改土归流巩固西南地区设台湾府,加强台湾和大陆的联系★研究这些历史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原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