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先秦儒家利益观探析》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利益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析先秦儒家的利益观,探讨其内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先秦儒家的利益观1. 义利并重先秦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儒家看来,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但这种追求必须在义的框架下进行。
儒家强调以义为先,以利为后,即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这种义利并重的思想,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人的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认识。
2. 重视人的价值先秦儒家认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包括物质利益。
儒家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注。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重视人的价值的观念,体现了先秦儒家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3. 均衡协调先秦儒家在处理义利关系时,强调均衡协调。
即要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保持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平衡。
儒家认为,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而过于强调道德原则则会束缚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先秦儒家在义利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协调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先秦儒家利益观的特点1. 重视道德规范先秦儒家的利益观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强调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指南,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2. 关注人的需求先秦儒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
儒家认为,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幸福则是人的最终追求。
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强调社会和谐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影响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
儒家义利观强调个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和社会公益,主张追求公平正义,提倡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下面将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进行探讨。
儒家义利观认为,个体的利益是可以通过追求公益来实现的。
在儒家思想中,个体的利益被看作是一个人的自然需求和欲求的满足,在这个基础上,个体要通过自我修养、道德实践和以己助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儒家认为,人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
儒家义利观强调互惠互利的重要性。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互惠互利是基于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互惠互利强调个体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互相负责的精神,以及以诚待人、以礼待人的道德要求。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互相帮助和互相扶持,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儒家义利观注重尊严和价值。
儒家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和不可替代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特的价值。
儒家提倡“人人有尊严”的观念,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儒家认为,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是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得到实现的,同时个体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
只有通过彼此的尊重和相互的包容,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义利观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儒家义利观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义利观可以强化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个体参与社会事务、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
儒家义利观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推动道德进步和人格塑造。
儒家义利观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互相尊重和互帮互助的原则。
儒家义利观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他人的奉献和贡献上,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以下是我对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
儒家义利观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存在。
在儒家看来,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中,个人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合作,而不是竞争和独立。
这与现代社会追求个人利益和竞争至上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是儒家义利观的关键问题。
在儒家看来,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
个人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公共利益的实现又可以保障个人利益的发展。
儒家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强调个人应该以道德为基准,追求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儒家义利观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提供了一些指导。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敬重,认为个人应该尊重他人的利益和需求,并与他人携手合作。
同时,儒家也提倡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鼓励个人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来实现个人利益以及对他人的贡献。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道德规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社会,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使得人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割裂和冲突。
儒家义利观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合作和奉献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义利观也对我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权益。
儒家义利观提醒我们不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是应该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实践儒家义利观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和他人。
试论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梁凤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云南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与湄公河国家跨境民族的民心相通研究”(项目批准号:17YNUHSS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凤琴(1996-),女,陕西汉中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延续的精神命脉。
辩证地看待和吸收先秦儒家义利观,从传统资源中汲取养分,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挖掘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有助于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新时代;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6-0070-05义利观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而且还涉及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而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所不能回避的。
特别是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4辩证地评价和吸收先秦儒家义利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重新调整利益关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伦理内涵义利观是人们关于“何者为义、何者为利”的根本看法。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义利之辨”一直延续到今天,也依然是人们判断社会实践的价值标准之一。
“义”、“利”看似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实则却相互包容。
(一)“义”与“利”的本质内涵第一,从“义”的本质内涵来看。
儒家学派义利观的理论演变及其反思-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1]义利之辩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思想流派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尚义与好利何者优先,体现了思想家们对于人性的不同基本判断和对待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
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于社会现实但同样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作为一种强大的观念力量,是不应当被社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它究竟是真理还是仅仅是一种意见,在不同的时代境遇中,我们都应当回到这些基本的问题上去重新反思并给出我们现代人的答案。
本文基于分析儒家学派的义利观的理论演变,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我国商业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影响,力图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客观的认识和对待义与利的关系。
一、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其演变所谓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义利观,主要是指在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其典型的特征是将儒家学派倡导的道德理想,作为一种超越于世俗生活中其他价值的人生追求,将德性与好利进行明确区分,并以此作为在道德上区分人品级的标准,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与利.[2]孔子言君子,就《论语》所记观之,则有纯指地位者,有纯指品性者,有兼指地位与品性者。
[3]君子这一称谓,便成为了世人所应趋赴的道德原型。
所谓义是一种内涵极广的道德范畴,有公正和正义的含义,追求道义上的自我完善是世人所应趋赴的目标。
无论是君主还是世人,道德上的善是超乎一切其他目的的终极追求,甚至高于生命的价值,正所谓生,亦我所也;义,亦我所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
[4]义作为一种道德理想的确其本身就值得追求,并且有助于国家通过礼仪教化的方式来规约社会,实现人的精神品质的提高。
行仁义不仅仅是社会所应该崇尚的道德标准,也是儒家学说劝诫君主应当遵循的治国理念,当梁惠王征询孟子利国之道时,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5]先秦儒学的德治理念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自古至今的实践。
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摘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高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所在,其中义和利及其关系一直是古代思想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比较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几家的义利观,以期得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诸家;义利观;当代中国;启示义与利及其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探求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中历史悠久的话题。
自先秦以来,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
一、义和利的含义“义”(繁体为“义”)从汉字结构来看,是个会意字,是由“羊”、“我”的字意会而成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成“己之威仪”,也就是指,以“我”的力量,保卫那些美、善、吉祥的事物,扞卫其中的价值,从而在言行举动,德行人品等方面,都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甚至威慑力的尊严和威望,成为他人学习的道德榜样。
后来,经过逐渐引申,义被进一步赋予应谚、规范、善等抽象的内涵,代表着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追求最高道德。
同时,在汉字中,“义”常常被写作“宜”,《中庸》解释为“宜也”,即“适宜”的意思。
《札记?祭义》也说:“义者,宜此者也”。
“义”又和“宜”相通,行为的适宜性在通过一定的“礼仪”表现出来。
是指作为人,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只能遵循去做,别无选择的最高的义务和责任。
“利”,也是一个会意字,由“刀”与“禾”组成, 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从刀,和然后利。
”意为以刀割禾,即用农具收割庄稼而有收获,获得利益、好处。
所以“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可泛指一切利益,包括公利和私利。
笔者认为义利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和物质利益、公义与私利之间的关系,义利观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观点。
二、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思想主要以孔孟荀为主,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是指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义和利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关系,同时也强调人们的利益和福祉。
儒家义利观是儒家伦理学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和指导。
儒家义利观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儒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高尚境界,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的道德修养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自律,强调个人的修养应该体现在行动中,要有正确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
儒家追求的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这是一种人的精神追求,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儒家义利观强调人的道义关系和人的义务。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亲密和睦的关系,注重道德义务的实践。
儒家倡导的仁爱和礼貌,让人们在互动中体现出真诚和友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儒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注重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关心他人、关爱社会,才能够体现出真正的人性和价值。
然后,儒家义利观强调人的利益和福祉。
儒家认为,人的利益和福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根本目标,也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仁爱、礼貌和公平来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儒家强调人的利益应该是社会整体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公共利益,这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公共利益的伦理观念。
儒家义利观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儒家认为人是有无限潜力的,应该通过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对个人内在质量的要求,也是对个人外在行为和责任的要求。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儒家义利观是一种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伦理观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原意解读
一、儒家义利观的产生
二、儒家义利观的发展过程
1.孔子:“仁者爱人”,主张义利并重。
2.孟子:提出“义以生利”。
3.荀子:强调义和利相互依存,二者是统一的关系。
4.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君主的道德要求会得到上天的感应而降临。
他还把道德和法律联系起来,认为“德主刑辅”,德高于法,德治优于法治,但这种学说未能引起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
5.西汉贾谊进步地提出了著名的“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与民同乐”,反对“专任刑罚,以残贼百姓”。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一、引言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先秦时期,儒家对于义利观的探讨已经开始,其中孔子、孟子等人对于义利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二、义利观的概念义利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道德价值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尊重道德价值,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物质利益。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孔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强调了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坚持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
同时,他也认为物质利益不可忽视,但应该在道德准则下进行追求。
四、孟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孟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他认为道德力量是最强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他也认为物质利益是必要的,但应该在道德准则下进行追求。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五、荀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知义”。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因为我们具有道德意识和能够理解义务。
同时,他也强调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性恶论”,即人类天生就具有自私和冷酷的本性。
六、总结先秦儒家对于义利观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他们既强调了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物质利益在人类生存中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浅析先秦儒家义利观摘要: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各家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辩题,先秦儒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
虽然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但并没有否定“利”的重要性,义对于利来说有一种正当优先性原则。
在儒家看来义与利是合一的,只是利应该是正当的利,是合于义的利,儒家的义利观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义利;孔子;孟子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辩题,自古以来义与利孰轻孰重,是义重于利还是利重于义,还是义利并重一直在中国哲学史上被人们争论不休,这是主要因为义与利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话题。
“中国历史上在孔子以前很早就有‘义’和‘利’这两个字,‘义’表示人们行为的伦理范畴,‘利’表示人们生活的物质范畴”[1]244。
就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儒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并且被后世大多数人所接受。
一、儒家义利观的思想根源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争论,比如道家的老子曾经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明确表示了要“绝义弃利”。
墨子则认为义与利应该是绝对统一的,义与利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矛盾。
朱熹曾经说过:“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义”,可见义利观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出了“仁”的思想,比如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就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也有很多,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把“仁”解释为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悌之道乃是“仁”的根本,又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仁”释为忠恕之道。
既然孔子如此看重“仁”的地位,那么依此来解释儒家的义利观自然就会得出义重于利的结论,因为“仁”与“义”是相关的,儒家重“仁”自然重“义”。
“仁是一种精神、境界和情怀,义就是行为的方式,所以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对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考
摘要:先秦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后传统道德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讲述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观,然后结合人生境界说认识先秦儒家义理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正文:义利观问题是几千年来思想家们一直重点探讨的问题,它是一根理论主线,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利观问题构成了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对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从自身实践经验及所处的社会立场出发阐述义利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义利之辨”高潮的出现,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
“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赋予应谚、规范、善等抽象的内涵,代表着人生中的崇高价值和庄严境界;“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泛指利益。
对于义、利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君子”“小人”的不同概念。
1、孔子的义利观。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行了。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可以看到他对义的追求。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即君子行事应以义为根本,以礼貌来实行,以谦逊的语言说出,以诚信的态度完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强调义在人的行动中的根本作用。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即君子把义看做最尊贵的,君子只有勇敢而不懂得义就会扰乱国家,小人只有勇敢而不懂得义就会成为盗贼。
可见,孔子突出强调了义对人生修养的重要指导意义。
2、孟子的义利观。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即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只讲仁和义就够么。
大王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和百姓口口声声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这样上上下下都这样互相追逐争夺私利,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他们都把个人私利放在首位,反而把公义放在其次,那么这些人不把国王的全部财产都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就没有
讲求仁爱而放弃父母的人,也从来就没有讲求道义而怠慢自己的国君的人。
因此,大王只讲仁和义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孟子对仁义的重视。
在《孟子·里娄》中,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是人类最安乐的住宅,义是人类最光明的大道。
3、荀子的义利观。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者或集大成者,他对孔子与孟子的义利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荀子并不认为“义”与“利”是截然对立的。
他认为义和利都是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压制的,只能靠调和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这里,他肯定了义与利两者的价值。
在《荀子·荣辱》中,荀子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见,荀子并没有把人们的利欲之心和逐利行为看作是恶的东西,而是认为人人都有对自身利益的欲求,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事实。
先秦儒家义利观中的关于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等思想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社会治理方式、民众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有利于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精神的形成,有利于人民树立“尚义”、“向善”的价值目标,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协调,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结合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认识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指导
意义
1、冯友兰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先生说:有一个公共的世界,但是因为人对公共的世界有不同的觉解,所以他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在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有一个不同的境界。
觉解的深浅造成境界的高低,需要觉解多的人其境界要高,需要觉解少的人其境界要低。
按照人的不同觉解,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只是顺应自己的习惯或社会的习惯,对他的行为、行为的性质和意义都没有明确的了解,他的境界似乎只是一个混沌。
在功利境界的人,其行为是私利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其行为只是出于本能的冲动,自觉地为私利而行,而非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在道德境界的人,已消除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都以占有为目的,那么,在道德境界的人都以贡献为宗旨。
在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天下的,人们用理、气、道体、大全来观,便可以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于是就达到天地境界。
在天地境界里,个人不仅与社会融合为一,而且与宇宙大全合一。
2、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绝大多数都处在功利境界中,盲目追求个人的利益,只看中眼前的利益,对人生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历史、对未来没能够好好把握。
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提高自己的觉解,深化对人生的认识,实现从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的超越。
先秦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是“重义兼利、见利思义”,最终价值取向是形成道德主体的理想道德人格和完美的道德修养。
在新时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过程中,先前儒家义利之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回顾及其他》中说道:现在仍有人“见利忘义”,说明还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义利之辨”,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来源的迹象,如果对这一类迹象因势利导,必将加速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并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
同时他还指出:自私完全克服就能得到最高的幸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私之分、义利之辨仍然是判断人的行为的最高标准。
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时期,人类社会的利益协调模式也处在一个全面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或者说,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
人的利益观念利益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空前凸显,用何种利益协调模式来缓和利益冲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里提倡的“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传统道德思想与经济协调和政治协调相配合来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终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义利观是一种个人内心的价值判断原则,是在人们的感情欲求中注入的道德调节因素,其实质是互尊互利、整体优先、长远优先、道德优先,从而引导人们区分应当与不应当、善与恶,从而去做当为之事,不做不当为之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梁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