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证方总结(精)
- 格式:doc
- 大小:18.01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1。
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2。
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3。
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4。
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
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
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7。
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
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
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
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合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11。
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二、硬肿证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三、黄疸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3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四、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七、哮喘(一)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2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3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八、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九、口疮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十、泄泻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速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中医考试)是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业资格考试,被视为中医师执业的基本门槛。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从事儿童医疗保健和治疗的专业领域。
在中医考试中,中医儿科学是必考科目之一,考生需要通过该科目的考试才能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本文旨在为考生提供一些中医儿科学的速记要点,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
1. 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为基础,针对儿童特点和疾病规律,研究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保健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儿科基础理论、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儿科保健等内容。
2. 儿科基础理论儿科基础理论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其中包括儿科气色学、儿科辨证学、养生学和生长发育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儿童体质的特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等知识点。
3. 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儿科学中涉及了很多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例如,脾胃虚弱型的小儿腹泻可以采用健脾和胃、行气消积的治疗方法;肺热宿痰型的小儿咳嗽可以采用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的治疗方法等。
4. 儿科保健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中医儿科学也不例外。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保健方法。
例如,婴幼儿腹泻的预防要点包括合理喂养、良好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等;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要点包括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流通、适度增加室内湿度等。
以上仅是中医儿科学的一些速记要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教材、习题和模拟试卷进行复习。
此外,考生还应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积累技术和经验。
希望以上简要介绍对考生备考中医儿科学有所帮助,祝愿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优秀的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加减。
2、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1、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加味。
2、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黄疸1、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
新加香葡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孽茄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苏草丸。
2、寒性哮喘: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大青龙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1。
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2。
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3。
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4。
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
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
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7。
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
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
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
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合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11。
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肺炎鼻扇儿喘嗽,寒热毒痰阴气虚,阳衰阴陷症候全,风寒华盖热麻杏,麻杏葶苈痰热清,黄连麻杏解毒热,人参五味肺脾虚,阴虚肺热沙参麦,救阳参附龙牡来,牛羚平肝兼清心。
(一)常证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味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宣肺降逆——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人参五味姜枣藏,苓术麦冬炙甘尝)(二)变证1、心阳虚衰:益气温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小儿泄泻粪质水样小儿泻,风寒藿香湿芩连,伤食保和脾参苓,脾肾阳虚附理神,肝脾痛泻合四逆,气阴参梅阳救逆。
(一)常证1、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2、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3、伤食泻: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合丸加减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肝郁脾虚: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散(二)变证(助理不要求)1、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积滞积滞消乳保和食,脾虚夹积健脾除。
1、乳食内积:消食化积,导滞和中——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积——健脾丸鹅口疮雪口心脾清泻脾,知柏地黄浮火清。
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水痘四世同堂为水痘,常证肺卫银翘透,清胃解毒解气营,心肝清瘟麻杏闭。
(一)常证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二)变证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镇惊息风——清瘟败毒饮2、邪毒闭肺:清热解毒,开肺化痰——麻杏石甘汤痄腮痄腮耳后腮部肿,常证少阳柴葛用,热毒壅盛普济方,心肝清瘟睾腹龙。
中医儿科学证型与常用方剂中医儿科学方剂一、咳嗽1.外感1)风寒咳嗽:金沸草散可散寒宣肺。
2)风热咳嗽:桑菊饮可疏风肃肺。
2.内伤1)痰热咳嗽:清宁散可清肺化痰。
2)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可滋阴润燥。
二、肺炎喘嗽1.常见证1)风热闭肺:银翘散可轻度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可重度化痰定喘。
2)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清热宣肺涤痰定喘,沙参麦冬汤可养阴清肺。
3)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可益气健脾。
2.变异证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可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和XXX可清肺化痰定喘。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可温肺化痰定喘。
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可清泻心脾积热。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可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五、口疮1)脾胃积热:凉膈散可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可清心泄热。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
六、泄泻1.常见证1)伤食泻:保和丸可消食化积。
2)风寒泻:藿香正气散可疏风散寒。
3)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可清热利湿。
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可健脾益气。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可补脾温肾。
2.变异证1)伤阴:连梅汤可酸甘敛阴。
2)伤阳:参附龙牡汤可XXX救逆。
七、厌食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可和脾助运。
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可养胃育阴。
八、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和木香大安丸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2)脾虚夹积:健脾丸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九、疳证1.主证1)疳气证:资生健脾丸可和脾健运。
2)疳积证:疳积散可消积理脾。
3)干疳证:八珍汤可补益气血。
2.兼证疳肿胀:真武汤可健脾温阳利水。
十、惊风1.急性惊风1)感受XXX:银翘散可疏风清热,熄风镇惊。
2)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可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3)惊恐痉厥:抱龙丸和安神丸可镇惊安神。
2.慢性惊风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可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2)阴虚风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可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1.胎儿期:受孕到分娩断脐;新生儿期:出生-28 天;婴儿期:28 天-1 周岁;幼儿期:1-3 周岁婴儿期,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
2.体重:(1)出生体重:约 3Kg; 1~6 个月公式:体重(Kg)=3+0.7×月龄;(2)1 岁时体重:10kg; 2 岁以上体重:8+2×年龄;(3)体重低于正常85为营养不良。
3. 身高:(1)刚出生:50cm;1岁:75cm2岁以上:75+7×年龄(2)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4. 囟门:(1)前囟出生时约 1.5-2cm;前囟12~18 个月闭合;后囟 2~4 个月内闭合(2)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3)囟陷(凹陷)——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囟陷;囟填(充满)——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5.头围:出生时:33-34cm,1 岁时胸围接近头围。
6.牙齿:乳牙 20 颗:4~10 个月萌出,2~2.5 岁出齐;出牙迟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
7.呼吸、脉搏与年龄增长成反比;血压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血压与年龄的关系:收缩压(mmHg)=80+2 x 年龄;舒张压(mmHg)=收缩压 x 2/38.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肺脾肾三脏不足)(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针对3 岁以内,源于《颅囟经》)9. 病理特点:(病的快,好的快)(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脾常不足;肾常虚)(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10. 儿科四诊:(1)小儿诊法主张四诊合参,特别重视望诊(2)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肠寄生虫。
(3)头大颔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目珠下垂——解颅(4)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五迟证(5)胸廓高耸形如鸡胸——佝偻病(6)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疳积(7)翻滚不安,呼叫哭少,两手捧腹——盘肠吊痛(8)新生儿舌红无苔; 哺乳婴儿乳白苔(9)草莓舌:丹痧(猩红热)、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0)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猩红热;(11)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12)两颊黏膜有针头大小白色小点:麻疹黏膜斑 ;霉酱舌:宿食(13)初生儿胎粪:赤褐色; 果酱色大便:肠套叠(14)正常大便气味:母乳喂养: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牛羊乳:干硬有臭气(15)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6)呼吸窘迫呛咳,面青不咳:异物阻塞气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讲义: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儿科古称“哑科”钱乙谓之“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故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
第一节望诊分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一)望神色指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1、五色主病Ø 面色白,多为寒证、虚证。
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常见于阴水;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滑泄吐利,阳气暴脱,可见于脱证;面白少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面色晃白多为阳气不足。
Ø 面色红,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为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两侧颧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为虚阳上越,是阳气欲脱的危重症候。
新生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
Ø 面色黄多为脾虚或有湿浊。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常,常见于疳证;面黄无华、脐中阵痛、夜间磨牙多为肠寄生虫;面色黄而鲜明,为湿热内蕴之阳黄;面目黄而灰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出生后不久出现的黄疸为苔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Ø 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
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多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和癫痫发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Ø 面色黑,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为肾气衰竭,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
若小儿色黑红润泽,体壮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2、五脏配五色《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颌为肾。
”(二)望形态1、望形体头方发稀,囟门宽大,当闭不闭,可见于五迟证;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与婴幼儿泄泻阴伤液脱;胸廓高耸如鸡胸,可见于佝偻病、哮喘病;肌肉松弛,皮色萎黄,多见于厌食、偏食、反复感冒;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有青筋显现,多属疳积;毛发枯黄,或发竖稀疏,或容易脱落,均为气血需亏的表现。
儿科学:1胎怯:弱(补肾)、虚(保元)2硬肿:阳(参附)、寒(当四)3胎黄:热(茵)、寒(茵理)、瘀(府)4感冒:寒(荆)、热(银)、暑(新)、痰(+三、二、菊)、滞(+保)惊(+镇)5咳嗽:寒(沸)、热(桑菊)、痰(清金)、阴(沙)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麻杏)、毒(黄+拗)、痰(五虎+葶)、阴(沙)、气(人味)7哮喘:热(麻杏+苏葶)、寒(小龙+拗)、包(大龙)、气(人味+玉)、阳(匮)、阴(麦味)8鹅口疮:热(泻脾)、火(知)9口疮:风(银)、火(泻导)、虚(六)10泄泻:湿(葛)、寒(霍)、食(保)、脾(参)、阳(附理+神)、两(人乌)、脱(生+参救)11厌食:运(不)、气(异)、阴(养增)12积滞:乳(乳)、食(保)、虚(健)13疳证:气(资健)、干(八)、积(肥)、肿(防+五苓)、眼(斛)、口(泻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4汗证:固(玉+牡)、调(黄五)15急惊风:动(银)、燔(瘟)、陷(羚)、毒(黄+翁)、惊(琥)16.慢惊风:土(缓)、阳(固真)、阴(珠)17急性小球肾炎:风(麻豆+五苓)、湿(五味+小蓟)18肾病综合证:气(防+五苓)、阳(真+黄五)、阴(知)、两(六+芪)19尿频:气(缩)20遗尿:气(补中+缩)、交(导+交)21五迟五软:亏(加地)、两(调元)、痰(窍+二)22麻疹:犯(宣毒)、入(清解)、耗(沙)、攻(清咽)、陷(羚)23风疹:犯(银)、入(透疹)24猩红热:邪(解肌)、毒(凉营)、阴(沙)25腮腺炎:犯(柴葛)、壅(普)、窜(龙)26乙脑炎:犯(新、虎)、炽(瘟)、入(犀+增)阴(青+络)、不(黄五)、蒙(涤)、扰(龙)、瘀(还)、留(止痉)27百日咳:初(拗)、痉(桑白+葶)、恢(沙、人五)28寄生虫:蛔(使)、厥(乌梅)27夏季热:暑(王氏)、上(温下)28紫斑:伤(连败)、妄(犀)、摄(归)、旺(大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