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黄酮口服液调节血脂作用研究的综述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10.51 KB
- 文档页数:2
沙棘果渣总黄酮的降血脂及降血糖作用孙琛;冯野;谢培;宋忠兴;唐志书【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hypolipidemic and hypoglycemic effects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pomace of Fructus Hippophae.Methods:A total of 72 Kunming mal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n =12 in each group):normal group,model group,simvastatin group,low-dose flavonoid group,middle-dose flavonoid group and high-dose flavonoid group.Except the blank control group,the mice were fed with high fat diets to induce hyperlipidemia.The body weight of mice was measured every day,and the dose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weight.On the 40th day,the mice were decapitated and the TC,TG,HDL-C and LDL-C were detected.Changes of weight and viscera indexes were observed.The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was investigated by animal experiments.Results: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the TC,TG and LDL-C of serum in the flavonoid groups were dec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nd HDL-C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The total flavonoids from pomace of Fructus Hippophae group decreased fasting blood glucose values significantly (P < 0.05).Conclusion:The total flavonoids from pomace of Fructus Hippophae have hypolipidemic and hypoglycemic effects.%目的:探讨沙棘果渣总黄酮的降血脂及降血糖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72只适应环境7d后,随机分成6组(n=12):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丁组,总黄酮小、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喂高脂饲料诱发高血脂症,每天称小鼠体质量1次,按体质量更换给药剂量.试验第40天取血后解剖小鼠,检测TC、TG、HDL-C、LDL-C含量,观测体质量及脏器指数的变化情况.采用小鼠高血糖模型降糖实验方法考察沙棘果渣总黄酮的降血糖活性.结果:沙棘果渣总黄酮各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显著降低TC、TG和LDL-C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HDL-C的含量(P<0.05);沙棘果渣总黄酮组空腹血糖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沙棘果渣总黄酮具有降血脂及降血糖活性.【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8(013)001【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沙棘果渣总黄酮;降血脂作用;降血糖作用【作者】孙琛;冯野;谢培;宋忠兴;唐志书【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咸阳,71208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咸阳,71208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咸阳,712083;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咸阳,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咸阳,712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酸刺、黑刺、醋柳,为胡颓子科(Elae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
“沙棘”之综述及临床疗效概要李春兴医学博士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秘书长【摘要】沙棘之有关本草学、生药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效药剂学、药品鉴定学、临床药学及临床疗效观察等文献资料之系统考察摘要整理。
关键词 : 沙棘、临床疗效、系统考察。
【前言】沙棘自古以来系藏族、蒙古族常用药材,近年来由苏联开发成功及大陆将其收载入药典并列为重点研发项目后,渐成为国际医药界所注目之焦点,是21世纪最有希望之保健品,虽然沙棘业已完成有关本草学、生药学、生物化学、药品鉴定学、药剂学、药理学、药效学等药品所具备之完整基础、临床研究等文献资料及近期中所发表之人体临床疗效数百篇报告,更弥显其珍贵,但上述资料零散各处,为了让读者能一窥全貌,作者将上述数据作重点系统考察,摘要整理出本论文。
沙棘(醋柳) ShajiHippophae rhamnoides L.【异名】醋柳、醋刺柳、酸刺、黑刺、沙枣、大尔卜兴。
【基源】沙棘为胡颓子科植物。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及其同属植物干燥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或冬季冰冻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蒸后干燥。
【种类】(1)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 Schlecht.:枝顶端成刺状,叶具鳞片,三叶轮生或对生。
果实大,椭圆形,多汁,成熟时褐黄色,顶端有六条黑色放射状条纹。
(2)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L. subsp.yunnanensis Rousi.:具棘刺,小枝褐绿色,老枝灰黑色,单叶互生,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
果实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橙黄色,均可做沙棘入药。
(3)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 s.w.Liuet T.N.He)(4)柳叶沙棘(Hippophae salicifolia D.Don)【原植物】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1.5~10m,在3200m以上的高山上则成矮小灌木,高仅10cm左右。
小枝灰色,通常有针刺,叶互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cm,宽3~4mm,先端渐尖,全缘,无柄或近于无柄,两面均被银白色鳞片。
沙棘的功效与作用研究报告
沙棘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的水果,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
以下是对沙棘的功效和作用进行研究的报告:
1. 富含维生素:沙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等。
这些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促进皮肤和眼睛健康,并提供抗氧化保护。
2. 抗炎作用:沙棘中的抗氧化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
这些化合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组织损伤和疼痛。
3. 抗氧化作用:沙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例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维生素C等。
这些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害,并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
4. 促进消化:沙棘富含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它可以缓解便秘,并改善肠道健康。
5. 皮肤保健:沙棘油被广泛用于化妆品和护肤品中,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C。
这些维生素有助于滋润和修复肌肤,减少细纹和皱纹,使肌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健康。
6. 心血管保护:沙棘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和多酚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沙棘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消化、皮肤保健和心血管保护等多种功效。
它可以作为一种健康食物添加到日常饮食中,也可以用于制作药物和化妆品。
然而,在使用沙棘产品之前,还应注意潜在的过敏反应和个体差异,请在使用前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沙棘水溶性色素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沙棘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研究了沙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沙棘色素利用价值、提取方法及提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综述了选题的意义。
【关键词】沙棘色素提取动力学1.前言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胡颓子科(Elueagnaceac)沙棘属的落叶灌木、小乔木或乔木。
又名沙枣、醋柳、酸棘、黑刺。
果实呈黄色。
世界上有近2/3 的沙棘资源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全国约有67 万公顷的种植面积, 我国是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沙棘王国”之称。
我国沙棘植物分为4 个种(肋果沙棘、柳叶沙棘、西藏沙棘、鼠李沙棘)和5个亚种(中国沙棘、云南沙棘、中亚沙棘、蒙古沙棘、江孜沙棘)。
沙棘是一种同时具有药用和食用效能的植物, 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
沙棘果实是我国古代藏医、蒙医常用药材,具有祛痰、利肺、养胃、健脾、活血、散瘀的药理功效。
沙棘的色彩鲜艳,令人垂涎欲滴。
这种颜色的主要成分就是类黄酮化合物,类黄酮化合物是一大类几乎无处不在的使植物多呈浅黄色乃至无色、偶尔呈橙黄色的水溶性化合物,多以甙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植物组织中。
尽管这类化合物单独存在时有时颜色很浅,但和其它主要呈色色素共同存在时,其辅助着色的作用不可忽视。
沙棘以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1]。
沙棘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沙棘果、叶及全株均含有丰富的黄酮, 且叶中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果实。
据测定, 沙棘中最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榭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 Isorhamnetin)、异鼠李素- 3 -β- D - 葡萄糖苷、异鼠李素- 3 - β- D - 芸香糖苷、山萘酚( Kaempferol)及其甙类、芦丁等。
因此, 目前对于沙棘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多以测定以上几种成分为主。
测定方法的不一致和沙棘被测部位的不同导致了沙棘总黄酮含量的很大差异, 为每100g 新鲜沙棘果肉含118 ~778mg ; 每100g 干叶含459~1134mg。
心脑血管的保护神——沙棘黄酮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难以治愈的疾病。
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而幸存下来的人群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
在治愈人群中,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研究人员最近表示,沙棘黄酮不仅大大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愈机会,而且复发率要降低80%以上,死亡率降低90%以上。
而且长期使用(超过3个月)的人群,80%以上无复发危险,极少数轻复发。
沙棘黄酮,活血护心脑沙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
我国古代藏医巨著《四部医典》记述,“取沙棘3~9g,煎服,可活血祛瘀。
”《本草纲目》载“沙棘,活血散瘀,利心脏血脉。
”现代研究证明,沙棘中的有效成分沙棘黄酮,对心脑血管系统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首先,沙棘黄酮可降低血脂、胆固醇、β一脂蛋白,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大管腔,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其次,促使血管内皮产生前列腺环素,抑制血小板聚集,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最后,黄酮作为体内抗氧化剂,可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将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溶解成微小颗粒,然后被人体吸收,从而防止因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所导致的动脉硬化,防止由动脉硬化导致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1.“三高”、动脉硬化:降血脂、降低血黏稠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于2001研究了沙棘黄酮对大鼠和鹌鹑高血脂模型血脂和血脂蛋白的影响,表明沙棘黄酮能降低高血脂大鼠和鹌鹑的血清TC、TG、LDL—C 含量,可提高大鼠和鹌鹑的HDL—C与TC比值。
2.冠心病、缺血性心绞痛:溶解粥样斑块,增加冠脉血流量1999年,西安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观察沙棘黄酮对犬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耗氧的作用,试验表明,沙棘黄酮可溶化血栓,减少心肌耗氧,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3.心律失常、早搏、房颤、心梗:疏通血管,防止心肌硬化沙棘黄酮可显著增加心脏血氧含量,对抗由缺氧引起的心率减慢及心肌收缩力减弱,能提高室颤阈值,延缓房室传导,对心率失常、早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沙棘药材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综合相关文献,概述沙棘药材中有效成分在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有效开发及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沙棘;药理作用;研究【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001-021.引言沙棘为胡颓子科沙棘属,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沙棘果实中富含维生素类、黄酮类、蛋白质及17种氨基酸、油及脂肪酸、糖类、15种微量元素,沙棘果实中的这些有益成分决定了它必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沙棘具有强烈的消炎、杀菌、止痛和促进组织再生的特殊功效。
其中许多成分在杀死和抑制肿瘤细胞、抗辐射、抗凝血、降血压、防止血管栓塞、抗衰老、抗疲劳、增强机体活力和免疫力等方面都显示出神奇的治疗作用。
被誉为“天然维生素的宝库”和“绿色黄金”[1]。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沙棘最早的国家,沙棘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药材,早在唐代《月王珍药》,《四部医典》,清代《晶珠本草》等经典著作中有所记载,现在仍是藏医、蒙医、维吾尔族的常用药材,药用其干燥果实和浸膏,现在又开发出原汁、口服液、油剂等,沙棘“性温、味酸涩,入肝、肾、大小肠径”,有利肺化痰、止咳祛痰、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等功能,用于“咳嗽痰多、胸满、消化不良、胃痛、跌打扑淤肿、经闭等症”[2]。
2.沙棘的药理研究2.1 沙棘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沙棘叶乙酸乙酯提取物(SAF)可增加大鼠左、右心房收缩性和自律性。
沙棘枝乙醇提取物降低大鼠血粘度,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并有降血脂、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
沙棘总黄酮(TFH) 对大鼠有抗心律失常和延长心肌不应期,治疗心绞痛有效率达94%,增强人心脏收缩性和增加血管弹性。
沙棘浓缩果汁和沙棘总黄酮对小鼠和大鼠有抗心肌缺氧、缺血,改善心肌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等作用[3]。
沙棘油具有明显降低外源性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并可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5胆固醇含量和肝脏脂质含量有所增高。
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2008NO.25C HI NA FOREI GN MEDI CAL TREATMENT综述沙棘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 e rh am noides L.的成熟果实,系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玉妥元丹贡布,公元773年至783年)记载沙棘能祛痰、利肺化湿、壮阴、升阳,其中60余处记载了沙棘利肺止咳、活血散瘀、清除痰湿的功用。
唐代藏医古典医著《月王药珍》记载:沙棘医治培根、增强体阳、开胃舒胸,饮食爽口、容易消化。
清《晶珠本草》记载:沙棘果实,含微量油质,补益人体血液[1]。
1沙棘的研究概况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沙棘果油、果汁、果渣及叶片、果皮、树皮含有280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抑杀肿瘤细胞、抗辐射、抗凝血、降血压、防止血管栓塞、抗衰老和抗疲劳等作用[2]。
我国沙棘资源十分丰富,有“沙棘王国”之称,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林木资源,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的无污染、无废料的植物,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三料”价值极高,开发前景广阔[3]。
前苏联从研究藏医中发现沙棘的药效,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由食品研制转向医药研究,并将沙棘果油用于宇航员的日餐必须添加剂,以增加人体在超大气压特殊条件下循环系统的氧合作用[4]。
近年来沙棘油和沙棘总黄酮是研究的热点,沙棘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沙棘总黄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5~6]。
目前国外正加强对沙棘的基础和开发研究,大量进口我国沙棘,使得沙棘的资源十分紧缺。
我国开发沙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从沙棘果和沙棘籽中开发了一些药品和保健产品。
通常所说的沙棘油包括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沙棘籽油由沙棘的种子分离而得,沙棘果油系从沙棘果汁中分离出的果汁油及从沙棘果渣中分离出的果渣油。
日前沙棘油提取工艺主要包括机械法制油工艺(压榨离心法)、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气体萃取法。
沙棘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笔者对沙棘所含的活性成分,包括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萜和甾醇类化合物、酚类和有机酸类、油和脂肪酸类、糖和糖苷类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微量元素8类,以及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油和脂肪酸类3类成分的功效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沙棘综合利和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标签:沙棘;活性成分;功效;研究进展沙棘(Hippophe rhamnoids L.)属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又名醋柳(汉名)、其察日嘎纳(蒙名)、达普(藏名)、吉汗(维吾尔名)等,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沙棘资源丰富,我国就有200万km2,占世界总面积的90 %以上[1]。
沙棘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种子和裸根都能繁殖,需水量少,成林快,而且抗寒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生态适应性广,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选物种,是“三北”地区生态建设的先锋树种。
它的防风固沙和抗风蚀能力很强,每株沙棘固沙保土面积可达70~80 m2,1株3~4 年生的沙棘可控制水土流失80%、水蚀75%、风蚀83%[2-3]。
另外,沙棘属非豆科固氮植物,1公顷沙棘林地的根瘤可固氮180kg,相当于375 kg 尿素的肥力,沙棘的根可以将不溶性有机质转变为可溶有机质,在较短时间内改造土壤肥力[4]。
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果、种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1977年沙棘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5-7]。
沙棘也是世界学术界发现的能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集于一身的农作物,20 世纪80 年代起,沙棘作为我国保健品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得到广泛地开发利用,该方面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沙棘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仍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其综合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笔者对沙棘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沙棘的有效成分11维生素沙棘果实、叶、油中的维生素类的研究报道较多,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F、维生素K1、维生素P、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