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之世界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日本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地理位置日本位于北半球,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岛国。
它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与韩国相望,北隔千岛群岛与俄罗斯隔海相望。
二、自然环境1、地形:日本地形复杂,主要由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组成。
其中,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0%,最高的富士山海拔3896米。
2、气候:日本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3、自然资源:日本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主要依靠进口。
但日本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
三、人文环境1、人口:日本人口约1.26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主要民族为大和族,通用语言为日语。
2、文化:日本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
日本传统文化包括茶道、花道、武道等,现代文化则包括动漫、时尚、音乐等。
3、经济: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主要产业包括汽车、电子、机械等。
四、旅游资源日本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富士山、京都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景点。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
通过了解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之日本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总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其周围的7200多个岛屿组成。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其自然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日本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合作。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以加工贸易为主,汽车、钢铁、机床、造船、电子和机器人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还在世界各地设有大批跨国公司,跨国企业总数居世界第二。
日本的农业也极为发达,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小麦、大麦、豆类等其他粮食作物和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也相当重要。
高中世界地理知识点高二地理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高中的世界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一系列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二年级学生应了解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呈近似椭球体的天体,由地球内部的核心、地幔和地壳等部分组成。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对自然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壳分布和构造状况,而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沿着地球表面的相互运动。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地理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地球上特定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是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了解气候和气象对于人类活动和农业产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循环过程。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而生态系统则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是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任务。
6. 经济地理与城市化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而城市化则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了解经济地理和城市化对于规划和发展城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7.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了解人口与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8. 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环境保护则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
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是高中世界地理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同时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五大洲南美洲【高中地理】世界地理五大洲-南美洲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世界最久的山脉。
坐落于南美洲大陆西部,属于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全长9000千米,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共同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
海拔多为3000米以上,少于6000米的高峰存有50多座。
其中存有海拔6960米的西半球最高峰阿空加瓜山。
【圭亚那高原】南美洲东北部高原。
地处奥里诺科河以南,亚马孙河以北,一般海拔300-600米。
森林茂密。
【巴西高原】南美洲中东部高原。
介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面积500万平方千米,海拔300?500米。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位于南美大陆中北部,面积560万平方千米。
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热带雨林密布。
【亚马孙河】世界流域面积最小、流量最小的河流。
坐落于南美洲中北部,以乌卡亚利河为源,转化成大西洋。
全长6480千米,沿途采纳100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千米,每年转化成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立方千米(占到世界河流转化成大洋总水量的1/6)。
【拉普拉塔河】世界著名的宽河口河流。
位于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之间,由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汇合而成,注入大西洋,全长4700千米(以巴拉那河为源)。
河口呈巨型喇叭状,水面宽广,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河口线处宽223千米,为世界最宽的河口之一。
【的的喀喀湖】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淡水湖泊之一。
坐落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交界处,面积8290平方千米,海拔3812米。
【马拉开波湖】南美洲最大湖泊。
位于委内瑞拉境内,面积14344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4米,含盐度15~38‰。
富藏石油,有“石油湖”之誉。
【安赫尔瀑布】世界上高差最小的瀑布。
坐落于委内瑞拉东南部丘隆河上,分后两级,总高差979米。
安赫尔瀑布地处群山密林,陆路难以通达。
【伊瓜苏瀑布】南美洲最大瀑布。
位于巴西和阿根廷交界处的伊瓜苏河上。
瀑布分成大小275股,在汛期则连成一道宽达3.5?千米、落差60?2米的马蹄型大瀑布。
高中地理须知世界地理分界线各大洲的分界线1、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和黑海——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紧密相连,成为地球上一块最大的陆地,叫亚欧大陆。
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亚两洲大陆的分界线。
2、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得亚洲通往欧洲各国的航线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
3、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人们在中美地峡最窄处开凿的一条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使巴拿马运河世界地理分界线成为世界重要的海洋航运的枢纽。
4、白令海峡——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
白令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狭窄水道5、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
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狭窄水道6、丹麦海峡——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丹麦海峡位于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
7、直布罗陀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沿岸各国通往大西洋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8、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亚洲和大洋州的分界线四大洋的分界线1、太平洋与北冰洋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
2、太平洋与印度洋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经线至南极大陆。
3、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经线为界。
4、大西洋与北冰洋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一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
⑤大西洋与印度洋自通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至南极大陆。
高中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球内部构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地质过程等方面。
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一层部分熔融的岩石。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由数十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移动,形成了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转换边界、边界跳跃和堆叠边界。
板块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3.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和广阔地区内的天气状况。
气象是研究短期时间和局部地区内的天气现象的科学领域。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影响、地形和大气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
重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和温带气候等。
4.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淡水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冰川等。
水文地理的重要概念包括水循环、水域和水资源管理。
5.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是研究生物物种的分布和演化的学科。
地理环境对生物物种的分布和特征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二、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化等方面。
1. 农业地理农业地理研究农业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特征。
不同地理环境适合不同农作物的种植。
全球主要农业区域包括北美大草原、欧洲平原和亚洲稻作区。
2. 工业地理工业地理研究工业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
工业区域通常集中在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或交通便利的地方。
重要的工业区域包括美国东北部的密西西比河谷、德国的鲁尔区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3. 交通地理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
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地理知识点高中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 海陆分布。
-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2. 大陆和大洲。
-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 洲界:亚、欧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 - 乌拉尔河 - 里海 - 大高加索山脉 - 黑海 - 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3. 海洋和海峡。
- 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世界有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如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二、世界的气候。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 气温的分布。
-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
南半球相反。
-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 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海陆因素)。
-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 (地形因素)。
3. 降水的分布。
- 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上升冷却促使水汽凝结、有凝结核。
世界地理东亚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2、范围:75°E~170°W3、组成:国家--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主要地形区—亚欧大陆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日本海4、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①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②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③半岛、岛屿上多山地、丘陵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5、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①亚热带季风气侯分布: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日本南部、韩国南部特征: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日本、韩国北部;朝鲜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③温带大陆气候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常年干旱少雨④高山气候6、人口:人口多分步于沿海平原;居民多为黄色人种;世界上四大人口稠密地区之一7、经济:中国-发展速度快;差异显著韩国-发展程度高日本-发达国家差异显著蒙古、朝鲜-经济落后中国-资源、劳动力、市场建立东亚经济区的各国优势日本、韩国-资金、技术蒙古-资源沿海-工农业发达;西部-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占重要地位8、韩国:有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两种季风气候(釜山-亚热带季风;汉城、首尔-温带季风)汽车、电子、服装业发达9、朝鲜:朝鲜半岛的河流(包括韩国)多自西向东流入黄海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森林、矿产资源丰富10、蒙古: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流经蒙古(是鄂毕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汇入北冰洋)畜牧业占主要地位11、日本:领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临近关东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处在太平洋版块和亚欧版快消亡边界的环太平洋带上,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
河流--河流多是从中间流向四周的短小河流。
由于日本多山地,地势落差大,年降水丰富,所以河流水量大,流速急,水能资源丰富。
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海洋性主要表现在①温差小②降水多--由于冬季有来自日本海的水汽,所以冬季也有相对较多的降水)资源--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发达的经济:不利条件--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优良的港湾发展特色--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原料、能源的主要来源--石油←西亚、东南亚;煤炭←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贸易对象--美国(最大)、其次是亚洲和西欧国家工业分布--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工业带和工业城市--京滨带(东京、横滨),阪神带(大阪、神户),中京带(名古屋),北九州带(北九州),濑户内带(福山)高科技农业--种植水稻(单产量高)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机械化水平高(主要是小型农业机械)科技水平高(发展生物技术,发展水利)海洋渔业--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主要是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水产养殖三部分12、补充:区域热点问题:○1朝核问题;○2韩日竹岛之争;○3中日东海问题*重要经纬线○120°N纬线穿过:北部海、琼州海峡及海南岛(海口)、南海、巴士海峡附近○223°26′N纬线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岛(玉山)。
○340°N纬线穿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河几字大拐弯)、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海、本州岛。
④50°N纬线穿过:蒙古、中国、日本海、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
○5蒙古:80°E-120°E、50°N附近○6朝鲜半岛:35°N、128°E穿过○7日本:130°E-140°E,30°N-45°N东南亚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位置:马六甲海峡是东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
3、地形:中南半岛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
4、地势:中南半岛北高南低。
5、河流:元江—红河—河内;澜沧江—湄公河—中、缅、老、泰、柬、越—万象和金边;湄南河—曼谷;怒江—伊洛瓦底江—仰光。
6、气候: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
7、居民:人口稠密,黄色人种,佛教文化,华人华侨。
8、板块活动与地质灾害:东南亚处在亚欧、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震和由此引发的海啸等灾害危害最大。
9、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中南半岛的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多珍贵林木,是世界上主要木材出口地之一;矿产资源锡矿:缅甸—苏门答腊是世界最大的锡矿带。
石油:印尼、文莱是重要石油出口国。
10、印尼: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也是火山最多的国家。
国内主要人口、城市都在南半球的爪哇岛。
首都雅加达也在该岛上。
11、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对外开放,吸引先进技术和外资发展工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
花园城市柔佛海峡12、克拉地峡: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陆地上最窄的地方。
克拉运河的开凿对我国的重大经济意义-运河不仅可以运油,还可以运输其他货物,而且将改变欧亚贸易路线。
它可以使我国对欧洲、非洲贸易航程缩短,运输安全性得到提高。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的缅甸、越南、泰国。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全体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以上的地区,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多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灌溉方便。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
水稻种植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人均耕地—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因而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水稻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市场—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注:水稻种植业自身特征:水稻是喜温、喜湿的粮食作物。
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集约农业。
单产量高。
(3)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的成因与今后发展措施:○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所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土地很少。
发展措施:集约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发展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业意识。
○3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发展措施:加快机械化发展。
○4科技水平低。
原因: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发展措施:加大科技投入。
○5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夏季风不稳定,水旱频繁。
发展措施: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重要经纬线:○10°纬线穿过苏门答腊岛○210°N纬线穿过安达曼海、马来半岛、泰国湾、湄公河三角洲、南海、菲律宾群岛。
○320°N线穿过孟加拉湾、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湾。
④23°26′N线穿过缅甸。
⑤100°E经线穿过缅甸、泰国、泰国湾、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印度洋。
南亚1、位置: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其中马尔代夫有部分属于南半球。
2、地形:北部山地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中部平原,包括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低矮的德干高原。
3、气候北部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为高山气候,南部有小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
4、板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带。
5、河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发源地:冈底斯山脉,流经:印度河平原,注入:阿拉伯海)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流经:恒河平原,注入:孟加拉湾)。
6、宗教: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斯里拉卡—佛教;印度、尼泊尔—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斯兰教。
7、人口:○1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之一(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五大湖地区—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
○2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人口上亿国家,以印度人口最多(世界第二)。
○3白色人种为主。
8、历史: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9、印度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作物:水稻―需要较高的热量和较多的水分―恒河平原的东部及印度半岛西南部的三角洲小麦-耐旱能力强-恒河平原的西部、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喜光、耐旱、要求土壤透气性好-德干高原、印度河流域附近茶叶-多雨的气候及排水良好的坡地-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低山丘陵黄麻-性喜低湿的土地和潮湿的气候-恒河三角洲问题及原因:水旱灾害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粮食需求大←人口众多解决措施: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加大农药化肥投入矿产:德干高原东北部,世界三大铁矿出口国之一工业:钢铁:德干高原东北部纺织:棉纺-孟买;麻纺-加尔各答高新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班加罗尔-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城市:加尔各答-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孟买-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新德里-首都*重要经纬线:○10°纬线穿过印度洋和马尔代夫;○210°N纬线穿过印度洋、印度半岛南端;○3北回归线穿过印度河三角洲、德干高原、恒河三角洲;○470°E经线穿过印度河平原、阿拉伯海;○590°E经线穿过孟加拉湾。
中亚1、范围: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最大内陆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前三个为我国邻国)。
2、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
3、地形:以丘陵(哈萨克丘陵)平原(图兰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5、植被: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6、河流: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最大的内陆湖,最大的咸水湖锡尔河(发源于咸海)阿姆河(发源于咸海)咸海、巴尔喀什湖等内陆湖。
7、农业:锡尔河、阿姆河孕育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棉花是最主要的农业专业化产品。
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
中亚作为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有利于棉花生长的条件有:○1光照充足;○2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3灌溉水源充足;○4平原平坦的地形,土壤肥沃;○5市场广阔,交通便利;○6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