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用心做教育》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模板【序言】《用心做教育》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读物,作者透过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深思熟虑的观察,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在____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体会颇多。
【正文】一、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在《用心做教育》中,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这使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心做教育》中,作者提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因材施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擅长的领域,我们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心做教育》中,作者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知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四、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是《用心做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作者认为只有有了情感基础,学习才能更有意义和动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要注重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他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五、教育与家庭的合作《用心做教育》中,作者还强调了教育与家庭的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力。
2024年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样本____省会理县城关实验小学____读了中国当代教育家张思明的《用心做教育》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教育的美丽源于用心。
在教育中,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用心。
在日复一日看似单调与重复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会逐渐僵化,我们的教学模式往往总是缺少新意,我们的教学生活也会因此而缺少了一份应该有的灿烂与美丽。
很多时候,我们____不能进入到与学生一同发展而共同体味幸福的佳境呢。
读了张思明,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张老师所用的“心”其实有三“心”。
一、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
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只有拥有一份童心,才能在心理上弥补因生理年龄造成的与学生的差距,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真正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性格,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二、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不会开出令人满意的花朵,如果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
张老师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为教育事业奉献着一片爱心。
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时,他及时予以赞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与孩子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学习好的要爱,学习差的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的要爱,踏实的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他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的继续着他们的教与学,这是他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比这更幸福的呢。
张思明说:“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用心做教育》是一本由南师附中副校长杨红樱撰写的教育专著,通过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全面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用心做教育》非常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认为,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个性、情感、态度和技能等。
这也是一种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成绩。
这个观点让我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书中提到教育要注重个性化,尊重学生的差异。
作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或者塑造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我常常觉得自己只是被灌输一些知识,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和培养。
现在想来,如果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我发展自己的特长,我可能会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再次,书中还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同时,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一些教师,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激情和责任感,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建立。
最后,我觉得《用心做教育》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做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引领。
用心做教育读书笔记【篇一:读《用心做教育》有感】“大爱无边师爱无限”——读《用心做教育》有感利用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了中国当代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资深数学教师、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张思明的《用心做教育》一书,张老师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位现代教育家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了我,特别是张老师在书中说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张思明老师是靠自学成才的。
1981年,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他第一批报了名,然而却没有通过公共课考试。
第二年再考,结果还是一样。
两次失败,他并不甘心,第三年,他又报了名。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
1985年,他自学修完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课程,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
1993年,他又以全优成绩,提前半年学完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
为此,他曾作为全国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张思明又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
他主张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以爱的情感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时常让他们能从不同的方式体会到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
他非常注重情感教学,用情感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情感可以使优生增添动力,情感可以使差生枯木逢春,获得新生。
学习差的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怕老师冷落他,怕同学歧视他这时最需要教师跟他们谈理想、前途,信念,为他们鼓足勇气,增强信心,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尊重的。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更要动之以情,让他们从心灵深处认识到犯错误的重要性,使之彻底改正。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关系越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越大,所以在平常说话、衣着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2024年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用心做教育》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教育类书籍,作者用心浸透其中,通过富有亲身经历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教育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用心做教育”。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强调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别特点,用真心、用关怀、用耐心去引导学生。
这点让我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当教师的经历,他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发展个体潜能的过程。
只有真心用心去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其次,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一些教育界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育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大班额、应试教育、家长过分干预等,作者都在书中提到了,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确实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积极探索改进的路径。
书中给出的一些建议,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等,对我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他指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通过对教育发展史的回顾,作者指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项目。
只有教育改革能够真正贴近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和圆满的情感。
书中的故事和观点都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很好理解和接受的。
同时,书中的内容也很具启发性,能够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用心做教育》的心得体会《用心做教育》是一本由张悦然著的教育类图书,讲述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怀着用心的态度,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绪状态,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实践。
作者在书中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结合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倡议。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手段。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注重自身的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用更好的自己影响学生。
阅读完《用心做教育》,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几个主要的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过去的教育往往是以“教师教、学生听”的形式进行的,教育者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面的知识掌握。
而《用心做教育》则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并充分尊重和支持他们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充分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对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心做教育》中提到了一些培养学生情感发展的方法,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等。
同时,教育者也需关注和处理学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抑郁等,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指导课程来帮助学生化解这些负面情绪。
再次,教育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
学校的教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教育经验,能够理解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另外,教育者还需要具备一些教育技能和教育技巧,如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问技巧等。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用心做教育》是一本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书籍。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____字的篇幅里,我将分享我对《用心做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指出现实中,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缺乏。
然而,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科知识。
他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议,如开设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而不仅仅是追求学科成绩。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他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他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议如分层教学,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导和指导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他认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动力源泉,只有基于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他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如多元化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最后,作者在书中呼吁教育要重视情感教育。
他指出情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开展情感教育,如鼓励学生表达情感,进行情感疏导,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通过阅读《用心做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2024年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范本《用心做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由李宗仁所著。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评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李宗仁谈到了教育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养。
他认为,德性是人的品质基础,没有良好的品性,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智力则是人的头脑,只有有才干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体魄是人的健康和体力,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力量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美则是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只有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事物,人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第二部分讲述了教育的内容。
李宗仁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强调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且提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在智力教育方面,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美育教育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艺术体验来提高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养。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我认识到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注重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第三部分中,李宗仁讨论了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他也提到了教育中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注重个体差异,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024年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____年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用心做教育》是一本我在____年读过的一部富有启发性和深度的教育读物。
本书由教育学家李老师撰写,着重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提供了很多有关构建积极教育环境和培养学生潜力的实用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对这本书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李老师在书中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并培养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创造力的人才。
这一观点让我对教育的目标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本书着重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对教育的重要性。
李老师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教师应该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
而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教师保持开放和真诚的对话。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学生才能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取得最大的成长。
这一观点使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在能力。
李老师提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潜力。
教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一种标准进行教育。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挑战。
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帮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用心做教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教育理
念的阐述,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书中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用心做教育。
这意味着教育需要付出努力和关注,不能只是敷衍了事。
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关注每个学生
的成长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其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些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他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即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育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作者还提
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际案例和经验。
通过这些案例,我看到了教育者用心做教
育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
己的梦想。
这些教育者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优秀教育者的
决心。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实际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我相信,只有用心做教育,才能真正帮助
学生实现他们的潜力和梦想。
读《用心做教育》有感
读《用心做教育》有感1
初次登上讲台,不知道怎样讲课的他把书念了一遍,二十年后的他成为了一名享有国家津贴的特级教师,并在数学教学上形成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以及以“数学课题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就是北大附属中学的张思明老师。
当我捧起他的《用心做教育》一书,我被张老师深深的爱所感动。
记得有人把教师分为四类:以谋生为目的;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
而张老师可以说是第四种,因为他认为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
用心爱教育
张老师说:“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
”当看到学生不愿意学数学时,他反思数学的教法方式,于是新的学习模式诞生了,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掌握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本领,提出并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在美国看到中国学生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在工作中却出不了最好的成绩时,张老师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张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反思着,琢磨着,同时也享
受着教育为他带来的快乐。
我们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这就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又在生长。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那就会事半功倍。
用心爱学生
张老师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比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和所学知识的联系。
”而且张老师的爱不留痕迹。
他让一位残疾的学生鼓励一位心情沮丧的战士,同时鼓励学生自己。
张老师的师德就是体现在这种对学生深深的、不图回报的爱上。
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和学生时常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学习好的要爱,学习差的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的要爱,踏实的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用心做教育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只要我们自己拥有一颗上进的心,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在实践中去品味与学生心灵碰撞的乐趣,新课改更是需要我们去创
新,去探究。
我们应该向张老师那样,开凿一眼泉,不断学习,自主探索,不断超越自己,为自己和学生找到新的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语文老师更是需要这样,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应该把品德的’教育、学习的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我愿意把张思明老师的这句话作为今后自己在工作中的原动力,不断前行。
读《用心做教育》有感2
说实话,我是一个不爱看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书籍的人,可为了工作的需要,有时也不得不看看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因此,今年一开学我就在朋友处借来了当代教育家张思明老师所著的《用心做教育》这本书。
看了这本书,我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它不象其它的理论书籍那么枯燥;同时我也被张思明老师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了,因为他没有引经据典的讲大道理,有的只是娓娓道来,通过一件件身边的小事,折射出一个个深刻的哲理。
张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
但是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
从张老师的
人生经历中我发现她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张老师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一颗爱心。
他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着,从而使他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通过阅读它的教育教学的诸多方法,让我深深的感受到:
1、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要过得去。
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
“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2、作为教师,要真正了解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
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情感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
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的件成效的,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对我们教师来说,体会到的只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这样的日复一日的重复,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换来了学生的变化:个儿长高了,年龄长大了,知识增多了,变得懂事了,有礼貌了,能与人友好相处了……我们每位教师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读《用心做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