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论惠特曼的超验主义思想惠特曼(Walt Whitman)被誉为美国诗人的先驱,其诗歌代表了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精神。
他以自由的形式和大胆的内容表达方式,唤起人们对自然、人类、宇宙以及个人内心的思考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惠特曼的超验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文学和哲学的影响。
超验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学运动,主张通过超越传统的知识和经验,追求超凡脱俗的真理和精神体验。
惠特曼在他的诗作《草叶集》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超验主义思想。
他采用了独特的自由诗体,摒弃了传统的韵律和格律,取而代之的是长句、自由的排列和直接而强烈的表达方式。
在惠特曼的诗歌中,他强调了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倾慕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赞美了大地、花草和星星,将它们与人类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的神性。
惠特曼的超验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类的关注和关爱上。
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将他们视为生活的主角和英雄。
在他的诗作中,他赞美了平凡的工人、农民、水手,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美丽。
他鼓励人们摆脱社会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正的个性。
此外,惠特曼的超验主义思想还突出了个体的力量和自由意志。
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省和个人体验来触及超验的真理。
他主张摒弃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宗教教条,追寻内在的道德和价值观。
惠特曼对超验主义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在哲学和社会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鼓励人们思考宇宙、人类的存在和自身的内心世界,挑战了传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惠特曼的超验主义思想以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内容表达方式,将读者引入到一个超越日常经验的心灵之旅。
他对自然、人类和个人的关注以及对自由意志和内心体验的追求,呼应了超验主义运动的核心理念。
他的作品对于现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爱默生爱默生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和演说家。
他被认为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自立主张对美国人民和美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林肯曾高度赞扬他的思想,称他是“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
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爱默生1803年5月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因肺病逝世。
他出身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
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丰富了思想,开阔了视野。
毕业后,曾执教两年,之后进入哈佛神学院,担任基督教惟一的神教派牧师,并开始布道。
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发表了《论美国学者》的著名演讲,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是美国“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是散文,主要作品包括《随笔》(1841)、《随笔:第二辑》(1844)、《代表人物》(1850)和《英国人的性格》(1856)等作品。
爱默生的散文写作非常有特色,文章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华丽的词藻,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
这种风格和爱默生阅读广泛有关,也和他每年都写下的厚厚的笔记有关。
爱默生的传记作者小罗伯特·D·理查森说,爱默生不是一个系统的读者,但他是浏览和做综合笔记的天才,他是矿工们所说的高速鉴别机,通过对书籍资料广泛的挖掘,筛选最精华的部分。
Ww散文写作让爱默生进入了以蒙田为代表的经典随笔作家的行列,但按照爱默生最初的想法,也许他更钟爱的是自己诗人的这一角色。
瓦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初探本文先简要介绍惠特曼和狄金森生平与创作,后阐述两者在时代背景、文学流派、诗歌思想、文学历史等六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从生活阅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诗歌韵律等五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为现代诗歌先驱、开拓者和诗坛巨匠的称号乃实至名归,他们对美国现代派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美国诗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可以为研究他们的作品寻找新的视角。
标签:惠特曼狄金森比较诗歌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耗尽毕生心血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著名女诗人,是19世纪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著有狄金森诗集(1894年两卷)和诗集(1890年卷和1891年卷)。
惠特曼和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和美国双峰耸立的伟大诗人,他们共同为美国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惠特曼和狄金森生平与创作回顾1.瓦尔特·惠特曼生平与创作瓦尔特·惠特曼于1819年5月31日出生在纽约长岛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先后做过勤杂工、印刷厂学徒、乡村小学教师等职。
他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世界文学名著。
1839年开始文学创作。
1855年创作了第一版诗集《草叶集》。
1873年他因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养病期间仍坚持增补《草叶集》。
1873年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
1892年重病去世。
他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
《草叶集》是他一生创作的总汇,他歌唱民主、自我、自然和生命,被称为具有美国精神和美国气质的诗人。
2.艾米莉·狄金森生平与创作狄金森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艾默斯特镇,她在那里接受中等教育,之后进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
自25岁起,她开始谢绝社会交往独自边读书边写诗。
她生前只公开发表几首诗,且没什么影响。
美国超验主义美国超验主义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有关,它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波及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以及梭罗相关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b5E2RGbCAP一般认为,爱默生是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演讲,令人感到亲切,富有一种奇异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声音;他的散文在端庄凝重的说教之中每每流溢出特有的富有魅力的睿智、幽默感和文学、哲思的深度来。
他的言词文本雄辩有力而辉煌,语调变幻莫测,显示出他的深奥的文学技巧来。
p1EanqFDPw 1831年,爱默生辞去波士顿第二教堂的圣职到欧洲去旅游。
其间,他会见了不少当时的文学名人,诸如英国诗人、散文家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苏格兰散文家、历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
特别是他在苏格兰乡间会见了卡莱尔之后,开始了两位文学家的终生友情和通信。
DXDiTa9E3d 1837年,当爱默生作《美国学者》演讲时,另一名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梭罗刚从哈佛大学毕业。
对于很多人而言,梭罗是一本教科书,通过他,人们可以用自然界发生的事实来理解世界,于是世界便成了一个供人阅读、品味、咀嚼的整体。
超验主义(英文: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其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表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其精神并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超验主义的特点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这种思潮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
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
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
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
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
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
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
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
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
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
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
梭罗简介
梭罗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12⽇-1862年5⽉6⽇),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物,也是⼀位废奴主义及⾃然主义者,有⽆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地勘测员。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梭罗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梭罗,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作家、思想家。
⽣长在波⼠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康科德村,⽗亲是⼩业主。
20岁于哈佛⼤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劳动。
在学⽣时代与爱默⽣相识,在爱默⽣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的著作,研究东⽅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倡导的“⾃助”精神进⾏思考,形成了⼀套独⽴见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然中的体验写成。
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马克河上⼀周》(1849),发挥了他对⾃然、⼈⽣和⽂艺问题的见解。
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段隐居⽣活。
在他笔下,⾃然、⼈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体。
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物。
梭罗的⽂章简练有⼒,朴实⾃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中独树⼀帜。
他的思想对英国⼯党、印度的⽢地与美国⿊⼈领袖马丁路德⾦等⼈都有很⼤的影响。
关于梭罗的故事梭罗被人们称为超验主义实践者和美国民主主义的思想先驱,也被人们称为环境保护第一人,同样的他也践行着自己的环境保护思想。
梭罗的思想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很多的思想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梭罗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梭罗的故事是从瓦尔登湖开始的,认真来说,梭罗并不是一个思想理论家,所以他只是从邻居借了一把斧头就独自一人钻进了瓦尔登湖,并且开始实践自己的自然科学,他认为人和自然是一种和谐关系而并不是自然的主宰,直到现在人们才慢慢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文方面上,梭罗更像是无政府主义人士,他反对纳税,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繁盛的时候,美国依然保持着奴隶制度,在梭罗看来,这更像是社会的一种嘲讽。
所以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即使报税员三番五次的纠缠梭罗纳税,梭罗依然保持着自己对民主主义和超验主义的思想观点,为此梭罗也被羁押,直到他的姨妈缴纳了所有的税款,他才被释放,后来梭罗也开始拒绝跟政府打交道。
梭罗的成就综合来看更像是一种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超越了整个时代的限制,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来世界很多的思想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其中包括美国黑人运动的马丁路德金,印度独立运动发起人甘地和俄国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梭罗和他的湖的故事梭罗用纯粹的超验主义跟人们诉说着民主主义的含义,在之后梭罗发表了《瓦尔登湖》用自己的实践跟人们讲述着自己生活的一点一滴。
也是因为梭罗和他的湖,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给人们到底带来了什么。
梭罗是个具有法国血统的美国人,他一生都在走路,因为在他看来走路要比乘车快很多,但是他穷尽一生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马萨诸塞州,因为他认为山水之间已经包含了全世界。
他边走边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当然也有自己的感受,他也在山水之间开始思索资本商品社会到底带给了人们什么?什么才是生活的最好状态?在他一生的路上,瓦尔登湖也是他思想最为闪耀的地方。
他在这里向人们讲述如此美丽的环境,思想也在他的文字中娓娓道来,人们开始感觉到他对瓦尔登湖的热爱,更加感受到独立民主主义思想的炙热,而这种炙热在瓦尔登湖的风景里变得平淡而又不可或缺。
超验主义(英文: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说“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其领导人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表现了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其精神并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超验主义的特点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这种思潮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
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
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
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
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
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
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
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
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
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
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2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3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4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5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6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78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9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0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1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12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3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4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5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16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17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18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19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20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2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2223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24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25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26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27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28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29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30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31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33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34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35 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36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37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38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39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40 中文菜名英译的失误与分析41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42 浅谈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汉译43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4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45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46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47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48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49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50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1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 h Songs52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53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54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55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56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57 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58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59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60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61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62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63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64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65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66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67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68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69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7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71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72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73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74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7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76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77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79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80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81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82 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83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8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解读85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86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87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88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89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90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91 开放式教学理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探索92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93 从电影《美丽人生》看完美男人形象94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95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96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97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98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9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00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01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102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03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104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105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10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07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108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10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110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111 McDonald’s Success112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13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14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115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16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117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118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119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120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121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122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123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24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25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126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127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128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29 浅析当今网络英语交流中的缩略语130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131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132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133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134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135 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136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137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 ities138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139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140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141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42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43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44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45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46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47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中的精神顿悟148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49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50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1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152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53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154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55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56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157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58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59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160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161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62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163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164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65 英汉委婉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166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167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168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169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170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71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72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173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174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175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176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77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178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79 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180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81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82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183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84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185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186 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影响187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88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189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90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91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192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93 旅游标语英语翻译标准研究194 论颜色词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95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196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197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98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199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200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