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B卷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3.51 KB
- 文档页数:5
1 藤野先生01 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教诲.(huì)系.住(jì)油光可鉴.(jiàn)B.不逊.(xùn) 诘.责(zé) 抑扬顿挫.(cuò)C.订.正(dìng) 喝.采(hè) 杳.无消息(yǎo)D.解剖.(pōu) 绯.红(fēi) 深恶.痛疾(wù)(解析:B项“诘”应为“jié”。
)2.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崎形。
C.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D.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憋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解析:A项“辨”应为“辫”;B项“崎”应为“畸”;D项“憋”应为“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B.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读来激动人心。
C.对于邻居的盛情邀约,我好意难却....,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解析:B项“抑扬顿挫”只能形容歌声、语气、语调等,不能用来形容文章情节。
) 4.(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解析:B项搭配不当,“素质”与“改善”搭配不当,将“改善”改为“提高”;C 项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即可;D项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删去“不”。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漫长、清冷2.凄清、孤独、寂寞。
感情:对征夫的思念与牵挂。
二、文言文阅读3.(1)每年(2)牵制(3)原因(4)对……感到奇怪4.①如今百姓修筑大城,虽然有一些劳累,但以后不再有征战、防守边疆、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
②就像今天修筑大城,百姓不知道享受永远安逸的应当是什么人啊。
5.做事情,想问题,既要考虑长远利益,更要注重眼前利益。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一)名著阅读6.骆驼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等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7.①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他将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②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一点一分)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战争背景等;②渲染紧张的气氛;③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
9.是一个热爱家人,热爱祖国,敢于牺牲、英勇无畏、冷静、机智的平民“战士”。
(答出三点即可)10.神态描写,这里的笑是司机为掩盖自己内心强烈的仇恨的笑,正是因为主人公有笑作为掩盖,才使外国士兵产生了麻痹,与主人公友善的聊天,最终使主人公自杀式袭击成功。
变现了司机的机智勇敢和镇定。
(视死如归的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凛然,与妻儿相见的欣慰)11.结构紧凑(短小精悍),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主题具有强烈的反战意义和人道主义立场(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四、语言应用12.2014年西博会在成都召开,给成都带来商机。
(西博会凸显成都商业潜力)13.称呼+自我介绍+推荐理由(个人特长)+推荐语气14.表态+理由+建议+语气委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22《孟子》三章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下车引之.D.与民由之.答案 A 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项与例句同。
B.助词, 的。
C.代词,他。
D.代词,文中指正道。
2.下面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D.古时男子十八岁要行冠礼,表示成年。
答案 D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答案(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翻译即可,注意将重点词语落实,如“淫”“衡”“作”“喻”“拂”“出”等。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成为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一、积累运用(24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畎.亩(quǎn)箕.畚(jī)曾.益(zēng)丈夫之冠.(ɡuān)B.孀.妻(shuānɡ)按辔.(pèi)一厝.(chuò)荷.担者三夫(hè)C.始龀.(chèn)傅说.(yuè)彀弓弩.(nǔ)法家拂.士(fú)D.智叟.(sǒu)穷匮.(kuì)持兵揖.(yī)叩.石垦壤(kòu)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与民由.之(遵循)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惩.山北之塞(惩罚)B.毕.力平险(尽、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曾.益其所不能(同“增”)C.且焉.置土石(怎么)威武不能屈.(屈服。
文中是使动用法)荷.担者三夫(肩负、扛)D.曩.者霸上(先前)惧其不已.(停止)至霸上及棘门军.(驻军)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军士吏被甲B.入则无法家拂士C.丈夫之冠D.始一反焉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劳.其筋骨上自劳.军B.汝心之.固已而之.细柳军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C.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发布的命令。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91.考查一词多义。
A.如果/就,就会;B.都表示所以;C.表顺承/表修饰;D.从/在,表示地点;故选B。
9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
文章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
这是从造就人才方面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
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托出文章主旨。
故D项“得出国家没有外忧内患就会灭亡的结论”是错误的。
故选D。
9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点睛】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1 《孟子》二章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ē)B.公孙衍.(yǎn)拂.士(bì)曾.益(zēng)C.拂.乱(fú)孙叔敖.(ào)妾.妇(qiè)D.亲戚畔.之(pàn)域.民(yū)筋骨..(jīn gǔ)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B.曾.益其所不能(同“增”)C.得道.者多助(道理)D.委.而去之(放弃)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一怒而诸侯惧D.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6.填空。
孟子,名, 时期著名的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往之女.家( )(4)与民由.之(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10.用自己的话说说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后基础训练(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憎恶(zēng wù)憎恨(zēng hèn)B. 狡黠(jiǎo xiá)侥幸(jiǎo xìng)C. 惬意(qiè yì)谴责(qiǎn zé)D. 惨淡(cǎn dàn)惨案(cǎn àn)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很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
B. 这家餐厅的菜味道很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并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D. 老师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阅读课外书籍。
C. 他一放学就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业。
D. 在这次比赛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 下列文章中,属于议论文的是()A. 《背影》B. 《济南的冬天》C. 《春》D. 《一次讲演》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B.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C. 《与朱元思书》选自《陶渊明集》D.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雪后的校园,一片洁白,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B. 那片枫叶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我们挥手告别。
C.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AB卷,含答案解析)(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A卷B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一二三四总分得分A卷(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3分)A.水尤清冽.(liè)往来翕.忽(xī)觥.筹交错(gōng) 脱笼之鹄.(hú)B.为坻.(chí) 悄怆.幽邃(cuàng)淫雨霏.霏(fēi) 曝.沙之鸟(pù)C.佁.然不动(yí) 浩浩汤.汤(tāng)林壑.尤美(hè) 呷.浪之鳞(xiā)D.俶.尔远逝(chù) 薄暮冥.冥(míng)飞沙走砾.(lì) 瀚.海阑干(hán)(解析:B.“怆”的读音为“chuànɡ”;C.“”的读音为“yǐ”,“汤”的读音为“shāng”;D.“瀚”的读音为“hà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寂寥政通人合蒙络摇缀朝晖西阴B.佁然心旷神怡锦粼游泳静影沉壁C.野簌水声潺潺风霜高洁泉香酒洌D.伛偻鲜妍明媚脱笼之鹄娇儿恶卧(解析:A.“政通人合”的“合”应为“和”,“朝晖西阴”的“西”应为“夕”;B.“锦粼游泳”的“粼”应为“鳞”,“静影沉壁”的“壁”应为“璧”;C.“野簌”的“簌”应为“蔌”。
)3.下列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B)(3分)A.佁然.不动满目萧然.B.或异二者之为.山峦为.晴雪所洗C.是.进亦忧,退亦忧问今是.何世D.游人去.而禽鸟乐去.国怀乡(解析:A.……的样子;B.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被;C.这;D.离开。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6分)(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3)土膏.微润古义:肥沃今义:很稠的糊状物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B卷(90分钟 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虽乘奔御.(yù)风,不以疾.(jí)也。
B.大声如雷霆.(tíng),震撼.(hàn)激射,吞天沃日。
C.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bào)轰震,声如崩山。
D.孤舟蓑.(shuāi)笠.(lì)翁,独钓寒江雪。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晴。
B.仅.如银线仅:仅仅。
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树立、举。
D.珠翠罗绮溢目..溢目:满眼。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无论..夏水襄陵..魏晋 B.至于C.既而尽奔腾..步于中庭..分合五阵之势 D.怀民亦未寝,相与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名句默写。
(7分)(1)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2)晨兴理荒秽,。
[ 《归园田居(其三)》](3)登临吴蜀横分地,。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5)《使至塞上》流传最广的诗句是:,。
6.综合性学习。
(5分)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八年级(2)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主题为“走近中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你也参加了下面的活动,你能完成下列任务吗?活动一:研读诗文(1)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下面是文人雅士的咏月诗句,请你将之配对。
(2分)A.圆景光未满①剑阁连星起B.玉轮涵地开②开户半蟾生C.西郊阴霾散③黄道玉轮巍D.绛河冰鉴朗④众星粲似繁A——() B——() C——() D——()活动二:重视传统(2)时下不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不了解,不感兴趣,反而对西方的节日情有独钟。
为了提高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你打算向有关部门提出怎样的建议呢?(不少于两点)(3分)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1)五色交辉..交辉:(2)沉鳞竞.跃竞: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9.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写了哪些景物?(3分)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谢中书给陶弘景的一封书信。
B.本文以感慨发端,又以感慨作结,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C.本文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生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全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1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3)相与步于.中庭于: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念无与为乐者。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3.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3分)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①,莲动下渔舟。
随意②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①浣女:洗衣的女子。
②随意:尽管。
“随意”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的芳花虽已消歇,秋景却佳,王孙自可留在山中。
15.诗中点明的季节和天气各是怎样的?(2分)16.诗中描写人物活动的有哪些句子?(3分)17.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写下来,说说你的理由。
(3分)18.本诗第三联写景用了衬托的手法,试加以分析。
(5分)三、写作(40分)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有一段话:……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想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各种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也就是说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以“学会生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写法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等等。
③题目自拟。
④600字左右。
第六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1.D(D.“蓑”读“suō”。)2.B(仅:几乎,将近。
)3.D(A.“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指表示条件的连词。
B.“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C.“奔腾”:古义,疾驶,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4.C(A.“阙”通“缺”;B.“曾”通“层”;D.“矜”通“鳏”。
)5.(1)猿鸣三声泪沾裳(2)带月荷锄归陶渊明(3)徙倚湖山欲暮时(4)休将白发唱黄鸡(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注意加强诗句的积累,不要写错别字。
)6.(1)A ④ B ① C ② D ③(2)①加大宣传力度,让青少年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第(1)题古诗配对,我们要注意结合自身的语感、平时有关古诗的积累来回答。
第(2)题建议要体现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7.(1)交辉:交相辉映。
(2)竞:争相。
(对于文言文字词解释,我们最重要的是注意平时的积累,另外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语的含义,上下文语境是固定的,理解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8.(1)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
(对于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即忠实原文,“达”即文意通达流畅,“雅”即表达有文采。
)9.“美”字。
描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等景物。
(第一问注意文中的第一句话,第二问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景物即可。
)10.A(《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11.(1)考虑,想到(2)我(3)在(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12.(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翻译时注意“信”“达”“雅”的原则。
)13.(1)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2)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做此题我们可以先试着翻译句子,再总结景物特点。
)14.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注意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句点明时间是“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点明景是“雪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点明情是“痴情”。
)15.秋天,雨刚下过。
(从“天气晚来秋”一句,可知是秋天;从“空山新雨后”一句,可知是刚下过雨。
)1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描写人物活动的主要是第三联,写了浣女洗完衣服回家,采莲或捕鱼之人乘小船在水面上划动。
)17.示例:我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写出了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灵动。
(只要写出两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即可)18.本联以“喧”来反衬“静”。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会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此题应从动与静的关系上分析,写出动静结合的作用。
)19.思路点拨:这个话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社会、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构思时要认识到“学会生存”早已从钻木取火,人与自然的直接搏斗中走出来,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求立足、求发展的方式,应赋予文章以鲜明的时代特色,立意上体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
写法灵活,可记叙,可议论。
记叙时除交代清楚事件的过程外,还要从材料中挖掘出一点内涵,最好有画龙点睛之笔,可以采用对话体、日记体、故事集锦式等来增强语句的生动性;可以运用借物喻人或拟人化的手法。
议论文可采用层进的结构,按“为什么要学会生存——怎样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对未来发展的意义”这一思路展开,可以对民族历史的进程加以观照,也可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
例文:学会生存春夏秋冬,岁月蹉跎。
人自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生命的体验,开始了新生活。
学会生存,就要有所追求。
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气的孕育滋养。
但只有水和空气保持这唇上热气的呼出,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真正的生存是为社会做有用的事,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大家。
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坚强。
人的生存受环境制约,但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
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们不能迷失生活的方向。
不要在生存中耗尽了自己,我们要战胜脆弱,不怕前面的困难,勇于与困难做斗争。
学会生存,就要勇敢超越。
水中的鱼儿不超越,怎能进化为较为进步的两栖动物呢?陆地脊椎动物不超越,也不能变成鸟类,只有不断超越,才能每天都有所进步。
也许,你明白了生存的目的,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正决心全心全意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