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中墨刀对印刷品质量影响
- 格式:pptx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3
刮墨刀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塑料软包装凹版印刷中,油墨刮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使用刮墨刀,不仅能使印品墨色鲜艳饱和,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印刷质量事故。
刮墨刀在凹版印刷中的作用是刮去凹版辊表面多余的油墨,只留下版辊网穴里的油墨,无网穴的部位应全部刮干净,使整个印品质量达到所需的要求。
正确选择和使用油墨刮刀,会给印刷产品的质量带来很好的效果。
一.刮墨刀的选择由于凹版分为雕刻板和电雕版两种,两种印版都凹凸不平,当机器在电机带动下高速运转时刮刀也将随着机器的转动而作相应的来回摆动。
刮墨刀如果没有弹性不能迅速恢复至原位,而且还会在印版上留下摆时产生的刀丝、刮刀粉末、铜版粉末,对印品颜色产生极大影响,刮墨刀应选用C、Cr、Mn、Si各占一定的比例,刮刀厚度通常选择0.1~0.18mm之间,太厚没有弹性,刮不干净油墨,反应在印品上,往往呈现出雾状,不但影响印刷质量和下一色套色图案,印前、印中、印后的质量效果将会相差很远。
如果刮刀太薄,刮刀就容易在印版上留下刀痕和油墨中含有的铜铁粉末相摩擦,在印刷大面积满版白底时,常使油墨附着层发生质量事故。
刮墨刀的硬度也影响到印刷品质量。
刮刀是铁的,而电雕版是铜滚筒表面镀铬,由于铜密度与铁的密度不一致,硬度一般在200HV~300HV,这样即不伤版,又不易留下刀痕,还可以刮除版面多余的油墨。
刮刀的刀口应选择圆弧形刀尖的,因为版为圆形,刮刀为圆弧形,它不伤印版又容易将油墨刮净,保持印刷时无图案处的干净而不滞墨。
如果刀尖是平的,由于平的刀口很锋利,既伤版又影响印刷,刮墨不干净,就会影响印刷质量。
二.刮墨刀的使用印品色彩常常出现不一致、或深或浅的现象,这是大多数彩印公司常常碰到的故障现象,特别是挂网版即层次版,除与油墨转移性有关外,其刮刀的使用角度也不可忽视。
刮墨刀与印版滚筒的角度大小,也可直接影响印品质量,刮墨刀角度小,刮墨效果差,印品墨层深光泽好,但易出现刮墨刀刮不干净,图文模糊现象,一般角度在35°-45°之间为宜。
影响柔印产品质量的因素影响柔性版印刷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有制版方面的,有操作工艺技术方面的,有设备材料方面的,等等。
就油墨方面而言也有多方面。
柔性版印刷用水墨较多。
水性油墨是属于牛顿流体,所以油墨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油墨颜料的沉淀。
在使用前要对油墨桶中的油墨均匀搅拌,在印刷使用时还要经常对油墨槽中的油墨进行搅拌,防止由于油墨颜料的沉淀,造成印刷品颜色和标准有一定的差异。
一个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全封闭刮刀,使油墨在墨泵的运转下始终处于搅拌和流动状态。
2.在储存和使用中,由于油墨成分中的稳定剂挥发,造成pH值降低(趋向于弱碱性)。
在使用中水性油墨的稳定剂易挥发,以致油墨趋向于弱碱性,造成其表面张力增加,对印版表面的附着力反而下降,影响转移性能和干燥速度(油墨越趋向于碱性,干燥速度加快),这会造成印刷过程中印刷图文残缺不全,特别是印刷网线版时,由于油墨干燥过快,造成印刷网点丢失或者是网线版堵版。
3.油墨在使用中由于水分的挥发,造成油墨的黏度增加,流动性能减弱。
有些印刷设备的供墨方式是单刮刀系统,要求油墨具有一定的黏度和流动性,使其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内。
当油墨在使用中豁度和流动性超出印刷使用的要求时,就影响油墨的转移性能,出现印刷品大实地表面印刷有“色差”。
印刷材料方面影响柔印产品质量的因素包括印刷材料表面的平整度、材料的吸收性、材料的表面强度。
印刷材料的平整度对于大面积实地版面的印刷,这是一个很必要的前提。
由于有些材料表面粗糙,印刷中造成印品表面明显地印不实。
通过加大印刷压力的话,虽然从表面上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造成印刷版面的文字内容模糊或者印刷品“边缘效应”明显。
材料的吸收性对于印刷来说,材料的吸收性好是有利有弊的。
有利的方面,由于吸收性好,油墨对于材料的附着性强不易脱落;弊端是由于材料的吸收性强,造成油墨的使用量增加,如国产的防油纸特别突出。
材料的表面强度现在用于印刷餐盘纸的纸张,表面强度较差,纸粉掉落较多,造成印刷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擦版。
凹版印刷产品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摘要:作为主要的印刷工艺,凹版印刷有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使控制印刷质量难以得到控制,也很难确保其产品质量。
本文分析了凹版印刷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了质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凹版印刷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凹版印刷质量控制方法1 印刷产品质量问题凹版印刷技术已成为接装纸和塑料薄膜印刷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包括激光雕刻凹版印刷,电雕刻凹版印刷和精雕凹版印刷的三种印刷方法。
接装纸凹版印刷是以凹版印刷为基础,凹版印刷为直纹印刷油墨具有墨水颜色表现力强,印刷油墨层厚,丰富,印刷速度快,印刷质量好,产品规格齐全点数多样化等。
随着纸张和塑料工业的发展,中国的食品,服装,烟包、工艺品等行业陆续应用于纸张和塑料表面,线印的方法改变了包装行业的落后局面。
但是在印刷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非常复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造成印刷企业及其客户的巨大损失。
凹版印刷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模糊、反印、刮刀印、发泡、反粘、堵板、白点、粘导辊、粘压辊、墨斑、静电、沉淀、气味大及油墨附着力差等。
这些问题通常与印刷机和印刷对象有关,同时与印刷过程也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印刷品的质量也与操作员的技能有关。
故凹版印刷产品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印刷机和印刷对象的控制,印刷产品的颜色和顺序的控制,以及凹版印刷工艺的质量控制。
2 凹版印刷产品质量控制2.1 印刷机和印刷对象在凹版印刷过程中,首先应对印刷机和印刷物进行调整,使其协调一致。
这些调整包括检查印刷版辊的稳定性,检查是否需要根据打印材料更换相应的印刷版辊;是否需要更换或抛光橡胶压辊,调整压印胶辊的压力;以避免印刷过程中产生印刷品发虚的现象,产生质量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凹版印刷产品的质量控制,首先要选择好的材料。
凹版印刷辊可分为开放式空心钢棍和封闭式钢棍。
凹版印刷辊的长度和周长取决于凹版印刷机和印刷材料的尺寸。
刮墨刀也是影响网点还原的重要因素在凹版印刷过程中,刮墨刀也是影响网点还原的重要因素。
刮墨刀的作用是通过向印版施以适当的压力将印版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刮拭干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刮墨刀的压力与角度都会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刮墨刀压力指的是刮墨刀刮拭印版所用的压力,通常包括气路压力与机械压力。
若刮墨刀压力过小,会导致印版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刮不干净,影响正常印刷。
而压力过重则会刮去图文部分网点的油墨,造成印刷中网点缺失。
刮墨刀的角度是指刮墨刀跟印版接触点切线之间的角度。
刮墨刀角度越大,刮墨就越彻底,但是对刮墨刀和印版滚筒的磨损也就越大,容易产生刀线。
刮墨刀的角度较小,刮墨刀与印版滚筒的接触面较大,一旦油墨枯度过高或者溶解性、流平性不佳,很容易出现脏版糊版,而且还会使外来杂质增多,引起许多印刷故障。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选取适当的刮墨刀压力与角度对于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印刷表面光洁程度
凹印印版大部分采用电子雕刻工艺进行加工,加工以后网穴边缘抛光不足可能会存在毛刺未处理干净,在生产过程中会导致刀线、脏版同题的产生,造成网点还原效果不良。
为此在印版雕刻制作完成后或生产过程中,使用目数为30微米一50微米左右的细砂带进行打磨、抛光,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但是若印刷表面抛光过度,太过于光洁,则会导致油墨无法润湿印版,
造成局部供墨不足,同样造成网点还原较差。
为此在制版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检测印版的光洁程度,确保生产的稳定。
注:本文来自广州爱堡官方网站,转载请注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凹版印刷刮墨刀的选用及安装凹版印刷中刮墨刀的选用、安装、调整对印刷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针对刮墨刀在凹印中的应用和涉及到一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刮墨刀的选用、安装。
高速凹印机,一般都选用进口弹性高的钢质刮墨刀,其厚度为150~180μm。
安装刮墨刀时,注意刮刀的两边要长于印版10~20mm以免印版的油墨飞溅到胶辊上。
其步骤与要点如下:1.衬片与刀背有距离约为10mm。
衬片与刀片的距离为5~7mm。
但是,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适当增大距离(即装成软刀片),或减小距离(装成硬刀片)。
2.将新刀片放在衬片后面,装入刀槽内旋紧刀背螺丝,应先从刀片的中间旋紧,再逐渐往外,并且两边要轮流旋紧。
这里介绍避免刀片翘曲的一个窍门:旋紧螺丝时,应经两遍或三遍完成,不能一步到位。
应一边旋螺丝,一边拿着一块碎布夹紧刀片与衬片并用力向一侧拉,这样装成的刀就较平整。
平整的刀片才能保证印版墨量均匀。
3.选用适合的磨刀工具及磨刀方式。
用尚未石靡磨刀时,如果油石较粗糙就不适用于磨新刀。
根据实践经验,用1号金刚砂纸磨刀是较合适的,既可以磨新刀片,又可磨有较大缺损的旧刀片。
若用0号金钢砂纸磨新刀还可以,但若用来磨损缺口稍大的旧刀片就很难磨好。
如果有时觉得用1号金刚砂纸磨刀片还较粗糙的话,可再用0号金刚砂纸稍加细磨。
磨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把砂纸折成V形,但应注意多折几层砂纸,以免刀片割穿砂纸而伤手。
这种方式效率较高,对刃口的角度较易控制,但不太安全;另一种是用两只手拉扯着砂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印刷中刮墨刀与刀线的关系和解决方法刮墨刀与刀线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不小心就会碰撞出火花。
刮墨刀的硬度要低于印版表面铬层的硬度。
如果刮墨刀的硬度太高,会加速印版磨损,产生刮痕:如果刮墨刀质量较差,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磨损,从而导致版面的油墨未能刮干净,出现刀线,此时需频繁调刀、换刀。
当刮墨刀口受损出现缺口时,印刷品上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左右移动的刀线,这种刀线比较容易识别。
如果刮墨刀上的缺口比较细微,可用油石或细砂纸打磨至光洁平整。
如果缺口较大,则需要更换新的刮墨刀。
更换新刀时,必须先将压刀片和刀槽的积墨彻底清除干净,以免影响刮墨刀安装的平整度,且刮墨刀露出压刀片部分的长度要一致,约5mm左右。
在印刷过程中,有的刮墨刀需要与印版磨合较长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很好的刮墨效果,此时可用金相砂纸将刮墨刀的刃口打磨平滑,以使刮墨刀达到较好的刮墨效果,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刮墨刀安装的平整度差也会造成印刷品刀线。
因此,安装刮墨刀时要确保平整度好,使刮墨刀受力均匀。
另外,刮墨刀的压力和角度对印刷品刀线也有很大的影响。
印刷时还要根据版面刮墨程度和印刷品的着墨情况,适当调整刮墨刀的角度和压力,以达到很好的刮墨效果,从而减少印刷品刀线故障的产生。
刮墨刀遇到刀线:第一、刀片本身引起的刀丝往往是由于我们刀片的角度平坦所造成的,这样就需要通过加大刀片的压力才能足够抵抗主要来自于油墨的阻力。
从而增加了的刀片与版辊接触面积会产生较大热量,刀片就易磨损。
当刀片的压力太大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暂时克服问题,但随后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有时细如发丝,有时粗如钢丝,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刀片的刃口一段段地崩裂下来。
这主要是由于刀片在超压印刷时,刃口的前端被翘了起来。
当我们在所有的操作因素尽量减少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印刷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可以总结出一些办法来解决。
例如:1.当刮墨刀出现细小的刀丝时,往往是由于刀片的本身也就是角度和压力引起的。
2.当出现粗如发丝的刀丝时,往往是油墨的颗粒引起的。
影设备的精度、承印物的性能特征以及丝网印刷油墨的性能特征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丝网印刷品的质量。
本文主要从丝网印刷油墨自身的性能对丝网印刷品质量的影响进行讨论,讨论油墨的细度、油墨的粘度和油墨的干燥性对丝网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一、油墨的细度对丝网印刷品质量的影响丝网印刷油墨的细度是指油墨中所有固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及其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丝网印刷油墨的细度是衡量油墨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和印刷品质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从丝网印刷品质量的角度出发,印刷精细的彩色产品,应该采用细度好的油墨,有利于网点的准确再现,印迹更加清晰,也能较好地避免印刷质量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印刷质量。
一般来说,细度好的油墨印刷网点更加光洁细腻,没有毛刺,更易于从网孔中漏下,印刷高精度网点时,对油墨的细度要求较高。
细度差的油墨,墨体中的固体颗粒相对较大,分散也不均匀,在丝网印刷过程中,易出现堵网现象,对丝网版上空白区域硬化的感光胶的磨损更大,会降低丝网版的耐印率。
油墨中的固体颗粒分散不够均匀,还会导致油墨颜色的强度得不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影响丝印油墨的着色力和干燥后油墨墨膜的光泽度。
丝网印刷对油墨的要求不是很高,主要是要求油墨能够顺利地从网孔中漏出,所以油墨的细度要根据丝网目数来进行合理选用。
如果丝网目数低的话,网孔也会大一些,可以漏下去固体颗粒粒径大点的油墨,故油墨的细度可以差一些;如果丝网目数较高,则网孔较小,只有油墨细度相对较好的油墨才能顺利地从网孔中漏出,而不是堵在网孔里,使丝网印刷无法正常进行。
实际使用过程中,油墨的细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因为油墨细度太小的话,油墨中的固体颗粒粒径太小,印刷后的油墨墨膜耐光性会较差,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会在极短时间内出现褪色现象,影响使用效果;油墨细度太大的话,又不能很好地再现印刷复制图像的细微层次。
所以,在丝网印刷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印刷实际用途综合考虑油墨的细度与耐光性之间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