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_论犹太人问题_的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43.41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4日/第007版历史学中国学术界对于来华犹太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潘光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论及来华犹太人问题,可追溯到1897年洪钧在《元世各教名考》一文里对中国犹太教的考证。
以来华犹太人作为研究课题,则始于20世纪初,1913年叶瀚发表的《一赐乐业教碑跋》和1920年陈垣发表的《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两文可作为开端。
此后,蒋观云、张相文、张星娘、俞颂华、育干、葛绥成、潘光旦、吴泽霖、江文翰等都在这个领域继续耕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来华犹太人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对古代开封等地犹太人的研究,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向前迈步。
同时,他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1840年以后中国境内出现的犹太社团,特别是上海、哈尔滨、天津、香港等地的犹太人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开始研究当代来华犹太人,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成果,在该领域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构筑中国犹太人研究理论框架上世纪80年代,张仲礼、王庆余、潘光、许步曾、唐培吉等陆续发表了研究上海犹太人经济活动、二战期间上海优太难民、旧上海犹太人锡安主义活动、上海犹太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内容的著述。
到1991年,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编撰的《以色列・犹太学研究》一书对上海犹太人进行了专题研究。
接着,关于上海犹太人的专著陆续问世,如《上海犹太人》(唐培吉,1992年)、《犹太人在上海》(潘光,1995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潘光、王健,2002年)、《流亡者的精神家园——<上海犹太纪事报)研究》(饶立华,2003年)、《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汤亚汀,2007年)、《近代上海犹太社会生活史》(王健,2008年)等。
这些著述涉及了关于上海犹太人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构筑了中国学者关于上海犹太人研究的史料基础和理论框架。
如:上海犹太人善于经商办实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上海市政建设和商业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没有反犹主义的宽松氛围中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中国当局和民族民主力量均能维系友好关系;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积极办报出刊,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他们与世界各地犹太人,特别是美国和巴勒斯坦的犹太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谈论犹太人问题》的现代性批判思想论文摘要:对现代性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思想和革命事业的立足点,马克思在其早期作品《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在探讨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中最早触及现代性,通过批判市民社会的人权及私有制批判现代性的利己主义和制度特征。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始终以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为终极旨归。
对现代性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思想和革命事业的立足点。
现代性摧毁了传统观念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并催生了现代文明,但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新的枷锁。
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马克思理论思想和革命事业的始终。
《论犹太人问题》发表于1844年初的《德法年鉴》,作为马克思的早期作品,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19世纪40年代的普鲁士德围,资本主义正在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取得政治领导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犹太人也开始要求自身的政治权利一一公民权,寻求政治解放。
青年黑格尔派的首领布鲁诺·鲍威尔认为宗教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前提,犹太人必须放弃自身宗教信仰,才能实现自身解放,从而否定了犹太人争取政治解放的能力和意义。
马克思在批判上述观点的同时,论证了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特别是明确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问题,批判了把政治解放等同于人类解放的观点,阐明了他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态度。
正是在论述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犹太人问题的产生不是源于宗教,而是源于现代性;犹太人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政治解放——现代性的获取,而必须通过人类解放——现代性的超越来实现。
一、在探讨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中触及现代性马克思并没有正式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但“许多当代的研究者都认为,马克思是对现代性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真正的先驱者”。
2014年第3期(总第134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4/GeneralNo 134/May从共和主义到社会主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新解朱学平【摘要】在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文本。
由于学界对布鲁诺·鲍威尔和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的了解不多,从而对两人围绕犹太人问题而发生的这场政治哲学争论茫然无知。
本文在揭示鲍威尔《犹太人问题》的共和主义和马克思在写作《论犹太人问题》之前的政治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该文实际上是马克思对当时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领袖的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共和主义的一个深刻批判,其目的是彰显共和主义政治之不足,以将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引向新兴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关键词】政治解放;人的解放;共和主义;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3-0001-13 在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的发展中,批判亦师亦友的布鲁诺·鲍威尔的《论犹太人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早期名文中,马克思第一次公开、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解放和政治解放之间的根本区分,指出政治解放不是人的真正的全面解放,从而使自己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超出政治解放的视域,实现了从政治批判向社会批判的重大转向。
对于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关系的研究,向为国内外学界的冷门。
对马克思与鲍威尔之间思想关系的研究就更是如此。
这一方面的专著,最重要的仍为兹维·罗森的《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可惜他根本就没有触及马克思对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的批判。
①近年来英美学界较为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的是牛津大学的戴维·利奥波德教授,他在其《青年马克思》一书中花了80多页的篇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以及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批判。
我对犹太人的看法对反犹现象的思考:从犹太人的历史可以看出,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反犹活动给犹太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反犹的根源很复杂,我归纳为以下两点:1宗教的原因。
在欧洲,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
基督教教义认为,是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
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
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
当这种潜在的东西被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2利益的原因。
历史上的犹太人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到处流浪的民族。
流浪的特质使他们深深的把握了金钱的重要性,他们越来越会赚钱,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
所以犹太人的财富一直都是西欧人觊觎的对象。
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
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使其工业生产倒退到了上世纪末的水平,国力渐衰。
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
所以,我认为犹太人敛财的手段既是他们生存的依赖,更是他们生存的隐患,为他们招致来了危险。
但是最重要的是,犹太人的出色敛财才能,为他们奠定了建国的基础。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近代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五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关于国内犹太教育近五年内研究状况【摘要】近年来,国内犹太教育的研究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以为切入点,探讨了国内犹太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探讨,以及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犹太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结合,研究者们意识到研究状况的重要性,对犹太教育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未来,研究者们也展望了国内犹太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并认识到研究成果对推动国内犹太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国内犹太教育、研究状况、近五年、方向、传播、影响、学校、发展现状、改革、探讨、文化传承、发展、现状与趋势、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推动发展。
1. 引言1.1 犹太教在中国的历史犹太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据考证,在公元8世纪唐朝时期,就已经有犹太人来到中国定居。
他们主要分布在长安、杭州、洛阳等地,并且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在宋、元、明、清等时期,犹太人也陆续来到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和文化传统。
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主要以贸易和手工艺为主,如丝绸和药材等交易。
犹太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既有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又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俗。
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犹太教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并不像犹太教在欧洲、中东地区那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融合与包容。
随着近年来对于犹太教的研究逐渐增加,犹太教在中国的历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探讨,为我们深入了解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可能性。
1.2 国内犹太教育的现状国内犹太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和对宗教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犹太教育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
目前,国内犹太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犹太教教育机构逐渐增多。
各地推出了不少犹太教学校和犹太文化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犹太教文化、语言和传统的机会。
论犹太人问题主要内容
犹太人问题是指对犹太人的歧视、排斥、迫害和屠杀现象,特别是在19世纪
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这些现象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
犹太人问题的
主要内容包括:
1.经济问题:犹太人在欧洲的经济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这引起了当地居民的
嫉妒和不满。
许多人认为犹太人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以牺牲他们自己为代价来获得财富。
2.种族歧视:许多人认为犹太人是一种“异类”或“敌人”,与本土居民有着不同
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经常受到排斥和歧视,甚至遭受暴力攻击。
3.宗教问题:犹太教被视为基督教的主要对手,因此犹太人经常受到宗教迫害。
他们被迫居住在特定的区域,如犹太区或犹太人区。
4.移民问题:犹太人往往是移民的目标,因为他们富有和有企业家精神。
他们
在被接纳的国家中,与当地社会没有根本的联系。
这常常导致了种族矛盾和民族分裂。
5.历史问题:犹太人在过去曾受到多次迫害和屠杀,如在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大屠杀”,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实施的大屠杀等。
这种历史纠葛经常导致对犹太人的
仇视和偏见,引起了犹太人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2016年第2期(总第145期)/三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22016/GeneralNo 145/March探问《论犹太人问题》及其现代性之思林进平【摘要】堪称马克思思想“眼睛”的《论犹太人问题》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学术探索,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迪性的解读。
这些解读尽管角度各异,妙论纷呈,但就解读诉求来说,可以归结为“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与“择其要旨”。
就“择其要旨”来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述的观点可概括为:(1)人权天然属于“犹太人”;(2)现代人都是“犹太人”;(3)人的解放与希望在于告别“犹太人”,成为“新人”。
概言之,马克思对“犹太人”的剖析就是对“现代人”的剖析,含蕴在其中的对“犹太人”的反思正是对“现代人”的批判性反思,他希望人们告别那种视金钱为上帝、视人生为利己的占有性人生的现代性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2-0001-07 很难想象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享有那么令人瞩目的理论地位。
这篇不到2万3千字的回应性文章竟然吸引了有着不同理论立场、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的阅读、研究,成为研究马克思政治、法权、宗教、市民社会、现代性等思想必须认真研读的一个文本,也是马克思的赞成者与批评者都难以绕开的一个文本。
究其缘由,除了这一文本含蕴的问题深广且具有“承上启下”的理论地位以外,就是马克思借“犹太人问题”之思,切入了对“现代人问题”之思。
一、《论犹太人问题》文本的独特地位对于马克思的哲学爱好者来说,马克思的很多早期文本,如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莱茵报》时期的论证性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都有着回味无穷的理论魅力。
这些文本不仅哲学味浓郁,思辨性强,而且饱含理论的激情,深得理性与激情的相得益彰。
第24卷 第2期 开封大学学报 V o.l 24 N o .22010年6月J OURNAL OF KA I FENG UN I V ERS I TY Jun .2010收稿日期:2010-04-01作者简介:高策(1979-),男,河南省正阳县人,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内对 论犹太人问题 的研究综述高 策(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 论犹太人问题 是马克思逐步脱离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影响,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人类自由进行思考的最初成果。
国内研究者对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和人类解放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进行了区分,并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现代性∀学说、民族宗教学说和人类解放学说四个层面对此文本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展示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对我国整体理论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家学说;犹太族;现代性;人类解放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3X (2010)02-0033-03 19世纪前期,犹太人问题是德国社会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犹太人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但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强烈要求宗教、政治、文化和民族平等。
针对这一现实矛盾,布鲁诺#鲍威尔于1843年发表了两篇文章∃∃∃ 犹太人问题 和 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 ,他完全把犹太人问题看做一个宗教问题,认为犹太人只有放弃犹太教才能获得政治解放。
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进行了全面批驳。
1843年秋天马克思写了 论犹太人问题 [1],于1844年发表在 德法年鉴 上。
马克思认为犹太人问题是个世俗问题,只有消灭世俗束缚,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
不能把世俗问题神学化,而应该把神学问题世俗化,并且对这一世俗基础加以批判的改造。
他首次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并且在同时发表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目前国内学界主要从马克思的国家观、对社会的!现代性∀批判、民族宗教和人类解放四个角度对 论犹太人问题 进行解读。
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视角进行综述,以期对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 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一、关于马克思的国家观按照秦俊的观点[2], 论犹太人问题 体现了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从 科伦日报 的社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到 论犹太人问题 ,体现出马克思国家概念的不断完善。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
国家概念的不断完善要以正确解构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为先决条件。
这也体现出马克思后来提出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特征。
孙燕[3]认为,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
而 论犹太人问题 则显现出着这种转变的特征。
青年马克思逐步扬弃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国家不是理性精神的体现,而是以家庭和市民社会为构成部分的现实存在。
鲍威尔认为解除宗教约束是犹太人获得解放的前提。
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关系。
政治解放的完成就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而人的解放则是人的本质的复归。
犹太人问题仅靠政治解放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只有实现人的解放,犹太人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二、从对社会的!现代性∀批判角度解读!现代性∀在马克思的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性∀这一概念是面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发展导致根本性社会变迁的诸种境遇而提出的。
思想界在提出这一名词之后,对其内涵争论不休。
陈家琪先生在 马克思与犹太人 一文(参看 浙江学刊 2005年第1期)中认为,现代性可以用如下几个关键词来界定:技术化、世俗化以及某种!坚固的东33西∀的!烟消云散∀等。
当然诸词语背后还有个体主义这样一种现代意识形态的支配作用。
由此可见,马克思论域中的!现代性∀实际上是指处于资本主义文化浸润下的人类存在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异化∀问题的批判。
贾利民[4]认为,马克思从 论犹太人问题入手开始了终其一生的事业,即对!现实形而上学∃资本主义∀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充分显示出马克思的现代性本色,开启了他的现代性批判之门,因为在对犹太人问题的分析及对其本质的批判中,马克思直接面向犹太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市民社会。
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其中的理论脉络是!犹太人∃∃∃资本主义∃∃∃现代性∀,透过问题表面达到对问题实质的把握。
我们从中获得的直接而现实的启发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代性∀本身。
王志军在 现代性和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与现实意义(发表于 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中认为,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的核心不是评述犹太人或者犹太教的善恶优劣,而是借助犹太教与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即物役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以追求全人类的普遍自由解放为目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本质即金钱、货币、资本异化进行分析。
其对现代性的反思给我们留下了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复杂性和超越时空的深刻启示。
黄学胜和邹诗鹏[5]认为,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争论是马克思对鲍威尔的第一次公开批判。
马克思反对鲍威尔将犹太人问题完全宗教化,因为犹太人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分析最终归结为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作祟,认为人的解放要消除这种利己性。
这暗含着对市民社会本身的批判。
可见,在犹太人问题上,马克思将其引向了社会历史批判。
张振鹏在2008年第5期 北方论丛上发表了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四重历史论域∃∃∃%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一文。
他认为对 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应分为两个层面:第一,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牵引,批判了鲍威尔通过放弃宗教来解决宗教问题的外层化路径,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内在逻辑主线,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完成了哲学观和信仰观的一般性转变。
这是对 论犹太人问题的一般解读。
第二,马克思以社会批判的逻辑视界分划出四重历史语境,深刻阐述了国家、宗教和人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展现的特征和更替转换的内涵。
这就实现了对 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
在该文中,张振鹏对马克思的国家观进行了四重解读:1.基督教国家,国家地位的宗教,未解放的人=社会发展的后进阶段;2.立宪制国家,保持国教外观的宗教,未完成政治解放的人=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3.民主制国家,世俗化的宗教,完成政治解放的人=社会发展的进步阶段;4.政治国家,被废除和根除的宗教,完成自我解放的人=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
论犹太人问题四重历史论域的批判论说中,涵盖着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初建构,为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奠定了基础。
它是原生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研究马克思这部经典的关键点。
三、从民族宗教角度解读由于马克思自身属于犹太族,因此有很多学者从这一角度来解读 论犹太人问题。
解读主要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马克思是否!反犹∀;犹太人问题是宗教问题还是世俗问题;马克思的民族宗教思想是什么。
张倩红[6]认为, 论犹太人问题体现了马克思对犹太人命运的关注,马克思主张从世俗的角度而非宗教角度来探讨犹太问题,并把对犹太教特性的揭露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
这体现出马克思的蓬勃锐气与深邃的思想境界。
尽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还处于形成时期,但马克思对犹太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显示了马克思哲学的进一步提升。
在马克思是否!反犹∀问题上,张教授认为应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界定:马克思的!反犹∀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实现自己历史发展理想的手段。
!反犹∀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一种实践延伸。
杨淑琴[7]认为,对于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学术界主要争论如下几个问题:1.马克思是否为犹太人?作者倾向于马克思是犹太人的观点,认为这是事实。
2.马克思是否为反犹主义者?笔者的倾向是马克思属于!反犹∀主义者,但不同于浅薄、庸俗的反犹主义者。
3.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为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就是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开端,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从一位哲学家、政治学家逐步转变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张亚君和杨楹[8]认为,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解放不依赖宗教解放;2.政治解放34不排斥宗教信仰;3.政治解放促成政教分离。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德国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在德国,犹太人问题是!纯粹∀的神学问题;在立宪制法国,犹太人问题属于宪政问题;在美国,犹太人问题才失去神学意义,成为真正世俗的问题。
可见,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解放而不是宗教解放,犹太人问题是世俗问题而不是神学问题。
马克思从这一角度说明了自己的革命主张。
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宗教信仰与政治解放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宗教信仰是一种人权,只有解决了人的解放问题,才能解决宗教信仰的存在问题。
政教分离,是一种政治解放。
只有政治解放,市民才能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登上历史舞台。
只有逐步地从政治解放达到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地解决宗教问题,而不是像鲍威尔说的,先解决宗教问题,再解决政治问题,这是对犹太人问题的一种错误的解决思路。
四、从人类解放角度分析阎孟伟[9]论述了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启发意义。
阎孟伟指出,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对近代以来欧洲政治哲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总结,同时马克思也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政治哲学。
马克思在 论犹太人问题中对政治解放的阐释主要围绕宗教问题、人权问题、国家问题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展开。
阎孟伟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推进马克思所阐释的!政治解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人类解放∀创造条件。
胡兴建[10]阐释了人类解放问题。
马克思认为,所谓宗教徒的政治解放就是指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但宗教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
国家的政治解放并不等于现实的人从宗教中获得解放,还需要进一步地批判和革命下去,直到人本身的解放。
可见,马克思不是停留在对政治解放的鼓吹上,他看到了政治解放中的深层矛盾,这推动了他对人类自身解放道路的探索。
上述四种解读方式在总体趋势上体现了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
对 论犹太人问题的研究从初期的偏于意识形态化的理解到现在的多方位多角度的阐发,体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研究水平,对我国整体理论水平的跃迁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秦俊.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J].哲学视界,2004,(1).[3]孙燕.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J].理论探索,2009,(2).[4]贾利民.论犹太人问题与现代性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08,(1).[5]黄学胜,邹诗鹏.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现代哲学, 2008,(1).[6]张倩红.从 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犹太观[J].世界历史,2000,(6).[7]杨淑琴.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及其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张亚君,杨楹.论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阎孟伟.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兼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6,(12). [10]胡兴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与人的解放理论∃∃∃以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为基准[J].法制研究,2008,(9).[责任编辑 张 焰]A n Overvie w of Chi n a-m ai n land A cade m ic Study of On Je w ish's P roble mGAO Ce(D e part m ent of Ph ilosophy,H enan Un i versit y,K a i fe ng475004,H enan)Abstrac t:O n Je w ish's Proble m was M arx s'orig i nal w riti ng after he freed hi m self from the N ew-H egelians'affecti on,try i ng to t h i nk a bout hu m an s'freedo m in h i stor i ca lm ater iali s m.Ch i na-ma i n land scho lars have d isti nguished M arx s'double-i dentity,na m ely Jew ish and t h i nker o f hu m an emancipa tion,and ana l ysed it accord i ng to M arx s'theory of the sta te and"m ode rnity".T h i s article su mm arizes the stud i es at ho m e so as to pu t the current study i n a proper order.K ey word s:t heory of t he state;Jew ish;m odern ity;hu m an e m anci pation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