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超实用隋唐五代
- 格式:docx
- 大小:71.43 KB
- 文档页数:2
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历史解释】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第一、两朝都结束了国家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第二、两者都统治短暂,因统治者的暴政和繁重的徭役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灭亡;第三、两者开创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第四、两者都兴修了影响巨大的工程,如秦朝修建了长城,隋朝开通了大运河。
第五、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
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
第六、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
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训,出现繁荣局面。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朝前期的统治:(1)贞观之治。
内涵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表现出现开明政治局面(3)开元盛世。
措施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结果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1)概况。
民族概况结果与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其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②后来,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西突厥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与吐蕃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与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
一、隋唐五代史总论1、唐宋变革说:问题的提出代表人物和著作如何看待唐宋变革论2、关中本位论隋唐制度渊源二、隋朝1、隋朝统一的原因和过程隋文帝杨坚及其家族:关陇集团府兵制的起源和演变统一的原因:1)大势所趋2)统治者对比3)兵力悬殊2、隋朝的政治和经济1)、中央集权制度的健全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府兵制:法律制度2)巩固统一的措施抑制江南建东都大运河3)经济制度、均田制租调力役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3、隋的灭亡如何看待隋炀帝隋朝灭亡的原因4、隋朝的遗产统一的大帝国承上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如何评价隋朝的历史地位三、唐朝1、唐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太原起兵和唐朝的建立从《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对比看太原起兵的真相唐朝统一全国的原因2、早期唐朝和武德之治1)朝廷官员构成2)地方行政制度3)和突厥的关系4)玄武门之变辨析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政策2)唐太宗及其历史形象的构建3)唐太宗的政治遗产稳定的国家和广阔的疆土成熟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4)隋唐和突厥的关系4、唐高宗和武后时期1)贞观后期的政治和唐高宗继位2)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争斗说或士庶族地主斗争说3)武后及武周时期的政治武则天的评价5、唐玄宗时期1)武后以后的政治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2)玄宗即位及巩固统治的措施结束长期政局不稳的局面结束皇族内部纷争控制宗室、太子和皇后控制禁军设节度使任用宦官6、开元之治7、安史之乱1)民族问题和唐朝政治2)唐朝兵制的缺陷和府兵制的破坏府兵制内容府兵制的优点和缺陷3)节度使的起源4)安禄山的民族和宗教背景8、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形势什么是藩镇?藩镇问题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影响9、中唐以后的政治危机1)宦官和禁军、枢密使2)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甘露之变3)牛李党之争唐代门第和科举牛李党之争的代表人物4)财政问题从均田制、租庸调到两税法10、唐朝的灭亡1)中唐以后的危机藩镇问题所代表的地方分权2)南方兵变如何理解奉长安文化为中心,恃东南财赋以存立裘甫之乱庞勋兵变3)黄巢起义4)黄巢起义之后的唐朝僖宗时期,围绕关中权力的争夺转运体系的瓦解5)唐朝的最后崩溃四、五代十国时期1、五代十国时期形势2、经济重心南移和五代十国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征传统史家笔下的五代十国中原五代相继,中原以外地区数政权并存由乱世至稳定,由战争趋向和平4、经济和文化特征1)南方经济普遍发展偏远地区的开发人口南移,带来技术地方政权发展当地经济2)保存和发展文化三个文化中心:中原:儒学中心西蜀:唐文化的延续南唐、吴越:新文化形式挽救、保存文化民间藏书,兴办学校。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一、阶段特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成熟时期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农工商全面发展3、民族: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疆域辽阔。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二、政权更替短暂的隋朝(581-618)1、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灭亡:隋炀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于江都,隋亡。
繁荣的唐朝(618-907)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3、武则天的统治: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被誉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全盛时期。
5、由盛转衰:安史之乱:755-763,部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转衰。
(1)原因: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边镇节度使实力不断扩大(2)影响: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大为削弱;造成边境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
6、唐朝后期统治:(1)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755-763)以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地方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并造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宦官专权(3)牛李党争三、主干知识--解读:【政治】(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较长。
一、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隋朝建立后,与之对峙的主要是南方的陈朝。
南方人民之所以支持南朝政权,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已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汉人不得不支持汉人建立的政权来对抗北方主要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
但经过长期的民政融合,南北民族差异已不断缩小,到杨坚代周,政权重新回到汉人手里,至此,民族矛盾已经基本消亡了,维持南北鼎立的局面的基本前提已经不复存在了,决定南北政权谁存谁亡的主要力量是南北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弱和政治的清浊。
自从刘宋在瓜步之战(450)大败于北魏,尤其梁朝遭侯景之乱(548-552年)以后,北强南弱的局势就逐渐形成了。
隋朝建立之初,朝政清明,生产发展,与此相对照,南方陈朝却主荒政谬,民不聊生,江南人民传唱王献之的《桃叶辞》:“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可见,江南人民已厌弃陈朝而归心于隋了。
杨坚又作了大量的伐陈准备工作,一方面扩充水军,派大将杨素于永安(湖北松滋)督造许多大小战船,准备渡江作战,另一方面,对陈朝发动政治攻势,抄录了三十万份揭露陈后主罪恶二十条的诏书,分发江南各地,进一步争取江南民心。
同时采取高颎的策略,派遣间谍偷渡长江,破坏陈的生产,焚烧仓库,消耗陈的实力。
587年(开皇七年)又并吞了占据江陵的后梁傀儡政权,派大军进驻江陵,准备南下伐陈。
一切准备就绪后,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行军主帅,率军51·8万,兵分八路大举进攻陈朝。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将韩擒虎、贺若弼分别率军渡江,从南北两路攻入建康,俘虏陈后主及文武大臣,陈朝灭亡。
开皇十年,隋将杨素又平定了南方部分豪强势力的叛乱,至此,隋朝正式统一了全国。
二、隋朝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措施政治上:废除北周模仿《周礼》所置的六官,恢复汉魏的三师、三公、九卿旧制,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最高统治机构有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其中秘书、内侍二省负责文秘和宫廷事务,无实权;内史、门下、尚书是决策审议和执行机关。
第二单元第6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开通隋朝大运河C.实现国家统一D.平定安史之乱【答案】C 【解析】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反映了隋文帝的最大作为是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故选C项。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D.迁都洛阳【答案】C 【解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故选C项。
3.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纳谏B.知人善任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反映了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B项。
4.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答案】A 【解析】材料“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反映出唐朝与西域各族相处融洽,故选A项。
5.“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C.安史之乱是由黄巢和部将史思明发动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隋唐(581-907年)一.朝代更替隋:581年定都长安589年灭陈完成统一618 年隋炀帝被杀(秦与隋的相同点:秦与隋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借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使汉、唐成为古代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都有重大的工程建设——秦:长城;隋:京杭大运河;都是短命王朝)唐:618年李渊定都长安907年亡于后梁(节度使篡权)开始了五代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繁荣鼎盛时期政治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三.特征表现政治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⑵三省六部制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考历史复习指南一、开篇:穿越时光的旅行亲爱的同学们,准备好开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了吗?今天,我们要一起回到那个繁华与动荡并存的年代——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二、隋唐盛世:辉煌与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建立,仿佛给中国历史按下了快进键。
隋文帝杨坚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一定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太幸福了!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时间:公元581年-618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贡献:结束分裂,实现统一2. 唐朝的崛起与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使得唐朝国力逐渐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想象一下,那时的长安城一定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拜,商贾云集,文化交融。
知识点二:唐朝的崛起与盛世时间:公元618年-907年盛世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特点: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三、五代十国:动荡与变革1. 五代更迭:乱世英雄出五代时期,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与动荡。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豪杰为了权力和荣耀而争斗不休。
知识点三:五代更迭时间:公元907年-960年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2. 十国并存:割据与交融在五代时期的同时,南方地区也涌现出了十个相对独立的政权,被称为“十国”。
这些政权虽然各自为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想象一下,虽然战乱不断,但南方依然保持着一片繁荣的景象。
知识点四:十国并存时间:与五代时期大致同时国家: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特点:割据政权并存,但经济和文化仍有发展四、复习策略与建议构建时间框架:将隋唐到五代十国的重要事件和时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来,形成清晰的时间框架。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清单一、隋唐盛世(一)隋朝1、统一全国公元 581 年,杨坚代周建隋,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开创科举制隋朝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加强了中央集权。
3、开通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唐朝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虚心纳谏,轻徭薄赋,任用贤能,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武则天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选拔人才,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具体负责各项政务,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藩镇制度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
这一制度在前期对抵御外敌、巩固边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后期藩镇势力膨胀,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四)唐朝的经济1、农业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手工业唐朝的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陶瓷业、冶铸业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唐三彩是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
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中设有东市和西市,商业活动十分活跃。
(五)唐朝的文化1、诗歌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书法唐朝书法艺术成就斐然,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各具特色。
第五章、隋唐五代
【时间断代】
隋朝(581年——618年)
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改国号为隋,杨坚为隋文帝;实行三省六部制;
589年,灭陈,统一天下年
604年,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605年,实行科举制
609年,在全国推行均田制
618年,杨广在江都被杀,隋亡
唐朝(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
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称帝
629年,玄奘法师西行求经,645年归国,著《大唐西域记》
678年,提高《道德经》地位,与儒家五经同等
690年,武则天称帝;开殿试先例,但在唐朝没有形成制度
691年,改佛教为国教,在道教之上
702年,首次设立武科举
712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世人称为唐明皇
745年,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756年,马嵬坡缢杀杨玉环
845年,唐武宗“灭佛”
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篡夺唐朝政权
说明:唐朝制度多沿用隋朝,唐朝经济,也都建立在隋朝统一和繁荣的基础之上,隋唐实无明显
一、三省六部制
1、“三省”的名称、职责和运作顺序
中书省——()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2、“六部”的名称和职责(了解即可)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4、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不仅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3)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科举制
积极作用:
1、破除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保证了官员的来源,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3、促成社会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的形成
4、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5、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必修三)
6、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提升了儒生的社会地位(必修三)
局限性:
1、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范围
2、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使官员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3、本质是把人才引入统治集团并被统治者控制的制度
4、使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必修三)
5、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必修三)
6、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必修三)
直辕犁和曲辕犁 筒车
【知识整理*文化部分】
一、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思想 1、韩愈的主张
2、李翱的主张
二、列举唐代科技和文化成就
1、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2、雕版印刷技术成熟
3、列举唐代著名书法家
4、王维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5、“燕乐”
6、宫廷舞蹈鼎盛
7、唐诗的辉煌
知识点:李白、杜甫的代表作品及他们诗歌的艺术特点
【高考练兵】(特别提醒:将答案写在序号左侧,注意书写规范和字体的大小)
1、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 .中国商人 B .阿拉伯人 C .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 .奥斯曼土耳其人
2、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3、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4、《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6、“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7、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8、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9、历史上,中国和阿拉伯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朝时期,阿拉伯可以从中国学习的技术有
①造纸术②活字印刷术③棉纺织技术④粉彩瓷技术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唐制规定,皇帝的诏令只有经过中书省长官的同意才可生效,但唐朝中期之后,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主专制强化
C.宰相形同虚设
D.三省六部制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