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教学大纲20021
- 格式:doc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TCVM)绪论1 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 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中兽医学的教学方法和要求1 中兽医学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治手段的传统兽医学2 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2.1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2.2 中西兽医结合需要2.3 指导个人保健2.1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A 治疗学上适应现代医疗观B 治疗的疾病谱广泛,方法独特,效果明显C 中西医药结合,优势互补,创新潜力无穷2.2 中西兽医结合需要大家畜(牛、马)疾病中药防治中小家畜(猪,羊)疾病中药防治家禽(鸡,鸭,鹅)疾病中药防治宠物(狗,猫)疾病针灸、中药防治做个合格的兽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中西兽医结合(于船)2.3 指导个人保健•SARS-中医药介入✓显著改善患者发热、胸闷、咳嗽、汗出、乏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改善时间早✓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低参考文献:潘俊辉,杨辉,喻清和,王峰,邱志楠,钟淑卿,钟南山. 中医药介入SARS 71 例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8月18日第六版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1 整体观念•3.1.1 家畜本身的整体性•3.1.2 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脏- 腑- 官窍- 形体- 系统心-小肠- 舌- 脉- 心系统肺-大肠- 鼻- 皮- 肺系统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主要是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
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卓著,惟独环境因素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气候变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以及环境管理等人为的缺陷,以致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营养完善的全价饲料因环境的变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兽医防疫体系中,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种疫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穷于应对,难以控制。
《兽医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兽医基础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144学时,8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兽医基础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层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所必需的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通过多媒体、幻灯及课外实验等方法,创造认识和动手机会,使同学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室内实验;讲重点及难点,并结合实验条件尽量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突出“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组织能力。
三、考核方式、方法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5%,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25%,实践成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四、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及教学重点、难点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基础兽医的3个基本概念,即诊断、症状和预后。
2. 了解基础兽医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掌握诊断、症状和预后的基本概念。
难点:症状学中的一些概念。
第1章一般临床检查(16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攻击人的习性,学会常见动物的接近和保定方法。
2. 熟知常见动物的接近和保定注意事项。
3. 熟练掌握常用的绳结法。
4. 掌握问诊、视诊、嗅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概念、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
5. 掌握体温测定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体温变化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并熟记常见动物正常体温。
掌握各热型变化特点。
6.掌握不同动物的脉搏测定方法和注意事项,脉搏变化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并熟记常见动物正常脉搏数。
教学大纲第一章诊断学基础(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掌握临床检查.熟悉畜禽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和病理情况下的区别。
了解一般检查的基本内容。
掌握畜禽的体温、脉搏、呼吸数的指标。
重点掌握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检查.(二)教学内容3.1基本检查方法和步骤;3。
2可视粘膜的临床检查3。
3体温、呼吸和脉搏的检查及临床意义;3。
4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检查。
(三)重点与难点难点:症状分析与建立诊断.第二章病理学基础(9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般了解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病理变化特征.掌握物质代谢障碍的局部细胞、组织变化(如萎缩、变性、坏死)的概念和危害,掌握病理学中常见的症状: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和酸中毒,其中重点掌握水肿.本章重点是炎症。
(二)教学内容1.1疾病与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营养性致病因素的特点;1。
2常见的病理学过程,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意义;1。
3常见的症状的病理学,包括发热、贫血、黄疸,水肿与脱水和败血症.(三)重点与难点难点:炎症反应和败血症。
第三章药物学基础(1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药物的概念、作用和制剂.掌握抗寄生虫的药物、影响营养代谢的药物和呼吸系统药物的主要种类及作用。
重点掌握抗微生物药物及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其它兽医临床用药可作一般了解。
(二)教学内容2.1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其作用方式;2.2常用磺胺药的抗菌机理;2.3常用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物的抗菌机理;2。
4常用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抗菌机理;2.5常用消毒防腐药物作用机理;2。
6常用的系统药物。
(三)重点与难点难点:使用抗生素和系统药物的适应症。
第四章畜禽传染病的防制(17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畜禽传染病的防治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其中以畜禽共患传染病,猪的主要传染病、牛的主要传染病和家禽的主要传染病尤为重要。
本章要求掌握畜禽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扑灭措施。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大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中兽医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兽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临床课。
适用专业:三年制兽医专业。
课程总学时:90学时。
实践教学安排:课程实验;课程实训;实习环节。
实验学时:30学时;实训1周;该课程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实习期。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任务与要求该课程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兽医防治技术的基本理论,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中兽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传统医学思想;使学生初步建立用中医思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用中兽医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中兽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兽医的诊断技术。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兽医的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并能在实践临床上灵活选择应用。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兽医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理论,掌握兽医临床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内容,并能在临床实际中合理选择、灵活变化应用。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在临床实际中能运用中兽医防治技术和中西兽医结合的方法正确分析和合理防治畜禽疾病。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性质学时1实验一病因致病特性的验证试验理论验证32实验二中药炮制技术用药技术33实验三兽医临床常用中药材识别技术用药技术34实验四清热药的体外抑菌实验用药技术35实验五延胡索对小白鼠的镇痛作用用药技术36实验六五苓散对家兔的利尿作用用药技术37实验七大承气汤的攻下作用用药技术38实验八中兽医诊断技术诊断技术3三、考核考核要点:实验出勤;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保护实验动物的意识;爱护中药标本和实验室公共设施的意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项目中对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实验创新意识。
考核要求:实验教师或指导教师必须针对每一个实验项目设计考核方案,并在实验进行前告知学生,实验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汇总考核结果,对实验项目进行评估或改进创新。
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TCVM)绪论1 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 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中兽医学的教学方法和要求1 中兽医学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治手段的传统兽医学2 中兽医学的学习意义2.1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2.2 中西兽医结合需要2.3 指导个人保健2.1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A 治疗学上适应现代医疗观B 治疗的疾病谱广泛,方法独特,效果明显C 中西医药结合,优势互补,创新潜力无穷2.2 中西兽医结合需要大家畜(牛、马)疾病中药防治中小家畜(猪,羊)疾病中药防治家禽(鸡,鸭,鹅)疾病中药防治宠物(狗,猫)疾病针灸、中药防治做个合格的兽医,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中西兽医结合(于船)2.3 指导个人保健•SARS-中医药介入✓显著改善患者发热、胸闷、咳嗽、汗出、乏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症状改善时间早✓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低参考文献:潘俊辉,杨辉,喻清和,王峰,邱志楠,钟淑卿,钟南山. 中医药介入SARS 71 例临床研究. 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8月18日第六版3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3.1 整体观念•3.1.1 家畜本身的整体性•3.1.2 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脏- 腑- 官窍- 形体- 系统心-小肠- 舌- 脉- 心系统肺-大肠- 鼻- 皮- 肺系统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主要是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
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卓著,惟独环境因素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气候变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以及环境管理等人为的缺陷,以致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营养完善的全价饲料因环境的变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兽医防疫体系中,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种疫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穷于应对,难以控制。
衡水科技学校教师授课教案中兽医一、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是专门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以防治动物(家畜、家禽、伴侣动物、水产动物、竞技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病证和动物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中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继承发展,中兽医学逐渐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中兽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其自成体系,相对于现代兽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手段。
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病证防治技术是现代兽医工作者用于控制动物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历史上,中兽医学为保障畜禽的健康和繁衍、保障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现代中兽医学已经融合了许多其它自然学科,并结合了现代高新技术,在对家畜、家禽、伴侣动物、竞技动物、水产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等各类动物疾病的防治、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及整个现代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兽医学发展简史(一)中兽医学的起源中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远古至公元前22 世纪),即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的时期。
人类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逐步对动物疾病有所了解,并不断地寻求治疗方法,这就促成了兽医知识的起源。
(二)中兽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初步发展夏商时期(公元前21 世纪至前11世纪),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兽医知识得到了初步发展。
(三)中兽医学知识的不断总结和学术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475 年至公元1840 年)是中兽医学知识不断总结,最终形成学术体系并得到发展的时期。
中兽医学教学大纲
中兽医学教学大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课程目标和背景:介绍兽医学的基本目标和人才培养背景,阐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基本的兽医学知识和理论,动物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内容。
同时,还需介绍实验室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3. 教学计划和进度: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制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表,确保教学进程的有序进行。
4. 课程评估和考核:明确学生的评估方法和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和实践操作、期末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评估指标和权重。
5. 参考教材和资源:列出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材料来源。
6. 补充资源和外部支持:提供学生参与实践和实验的机会,如实验室实验、实地考察等,还可列出相关专家和学者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获取外部支持和指导。
以上是一份典型的中兽医学教学大纲,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根据学校和具体课程而有所不同。
《中兽医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兽医学实验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Experiment课程总学时:16学时课程总学分:0.5学分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小动物医学专业方向)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兽医学实验》课程是与《中兽医学》理论课程属于一个体系,主要是在中兽医诊断、中兽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中兽医理论知识的支撑之下所开展的一门实验实践课程。
《中兽医学实验》课程共计16学时,主要内容包括中兽医四诊在兽医临床上的实践技能与应用范例,兽医常用中草药功能的了解、植物标本及中药材标本的识别。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兽医四诊在兽医临床上的实用技能与应用实例,特别是色诊、脉诊在兽医临床中的全面应用情况与技能培养。
2、了解中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常用中草药植物分类与功能,掌握常用中草药植物标本的对比识别。
3、掌握常用中药材功效及识别。
三、实验项目设置(一)实验一:中兽医临床四诊实践1、实验类型:临床实践实习2、实验学时数:23、实验目的通过本实习,了解中兽医临床诊察牛病的基本过程及步骤,掌握牛病的一般望、闻、问、切诊法的操作技术,并了解其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
4、实验内容(1)望诊:望全身、望局部和察口色;(2)闻诊: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情;(3)问诊:发病及诊疗过程、饲养管理条件、病畜来源及疫病情况,既往病史及生殖情况;(4)切诊: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包括切诊和触诊。
5、实验要求将中兽医临床诊察牛病的四诊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最终确定其临床诊断意义。
6、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动物:牛,两头;(2)药物:5%碘酊,医用酒精棉球;(3)器材:牛鼻钳、听诊器、体温计、病历夹、病历表、保定绳;(二)实验二:中药性状和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1、实验类型:实验操作2、实验学时数:43、实验目的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是性状鉴别和显微镜鉴别。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中兽医学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技术方法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几千年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兽医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她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
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
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
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开课前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动物解剖学理论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兽医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熟悉和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学会利用针灸、中药等防治技术防治畜禽疾病。
三、面向专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
四、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剖学知识的支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体的结构与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名称与部位。
六、理论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2学时)⑴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兽医学的概念、发展史、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兽医学的概念;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
郑州牧专《中兽医学》教学大纲 WORD文档使用说明:郑州牧专《中兽医学》教学大纲来源于本WOED文件是采用在线转换功能下载而来,因此在排版和显示效果方面可能不能满足您的应用需求。
如果需要查看原版WOED文件,请访问这里郑州牧专《中兽医学》教学大纲文件原版地址:/27f100ffa1f6bde631ab44b2.pdf郑州牧专《中兽医学》教学大纲|PDF 转换成WROD_PDF阅读器下载《中FtW》教W大V 中FtW》河南省州牧I工程高等?W校游镝t前言中FtW(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是中鹘yFtW的Q,是iT研究中鹘yFt理、法、方、搬灸技g,以防治游铮倚蟆⒓仪荨H游铩⑺a游铩⒏技游以及野生游铮┎∽C和游锉=橹饕热莸囊婚TC合性W科。
中FtW的主要热莅A 理、\法、中⒎⑨灸和病C防治等部分。
其自成w系,相冬F代FtW,具有特的理w系和\手段。
中FtW是中鹘y文化za中的重要M成部分,也是F代FtW中不可或缺的重要M成部分,其以整w^念和辨C治樘厣牟∽C防治技g是F代Ft工作者用於控制游锛膊〉囊环N非常有效的手段。
v史上,中FtW楸U闲笄莸慕】岛头毖堋⒈U闲竽I的l展,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I。
S著社M步c科技l展,F代中FtW已融合了S多其它自然W科,K Y合了F代高新技g,在倚蟆⒓仪荨H游铩⒏技游铩⑺a游镆约耙吧游锏雀黝游疾病的防治、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及整F代畜牧I的定l展方面起著越碓街匾淖饔谩kS著人κ称钒踩庾R的不嗵岣咭约G色畜牧Il展的要求,中Ftt诳刂游锛膊》矫娴莶嗤宫F,所以它的^承和lP光大是v史潮流和人的要求。
S著V大中Ft 工作者的研和努力,中FtW已形成榭刂游锛膊『吞岣咝竽廉a品|量和安全性能以及控制人畜共患病的一TC合性W科。
通^χ蝎FtW的W,我力求W生掌握以整w^念和辨C治楹诵牡闹蝎Ft基本理,掌握能弥蝎Ft思想立分析和JR畜禽病C的技能,K能穿中西FtY合的方,解Q畜牧 Ft方面的H}。
宁夏大学中兽医学教学大纲(四年制兽医专业)农学院二○○六年一月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兽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兽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研究应用中草药和针灸防治畜禽疾病的科学,是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中心的中兽医基础理论和中药方剂、病证防治、针灸等实际技能,初步具有独立分析和防治畜禽疾病的能力,并能贯彻“中西兽医结合”的方针,进而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手段对中兽医学整理提高,为创造我国新兽医学贡献力量。
二、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中兽医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动物医学的专业课。
中兽医学不同于现代西兽医学,两者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因此,中兽医学是学生根据中兽医学的观点去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及治法、方药等内容。
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其理论、方药、以及针灸等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兽医临床实用价值。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初步掌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病因病理等基本理论。
2、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基本性能,熟悉中药的配伍禁忌、剂型、剂量及用法。
3、掌握四诊、八刚辨证,了解六经辨证;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理论和防治法则。
二、能力、技能方面1、熟悉兽医临诊常用中草药100味,了解200余味;掌握中药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加减变化,并熟记兽医临诊常用处分30—40个,了解50—60个。
2、掌握中兽医基本诊法和辨证论治法则的具体应用,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初步应用中草药防治畜禽疾病。
3、初步掌握针灸的作用原理、取穴规律及方法,熟记动物常用针灸穴位40—50个,掌握针灸技术。
4、了解新技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如水针疗法、电针技术、激光技术、TDP技术、穴位磁疗、微波针疗法及针刺麻醉等技术。
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进度表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绪论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二、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历代的发展概况,主要著作和重要的发明创造及发展方向。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家畜本身的整体性和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证与症状和症候群的异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四、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本章重点: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动物有机整体的构成;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本章难点: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兽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动物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兽医治病的依据;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疾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兽医学的概念和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历代的发展概况,主要著作和重要的发明创造及发展方向),中兽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基本含义;证及其与症状、病的概念及其区别;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概念。
本章还应使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与西兽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建立用中兽医学的辩证思维去认识动物疾病。
重点难点思考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情况针对性的布臵下列思考题,通过思考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③动物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请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
④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⑤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⑥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⑦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⑧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⑨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及阴阳的基本概念1简述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
2阐释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
3阐述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重点难点思考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情况针对性的布臵下列思考题,通过思考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
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拒。
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动物生理方面的例证。
2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
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
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
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
3阴阳交感与相错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相错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②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
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阴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阳而下降。
4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
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
7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生理方面:(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2.病理方面:(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2)说明疾病的发展。
(3)判断疾病的转归。
3.诊断方面:(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4.治疗方面:(1)确定治疗原则。
(2)用阴阳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相错、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相错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相错、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重点难点思考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情况针对性的布臵下列思考题,通过思考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⑨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及五行的概念1.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2.阐述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性。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兽医学。
3.解说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4.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
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
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重点难点思考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情况针对性的布臵下列思考题,通过思考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①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1.五行生克:(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