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970.50 KB
- 文档页数:10
《从军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诗的壮阔意境。
2.培养学生朗诵诗歌、品味诗句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国防教育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诗的壮阔意境。
2.培养学生朗诵诗歌、品味诗句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和战争氛围的描绘。
2.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课件2.诗歌原文3.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诗名叫做《从军行》。
大家知道边塞诗吗?它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呢?(2)边塞诗是古代诗人以边疆风光、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歌。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2.诗歌内容讲解(1)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他生活在唐朝中期,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2)诗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诗歌解析: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我国西北边疆的壮丽景色。
青海湖上空的云彩犹如长龙,将雪山映衬得更加雄伟。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描绘了边塞战士在沙场上英勇作战的情景。
黄沙漫天,战士们身着金甲,勇往直前。
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边塞将士保卫家园、誓死拼搏的决心。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边疆的敌人。
3.诗歌朗诵与欣赏(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朗诵这首诗。
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边塞诗的壮阔意境。
(2)诗歌朗诵结束后,请大家谈谈自己朗诵时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4.品味诗句(1)同学们,这首诗中有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挑选一句,谈谈你的感受。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
5.拓展延伸(1)同学们,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文本解读《从军行》这首古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本诗主要写了青海湖上上空的云绵延千里,遮暗了雪山,一座孤单的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戍边将士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铠甲,不攻破楼兰坚决不回家乡。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
“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2、语文要素解读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本首诗,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课标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作。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部编版语文的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诗歌具体要求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结合以上,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下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教材解读】第四单元主题“仰望那伟岸的身影"。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整首诗以反衬、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战士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诗中传神的字词,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美;2.引入《从军行》组诗(其五、其六)以及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比读,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鉴赏能力;3.通过拓展研读,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向英雄致敬,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入《从军行》组诗(其五、其六)以及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比读,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鉴赏能力;通过拓展研读,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向英雄致敬,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看图猜诗,读边塞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1.看图猜诗,同学们仔细看图,寻找线索。
王翰《凉州词》卢纶《塞下曲》王昌龄《出塞》2.介绍边塞诗3.诗人王昌龄导入学习《从军行》活动一:欣赏经典,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之美。
(一)分享交流-学习活动1 :找出你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个字(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学生分享交流(2)老师分享◆孤城——“孤”①孤城遥望玉门关。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这个“孤"字,让你感受到什么?对比读: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这个“孤"字与诗句中哪个字相呼应?(体会将士们的多少乡愁、责任与艰辛,还有他们的期待。
)(二)分享交流学习活动2.找出你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句诗,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第3、4句。
(42位)其中选择第四句的有三十多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不破楼兰终不还。
立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抒发了将士们的报国之志!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
满眼黄沙,严阵以待,短兵相接,尸横遍野,但将士们勇往直前,一心卫国。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象,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象,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任务一:猜诗,导入诗题。
1.猜诗。
三首诗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生:边塞诗。
)对于边塞诗,你了解多少呢?2.在四年级时我们学过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他的边塞诗《从军行》,齐读课题。
师:说到王昌龄,你了解他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说)(师板书:七绝圣手。
)师继续补充道: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在边塞生活多年,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再次齐读课题。
3.师:“从军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读书上注释1)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师:从军就是跟随军队、参军。
而“行”则是古代乐府诗的体裁。
就像我们之前学的《江南》《采莲曲》他们都是乐府诗。
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从军行》风格则与他们迥然不同。
师:(播放战争号角的声音)孩子们,听,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塞,去感受战士们的家国之情。
任务二:诵读古诗,走进塞外。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至少朗读三遍。
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到位,读饱满。
2.哪位来试着读一读?(找两位名同学朗读,师相机评价)3.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范读)同学们听清楚了吗?4.全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5.师:我们不仅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还要把它读懂。
古诗《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文阅读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古诗《从军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报告(15分钟)学生报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包括作者的创作背景、主题和传达的情感。
4. 分析(20分钟)教师分析《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5. 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军行》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总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
6. 表达(15分钟)学生就《从军行》的主题思想进行个人表达,可以选择朗读、演绎、创作等形式。
7.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从军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点评学生的表达,并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进一步思考。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围绕《从军行》这首古诗展开,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对古诗《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在分析诗歌的同时培养语言表达、理解和赏析能力。
在讨论和表达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作业的要求也能够促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与价值评价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比较•延伸活动设计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杨炯生平及主要成就杨炯(约650年—约693年),唐代文学家,以文学才华著称,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创作,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文学史上,杨炯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唐代当时的边疆战争有关,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杨炯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从军行》创作背景唐代边塞诗风概述唐代边塞诗风盛行,以描绘边疆自然风光、战争场景和将士生活为主要内容。
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其中,杨炯的《从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02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全文朗诵及录音欣赏诗歌全文朗诵通过名家朗诵,感受《从军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录音欣赏提供高质量的诗歌录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逐句解读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读,揭示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表达意图。
意境描绘根据诗句的内容,描绘出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关键意象分析剖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烽火”、“牙璋”等,揭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修辞手法分析详细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匠心。
03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危险环境,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描绘战争环境刻画人物动作展现内心世界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是其四,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
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
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
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成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本诗是一首优秀的爱国诗,对于积累诗歌,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十分有价值的,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视频播放)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生1: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