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第23章 企业所得税
- 格式:ppt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42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一.第一章1.财政的定义(10):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效应:一个生产者或一个消费者对其他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利益或造成损失。
2、消费税:是在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3、企业所得税: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并且直接调节企业利润水平的一种税种。
4、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资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的团体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一种制度。
5、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方法,将缴纳的税款转由购买者或商品供应者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6、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依法对其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不能获得物质帮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要制度。
7、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财政通过调节个分配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收入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
8、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无偿补助,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9、公共产品: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他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他人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10、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经济活动。
13、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0.。
第一章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1)垄断。
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手段:a.立法和行政手段。
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c.财政手段。
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公共财政学22秋在线作业1答案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这被称为()。
【A.项】灵活性原则
【B.项】透明性原则
【C.项】受益原则
【D.项】纳税能力原则
【此题正确选项是】:C
2.()要求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
【A.项】灵活性原则
【B.项】透明性原则
【C.项】受益原则
【D.项】纳税能力原则
【此题正确选项是】:D
3.政府按户或按人发放一定量针对某些商品的票证,持票证购买商品,价格低廉,超出票证规定的数量,则须按较高的价格购买,这种补贴方式被称为()。
【A.项】明补
【B.项】暗补
【C.项】实物补贴
【D.项】票证补贴
【此题正确选项是】:D
4.如果税制设计能够保证个人知道他们支付了多少,并能评估税制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反映了他们的偏好,则我们说这样的税制具有()。
【A.项】经济效率
【B.项】灵活性
【C.项】政治责任
【D.项】公平
【此题正确选项是】:C
5.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营业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
【A.项】增值税
【B.项】消费税
【C.项】所得税
【D.项】营业税
【此题正确选项是】:D
6.政府公共机关给与个人或企业某种行为或营业活动的特别权利而收取的一定金额被称为()。
财政学_东北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有()。
答案:国防_宏观经济稳定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因包括()答案: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下降_财政包干体制导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3.纯公共产品一定是全国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一定是地方性公共产品。
答案:错误4.一般来说,国防、外交、国际贸易、金融与货币政策、地区间的贸易管制均为中央政府的职责答案:正确5.三大职能中的收入分配职能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经济稳定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答案:错误6.以下哪位经济学家的政策思想明确由自由放任转向了政府干预?答案:凯恩斯7.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是指()答案: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8.以下哪项不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答案:提高企业所得税税率9.皮科克、威斯曼假定存在一个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这是政府支出扩张的约束条件。
答案:正确10.皮考克和威斯曼利用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即置换效应、审视效应以及集中效应,分析了非常时期的财政支出增长过程。
答案:正确11.以下哪个税种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答案:个人所得税12.按照凯恩斯的政策思想,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应给采取哪些财政政策手段?答案:实施大规模公共工程计划_扩大社会保障支出_减少税收_增发国债13.政府购买会对总需求同时产生()答案:乘数效应_挤出效应14.以下哪些属于经济危机的现象()答案:失业率居高不下_工厂大面积倒闭_消费持续低迷_大量产品滞销15.财政政策中的自动稳定器一般包括()。
答案:失业保险_个人所得税16.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需错配表现在()。
答案:产能过剩_供给短板_债务高企_楼市库存17.李嘉图认为征税和政府借款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答案:错误18.财政支出弹性是报告期财政支出总额与基期财政支出总额的增长情况的比较,是反映一定时期财政支出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
一、名词解释1.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3.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财政收入。
4.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它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5.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6.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7.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8.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9.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1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