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现状上,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甘肃省属于中国的内陆省份,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对外交通相对闭塞。
甘肃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畜牧业也相对发达,以养殖牛、羊为主。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业方面,甘肃省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的能源工业为主导。
甘肃省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但由于能源价格下降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和石油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除了能源工业,甘肃省还有一些轻工业和冶金工业,但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甘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一直在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
同时,甘肃省还将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甘肃省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拓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对外交流与合作。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甘肃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占据了甘肃省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甘肃省的经济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甘肃省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除了农业之外,工业、建筑业和旅游业也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甘肃省还因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而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旅游业成为了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甘肃省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不断加快,与甘肃省的周边省份和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甘肃省内部的经济交流和合作,还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然而,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依赖于农业和资源开发的程度较高,对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
此外,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加快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还需要注重发展教育、
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只有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甘肃省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传统产业过度发展将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则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可以促进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强创新驱动型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国家能够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并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和难题也会随之出现。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一定的失业风险。
随着一些传统产业衰退,相关就业岗位会减少,可能导致一些工人流失。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克服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分配纠纷。
由于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和保护主义的蔓延,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以中国为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是近年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研究指出,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推动转型升级政策的落地实施,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积极的关联性。
中国政府的努力使得高技术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升级对策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其核心是产业结构)转变的结果,产业结构又是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资源配置的优劣、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高低起着根本的制约。
因此,研究和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1.“二、三、一”的产值结构近十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见图1),甘肃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图1 甘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图从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999-2008年,甘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下降了3.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升了8.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式下降,下降了4.6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的逆向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离经”现象。
产业结构演变“离经”,与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密切相关。
但它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回潮”,一方面说明进程中的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需尽快发育成长。
2.“一、三、二”的就业结构近十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见图2),甘肃的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结构特征,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人数最少。
图2 甘肃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图从变动趋势看,1998-2007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上升,增加了2.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下降,下降了5.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增加了2.4个百分点。
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从2007年的情况看,甘肃第二产业依靠占从业总人数15%的劳动力,实现了占GDP总量47.3%的增加值,效益最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占从业总人数的62.66%,只创造了占GDP 总量14.3%的增加值,效益最差。
甘肃省甘州区作为甘肃省的一个行政区域,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以下是2024年甘州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一、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GDP):甘州区202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80亿元,同比增长7.5%。
2.第一产业:农业是甘州区的重要产业之一,2024年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6%。
3.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迅速,2024年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业增加值为30亿元,同比增长7%。
4.第三产业:服务业在甘州区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24年服务业产值为60亿元,同比增长7%。
二、就业与收入1.就业情况:2024年,甘州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达到2.5万人。
2.居民收入:2024年,甘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
三、农业发展1.农田面积:2024年甘州区的农田总面积为40万亩,同比增长2%。
2.粮食产量:2024年,甘州区的粮食总产量为10万吨,同比增长5%。
3.农产品供给:甘州区的农产品大部分满足本地需求,有一部分也销往其他地区。
四、工业发展1.重点工业:甘州区的重点工业有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制造等,其中纺织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2.企业数量:2024年,甘州区的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0家。
3.能源消耗:2024年,甘州区的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为100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
五、交通与基础设施1.道路建设:2024年,甘州区的道路总里程为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100公里。
2.铁路交通:甘州区有一条铁路穿过,连接了其他城市,便于商品的运输。
3.城市建设:甘州区在城市建设方面不断改进,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六、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环境治理:甘州区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空气、水源等环境质量。
2.资源利用:甘州区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以上是2024年甘州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展示了甘州区在2024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交通与基础设施、就业与收入等各方面的状况。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提要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运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力度等指标,对甘肃省1978~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
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产业结构;灰色关联;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成长归根到底是由产业成长和产业间循环推动的,因此,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成长和产业间关系协调,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对产业结构最早论述的是威廉·配第。
他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
此后,克拉克受配第等有关思想的启发,在《经济发展条件》(1940)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为主向第二次产业转移,随后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移。
由于受到克拉克观点的影响,库茨涅兹(1949)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为此,库茨涅兹(1957)用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做了统计分析,认为:(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在整个国民收入中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来看呈稳定上升趋势;(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近年来,产业结构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文献。
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经济增长,而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
一、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并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甘肃产业结构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978~2008年,甘肃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总值年
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 5.5%,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13.1%。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0.4∶60.3∶19.3,演变为2008年的16.1∶40.6∶43.3,第三产业上升了19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互不相同。
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1995年为19.84%,到1999年上升到20.06%,增幅较小,从2001年以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14.55%;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0年比重为40.05%,从2001年由下降转为上升,2008年为46.33%,增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3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稳定,接近40%。
(表1、图1)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在2002年以前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波动较大,呈不稳定状态,200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4.27%降为2007年的4.88%,降幅为65.87%,而2008年又上升到9.77%;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60.57%,贡献率较大,也符合工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
(图2)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度来看,从1995年以后,主要是第三产业,平均为5.25%,第二产业为4.07%,第一产业仅为0.86%。
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发展较为稳定,2004~2008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波动性较大,这正好是甘肃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的时期,此时甘肃的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过渡。
(图3)
二、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理论模型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20世纪七十年代邓聚龙教授提出的。
他通过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各点之间的距离分析来确定各序列之间的差异性和相近性,从而找出各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系统行为的主要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不需要大量的样本及数据的典型分布,而且计算简单。
因此,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
灰色关联动态的建模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列组成的系统特征序列为参考序列(母序列),记作:X0(k)。
X0(k)=X0(1),X0(2),X0(3)…X0(k)
自变量比较序列又叫子序列,记作Xi(k),(i=1,2,3…n)
Xi(k)=[Xi(1),Xi(2),Xi(3)…Xi(k)]
=X1(1),X1(2)…X1(k)X2(1),X2(2)…X2(k)Xn(1),Xn(2)…Xn(k)
2、将原始数列进行初始化、均值化的无量纲处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
响,以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
一般采用初值化和均值化加以处理,即:
Xi(k)=Xi(k)/X0(1)
本文是选取第t年为基准年,将每年GDP的增加值和第i产业的增加值除以t 年的GDP增加值和第i产业的增加值,得出的结果就是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子序列差的绝对值,并从中取得最大差和最小差。
(二)数据说明。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选取甘肃省1978~2008年的GDP增加值作为母序列,即参考序列,选取1978~2008年甘肃省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作为比较序列,即子序列,以上数据均来自2009年甘肃年鉴。
本文取n=3,?啄=0.5。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并考虑到甘肃的实际发展阶段特征,对关联度采取分段计算,目的是更为准确地衡量甘肃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计算可得表2。
(表2)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从1979~1990年,1991~1999年之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高,1979~1990年为0.970139,1991~1999年为0.9395;第三产业次之,1979~1990年为0.940632,1991~1999年为0.924488;最低的为第一产业。
虽然第二产业一直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但资本密集型是重工业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资重心由西向东移,使得甘肃重工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步伐减慢,导致发展的后劲不足。
如表2所示,1979~2008年第二产业与GDP的灰色关联度逐渐下降,而且在2000年以后下降的速度加快。
2000~2008年之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和以前相比变化较大。
最高的为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一产业。
说明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小,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加大,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充分,还有待空间的扩展和提升。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的影响,甘肃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小,这就需要甘肃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其他优势养殖业。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甘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分析、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及拉力、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产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经济发展仍有不协调的地方。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最多,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来看,也是第三产业的拉力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
而从灰色关联分析中我们看出,在2000年以前,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大,2000年以后,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最大,与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构成不一致。
因此,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优势,形成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内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同时,由于甘肃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气候较为恶劣,不适宜大多种植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调整应适当考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并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服务,以及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第二,甘肃重工业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发展仍将以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为依托,要注重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发展路线,延长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在此基础上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完善创新机制,建立新型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把乡镇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重点;加强通讯、商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使市场发展有序化和规范化,并充分发挥资源人文优势;加强培育旅游文化市场。
(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保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英)配第.政治算术[M].商务印书馆,1978.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1.
[3]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