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2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3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案含测试检测及验收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方案及工艺1、安装的基础安装环境已就绪,包括:机房装修、机房供电、机房空调、接地;1)电源:机房电源应满足:Ael98~242V(220V±10%)z50Hz(±2Hz);机房采用TN-S方式供电;应尽可能设UPS供电。
2)环境要求温度满足:10~30°C相对湿度满足:20-80%4)网络规划已经建设单位批准。
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备安装位置已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点表及设备等均已确定;1)施工流程2)主要施工方法Q)针对本次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如下施工方法:(2)在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从用户的调研需求及优化、深化设计后,到确定最后的整体施工内容。
(3)系统的设备与材料的供应及运输、包装、仓储等准备工作,跟随深化设计的完善后,依各系统施工进度表次展开工作,保障施工的正常有序的进行。
(4)系统的线管敷设时应平直,不能产生扭曲和打圈现象,不得受到外力的损伤,线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不小于此线缆直径的10倍。
当光缆和双绞线敷设在同一线槽地,光缆应放在最下面。
在垂直线槽中敷设时,每隔60cm应绑扎一下。
(5)系统线缆的两端应有统一的端子打印号码,字迹清楚、牢固。
(6)线缆在终端口要留有足够的接线余量(通常不小于50cm),盘好放在预埋盒内,以防损坏。
在配线柜处的接线余量应按供应商的意见留足(一般留5cm)o(7)线缆敷设时从配线架至终端出口,线缆中间不得剪断和接续。
当供应商确认需接续时应有专门的技术措施给予保证,光缆接续时应采用光协率计或其他仪器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装入光缆接头护套或接头匣内。
(8)光缆敷设前应使用光时域反射针和光缆衰耗测试仪检查光纤是否有折的点,衰耗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9)线缆敷设时牵引力应适当,以防拉断线缆,当遇到较大阻力时应先查清原因,消除故障后再敷设。
尤其是光缆敷设时,光纤的牵引端应做好技术处理,牵引力应施加在强芯上,最大牵引力、牵引速度以及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等技术措施必须符合制造厂规定。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时所需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
良好的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通信、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综合布线施工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其次,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要求施工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施工人员应当熟悉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布线材料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具备良好的施工实践经验。
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另外,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要求施工现场应当保持整洁有序。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明确的安全警示标识,施工材料和设备应当摆放整齐,通道应当畅通无阻,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此外,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还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当仔细阅读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了解施工任务和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线、接线和安装等工作,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还要求施工完成后应当进行验收和测试。
验收应当包括外观质量检查、接地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网络连接测试等内容。
通过验收和测试,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之,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通信、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才能保障综合布线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以上就是关于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工艺要求工作区1.1 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暗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应满足防水和抗压要求。
2 工业环境中的信息插座可带有保护壳体。
3 暗装或明装在墙体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高度宜为300mm。
4 安装在工作台侧隔板面及临近墙面上的信息插座盒底距地宜为1.0m。
5 信息插座模块宜采用标准86系列面板安装,安装光纤模块的底盒深度不应小于60mm。
1.2 工作区的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工作区宜配置不少于2个单相交流220V/10A电源插座盒。
2 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3 工作区电源插座宜嵌墙暗装,高度应与信息插座一致。
1.3 CP集合点箱体、多用户信息插座箱体宜安装在导管的引入侧及便于维护的柱子及承重墙上等处,箱体底边距地高度宜为500mm,当在墙体、柱子的上部或吊顶内安装时,距地高度不宜小于1800mm。
1.4 每个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附近水平70mm~150mm处,宜预留设置2个单相交流220V/10A电源插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电源插座的配电线路均应装设保护电器,电源插座宜嵌墙暗装,底部距地高度应与信息配线箱一致。
2 用户单元信息配线箱内应引入单相交流220V电源。
电信间2.1 电信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信间数量应按所服务楼层面积及工作区信息点密度与数量确定。
2 同楼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时,宜设置1个电信间;当楼层信息点数量大于400个时,宜设置2个及以上电信间。
3 楼层信息点数量较少,且水平缆线长度在90m范围内时,可多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
2.2 当有信息安全等特殊要求时,应将所有涉密的信息通信网络设备和布线系统设备等进行空间物理隔离或独立安放在专用的电信间内,并应设置独立的涉密机柜及布线管槽。
2.3 电信间内,信息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及布线系统设备宜与弱电系统布线设备分设在不同的机柜内。
当各设备容量配置较少时,亦可在同一机柜内作空间物理隔离后安装。
弱电井内智能化综合布线施工工法一、前言弱电井内智能化综合布线施工工法是一种在弱电井内进行智能化布线的施工工艺。
本文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 1. 智能化:采用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和技术,实现对布线过程的监控和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 综合布线: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不同弱电设备的需求,实现弱电信号的传输和分配。
3. 布线灵活:能够灵活应对工程中的变化和调整,提高工程的可操作性。
4. 节约空间:通过合理的布线设计和布局,最大限度地节约空间,提高弱电井内的空间利用率。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特别适用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医院、学校等需要大量弱电设备的场所。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基于以下工艺原理:1. 布线设计:根据工程的需求和布线要求,进行合理布线的设计,确保弱电信号的正常传输和分配。
2. 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智能化布线设备,结合施工工艺的要求,通过测量、敷设、连接等一系列步骤,完成布线工程。
3. 理论依据:工法基于电子和通信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确保布线施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施工工艺1. 布线准备:准备工具和设备,对弱电井进行清洁和检查,标明布线路径和区域。
2. 测量敷设:使用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根据布线设计将布线管敷设在布线路径上。
3. 连接弱电设备:根据布线设计将不同弱电设备连接在布线管内。
4. 测试与调整:进行弱电信号的测试和调整,确保信号的正常传输和分配。
5. 完成验收:对布线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六、劳动组织根据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合理组织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七、机具设备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机具设备包括测量仪器、敷设工具、接线设备、测试仪器等。
这些设备具有高效、精确、安全等特点。
八、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布线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进行弱电信号的测试和调整,确保布线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是指将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设备(如电脑、电话、摄像头等)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的工程。
而综合布线工艺流程则是指在进行综合布线时所需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要点。
下面将介绍一下综合布线的工艺流程。
首先,进行综合布线前需要对现场进行勘测和规划。
勘测包括对建筑物内部结构和环境的了解,规划则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需求确定布线方案,包括布线走向、节点设置、电缆类型等。
其次,进行预埋管道和布线架设。
在建筑物还未完工时,需要提前进行预埋管道的设置和电缆布线架设,以便后续的综合布线工作。
然后,进行电缆敷设。
根据规划好的布线方案,需要进行电缆的敷设和连接工作,确保各个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畅通无阻。
接着,进行设备的连接和调试。
完成电缆的敷设后,需要对各个设备进行连接并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最后,进行验收和维护。
一切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整个综合布线系统进行验收和维护,确保其符合规范和要求,并且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总之,综合布线工艺流程包括了勘测规划、预埋管道、电缆敷设、设备连接和调试、验收和维护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精心设计和施工,才能确保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高效运行。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与标准要求一、施工前的环境检查标准布线严格遵守建筑相关的布线安装工艺标准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定。
本项目应遵守的规定主要有:《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GB/T742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GB/T 50311)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1、交接间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房屋预留地槽、暗孔、孔洞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对设备间铺设活动地板应专门检查,地板板块铺设严密坚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地板支柱牢固,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要求。
4、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和接地装置。
5、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环境温、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二、施工前的器材检验1、器材检验一般要求(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工程所用线缆器材规格、程式、数量、质量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者或与设计不符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证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2、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验要求:(1)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
(2)管材采用钢管、硬聚氯乙烯管、玻璃钢管时,其管身就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J39)中相关规定。
(4)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5)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均应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3、线缆的检验要求:(1)工程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2)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最新历史版本:YD/T 926.2-2009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电缆、光缆技术要求返回词条∙编辑时间:2010-09-09 10:52 历史版本:∙内容长度:174162 图片数:24目录数:0∙修改原因: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电缆、光缆技术要求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综合布线中的水平布线和主干布线子系统用电缆、光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综合布线用对称电缆、光缆。
本部分不包括某些应用对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的特殊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YD/T 92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7424.2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GB/T 7424.2-2002,IEC 60794-1-2: 1999,Optical fibre cable - Part l-2:Generic specification -Basic optical cable test procedures, MOD) GB/T 7424.3 光缆第3部分:分规范室外光缆(GB/T 7424.3-2003,IEC 60794-3: 2001,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3:Sectional specification - Outdoor cables, MOD)GB/T 12357.1 通信用多模光纤第1部分:A1类多模光纤特性(GB/T 12357.1-2004,IEC 60793-2-10:2002, Optical fibres - Part 2-10:Product specifications - Sec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category A1 multimode fibres, MOD)GB/T 13993.3通信光缆系列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B/T 15972.40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40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一衰减(GB/T 15972.40-2008, IEC 60793-1-40: 2001, Optical fibres - Part l-40: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 Attenuation, MOD)GB/T 15972.41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41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一带宽(GB/T 15972.41-2008, IEC 60793-1-41: 2001, 60793-1-41:2001,Optical fibres - Part l-41: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Bandwidth, MOD)GB/T 15972.44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44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截止波长(GB/T 15972.44--2008, IEC 60793-1-44:2001, Optical fibres - Part l-44: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 Cut-off wavelength, MOD)GB/T 15972.49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第49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微分模时延(GB/T 15972.49-2008, IEC 60793-1-49:2003,Optical fibres - Part l-49: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 Differential mode delay, MOD)YD/T 838.1-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YD/T 838.1--2003,IEC 61156.1:2001,IDT)YD/T 838.2-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2部分:水平对绞电缆(IEC 61156.2:2001,MOD)YD/T 838.3-2003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3部分:工作区对绞电缆(IEC 61156.3:2001,MOD)YD/I 838.4-2003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第4部分:主干对绞电缆(IEC 61156.4:2001,MOD) YD/T 926.1-2009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YD/T 926.1-2009,ISO/IEC 11801 Ed.2.1:200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ric cabling for customer premises, MOD) YD/T 926.3-2009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3部分:连接硬件和接插软线技术要求(YD/T 926.3-2009, ISO/IEC 11801 Ed.2.1:200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tic cabling for customer premises, MOD)IEC 60793-2-50 光纤第2-50部分:产品规范B级单模光纤分规范IEC 61156-5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5部分:1 000 MHz以下传输特性的对绞/星绞对称电缆水平电缆分规范IEC 61156-6 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6部分:1 000 MHz以下传输特性的对绞/星绞对称电缆工作区电缆分规范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3.8 综合布线系统调试:
3.8.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系统调试,包括缆线、信息插座及接线模块的测试。
各项测试应有详细记录,以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
有关电气性能测试记录格式如表3-54所示。
3.8.2 电气性能测试仪表的精度应达到表3-55规定的要求。
3.8.3 测试仪表应能测试3、4、5类对绞电缆。
3.8.4 测试仪表对于一个信息插座的电气性能测试时间宜在20~50s之间。
3.8.5 测试仪表应有输出端口,以将所有测试数据加以存贮,并随时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进行维护管理。
3.8.6 电缆、光缆测试仪表应经过计量部门校验,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8.7 调试程序如下:
由数据终端,语音终端开始检查,信息出口,水平缆线,楼层配线架,主配线架,垂直缆线,电脑机房,电话交换机房,经过全面的调试前检查确认无误时,然后对子系统逐一进行调试,各子系统经过调试检测符合规定允许开通时,再进行系统综合调试,经测试后传输速率等技术参数符合规定,便可交付使用。
3.9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竣工验收项目及内容见表3-5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