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鉴赏》第四讲:明刻本的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8.44 MB
- 文档页数:51
古籍鉴别真假的学问技巧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
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
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了包背装。
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
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
明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
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是元体字。
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
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
明代印书,前期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
清代大多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
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
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
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宋版书上特多。
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
明前、中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
清刻本避讳尤其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
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明代刻书中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探析从书籍设计的角度来看,文字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载体,其作为版面中承载最多关注的视觉要素,对读者具有一定感染力。
自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在技术、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新生字体出现,扩展了旧字体的家族。
如今,设计师可以从浩瀚的字库中选择字体。
宋体字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法书的式微,并开始转向大规模复制语境下的行业标准化字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宋体字的诞生并非偶然,是印刷业在技术、观念和市场催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宋体字在明代十分盛行,发展演变也十分丰富,对明代书籍审美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宋体字形成的背景1.字形准备——汉字的隶变和唐楷的程式化范本宋体字脱胎于书法字体,宋体的萌芽、演变和完备离不开两种书法类型的影响。
一是隶书,隶书的出现减弱了汉字与物象间的联系,实现了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笔画和字形的简化,概括后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初步构建了汉字的框架结构,可以说隶书为宋体字提供了字形的基本布局。
二是楷书,楷书受唐代尚法度人文观念的影响,是书法高度程式化下的产物,《辞海》解释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
因此,楷书成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字体的不二选择。
楷体随着宋代刻书业的兴盛,在刻刀的特殊技艺下逐渐趋于直线化,楷书的攲势转为方正稳重的平势,结体由中宫紧缩转为均匀布局,然而这样的字体风格在宋代并未成为主流。
楷书仍是当时刻书业首要推崇的,其横竖细粗的笔画特征为宋体字构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楷体向宋体的演变进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体仍然蕴含着传统书法意趣和精神,但在雕刻工具的一步步摸索与实践中,宋体字逐渐被烙上时代的特色。
这种特殊性不仅是工具应用下的结果,也是刻工人为意识下通过对楷体的几何化表达,完成了对书法字体的终端释义所形成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刻字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和手段,赋予了文字除审阅外的其他功能,具有了天然的社会学意义。
古籍善本的知识点总结一、古籍善本的概念及特点1. 古籍善本的概念古籍善本是指保存完好、编辑精良、印刷清晰的古代书籍,通常广泛流传于后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通常来说,古籍善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版本古老,能反映古代文化;二是保存完整或较为完整,能够为后人提供重要信息;三是编辑整齐,印刷清晰,便于阅读和研究。
2. 古籍善本的特点古籍善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版式工整,书页整洁,印刷清晰,文字端庄规范;二是存世悠久,能够为后世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资料;三是保存完好,内容完整,能够为后人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古籍善本的分类与形成1. 古籍善本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将古籍善本分为诸如经典、史书、子部、集部等不同类别。
另外,根据版本的流传和考据情况,也可以将古籍善本分为根据时代、地域、编辑特点等不同的分类。
2. 古籍善本的形成古籍善本的形成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是作者的原著创作。
二是历代版本的编纂和整理。
三是版本的传抄与保藏。
四是后世文化传承与流传。
三、古籍善本的价值与研究1. 古籍善本的价值古籍善本以其保存完好、编辑精良、印刷清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能够为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资料;二是学术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为后世学者提供研究古代文献、思想、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素材;三是文化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承载着古代文化精髓,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 古籍善本的研究古籍善本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版本校勘。
通过对版本的考权、校证、考据等研究,可以还原出古籍的原貌;二是文献整理。
通过对古籍善本的整理、辑校、注释等工作,可以为后世学者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三是文化传承。
通过古籍善本的研究可以还原出古代文化精髓,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四、古籍善本的保护与利用1. 古籍善本的保护为加强古籍善本的保护工作,应加强古籍善本资源的征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的工作;也应加强对古籍善本的防火、防潮、防虫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加强对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古籍版本甄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雍正四年,清内府铜活字印本古籍数量如海、版本众多,对大多数朋友而言,很难分辨古籍的时代和版别。
本文介绍了常见古籍术语概念,及其版本特征。
相信对喜欢古籍的朋友会有很大帮助。
一般而言,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古籍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分为精抄本和稿本两种。
抄本由手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清末彩绘本清刻五色套印本[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重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
中国古籍版本分类及历代版本书体特征中国古籍(指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
今存古籍,以雕版印刷文献为主要形式,“版本”一词的本义也就是指雕版印刷之书。
在雕版印刷出现以前和以后,图书还曾以手写、石刻等形式制作和流传,其中手写文献按载体又有竹、木、帛、纸之分;在雕版印刷之后,又有活字印刷的出现,而活字按制成材料又有泥、木、铜、铅之分。
因此,中国古籍版本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雕版印刷之书,而是包括了各种制作方法所形成的图书。
从简帛书写到纸书写,从石镌摹拓到雕版、活字排版以至近世铅字印刷等而产生的每一种图书的不同本子的具体情况,都属于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范畴。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版本除了甲骨刻辞和青铜铭文外,目前存在最早书本当推战国以至西汉时代的竹简写本和缣帛写本。
自从秦始皇焚禁以后,无论劫后残存的秦前书本,或者汉代人用汉隶移写的书本,都已散乱残缺,不易通读。
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勘写定群书,自属当务之急。
关于刘氏校订的具体情况可以从近年来出土的秦汉间简帛书本中窥见一二。
把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竹木简《仪礼》七篇和《服传》甲、乙本两卷,与今本(刘向校定之本)核校,异文达1,000多字,经考订,除了今古文异字和书手俗写以外,绝大部分是简本(出土本)讹误,只有20多字确为刘氏误订而属于简本独善的原文(据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载《文史》33~36辑)。
据此一书的校订,可以推断刘氏父子从秦火余烬中校订这么多的秦前古籍,除了博综群书的学问和精密校理的识断以外,还要靠汇集众本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根据今存《列子》、《管子》、《晏子春秋》的《叙录》的记载,可以知道刘向等人在校书时搜集尽可能多的不同本子,经过校雠,然后才“定著”、“已定”、“相定”而“缮写”的。
当时所罗列的本子,首先有中、外之分。
“中”即中秘书,是皇家的藏书。
“中书”外有“太常书”,即太常博士所用之书;有“太史书”,即汇集到太史公处的书(《太史公自序》中有“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记载);“臣富、参书”、“大中大夫卜圭书”、“臣向书”等都是个人所藏的书,都是征集来的。
古籍鉴赏的秘要古籍鉴赏的秘要籍开始以“集”的形式流传;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古籍鉴赏的秘要,一起来学习吧!古籍真伪鉴别古籍文献由于其特殊的传统雕版印刷方式和纸张载体形式,造假是相对比较难也比较少的,鉴别起来相对也容易些,即使买到“翻刻、后印本”,其价值仍然比买到一张仿品假画或假古瓷要高得多,因为比起初刻、初印本,它们只是早晚的差别,还不是真假的差别。
所以业界有“古籍不怕买假”之说,有模仿得好的,有一定价值。
之所以说古籍中造假现象比较少,是因为古籍作假并不容易。
近年有一些复制做旧的书籍,如《麻衣相法》,往往做得不像。
做旧的古籍往往用化学墨,采取的是影印或复印的办法,化学墨色调过黑,而且墨色比木版刷印的均匀。
传统的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墨色偏淡,而且印书用墨不如书法用墨好;再一个就是真古籍是人工刷印的,版上着墨不均匀,所以刷印出来的书墨色也不均匀。
从纸张上来说,现代跟古代的造纸技术也不一样,染过颜色的纸就更容易辨认了。
古书因年久发黄,一般是边沿部分颜色深,内里颜色浅,并不是均匀的发黄发暗。
做旧的染色纸,是里外都发黄发暗,所以相对容易鉴定。
古籍作假与书画作假不一样,书画的鉴别难度更复杂一些。
而且,现代造假手段也很难模仿高价古籍,现在的“茶叶水”、稻草水渍古籍极易鉴别。
当代作假困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原因:用传统的雕版技术和材料印刷,可以做得像,但成本太高,雕版印刷的技术人员极少,而目前大部分古籍价格不是很高,造假获利空间不大,所以造假比艺术品市场的其他品类少。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明朝那些书——明版书的魅力与潜力百万精品惊现400年前,江苏常熟人毛晋开始按页以黄金作价收购宋版图书。
这位一生嗜书如命的明朝人,先后购藏宋元本及其他善本达8400册。
购书同时,刻书亦聘请学者名士校勘,募集精良刻工,自家出产特制纸张,俨然江南第一“书坊”。
明朝人自己的善本书,也沾染着宋版书的“范儿”,带着“汲古阁”的款,悄然诞生。
毛晋死后不到400年,不用说宋版书依旧一页难求,即使是他当年校辑刻印的图书也已成为善本——“汲古阁”成为金字招牌。
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一套汲古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拍价达到120万元。
其时,早于这一套过百万的明版书上拍场的,还有2010年西泠印社首届古籍拍卖会上出现的一套明代万历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全书》,作为整场拍卖最后登台的一件重量级拍品,这件大部头明版书引起了场内外藏家们的最后一搏,最终以358.4万元的“天价”成交。
价格过百万的明版书,在近两三年,正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其市场热度显而易见。
那么,为什么明版书会在近期蓄势待发,以追赶宋版书价格的强劲走势独立潮头呢?百万价值评析100万元,在古籍拍卖场能买到一部什么样的书?100万元,可能的确买不到一部流传有序的宋版书,可能买到的是一部明代汲古阁校刻的经典,也可能是一部明代嘉靖年间的白棉纸本。
这些书都是明版书中的精品,相比于宋版书的价格而言,差距较为明显,但已经不是特别大。
也就是说,明版书的价值正在逐步被发掘,有眼光、有实力的藏家及投资者搜求明版书的力度正在空前加强,其市场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与毛晋当年追捧宋版书一样,明朝那些书,什么时侯也要开始按页以黄金论价,看来为时不远了。
粗略了解明版书的藏家都知道,明版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明朝初期的刻本,继承元朝风气,多为赵体字黑口,纸多用白棉纸,被藏家珍视为“黑口白棉纸”本,有人认为可与宋元本并立;中期的明本,又被称为嘉靖本,那时翻刻宋本十分流行,特征是白口欧字、字体方正严谨,也多用白棉纸;后期的明本也被称为万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