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二课时)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59.56 KB
- 文档页数:8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传记作品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品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赏析──讨论──拓展延伸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传记作品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但他从此更加发愤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52万字,几乎耗尽了作者毕生的心血。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知识链接】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廉颇与蔺相如列传》解读与探究(上)预习提示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作者将四人合传,描绘出赵国由盛而衰的过程。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文,一要注意积累,二要学会鉴赏。
这是高中阶段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文,课文中文言词语很多,涉及的文言知识,例如通假字,活用词语,古今形同异义的词语都很多,要注意梳理归纳,以提高阅读文言人的能力。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篇非常著名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真实地记叙历史事件的同时,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廉颇、蔺相如就是司马迁重笔描绘的人物形象。
赏读本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课文解读(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①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③为上卿④,以勇气闻⑤于诸侯。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凭着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①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
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②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郓城西。
③拜:用一定的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④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
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⑤闻:闻名、出名。
)(2)蔺①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②缪贤③舍人④。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①蔺:lìn,姓。
②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③缪贤:宦者令的姓名。
缪,mià0,姓。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2《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A部分【学习目标】一、了解作家司马迁的生平及其著作《史记》。
2、熟悉课文,读正确的发音。
3、对文本故事的初步理解。
【自主学习】一、基础积累1.司马迁(公元前145-87?)子子长出生于夏阳(今陕西),是帝国历史学家司马坦之子。
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作家。
历经艰辛,他写下了《史记》,原名《太史通书》。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作品写作技巧高,人物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
鲁迅先生称赞它是“史家和离骚的无韵杰作”。
4.给下列单字或加点字注音:林()揭露()缺陷()看()炒锅()傅()修女()切()装疯()列官()大臣。
愿意把毕交给使节()苗宪放弃了他的人民()让他的追随者穿上棕色的衣服()带着车躲起来()臣等不肖()卒相与欢().我的怀疑:第二节课【学习目标】一、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讲述故事。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自主学习】一、基础积累(一)请解释以下粗体字:1敬拜殿下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3.布衣之交..4.请指示王..5.请以咸阳为赵王寿.6.于是相如前进缶..一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8.去亲戚家为国王工作的大臣。
(2)谁翻译句子最快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如果你想把它送给秦朝,你可能在秦城得不到,但你会看到欺骗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秦王喜出望外,传道来展示美丽和左右。
左派和右派万岁。
(三)比比故事情节谁最熟悉1.本文叙述了几个故事?会议三【学习目标】一、总结关键词和句子。
二、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基本积累(一)归纳通假字(1)部长(2)不得以毕熙(3)崇拜秦朝,将其送入宫廷(4),召集秘书席案()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二)归纳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如果墙壁有缺陷,请指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2班级姓名小组号【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难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学情分析】通过之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对于特殊句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从简到难,把句子中“雅”和“全”的一面解释完整。
学习过程中还是应该注意打好基础,在学好基础的前提下,学好文言文。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二基础知识感知:1、给下列单字或加点字注音: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相..与欢()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三、探究问题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比智比勇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四、基础知识拓展与迁移: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2《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第一课时【自学目标】一、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二、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初步感知课文故事情节。
【独立自主自学】一、基础累积1.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师公书》。
2.《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后本纪、世家、本纪、书、表等五种体裁。
本纪,用来记载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本纪》就是本纪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先生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给以下单字或加点字注音: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臣..愿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使其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自得开怀().我的疑惑:第二课时【自学目标】一、参照文下注解读懂课文,叙述故事。
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独立自主自学】一、基础累积(一)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拜为上卿.2.欲勿交予,即为患上秦兵之来.3.布衣之交..4.时本王..5.注咸阳为赵王寿.6.于是王勃行进缶..17.宣言曰:我见到王勃,必辱之..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二)比比句子翻译谁最快1.秦昭王闻之,并使人遗赵王书,请为十五城请易璧。
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三)比比故事情节谁最熟识1.本文描述了几个故事?第三课时【自学目标】一、归纳重点词、句。
二、培育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点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基础积累(一)概括通假字⑴可予不(⑵臣愿奉璧西入秦()⑶拜书送于庭()⑷召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存有坚明约束者也(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二)概括常用的古今异义词1.璧有瑕,请指示..王()2.于是相如前进..缶()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
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到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众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吧,恐怕得不到秦国的那些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军队打过来。
拿不定主意,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凭什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他们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请求大王处罚,就能侥幸得到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好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第四单元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分析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和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请概述课文各部分的内容。
(1)第1~2段:(2)第3~13段:(3)第14~16段:(4)第17~21段:二、自练自测(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3.且庸人尚羞之()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臣请完璧归赵()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8.左右欲刃相如()9.秦王恐其破璧()10.毕礼而归之()(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请人遗赵王书遗:古义:今义: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 古义:今义:3.宣言曰宣言: 古义:今义:(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于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勇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2.缪贤认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试就“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分析蔺相如“勇士”和“有智谋”的表现。
3.课文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4.蔺相如两次外交斗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一个舍人平步青云,竟位居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廉颇之右,他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文中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5.本文通过三件事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对“完璧归赵”这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评价,如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它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蔺相如应负重要责任。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报:报答C.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却:后退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奉:双手捧着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宣言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舍相如广成传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④大王必欲急臣⑤度道里会遇之礼毕⑥秦御史前书曰⑦左右欲刃相如⑧秦王恐其破璧⑨且庸人尚羞之A.①④③⑦B.②⑤⑥⑧C.①②⑥⑨D.④⑤⑦⑧4.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5.对“之”和“因”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今君乃亡赵走燕。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君何以知燕王?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B.吾羞,不忍为之下羞:羞耻C.蔺相如固止之曰固:坚决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终于,最终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相如功大②徒以吾两人在也B.①相如闻,不肯与会②不欲与廉颇争列C.①且相如素贱人②且庸人尚羞之D.①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9.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詹鼎传[明]方孝孺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①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
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注:①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B.C. D.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①辄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1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四、精彩语言运用15.右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16.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
注意: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参考答案【自主认知】整体感知(1)廉蔺简介(2)完璧归赵(3)渑池之会(4)廉蔺交欢自练自测(一)1.名词作状语,向西2.名词用作动词,书写,记录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4.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
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放在后面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6.名词作状语,向上面7.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8.名词用作动词,杀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去(二)1.古义:音wèi,送给、赠予。
今义:遗失。
2.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古义:扬言。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三)1.定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被动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7.宾语前置句8.被动句【合作探究】1.(1)设伏:开头对蔺相如身份的介绍为其被推荐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