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思路和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8
债券实际利率计算方法债券实际利率是指投资者在买入债券后所能获得的真实收益率,它是考虑了通货膨胀和其他影响因素后的实际利率。
许多投资者会根据债券实际利率来评估债券是否值得购买。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债券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步:确定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到期日债券的票面利率是指其面值所规定的年利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例如,票面利率为5%的债券意味着每年能够获取5%的利息。
债券的到期日是指债券到期的时间,到期日是计算债券实际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步:获取债券的市场价格债券的市场价格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上购买债券时所需要支付的价格。
由于债券市场中的价格每天都在波动,因此在计算债券实际利率时,需要获得当日的市场价格。
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报价表、交易所网站或调查经纪人等途径获得当日的市场价格。
第三步:计算债券的收益率债券的收益率是指债券的年化收益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收益率是根据票面利率、市场价格和到期日等因素所计算出来的。
投资者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债券收益率:收益率 = (票面利率×面值-市场价格)÷市场价格×100%例如,假设一张票面利率为5%、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是950元,那么该债券的收益率为(5%×1000-950)÷950×100%=5.26%。
第四步:计算债券实际利率最后一步是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它是投资者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后所能获得的真实收益率。
债券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实际利率 =(1+收益率)÷(1+通货膨胀率)-1其中,通货膨胀率是指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年化通货膨胀率。
投资者可以根据政府公布的通货膨胀数据或其他相关数据来获取通货膨胀率。
例如,如果一张债券的收益率为 5.26%,而通货膨胀率为3%,那么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5.26%)÷(1+3%)-1=2.21%。
总结起来,计算债券实际利率需要依次进行四个步骤,即确定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到期日、获取债券的市场价格、计算债券的收益率和计算债券的实际利率。
作者: 刘军英
作者机构: 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出版物刊名: 财会月刊(上)
页码: 17-1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持有至到期投资 实际利率法 利息收入 赎回条款 收入确认 债权性投资 成本计量摊余成本
摘要:根据相关规定,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主要是债权性投资,且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计量,并按照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当期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时间内保持不变。
但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是附有可能提前赎回条款的债券,。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上旬□·92·不同情形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累计投资收益的计算闫翠苹(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太原030031)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将此项投资持有至到期,但也存在提前将其处置的情形。
笔者将其分持有至到期与提前处置两种情况,分别讨论其累计投资收益的计算。
一、持有至到期情形下累计投资收益的计算持有至到期情形下累计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各期期末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投资收益相加求得。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方法二:根据初始购入时计入利息调整的金额与各期末计提的利息相加求得。
其计算公式为: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各年确认的应收利息金额+初始购入时确认的利息调整金额(持有至到期时利息调整的金额已摊销完毕)。
例1:2007年1月1日,A 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B 公司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12万张,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1050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12万元。
该债券系B 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发行,每张债券面值为100元,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年末支付当年度利息。
A 公司拟持有至到期。
要求计算A 公司持有B 公司债券至到期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求解便能很快得到: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12×100×5%×2+(12×100-1062)=258(万元)。
可以看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无需计算出实际利率是多少便可求得累计投资收益。
二、提前处置情形下累计投资收益的计算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是否发生过减值,将该项投资持有期间累计投资收益的计算分两种情形进行讨论:1.持有期间未发生过减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未发生过减值,其持有期间的累计投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持有期间各期期末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投资收益;二是处置时产生的记入“投资收益”的金额。
例谈实际利率法的运用根据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不仅第2号会计准则,2006年其他多项会计准则,包括收入、借款费用、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等,均要求企业按照实际利率法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并要求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
实际利率法是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在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只有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因此,认真领会实际利率法的内涵,掌握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以及摊余成本的内在逻辑,对于准确把握整个会计准则体系至关重要。
一、实际利率法相关概念(一)实际利率法概念的提出1.债券发行价格问题实际利率法与名义利率法相对应,它是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例如,债券的价值是其未来利息收入和本金的折现值,市场利率是决定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
企业发行债券时,可能市场利率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或者低于市场利率,从而导致债券溢价或者折价发行的情况出现,即债券的实际价值与票面价值不相等。
当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时,为了补偿改造人损失,要采用溢价发行方式。
反之,则采用折价发行方式。
2.投资成本问题在溢价或折价发行债券的方式下,债券投资成本为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票面价值不等。
相应地,投资收益的计量应当改按投资成本为依据,而与票面价值无关。
3.利息计量问题在溢价或者折价发行债券的情况下,溢价是对发行人利息损失的补偿,折价是对投资人利息收益不足的补偿。
对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支出的补偿自然使得债券实际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支出不会等于票面利率。
此时就应当选择一个能够真实反映投资收益或利息支出的利率。
(二)实际利率根据第22号会计准则,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初级会计“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一个什么样的科目,如何理解和使用呢?初级会计“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一个什么样的科目,如何理解和使用呢?1、含义“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子账户是就是对取得时的价值与票面价值之间的溢价或折价额在持有期间内进行合理调整的所有到的账户。
2、产生的原因因为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所付的价款在很多的情况下会高于或是低于票面面值,高于形成溢价,低于会形成折价。
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收回期限固定,收回金额固定的特点。
也就是每期应收到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这样一来你如果按债券的面值和面值利率来确定你的投资收益时,就不会真实的反映你的实际收益。
会造成会计资讯的失真。
因为有溢价或折价,你实际上的收益理当高于或低于以票面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
所以要将这部分溢价或是折价按照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使每一期的收益都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数额的确定,就是票面面值与实际支付金额减去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后的差额。
3、使用方法实际收益与应收利息的差额就是利息调整的数值。
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其后每期的摊余成本就是加上或是减去上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再按上述方法确定下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
依此类推。
注意: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应是最初确定的利息调整减去各期已调整的数。
因为计算中会有四舍五入,所以最后一期进行倒挤法计算,剩余的利息调整余额调整完。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例如:用2089元买入面值为2000元的5年期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票面的年利率为5%,实际的内含的年利率为4%。
具体的核算过程如下:解析题面,由于我们高于面值买入,比面值多付了89元,但是当债券到期时,人家只给你会还你面值的部分2000本金,并不会给你2089元。
这超出的89元,就是包含在你所收到的各项利息中的,也就是你所收到的真正的利息收入并非全是你投资的收益,这里面还包含有你多付出应该收回的部分,这部分就是利息调整部分,它要在各期中分别收回。
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例解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其实际成本应按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入账。
企业应在“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下分设“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三个明细账户。
其中“成本”核算债券的面值或其他债权的本金;“利息调整”核算债券的溢折价及交易费用的发生与摊销;“应计利息”核算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利息或其他债权利息,如果为分期付息债券,应单独设置“应收利息”核算利息。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债券时,应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构成投资的成本。
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主要解决实际利率的计算、摊余成本的确定、持有期间收益的确定以及处置收益的处理等。
一、按溢价购买债券(票面利率大于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价,应当在债券购入后至债券到期前的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每期的投资收益=每期的应计利息一每期利息调整摊销额”,“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投资收益(即实际利息)=期初账面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摊销额=实际利息-应计利息”。
例1 :甲公司2002年1月1日以83000元的价格购入C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一批,债券面值80000元,票面利率12%,另支付相关税费1000元。
解答:设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r,则:80000x(5,r)复利现值系数+80000x12%x(5,r)年金现值系数=(83000+1000),经测算实际利率为10.66%。
(1)购买时二、按折价购买债券的核算(票面利率小于实际利率)“每期投资收益=每期应计利息+利息调整摊销额(按实际利率摊销)”,“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投资收益(即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当期摊销额=实际利息-应计利息”。
例2:甲公司 2002年1月1日以74334.4元的价格购入c公司同日发行4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债券一批,债券面值80000元,票面利率12%,另支付相关税 1000元。
从复利角度解析实际利率法作者:王纯杰来源:《会计之友》2014年第07期【摘要】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6项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涉及到了实际利率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的价值用现值来体现。
实际利率法也是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文章从复利计息出发,结合Excel中的财务函数,从一个容易理解的角度解析这种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本金; IRR函数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117-02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借款费用》《租赁》、《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6项具体会计准则中都用到了实际利率法。
准则中指出:“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也就是投资或筹资活动中形成的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要以实际利率来计算。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也就是折现率。
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剩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也就是“利滚利”。
企业的投资筹资业务中所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都可以用复利来理解,计算实际利息。
一、投资和筹资业务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摊余成本计量,每期确认的利息收入用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
这里的摊余成本可以看作是“本金”,每期确认的利息收入就是用“本金”乘实际利率得出。
当然每期的“本金”是变动的,若是分期付息的债券,第二期的“本金”用第一期的“本金”扣除按面值收回的票面利息,加上上期未收回的实际利息,也就是复利,如例1。
例1:甲公司2011年1月1日购入发行5年期面值为1 0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6%,每年12月31日收取利息,共支付1 043.27万元。
实际利率计算法实际利率计算法是指在计算投资收益或借贷成本时,考虑到通货膨胀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一种方法。
实际利率计算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投资或借贷的真实成本和收益,因此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原理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未来的货币价值考虑到现在的价值,即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纳入考虑范围。
实际利率计算法通过计算未来货币的现值,来确定投资或借贷的成本和收益。
实际利率计算法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现值(Present Value)和未来值(Future Value)。
现值是指现在拥有的货币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即现在的货币价值。
未来值是指未来某一时间点拥有的货币在现在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即未来的货币价值。
实际利率计算法中,现值和未来值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折现率(Discount Rate)来实现的。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的货币价值折算成现在的货币价值的比率。
在投资或借贷决策中,折现率可以看作是投资者或借款者的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投资或借款机会所对应的收益。
二、实际利率计算法的应用实际利率计算法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投资项目的真实收益。
通过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投资项目的内在价值和潜在风险。
2.借贷决策:在借贷决策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借款者更准确地评估借款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借款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借款的实际成本和潜在收益。
3.养老金规划:在养老金规划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个人或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养老金的储备需求和投资收益。
通过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时间价值,个人或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养老金的内在价值和潜在风险。
4.房地产投资:在房地产投资中,实际利率计算法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房地产项目的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
【税会实务】实际利率摊销法应用实例在实务中,不少会计人反映实际利率法下摊销利息调整不易掌握。
本期,我们通过两个小案例,对这一过程进行演示,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例1】201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为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
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
甲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
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
经计算实际利率为10%。
(1)2010年1月1日,购入债券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贷:银行存款1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250(2)201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1贷:投资收益100(3)201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贷:投资收益[(1000+41)×10%]104(4)201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0贷:投资收益[(1000+41+45)×10%] 109(5)201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1250× 4.72%) 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贷:投资收益[(1000+41+45+50)×10%] 113借:银行存款 59贷:应收利息59【例2】2000年1月3日A企业购入B企业2000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12%,债券面值1000元,企业按1050元的价格购入160张。
不考虑发行附带成本。
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并付息一次。
假设A企业按年计算利息一次,A企业计提利息并按实际利率进行利息调整。
举例说明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思路和过程作者:王燕梅裴淑红来源:《时代经贸》2018年第22期【摘要】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息收入。
不论是学生还是企业会计人员都反映实际利率法理解和应用起来难度很大,尤其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债券溢折价的摊销问题。
鉴于此,本文通过四个案例,分溢价发行按年付息、溢价发行按年计息、折价发行按年付息、折价发行按年计息的债券投资四种情况,说明如何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思路和过程。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实际利息收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性投资。
企业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本科目可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
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一、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一)债券溢折价的形成原因及核算账户企业可按债券面值、溢价和折价购入企业债券。
债券溢价或折价是由于债券的名义利率(或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不同而引起的。
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支付的利息将高于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则购买单位应按高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即溢价购入债券,为以后多得利息而事先付出代价。
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表明发行单位今后实际支付的利息低于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则购买单位应按照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即折价购入债券,为今后少得利息而事先得到补偿。
债券溢折价通过“利息调整”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二)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的方法。
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溢价或折价购入的债券,其溢价或折价应在债券购入后至到期前的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摊销,调整各期的投资收益。
当期按债券面值和适用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扣除当期摊销的溢价,或当期按债券面值和适用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与摊销的折价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三)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账务处理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二、举例说明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思路和过程以下通过四个案例,分溢价发行按年付息、溢价发行按年计息、折价发行按年付息、折价发行按年计息的债券投资四种情况,说明如何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息收入的思路和过程。
(一)溢价发行,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例1:甲公司2014年1月1日以1,036,299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2014年1月1日发行的面值1,000,000元、期限4年、票面利率为5%、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
甲公司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债券溢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为4%。
根据上述资料,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1)2014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利息调整 36 299贷:银行存款 1 036 299(2)201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时:借:应收利息(票面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 000 000×5%)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票面利息-实际利息) 8 548 投资收益[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 000 000+36 299)×4%] 41 452借:银行存款 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3)2015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时:借:应收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 890投资收益{[1 000 000+(36 299- 8 548)]×4%} 41 110借:银行存款 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4)2016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时:借:应收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9 246投资收益{[1 000 000+(36 299- 8 548- 8 890)]×4%} 40 754借:银行存款 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5)2017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债券本息时:借:应收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6 299-(8 548+8 890+9 246)] 9 615投资收益 40 385借:银行存款 1 0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二)溢价发行,按年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例2:甲公司2014年1月1日以1,025,750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2014年1月1日发行的4年期债券,面值1,000,000元,票面利率5%。
该债券按年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利息以单利计算。
甲公司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债券溢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为4%。
根据上述资料,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1)2014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利息调整 25 750贷:银行存款 1 025 750(2)201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 970投资收益[(1 000 000+25 750)×4%] 41 030(3)2015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 329投资收益{[1 000 000+(25 750- 8 970)+50 000]×4%} 42 671(4)2016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 622投资收益 {[1 000 000+(25 750- 8 970- 7 329)+50 000×2]×4%} 44 378(5)2017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债券本息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 750- (8 970+7 329+5 622)] 3 829投资收益 46 171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应计利息 200 000(三)折价发行,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例3:甲公司2014年1月1日以965,350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2014年1月1日发行的面值1,000,000元、期限4年、票面利率为5%、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
甲公司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债券折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为6%。
根据上述资料,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1)2014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贷:银行存款 965 35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4 650(2)201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时: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 921贷:投资收益[(1 000 000- 34 650)×6%] 57 921借:银行存款 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3)2015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时:借:应收利息 5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 396贷:投资收益{[1 000 000-(34 650- 7 921)]×6%} 58 396借:银行存款 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4)2016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时:借:应收利息 5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 900贷:投资收益{[1 000 000-(34 650- 7 921- 8 396)]×6%} 58 900 借:银行存款 50 000贷:应收利息 50 000(5)2017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债券本息时:借:应收利息 5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4 650-(7 921+ 8 396+8 900)] 9 433 贷:投资收益 59 433贷:应收利息 50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四)折价发行,按年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例4:甲公司2014年1月1日以950,500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2014年1月1日发行的4年期债券,面值1,000,000元,票面利率5%。
该债券按年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利息以单利计算。
甲公司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债券折价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为6%。
根据上述资料,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1)2014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贷:银行存款 950 5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9 500(2)201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利息调整 7 030贷:投资收益[(1 000 000- 49 500)×6%] 57 030(3)2015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利息调整 10 452贷:投资收益{[1 000 000-(49 500- 7 030)+50 000]×6%} 60 452(4)2016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利息调整 14 079贷:投资收益{[1 000 000-(49 500- 7 030- 10 452)+50 000×2]×6%} 64 079(5)2017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债券本息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 000——利息调整[49 500-(7 030+10 452+14 079)]17 939贷:投资收益 67 939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000 000——应计利息 200 000(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1;2.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作者简介:王燕梅(1963—),女,山东人,学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企业管理等;裴淑红(1968—),女,河北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会计学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税收筹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