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_以甘肃省高台县总体规划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4
探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划思路探讨作者:舒益柳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1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区规划治理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基于当前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提出城乡统筹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并以某城镇为实践案例,总结了小城镇村庄布局存在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提出镇村空间布局构想,以期对今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思路;城乡统筹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1年的51.27%,目前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
然而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仍然存在发展规模小、基础设施不齐全、人口承载能力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1.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1.1 城镇规模小,区域支撑能力弱欠发达地区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广大乡村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充分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大多数小城镇平均规模小、设施配套不足、产业发展滞后、集聚与辐射能力差、人口承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城乡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多数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弱,规模小,集聚效益不明显,使得小城镇的发展与扩大也十分缓慢。
1.2 经济形式单一,市场发育程度低小城镇镇域内村庄还基本上处于传统的农垦状态,仍然是农耕自然经济下以耕作半径为主的布局模式。
随着近年来村庄人口持续减少,村庄空心化趋势凸显,已呈现出整体衰退的态势。
此外,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滞后,开拓市场能力弱,没有把本地的资源优势纳入大范围的市场循环之中,普遍经济产出效能低。
1.3发展规划滞后,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小城镇推进城镇化缺乏内在动力与市场培育力,很多情况下是依靠政府推动的行政强制行为来推进城镇化,带有被动城镇化的影子;在当前推进城乡统筹的背景下,要推进广大乡村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相当程度上仍然需依赖于小城镇。
欠发达地区地级城市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以甘肃酒泉、嘉峪关为例王莉(兰州城市学院开发处,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城市竞争的加剧导致政府对城市定位战略的重视,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给城市一个明确的定位。
本文强调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城市在国家战略格局中所能和应当承担的地位和角色,是新时期城市定位的重要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通过对甘肃酒嘉城市现状的分析,文章有针对性地审视了酒嘉城市的独特性,提出酒嘉城市对实现国家西北城市定位的具体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酒嘉;城市定位;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592.0[]A []1005-3115(2012)10-0050-02酒泉、嘉峪关作为甘肃省两个样板城市(下文简称酒嘉),也成为甘肃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占据着各种有利资源,在甘肃地级城市中具有普遍代表性,对这两座城市的成果调查、问题分析以及相关推论,对甘肃其他地区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国家视野下的酒嘉城市地位(一)连接西北的独特区位位于河西走廊的酒嘉地区,地理位置的战略性是它长期的、稳定的,并在区域范围内扮演传统中心城市的根本依托。
而从国家战略全局的角度看,它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咽喉之一,处于西北经济与我国南方经济衔接的空间枢纽位置。
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在这里汇集,而后再与域外经济体系相连接。
各类设施的枢纽地位则支撑和强化了酒嘉这一联系内外的独特区位。
酒泉市、嘉峪关市作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承东接西的重要支点,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呈立体交通格局。
2009年,全年铁路客运量130.54万人次,增长10.98%.货运量541.1万吨,下降0.7%;公路货运量2245.47%.下降l5.2%;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89604人次,增长38.56%。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嘉峪关在河西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交通地位已基本形成。
(二)河西地区资源富集中心嘉峪关市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1个矿种,产地40多处,其中铁、锰、铜、金、石灰石、芒销、造型粘土、重晶石等为本市优势矿产。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 2004年12月03日 1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使得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成为我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谋求加快发展的三大战略措施全面推进,其中,推进城市化具有更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经济意义。
甘肃省的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已取得长足进展,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发展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强二元结构”背景下,甘肃省如何选择城市化发展路径,优化城市化发展中的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甘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2000年以来,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一改之前的缓慢状态,城市化水平跃动提高,步伐明显加快。
按城镇人口比重计算,2003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27.38%,比2000年24.01%提高了3.37个百分点,三年年平均提高水平为1.12个百分点,全省城镇人口已达712.79万人。
按照通常的标准,甘肃省已接近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形象地讲是进入了发展的青春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突出体现在:(一)中心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起主要作用据统计,2003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1%、占全省人口27.3%的11个地级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完成了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9%、工业增加值的78%、固定资产投资的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8%、房地产投资的88%,地方财政收入占到了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4%。
(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提高。
交通状况继续改善。
全省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为10.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1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51标台,增加2.32标台。
供水供气能力增强。
用水普及率82.21%,比上年提高24.84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达到58.7%,提高32.63个百分点。
高台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未来一、二十年,是高台县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应立足县情,发挥比较优势,挖掘潜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2009年经济形势分析1、国际经济形势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数百家银行破产,导致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
未来三年可能有超过300家银行倒闭。
全球次贷及相关证券损失总额将达5650亿美元。
若加上与商业地产、消费信贷和企业贷款相关证券,潜在损失总额可能达到9450亿美元。
国际性银行和经纪行因与按揭相关的投资,合共已撇帐近3000亿美元,估计撇帐总额最终会达1万亿美元。
2、国内经济形势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
已上市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浮亏100亿元左右。
截至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加上中投公司以及商业银行拥有的外汇资产,整个国家外汇资产规模在2万亿美元之上。
中国是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按揭公司债券外资机构最大债权人,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3760亿美元的债券。
中国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尤其是中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全面下跌。
A股总市值八个半月蒸发19万亿元,沪深股市总市值仅余12万亿元,08年蒸发20万亿元。
股票、基金损失严重。
对中国来说,从短期来看,次贷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比较小;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和资金往来关系比较密切,花旗银行测算显示,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
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回落。
致使中国几万家对美国出口的企业破产、转产、关闭。
对甘肃省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对甘肃省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城市化道路,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参照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共同规律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甘肃作为较落后内陆省份,如何把发展小城镇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如何使小城镇建设同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
关键字:小城镇发展思路一、甘肃省小城镇建设制约因素分析1 对小城镇建设重视不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们只重视大中城市的建设发展及其辐射带动作用,却忽视了小城市不可替代作用,导致小城镇建设重视不够、投资不足,如通信、交通、给排水、医疗、教育等设施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相当低。
2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突出是最基本制约因素城市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多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抑制其他产业发展;而社会结构和物质待遇方面,城市依靠各种社会组织和工业生产,居民在户籍、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有优惠政策,而农村则以家庭为单位,依靠传统种族意识和习惯联结在一起,农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待遇,并世代为农。
3 结构布局不合理全省沿河、沿路地区形成不少小城镇,都普遍存在第三产业滞后问题,关键在于小城镇的消费人口未达到合理规模,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二、推动发展小城镇的思路与对策1 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首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农村第一、二产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小城镇是乡镇企业集中区和农产品集散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加快,二、三产业比重将不断提高,农村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将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形成农林牧副渔和工商建运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其次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1.34%,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而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有效途径,既增加就业又增加收入。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以甘肃省为例笪晓军 赵培根 张祥德摘要:甘肃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其自然区位和经济基础与发达省份相比,有着诸多差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文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特点,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甘肃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对策建议;甘肃省甘肃省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其自然区位和经济基础与发达省份相比,有着诸多差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创造,走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地区城镇化模式的特色路子——新型城镇化道路。
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特点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顾名思义,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与城市化同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简单过程,而且是诸多要素和因子的共生协调发展的系统耦合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兼顾为原则,遵循城镇化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
1.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城市一体化而不仅仅是城乡分制,城市单独发展;强调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多元支撑体系而不仅仅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强调城市的文化特色挖掘而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配置而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而不仅仅是土地的空间扩张;更加注重多元体制综合改革而不仅仅是建设口层面的改革;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比较项目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发展理念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市的做大做强支撑体系多元支撑体系工业化关注焦点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的数量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化粗放利用环境保护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套改革多元体制综合改革以建设口层面改革为主2 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概述2.1 甘肃省城镇化现状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栏目编辑 刘海玮城乡规划■ 柴宗刚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特色的塑造—以甘肃省高台县总体规划为例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本途径。
本文以欠发达地区——甘肃省高台县的总体规划为例,阐述了在总体规划中如何贯彻规划思路和原则,塑造小城镇的特色。
一、现状概况高台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西北部,黑河中游干流下段,气候干旱,年降水量80--100mm,年蒸发量1023mm。
由于河西走廊处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干旱、大风、干热风、沙尘暴等。
全县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土地总面积4460km2;食盐(NaCl)资源量2281千吨,是全省最大产盐基地。
采矿业较为发达,现已成为全县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54805万元,人均GDP 9845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162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65元;全县工业总产值46823万元。
全县居民总人口约1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5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城镇人口3.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23.3%,县城人口3.7万人。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一)人本性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特色高台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城镇。
要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资源,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二)生态性原则高台县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并通过生态绿化系统的形成,提高环境质量标准,创造具有自然风貌的优美环境,形成绿树成荫、安逸雅致、舒适恬静的生态型城市空间。
具体施措为:1.保护和利用城市赖以依托的现有水体、水渠等资源,充分利用沟塘、涝洼地、废弃地等进行绿化,节约城区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2.绿化建设以“合理布局,完善结构”为目标,使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化。
并在“高水平、高标准、高效果”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面貌。
3.科学安排市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空间,构成开放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努力为高台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在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建设防护隔离绿带,以植树造林为主,乔、灌、花、草有机搭配,形成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4.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对于城市规划、园林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5.建设园林绿地必须同步搞好设施配套建设,增强技术含量,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园林管理的机械化程度。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自然资源优势将会成为县内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使社会经济高效、持续的发展。
通过规划的实施来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原则。
2.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高台县区位图总规用地规划图372010.138城乡规划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城乡共同富裕原则。
(四)立足农业的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具体措施为:1.立足特色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重点围绕蔬菜、番茄、制种、棉花、草畜、葡萄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2.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围绕六大产业搞好试验、示范、科技推广、农民培训工作,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开辟劳务基地,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拓宽劳务领域,促进劳务经济向规模化、智力化、品牌化发展。
4.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载体,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市场配套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结算、信息、检测服务系统的功能,提高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规范交易行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五)打造特色旅游的原则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县内红色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湖泊水面休闲游三大特色优势,着力建设精品景点和线路,逐步建成特色旅游景区。
1.完成高台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2.保护、修葺骆驼城、许三湾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古墓葬群,建设地下墓葬艺术馆。
3. 建设大湖湾、月牙湖、小海子水库为主的休闲娱乐旅游区,完善湖泊水面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三、小城镇特色的塑造(一)空间结构特色的塑造县城总体规划布局确定为“两心三带四片区”的空间结构。
两心就是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中心和重心。
一心指城市行政和文化中心另一心为为城市商业中心。
三带指利用贯穿城区的灌溉水渠形成的三条贯穿城区的绿化景观带,是体现高台地域特色、独特城市景观和联系各组成片区的绿色轴带。
四片区是指城市北片区、东片区、中部旧城区、南片区,均为城市综合功能区。
北部片区:新开渠以北为北部片区。
布置一处城市广场、一处专业市场、少量一类工业以及生活居住用地。
中部片区:基本为现状城区范围,布置了城市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综合商业中心、月牙湖公园以及环境好标准高的居住用地。
南部片区:位于纳凌渠以南、高火公路以东。
布置了县医院、县一中、自来水公司以及生活居住用地。
东部片区:位于高火公路以东、新开渠以南。
布置了烈士陵园、教育科研用地以及环境好标准高的居住用地。
(二)生态型景观城镇特色的塑造高台县属典型的沙漠绿洲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县内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应优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发展相协调。
县城规划将建成以生态绿化为主的各类公园和绿地:建成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各类公共绿地;规划和建成苗圃等生产绿地;规划和建成(或现存的)城市绿化隔离带、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城市规划区内现有的林地、果园等生态景观绿地;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及其依法规定的保护范围等;城市道路绿化、绿化广场、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
根据以上规划思路,形成 “一环绕城,四带贯通,多元渗透”的绿地系统模式。
一环指沿城区外围环路建设宽度为50米的防护绿地,用绿化空间界定城市边界,构成城市外部绿色环廊。
四带贯通,即穿过城区的三条灌溉渠两侧建设东西向的三条带状绿廊,将渠水、绿地、公园等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构成贯穿整个县城的三条绿带;沿黑河南岸建设滨河景观绿化带,形成四带贯通县城的格局。
多元渗透,指通过公园绿化,沿河、渠系两侧绿化,街头绿地三个方面多方向延伸城市绿色元素,丰富绿色空间。
构成四带(由沿黑河南岸以及城区三条灌溉渠系组成的四条绿色飘带)—三片(指城区内的三处公园绿地)的城区绿色景观骨架。
(三)可持续资源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是一项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要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城镇经济产业选择与结构调整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服从服务于区域总规空间结构图栏目编辑 刘海玮城乡规划整体产业布局。
农业对高台县整体经济的贡献很大,要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收益,提高农业收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四)农业产业的打造高台县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管理,鼓励区内其他用地转为基本农田或为基本农田服务的用地,严格控制区内基本农田转变用途,确需调整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调整。
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建设要严格控制在占用耕地指标之内,占用耕地需办理《耕地占用许可证》,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它各类建设,引导村镇建设由分散型建设向集中式整体建设转化。
全县农业生产围绕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富民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支柱特色产业,壮大产业基地,现已形成了蔬菜、番茄、草畜、制种、棉花、酿酒葡萄六大主导产业。
2006年全县六大产业基地面积达 38.6万亩,占总播面积42万亩的9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65元中有70%以上的收入来自六大主导产业。
全县共有 “一村一品”特色块状经济专业村7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3.7%。
同时,依靠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带动,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了六大特色经济产业带。
(五)开发多种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独特(1)红西路军高台烈士陵园。
建于1957年,198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2006年被团中央命名为“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红西路军高台烈士陵园将被建设成为革命历史纪念圣地和保护、展示、研究中心。
(2)骆驼城古遗址。
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北凉古都、唐代重镇的遗址,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城结构严密精巧,气势宏伟雄壮,历经千年仍巍然屹立。
遗址周围还有城南墓群、城东墓群和五座窑遗址。
(3)许三湾古城遗址。
位于骆驼城以西8公里处的新坝乡许三湾村,2001年这座古城及其周围的墓葬,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专家称为河西半荒漠地区古城遗址的典型代表。
许三湾古城遗址有两处,一处是旧存汉、魏晋时期古城遗址残骸,方圆约300米左右,另一处为现存许三湾古城,城垣面积10600平方米,分为内城与外围二重结构,内城基本完整,有瓮城,从建筑结构上看,当属于明代建筑,是明初高台守御千户所的治所遗址。
2.规划布局突出的特点(1)突出主题和重点保护、修葺文物古迹,努力再现高台悠久历史文脉。
具体为保护、修葺西路军烈士陵园、骆驼城、许三湾古城遗址,再现遗址汉唐雄风,考古发掘古墓葬群,建设地下墓葬艺术馆,开设系列墓葬展室,展示汉晋时代我国绘画艺术水平。
(2)开发建设自然风光。
具体为依托“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建设绿色旅游通道,以葡萄庄园、生态农业等高效农业示范区,展示高台新形象;开发湖泊水面休闲旅游,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形成集灌溉、养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以黑河小三峡、天然胡杨林等自然风光为载体,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