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文行文中的称谓习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公文写作技巧注意使用恰当的称呼和尊称语气公文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在商务、政务以及行政管理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撰写公文时,除了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外,还需要使用恰当的称呼和尊称语气。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公文写作技巧的注意事项,帮助您在撰写公文时更加得体地运用称呼和尊称语气。
一、合适的称呼在公文中,使用合适的称呼可以凸显文件的正式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能够表达出对事务、对合作伙伴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文称呼的使用情况:1. 机关、部门名称:应按照其正式名称进行称呼,不得擅自修改或缩写。
例如,对于“国家财政局”,正确的称呼是“国家财政局”,而非“财政局”。
2. 职务、职称:当涉及到公文中人员的职务或职称时,应按照其真实职务或职称进行称呼。
例如,对于局长,应称为“局长”,而非“主任”。
3. 企事业单位的称呼:发文机关对企事业单位的称呼应准确无误。
对于公司,可以使用其完整的名称;对于事业单位,可使用其官方标识的名称。
4. 称谓:当涉及到对个人的称呼时,应尽量用正式的称谓。
例如,对于领导人员,可以使用“尊敬的某某”;对于普通公务员,可以使用“某某先生/女士”。
二、恰当的尊称语气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尊称语气能够突出公文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同时也体现了发文机关对收文机关或个人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尊称语气的运用:1. 对机关、部门的尊称:应使用“贵部门”、“贵机关”等词语来描述对方机关或部门的尊重。
2. 对企事业单位的尊称:可以使用“贵公司”、“贵单位”等词语来表示对方企事业单位的尊重和重视。
3. 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可以使用“特此重申”、“郑重声明”等词语,强调公文内容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4. 对个人的尊称:对于收文机关或个人,可以使用“尊敬的某某”、“敬启者”、“敬候佳音”等尊称语气的词语。
总之,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合适的称呼和尊称语气是表达崇敬和尊重的方式之一。
合理使用这些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公文的正式性和权威性,还能够增强沟通效果和处理事务的效率。
公文常用的习惯用语在机关公文中经常使用一些习惯用语。
公文习惯用语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用语。
其主要有:称谓用语。
即一般对本机关和受文(来文)机关的称谓用语。
如“我局”、“本局”、“你部”、“你局”等。
下对上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为表示尊重也称谓“贵部”、“贵局”等。
表敬用语。
是对行文对象表示敬重的词语。
如“请”、“拟请”、“报请”、“敬请”、“恳请”、“呈请”、“呈报”、“遵照”、“遵嘱”、“承蒙”等。
期盼用语。
即表示希望的词语。
如“希”、“望”、“盼”、“诚望”、“希望”、“恳望”等。
总结用语。
用来总结上文、引出结论的用语。
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因此”、“鉴此”、“据此”、“鉴于上述情况”等。
开头用语。
常见的有“兹”、“根据”、“经……批准”、“依照”、“遵照”、“为了”、“由于”、“鉴于”等,用以引出行文的根据、目的、原由。
批复、复函等答复性公文,常以引叙来文的标题、发文字号后加“悉”、“已悉”等作开头用语。
承启用语。
多用于文中开头的最后一句,起承接上文、提领下文的承上启下作用。
下行文常见的承启用语有:“现批复如下”、“现作如下决定”、“提出意见如下”、“为此,特通告如下”、“特作如下通知”、“现答复如下”等。
上行文中常见的承启用语:“报告如下”、“请示如下”、“提出如下意见”、“建议如下”、“我们的意见如下”等。
结尾用语。
下行文中常见的结尾用语:“特此公告”、“请贯彻执行”、“请参照执行”等。
主要作用是对受文机关如何贯彻执行文件作出规定,提出要求。
上行文中常见的结尾用语:“以上请示妥否,请批示”、“以上报告妥否,请示”、“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以上请示请批复”等。
主要作用是请求上级机关对请示和报告事项给予答复和关注。
平行文中常见的结尾用语:“望复”、“盼复”、“请予大力协助”、“请予函复”、“特此函复”等。
(来源于网络)。
公文称谓格式公文称谓格式是指在公文中使用的对收信人或发信人的称谓的规范格式。
以下是关于公文称谓格式的详细精确内容:1. 收信人称谓格式:a. 个人收信人称谓格式:- 先生:尊称男性成年人,如李先生。
- 女士:尊称女性成年人,如王女士。
- 小姐:尊称未婚女性,如张小姐。
b. 组织机构收信人称谓格式:- 全称:使用完整的组织机构名称,如中国人民银行。
- 简称:使用组织机构的简称,如工商局。
c. 其他特殊情况:- 职务称谓:对于具有特殊职务的收信人,如部长、主席等,使用相应的职务称谓,如教育部部长李某。
- 学术称谓:对于教授、博士等学术人员,使用相应的学术称谓,如王教授、李博士。
- 荣誉称谓:对于获得荣誉称号的收信人,如国家勋章获得者、国家模范教师等,使用相应的荣誉称谓,如张某先生(国家勋章获得者)。
2. 发信人称谓格式:a. 个人发信人称谓格式:- 先生:尊称男性成年人,如李先生。
- 女士:尊称女性成年人,如王女士。
- 小姐:尊称未婚女性,如张小姐。
b. 组织机构发信人称谓格式:- 全称:使用完整的组织机构名称,如中国人民银行。
- 简称:使用组织机构的简称,如工商局。
c. 其他特殊情况:- 职务称谓:对于具有特殊职务的发信人,如部长、主席等,使用相应的职务称谓,如教育部部长李某。
- 学术称谓:对于教授、博士等学术人员,使用相应的学术称谓,如王教授、李博士。
- 荣誉称谓:对于获得荣誉称号的发信人,如国家勋章获得者、国家模范教师等,使用相应的荣誉称谓,如张某先生(国家勋章获得者)。
在公文中,收信人称谓通常位于信封上方,发信人称谓通常位于信件开始的位置。
在选择称谓时,应根据收信人或发信人的身份、性别、职务等因素进行准确选择,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同时,应避免使用不当的称谓或错误的称谓,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
公文的行文规则公文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件形式,用于向特定目标传达信息和指示。
准确而规范的行文规则对于保持公文的专业性、可读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公文的行文规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撰写公文。
一、标题公文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主题,不宜过长。
通常采用正楷书写,居中对齐,字体应保持统一。
标题之前应空一行,以突出标题的重要性,并在标题下方空一行。
二、发文机关公文中必须标明发文机关的具体名称和部门。
发文机关应采用规范的命名方式,并位于标题下方左对齐。
发文机关之后应空一行。
三、日期公文中的日期标注发文日期,即公文出具的具体时间。
日期应采用规范的格式,如年、月、日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日期应位于标题下方右对齐,并与发文机关之间留有适当间隔。
四、主旨公文的主旨是公文的核心内容,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
主旨通常出现在公文的开头部分,可以单独成段。
主旨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目的、要求和意义。
五、正文公文的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用于具体描述事实、阐明立场和传达要求。
公文的正文应该简练明了,逻辑清晰,段落分明。
每段落的开头应空两个字符,并采用首行缩进的方式排版。
正文中应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或长句子,以确保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公文的内容。
六、落款公文的落款是署名发文机关的部门和个人,以确保公文的合法性。
落款应位于正文之后,并空两行。
落款内容应包括发文机关的全称、部门的名称、发文人的姓名和职务。
发文人姓名应正楷书写,职务应用标准称谓,避免使用虚舆职位。
七、附件公文涉及到附件时,应在正文和落款之间标明并列出附件的名称和数量。
附件的名称应简洁明了,并在附件之前空两行。
附件的数量应准确无误。
八、格式公文应采用标准的纸张规格,并在页面上方和左侧留有适当的边距。
公文的字体应统一、清晰,建议使用常用的宋体或黑体。
行间距应适中,以方便阅读。
公文的排版应整齐美观,段落、标题、空行等要素应有明显的分隔。
九、语言公文应采用规范、正式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长句子。
称呼礼仪常识与注意事项,超实用!(2)称呼的使用方式选择称呼要合乎常规,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入乡随俗。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
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有三种情况: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亲戚关系的称呼首先需解释的是:夫妻之间呼叫对方的亲戚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一样的叫法了。
只是在书面上有所区别。
以下的解释也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书面语。
直系血亲父系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母系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代。
元孙、玄孙、膀孙:夫妻间的第四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北方方言)、大爹(也称大老爹,山西、内蒙古、陕西及其周边等地方言)伯母:大伯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丈: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伯子:对丈夫哥哥的称呼小叔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
公文写作中的称谓与称呼使用在公文写作中,称谓与称呼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关系到公文的正式性、礼貌性和规范性。
正确使用称谓与称呼,可以确保公文的专业性,增强公文的权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机构的威信和尊严。
本文将就公文写作中的称谓与称呼使用进行探讨。
一、称谓的使用在公文中,称谓一般用于写作公文的抬头,用于标明发文机关的单位,其中包括单位名称、发文日期、文号等信息。
1. 发文机关的名称:在公文中,发文机关的名称应准确、简洁,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官方名称或常用简称。
例如,如果是国家级机关,可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XXX部门”或“XXX部”;如果是地方机关,可以用“XXX省(市、自治区)XXX部门”或“XXX部”;如果是企事业单位,可以用“XXX单位”;如果是学校,可以用“XXX学院(校)”。
2. 文号的使用:公文的文号是用来标识公文的唯一性的,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年号+文件序号”的形式,例如:“2019年XXX号”或“XXX 号”。
文号的编制需要根据发文机关的规定来进行,一般而言,文号应具有连续性和唯一性。
3. 日期的表达:日期在公文中的使用要准确无误,一般采用“年月日”的形式,例如:“2019年1月1日”或“2019-01-01”。
在写日期时,应注意遵循国家规定的日期格式。
二、称呼的使用称呼是公文中表示对收件人的尊敬和礼貌的一种方式,它与公文的正式性和规范性密切相关。
在公文写作中,不同的称呼使用场合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 上级机关的称呼:当公文需要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或汇报时,应使用恰当的称呼来表示对上级机关的尊敬。
例如,“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XXX部部长”、“尊敬的XXX省(市、自治区)XXX局局长”,其中,称呼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 同级机关的称呼:对于同级机关的称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相对简洁的称呼。
例如,“XXX公司总经理”、“XXX学校校长”。
3. 下级机关的称呼:对于下级机关的称呼,要体现出对下级机关的关心和指导。
公文写作称呼格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您好!感谢各位对于公文写作格式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更好地规范公文的称呼格式,确保公文的正式性和规范性,以下是一些建议和要求:
1. 称呼:在公文中使用恰当的称呼显得尊重和礼貌。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尊敬的+职务+姓名”,如“尊敬的部长王先生”、“尊敬的同事们”。
如果对方的职务不明确或不熟悉,则可以使
用“尊敬的先生/女士”、“尊敬的领导/同事”。
2. 避免标题重复:为了避免公文中出现重复的文字,我们建议在正文部分使用简洁明了的主题句或段落来表达意思,而不是直接将标题再次重复。
例如,如果公文的标题是“关于召开年
度总结会议的通知”,在正文部分可以直接写明“根据上级要求,本单位决定于XX年XX月XX日召开年度总结会议”,而非
再次重复“关于召开年度总结会议”。
3. 简洁明了:在撰写公文正文时,应力求简洁明了,表达思想要点,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结构。
使用简洁的语言,突出核心内容,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把握文意。
希望以上建议对大家在公文写作中能够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的认真阅读和配合!
此致
敬礼!
-XX单位或个人。
浅谈公文行文中的称谓习惯
一、下行文的称谓习惯
下行文自称一般用发文机关名称,而不用带第一人称代词的称谓,如“我(们)”、“我(本)省”、“我(本)市”、“我(本)部”、“我(本)局”等,显其庄严肃穆。
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表述,表述者置身事内,显得真实、亲切、富有人情味;用第三人称表述,表述者置身事外,显得客观、冷穆。
用本机关名称作自称,形成第三人称表述,切合下行文或庄重严肃,或严谨缜密,或威严果断的语体规范。
下行文对称一般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而不用受文机关名称,有叮咛嘱咐、严而可亲之感。
二、上行文的称谓习惯
上行文自称一般用带第一人称代词的称谓,如“我(们)”、“我(本)省”、“我(本)市”、“我(本)部”、“我(本)局”等,而不用发文机关名称,有真实、恳切之感;对称用“上级、领导”或受文机关名称,而不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有尊重、避讳之意。
上行文的自称和对称与下行文正好来了个换位,这与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不同的表意功能有关。
任何一个上级机关都希望下级机关为自己提供真实、准确的情况,因此,上行文在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示事项时,自称宜用“我(们)”、“我省”、“我市”、“我部”、
“我局”等带“我”字的称谓,形成第一人称表述,以示真实、准确。
若用本机关名称作自称,变成第三人称表述,则有置身事外,事不关己之感,且语气生硬。
对称用“上级、领导”或受文机关名称,有尊重、避讳之意;若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则有吩咐、指点、督促之嫌。
三、平行文的称谓习惯
平行语言自称一般用“我(们)”、“我省”、“我部”、“我局”等,对称用“你(们)”、“你部”、“你省”、“你市”、“你县”等,显得亲切平易,不打官腔。
平行文的语体规范是亲切平易,相互尊重。
以商洽的口气说话,不能因有求于人而屈膝卑躬,曲意奉承,也不能因人有求于我而趾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