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9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材解读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子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也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分子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因此要学生真正建立起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形成探究微观世界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对教材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能够用其解释相关现象。
3.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1.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及方法。
2.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处理重点: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建议教师从固体、液体、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入手,说明物质内的每一个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比如以“分割糖”为例,引入分子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由此引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解题点拨俗话说“破镜不能重圆”,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而用胶水却能够把两张纸粘到一起,这是为什么?[答案]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在玻璃破裂以后玻璃两个断层处的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太大而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微弱,所以不能再把两块玻璃结合在一起,除非有一个非常大的力使得断层处的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足够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分子模型、磁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分子模型、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扩散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个现象。
答案:例如,解释为什么茶叶水会变凉。
答案:茶叶水中的分子不断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导致茶叶水变凉。
2. 题目: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答案: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具体为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2. 掌握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3. 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子间的作用力;2.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2)分子的性质: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分子运动与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世界1. 分子概念——物质最小粒子——保持化学性质2. 分子性质——不断运动——存在引力和斥力3. 分子运动与温度——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4.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作用力与距离有关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温度升高,分子间的引力减小;(3)分子间的斥力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2. 答案:(1)正确;(2)错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引力增大;(3)正确。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分子间热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香味、湿衣服的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通过实例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分子间热运动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动理论1. 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分子间的吸引力斥力:分子间的排斥力3. 分子间的热运动热运动的规律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学习任务】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习过程】任务(一):分子的模型(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笔迹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炭粒组成的。
猜想:看起来连续的物体是由组成的(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都变成紫色了。
猜想:(1)组成物质的微粒在;(2)这些微粒间存在(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现象:水与酒精混合后的体积混合前的总体积猜想: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根据上述活动,我们选择的模型是: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
一、分子1、定义:能保持物质的微粒。
2、特点:分子很,(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3、结论:物质是由大量构成,分子间有。
任务(二):分子的运动观察现象:1、糖块放在水里,水会变怎么样?2、湿衣服晒在太阳下会怎么样?3、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怎样?二. 分子的运动1、大量实验证明: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观察现象:红墨水分子在冷水和热水里运动的情况,说明了什么?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分子运动越剧烈。
思考:是不是气体、液体分子会运动,固体分子会运动吗?3、扩散现象: 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的现象。
任务(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问题2: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存在的。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3、分子间存在力和力。
阅读课本P26-27,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分子运动情况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任务(四):阅读纳米材料:1nm= m 1m= nm〈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课堂达标练习班级姓名时间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组成;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学案今天,我们走进分子世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吗?那就是分子。
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吸引和排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质。
那么,分子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揭开分子的神秘面纱。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分子这一概念。
2.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讲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原因,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在设计《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时,希望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实物道具、PPT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观察与思考:让孩子们观察分子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分子的基本特征。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道具,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 动手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的原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分子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我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分子世界。
你们可能会好奇,分子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和实验探究的方式,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感受分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拿出一个气球,吹起来后,气球变大了。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气球会变大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因为气体分子多了!”我接着问:“那气体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我通过课件,向孩子们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不断地运动,碰撞,从而产生各种现象。
3. 实验探究:我带领孩子们进行“分子运动”的实验。
我们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的现象。
孩子们发现,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减小了,颜色变浅了。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水和酒精分子相互进入了对方的空间,从而导致体积减小,颜色变浅。
4. 课堂讨论:我邀请孩子们谈谈他们对分子运动的看法。
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就像人走路一样。
”有的说:“分子运动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思考它们是由哪些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导入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内容,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活动方案]活动一、分子动理论通过阅读教材《走进分子世界》,写出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活动二、验证分子动理论1、研究分子现在可采用的方法有:2、完成活动7.1,你得到的结论是:。
3、完成活动7.2中的任一图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你的结论其它两图所示情况。
4、完成活动7.3,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活动三: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用表格表示)[检测反馈]1、人们无法凭肉眼看到物质内部的微小结构,对此,科学家们想出的有效方法是根据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一种___________的猜想,再__________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2、( )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准确嗅出毒品的事实说明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3、()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作用力 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4、()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A.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B. 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存在引力D.物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巩固提升]1、两滴水珠靠近能自动结合成一大滴水珠,说明,一杯水很难被压缩,说明;鸭蛋放入盐水中变咸,明。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尝试选择一种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解释相关现象、【学习重点】1、建立分子结构模型;【学习难点】2、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请同学们仔读物理课本P、24—27内容,认真完成下面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1、常见的物质是由组成,分子间有。
2 称为分子3 分子4 叫扩散5分子间不仅存在 ____________【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活动一:选择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1、观察与思考:观察老师所做的三个实验,并阅读课本三个活动的内容2、组内交流: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选择课本中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我选择。
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24最后一段~p、25黑体字的内容、4、独立完成: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
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
活动二:分子的运动1、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分子是否运动?A、湖面波光闪烁,B、醋香阵阵扑鼻,C、面汤上下翻滚,D、林中雾霭弥漫,E、空气中沙尘飞舞F、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色。
G、湿衣服变干了H、拍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I、雪花漫天飞。
以上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思考:你还能举出分子运动的例子吗?3、结论:分子处在。
活动三: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1、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
2、自主思考:根据看到的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分子间是否存在斥力? 寻找生活中现象证明你的猜想、练习:固体很难被拉断,说明;同时固体又很难被压缩,说明。
此例说明,分子间同时存在和【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1、能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
它的直径一般只有纳米(nm)。
2、分子动理论内容:①物质是由,②分子处在,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7.1 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课前活动】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做一做。
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3、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
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课堂学习】一、活动:观察实验现象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上一笔,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
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通过观察,你认为以下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能解释上述现象。
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能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结论: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分子间有_________。
科学家把称为分子,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m。
二、活动: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1)将红墨水滴在水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2)放学回家闻到厨房传来的饭菜香味.3)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并且闻到了樟脑丸的味道。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新版)苏科版7、1 走进分子世界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学习过程】活动1 水与酒精的混合(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是: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___________混合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思考结论::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_________(增大/减小),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 分子运动实验1:墨水滴在水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 、实验2:红墨水同时滴在冷水和热水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会儿,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大量实验证明分子一直处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3 分子间的作用力:实验:取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使之紧密接触,铅块就能结合在一起,在它下面还可以挂一个较重的物体呢!【小结】:上面实验说明, 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力、平时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又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力、二、【当堂检测】1、物理学中,把能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分子、分子是非常小的,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_______,例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____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
2、下面四个用来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例子,其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杀死空气中的细菌预防感冒,常在屋子里加热醋,不久整个屋子都会嗅到醋味B、把一匙盐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咸了C、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如果是在没有洒水的情况下用笤帚扫地,就会在射进的阳光照射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D、放在室外的一盆水,慢慢地会蒸发完3、分析下列各种现象,能证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是()A、气体会无限地扩散B、气体很容易压缩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D、玻璃摔碎后很难拼凑复原4、向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A、水有流动性B、水的对流性C、水的蒸发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5、两块光滑、表面干净的玻璃,紧贴在一起不能结合成一整块,原因是()A、两块玻璃分子间的距离较大,作用力太小B、两块玻璃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C、两块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太小,表现为斥力D、两块玻璃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太小6、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会儿,看到上面的瓶于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导学案部分教师活动思路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教学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大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呢?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新授观察1:用木炭在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
观察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现象:。
说明:。
观察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和混合前相比的总体积有什么变化?现象:。
说明:。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想一想:上面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
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请选择一种模型,并尝试解释你选择。
一、分子的定义:。
二、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分子模型1.。
2.。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扩散: 。
实验1、气体的扩散现象。
实验2、液体的扩散现象。
通过看幻灯片揭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小组讨实验3、固体的扩散现象。
结论:大量实验证明:。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什么会影响分子运动快慢?两个相同烧杯内分别盛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向两烧杯内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例题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现象:。
结论:。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1(新版)苏科版7、1 走进分子世界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智慧碰撞⑴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为⑵ 一切物体的分子①扩散:。
② 扩散现象说明:A 。
B 。
③ 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
④ 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 分子间有。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拓展延伸1、镇江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以下描绘能说明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的是()A、塔影湖,湖面波光闪烁B、南山林,林中雾霭弥漫C、恒顺醋,醋香阵阵扑鼻D、锅盖面,面汤上下翻滚2、下列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运动引起的是()A、春天,柳絮纷飞B、夏天、槐花飘香C、秋天,落叶飘零D、冬天、雪花飘飘3、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情感升华1、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左/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2、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7.1《走近分子世界》导学案任务一:建立分子模型1.动手做或观看操作实验。
(1)取一段铅笔芯,用小刀不断地切碎,笔芯变成越来越细小的颗粒,用放大镜观看。
许多宏观物质,如铁、木头、塑料等同样可以这样细分,说明看似连续的物体是由____________ 组成的。
(2)将酒精倒进盛有清水的试管中,塞紧后反复翻转试管,观察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有什么变化?能说明酒精和水的微粒间有间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保持常见物质原有(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 _________ 。
(4)白糖放进水中得到糖水,糖分子渗透进水分子间的 _______ 。
此现象能说明糖分子和水分子间有空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放大率为15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获得碳化硅 _____ 的结构图,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________ m。
2.归纳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认识分子的运动3.借助生活经验,观察思考。
(1)淋雨的衣服渐渐变干,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是怎么消失的?________________ (2)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观察红墨水外形的轮廓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有规则吗?(4)打开瓶盖闻一闻,瓶里的液体是 _____ ,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
4.归纳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三:感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5.动手做或观看操作实验。
(1)为什么由分子组成的许多物体没有散开?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2)组成物质大量分子间有力的作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力压紧两个接触面光滑的铅块,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____________6.归纳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四: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7.阅读理解,填写完整表格。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小朋友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到分子的存在,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朋友们能够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能够观察到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我注意到小朋友们对于分子的概念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我会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同时,我也会重点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活动,我已经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包括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将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方面,我会鼓励小朋友们回家后,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我也会组织一些相关的延伸活动,例如参观科学展览或进行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分子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小朋友们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他们会更加了解和认识到分子的存在,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小朋友理解分子的概念和性质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但它们非常微小,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因此,如何让小朋友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作用,是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实验活动。
例如,我会让小朋友用两部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让他们自己发现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走进分子世界》导教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经过活动认识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分子的定义。
2.认识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方面的重要作用。
3.经过实验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定性地解说一些物理想象。
4.初步认识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资料的一些奇异性质以及潜伏的重要应用远景。
5.初步领会科学家在研究微观物质构造时采纳模型法的意义。
【学习过程】活动一1.用 6B 铅笔在白纸上轻轻画一条线,先用眼睛直接察看字迹是连续的仍是断开的,再用放大镜对字迹认真察看。
现象:字迹是由。
2.用药匙将3-4 粒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温水中,不搅拌,认真察看。
现象:。
阅读课本P24 选择一种模型我选择 ______。
3.向一端关闭的玻璃管中灌水至一半地点,再注入酒精到到管口邻近,用橡皮筋在液面处做好记号,而后用手关闭管口,并将玻璃管频频翻转,使水和酒精充足混淆,察看液面的地点,混淆后水和酒精的整体积(大于 /等于 /小于)混淆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4.结论:物质是由构成的,微粒之间有。
5.概括一下你的研究过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个环节)6.⑴阅读课本 P24 最下边一节,将一个物体不断地切割,分到必定程度会如何?认识什么是分子。
能保持物质的微粒称为分子。
⑵阅读课本P25 一二节及图7-2、 7-3,和下边一段文字,你对分子有什么新的认识?1 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任何气体约有 2.7× 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冷静器中跑出,假如1s 跑出 1 亿个,约需9000 年才能跑完。
你的认识:。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目级为m。
科学家利用__________ 采集更多的凭证查验了物质构造的分子模型。
分子模型:物质是由构成的,之间有缝隙。
活动二1.察看现象:你察看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猜想: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照:3.小组合作,采集凭证,查验猜想⑴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察看现象。
八年级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苏科
版
7、1 走进分子世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二、预习思考
1、科学家发现,物质是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模型来解释、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性质会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活动
7、1选择一种模型:
2、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
3、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4、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
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如果把1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5、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
人们常将10-10m称为1埃。
如水分子的直径为4个埃,氢气分子的直径为
2、3个埃。
6、结论: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
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7、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
说明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
根据大量事实得出如下结论
8、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活动
7、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9、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表面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
)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这一现象说明了
道理。
讨论后回答如下①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
②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说明
10、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通过这两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
和。
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如下填写。
物质状态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情况宏观特性例:固态很小只能围绕某一点做振动即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
液态
气态
11、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①纳米是
物理量的单位。
1nm=
m②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
纳米陶瓷硬度
、
而且有一定的塑性。
12、“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的是( )
A、打扫除时,教室里有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整杯水都有甜味了2 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截面积相同,高度分别为10cm的
酒精和水都倒入到横截面积均与原来相同的另一只量筒中其结果是( )
A、混合后液体高度为20cm
B、混合后液体高度小于20cm
C、混合后液体高度大于20cm
D、以上均不正确
3、打足气的氢气球,即使用细线将口扎紧,气球也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
4 下列关于组成物质的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B、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C、在0℃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D、固体分子间只有吸引力没有排斥力5 同学们做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处揭去,但操作时往往要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揭得干净,是因为。
6、物质是由大量构成的,分子间有,分子一直处在。
7、分子是非常小的,它的直径大约是()
A、106m
C、1010m
8、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白石灰变黑了,这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
9、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A、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
B、刚走近饭堂,就能闻到学校食堂饭菜的香味
C、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12、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的缘故,压缩液体和固体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的缘故。
13、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14、下列事例中,能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扫地时,灰尘四起
B、花开时,花香满园
C、下雪时,雪花飘飘
D、刮风时,黄沙扑面
15、“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
16、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A、分子间没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7、两滴水银靠近能自动结合成一大滴水银,说明,水银很难被压缩,说明;鸭蛋放入盐水中变咸,说明。
18、纳米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1nm= m。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只有0、1mm,就合 nm。
[拓展提高]
19、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固体、气体、液体
D、液体、固体、气体
20、在公共场所,一个人抽烟,其他人都会“被动抽烟”,这是因为()
A、烟雾密度大向下沉
B、烟雾密度小向上升
C、一个人抽烟,其余人羡慕也会跟着抽烟
D、这个人抽烟,烟雾扩散在空间,空气中含有烟分子,其余人呼吸受到了伤害
21、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
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2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向一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紧压在一起,金板中渗有铅,铅板中渗有金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实验探究题
22、现有两只烧杯,水、红墨水、砂糖、酒精灯等,请你运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方案进行探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