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一节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亭
- 格式:ppt
- 大小:9.96 MB
- 文档页数:15
古建筑凉亭建造方案古建筑凉亭是一种中式建筑,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亭一般建在花园、公园、庭院等开放空间中,为人们提供休息、观赏景致的场所。
以下是一个古建筑凉亭的建造方案,介绍其设计、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
首先,凉亭的设计需要融入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可以选择传统的四方形式或者八角形式,具有屋檐、檐柱、飞檐和插角等特征。
同时,凉亭的墙体可以采用红色的琉璃砖或者青色的琉璃瓦,以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材料选择方面,凉亭的主要结构可以采用木材,以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质感和美感。
可以选择优质的桦木、松木或者柚木等木材,经过防腐处理和精细加工后使用。
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使用环保材料,如竹材或者木屑板替代传统的木材。
凉亭的结构需要坚固稳定,以确保其长期使用。
可以选择多柱支撑的结构形式,柱子可以采用圆柱形状,也可以采用方柱形状。
柱子之间通过横梁和脊檩相连,形成稳定的结构框架。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连接件和加固材料,确保凉亭的结构牢固可靠。
关于装饰方面,可以在凉亭的檐口、柱子和屋顶等部位进行装饰。
可以选择传统的砖雕、木雕或者石雕等工艺,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同时,还可以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云纹、龙纹、凤纹等,使凉亭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
此外,凉亭的座椅和地面可以选择耐用舒适的材料进行铺设。
座椅可以选择实木板凳或者柔软的靠垫椅子,以满足人们休息和观赏的需求。
地面可以选择防滑的石材或者木质地板,以确保人们行走的安全。
最后,凉亭的建造需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
可以选择建在花园或者公园的中心位置,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周围的自然风景。
可以在凉亭周围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环境。
以上是一个古建筑凉亭的建造方案,介绍了其设计、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建造出一个结构稳固、美观大方的凉亭,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观赏风景的理想场所。
中国传统建筑——亭中国传统建筑——亭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我国汉代便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建制。
亭的特点是轮廓优美、造型丰富,多用竹、木、草、砖、石等材料建成。
亭的类型很多,按形状分有三角亭、方亭、圆亭、六角亭、八角亭、扇形亭;按用途分有凉亭、井亭、碑亭、邮亭、书亭;此外还有湖心亭、半山亭、梅亭、棱亭、海棠亭等类型。
亭的主面有单檐、重檐之分,屋顶有歇山式、攒尖式、盔顶式、宝顶式之别。
亭,在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各式各样的亭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它既是中国建筑和园林景观美学的一种体现,也是各类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诗词、散文和小说中,处处可见到它的存在,以及对它的赞颂。
亭之美翁秀美中国的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山庄水榭,造型独特,精致大气。
而亭,却灵巧轻盈,楚楚动人。
各式各样的亭,遍布大江南北,亭亭玉立,风采翩然。
《释名·释宫室》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亭原是供旅人途中遮荫避雨,稍事停憩的简易建筑。
大多坐落在村头,路旁,渡口和山野之间,供过往行人歇脚,称为路亭。
有些路亭会有壁画和雕刻,有文人墨客途经此处,观其景致,品其联额,亦会借题发挥,即兴作诗,题于亭壁。
而有不同见解者,便又加以点评,路亭成了诗亭。
大凡风景胜地,多有亭缀其间。
泰山天柱峰顶西面有望河亭,每至晚霞西映,山亭一片火红,可观“黄河金带”和“云海玉盘”。
四川青城山的茅亭,杉木为柱,树皮盖顶,抑或干脆依树而建,就其干为柱,以其根为凳,枯枝古藤装修栏杆,不似雕工,胜似雕工,极具天然情趣,与清幽的山林景色融为一体,如自然生长,生机勃发。
遇雨时滴水不漏,天晴,则沥下点点甘霖。
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
潋滟湖水之上,亭更有一番韵味和浪漫气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亭,自古送别之所,古驿站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楼中人望尽天涯路,柔肠百转难解相思苦。
寒蝉凄切之时,柳永与心爱之人对长亭,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国风建筑凉亭设计方案国风建筑凉亭设计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更加舒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
国风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需求,设计一个独具特色、融合现代元素、兼顾功能性的国风建筑凉亭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凉亭的功能性。
凉亭是供人休息、避暑、观景的场所,因此设计上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凉亭的布局上,可以采用对称的方式,以突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同时,加入一些休息设施,如座椅、桌子、躺椅等,让人们能够舒适地坐下,欣赏美景。
此外,考虑到凉亭的遮阳、防雨功能,可以将屋顶设计成斜坡状,以便雨水顺利流下,同时也能有效遮挡阳光的直射。
其次,在设计风格上要充分展现国风建筑的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主要特点是严谨、庄重、精美。
在凉亭的外观设计上,可以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歇山顶、檐口下垂、亭柱雕刻等。
色彩上可以采用传统的红、黄、黑等颜色,以突出中国传统的独特美感。
同时,在凉亭周围可以设置石桌、石凳等石制品,并配以花坛、假山等园林景观元素,以增加凉亭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再次,设计中要融合现代元素,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更加注重新鲜感和创新性。
因此,在传统的国风建筑凉亭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在亭柱上加装一些现代化的彩灯,使凉亭在夜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
同时,可以使用一些现代的材料,如玻璃、金属等,以增加凉亭的时尚感。
此外,还可以考虑将凉亭与科技结合起来,如在凉亭顶部安装太阳能板,以实现绿色环保。
最后,设计中要注重凉亭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一个好的凉亭设计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其建造和维护的成本。
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优化凉亭的结构,利用科技手段降低建造成本。
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耐久性和易维护性,以降低后期的维修成本。
中国传统古建筑——亭⼦建筑类型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常迷⼈⽽⼜能典型反映中国⽂化艺术成就的⼀种建筑类型。
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景观,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园不亭”、“⽆亭不园”。
亭⼦的建筑造型丰富⽣动,灵活多样,不但在平⾯形式上追求变化,⽽且在屋顶做法和整体造型上,在亭与亭之间的组合关系上进⾏创造,尤其表现在屋顶的造型上,虽⼩⼩园亭,⼏乎包括了我国古建屋顶的所有类型,产⽣了许多绚丽多彩的形体。
平⾯形态亭⼦的平⾯形态是中国古典建筑平⾯形式的集锦,⼀般建筑中以常见的简单的⼏何形态为多,如三⾓亭、正⽅亭、长⽅亭、五⾓亭、六⾓亭、⼋⾓亭、正⼗字亭、扇⾯亭、圆亭等,其中,正⽅亭最常见,正⼗字亭和扇⾯亭⽐较少见。
还经常运⽤两种以上的⼏何形态组合,如⽅胜亭,双环亭等。
亭的平⾯形式随地形、环境以及功能要求的不同⽽灵活运⽤,如拙政园中部的雪⾹云蔚亭建于⼈⼯⼟⼭上,因⼭形扁平,故采取长⽅形平⾯;该园西部的扇⾯亭,因位于池岸向外凸起处,故采⽤扇形平⾯,既配合了环境,⼜取得了更开阔的视野。
屋顶形态亭⼦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典建筑屋顶形式的荟萃,为数最多的是各种攒尖顶:⽅攒尖、圆攒尖、六⾓攒尖、⼋⾓攒尖等,还有歇⼭顶、硬⼭顶、悬⼭顶、⼗字脊,也有⽤盔顶的,在四⾓攒尖顶的上部做成层层叠起的盔顶,但以攒尖顶为主,还有⼀些特殊的屋顶形式,如组合形式的勾连搭、抱厦、重檐和三重檐屋顶等。
屋顶层数多以单檐为主,重檐较少,三重檐更罕见。
此外,还有⼀些特殊样式的亭,如巨形亭、半亭、缺⾓亭等。
典型的缺⾓亭位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古漪园⽵枝⼭上,它建于1931年,当地⼈为记住“九·⼀⼋”这个国耻⽇,故意给亭少造了⼀个东北⾓,造出的⼏个⾓,形若攥紧的铁拳,象征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
亭⼦的屋顶形态在我国园林建筑中有南北之分,南式亭(包括江南园林或岭南园林)的屋⾓⼀般起翘⾼,显得轻盈秀美,⽽北式亭的屋顶厚重、平缓,显得端庄⽓派。
中国古代建筑-亭•亭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
亭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
亭最初是供人途中休息的地方,后来随着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功能与造型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应用也更为广泛。
汉代以前的亭子,大多是驿亭、报警亭,亭子的形体较为高大。
魏晋以后,出现了供人游赏的小亭。
亭子不但成了赏景建筑,也是一种点景建筑了。
南朝时,园中建亭已极为普遍,亭子的观赏性逐渐代替了它的实用功能。
唐宋以后,亭子的造型更为丰富多样,建筑更为精细考究,尤其是皇家宫苑中的亭子,常用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
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体量小巧、式样丰富。
•亭子的平面形式亭子的平面大致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及些较为特殊的三角形、五角形、九角形、扇形、梅花形等。
•亭子的顶式亭子的顶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十字顶、卷棚顶、攒尖顶等,几乎包括了所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
其中又以攒尖顶式最为常见,根据其平面的不同,又有圆形攒尖顶、方形攒尖顶、三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多种造型。
•木亭我国古亭以木构架居多,称为“木亭”。
木亭中以木构架黛瓦顶和木构架琉璃瓦顶最为常见。
黛瓦顶木亭是我国古典亭子的主要形式,可谓遍及大江南北,庄重、质朴、典雅、俊逸,各具特色。
琉璃瓦顶木亭多见于等级较高的皇家园苑,或一些坛庙、宗教建筑中,色彩鲜艳,华丽辉煌。
•石亭石亭就是由石头建造的小亭,在我国古亭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相较于木亭,石亭的寿命更长一些,目前中国现存最早期的一些亭子都是石建亭。
早期的石亭多是模仿木结构造法,以石料雕琢成相应的木构架建成。
直到石结构逐渐成熟后,石材料的特征才得以发挥。
明、清时,石材的特性渐为突出,构造方法上相对简化,出檐较短,形成质朴、纯厚、粗犷的风格。
•砖亭砖亭是采用拱券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小亭,它既有木结构的细腻,也有石结构的粗犷、厚重,同时也不乏自己的特色。
相较于木、石亭,砖亭出现的较晚一些,因为叠砖砌筑是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的。
中国传统古建筑——亭子亭子,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非常迷人而又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类型。
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景观,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无园不亭”、“无亭不园”。
在我国,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亭”字的出现相对较晚,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亭”字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钦文)。
汉以前的亭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类:城市中的亭,如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行政治所的亭(汉高祖刘邦曾做过泗水亭的亭长);边防报警的亭;驿亭(或称邮亭,是秦汉时期设在交通要道上的“亭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亭功能的改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
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
到了秦汉,亭子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在园林中出现。
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
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太液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为精巧。
明清时期,古亭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对亭的造型、选址和周围环境的设计十分讲究。
《园治》中将亭定义为:“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营造法原》中将亭定义为:“亭为停息凭眺之所”。
由于亭小巧玲珑,通透空敞,视野良好,具有休息、赏景、点景等功能,所以,它很早就受到园林建造者的重视。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亭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玻璃、金属、有机材料等也被人们引进到这种建筑上,使得亭子这种古老的建筑体系有了现代的时尚感觉。
简介:1.亭长一类的小吏。
《晋书·刘卞传》:“﹝刘卞﹞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卞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
”2.一种小型建筑。
唐杜甫《题郑县亭子》诗:“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资料分享|中国园林建筑图集-亭亭,四面迎风,玲珑剔透,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是我国园林中运用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憩,避风雨,消暑纳凉,也是眺望揽胜的好地方。
亭的造型小而集中,有其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
我国古代亭的最早形式多为不大的四方亭,木构草顶,结构简单。
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发展为多角形、圆形等较为复杂的形体。
按亭子的平面形状来分,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
古代匠师,不但追求单体亭平面构形的变化,而且还将之并置成组合式亭。
组合式亭常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两个相同形体的亭直接加以组合,另一种是将亭与其他建筑形体,如桥、廊、墙组合,构成多层次,多变化的建筑群体,给游人以深刻的印象。
按亭的立面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偶然可见三层结构。
亭顶的形式常为攒尖顶,其次是歇山顶、卷棚顶等,平面形状为正多边形和圆形的亭,一般多采用攒尖顶。
重檐攒尖顶亭较单檐亭在轮廓线上更加丰富且愈显持重。
亭在园林布局中的选位十分灵活,可以因地置宜,或伫立于山岗之上;或飘然于湖池之傍;更可隐依于山石树丛之间,得其自然之趣。
临水或水面设亭,不仅能观览水景,而且由于水的坦荡和清澈,能产生出波光粼粼,亭影绰绰的水景效果。
意境的追求在我国园林中是颇为讲究的,亭的成功选址,能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到大自然无限广阔的意境,正如古人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在我国园林山水中,点缀着千万座古色古香的亭,其中有许多亭由于文墨与景物珠联璧合,而成为蜚声遐迩的名亭。
在我国,亭的历史渊源久长。
园林中亭的运用最早的史料见南朝和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到了宋代,亭的建造就更为普遍了。
明、清以后,园林中的亭在造型和使用诸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式样也越来越精巧。
今天,我们在古典园林中看到的亭子,大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