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
- 格式:ppt
- 大小:12.98 MB
- 文档页数:90
中国传统亭子建筑大全展开全文作者:范绍永(延光)亭为停息凭眺之所。
它在水光山色之中,是天然图画的重要点缀,也是供人休憩、纳凉、赏景的好去处。
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亭的造型是最为绚丽多姿的,它的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亭亭玉立,翚飞多姿。
其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扇形、海棠诸式,并有单檐重檐之分,列柱之多少,随平面布置而异。
亭千姿百态的造型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即亭顶的平面和结构、亭的组合形式、亭的立面层次。
亭的总体造型大致可分为单体式和组合式两大类。
一、亭子的基本形式中式传统亭中,按单体式亭的平面形式来分,有正多边形亭、长方亭、圆形亭、扇面亭、十字亭、异形亭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正多边形亭,如三角亭、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
三角亭最为简洁轻巧,但不常见。
在园林中最为普遍的是四角方亭和六角亭,它们简洁大方,平稳朴实,较为大众化。
六角亭中较为特殊的是圭角形(长六角形)亭,留园的至乐亭、天平山的四仙亭便是实例。
圆形亭柔和秀丽,一般以五柱为多,但由于额枋檀柱和亭顶都是圆的,建造工艺相对复杂。
十字亭在我国传统亭子中算是特殊罕见的类型,承德避暑山庄的十字亭是此类型的典型。
异形亭是对一些造型奇特或者因地域文化背景及历史演变出现的一些异于传统造型亭子的统称,比如:海棠形亭(环秀山庄新迁建的海棠亭)、梅花形亭(香雪海的梅花亭)、官帽形亭(苏州拙政园的官帽亭)、仿物亭等。
顶的造型变换丰富,最常见的是攒尖顶,其次是歇山顶,也有庑殿顶和盝顶式。
攒尖顶是由各柱戗脊向中心上方逐渐集中成一类顶,用“顶饰”来结束,犹如一把撑开的大伞。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
如:有三条脊的,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
此外,还有一种圆形,也就是没有垂脊的。
歇山顶的结构是用梁架的,其构造做法类似一般建筑建造风格。
1、三角亭三角亭在中国亭的造型中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只有三根支柱、三个挑檐,因此显得格外轻巧玲珑、明快简洁。
重檐八角亭简介重檐八角亭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它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通常用于庭院、花园或公园中,作为休息和欣赏风景的场所。
重檐八角亭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形状。
它由八个独立的面组成,每个面都有一个小门,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门进入。
这种多面的设计使得八角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风景,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檐的设计。
八角亭的顶部有两重檐,上下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高度,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上檐通常比下檐稍大一些,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
除了形状和檐口设计,八角亭的细节也非常精美。
在建筑的每个面上,都有精心雕刻的图案和花纹。
这些图案通常是花卉、动物或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
这些细节使得八角亭显得更加独特和华丽。
八角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它起源于宋代,当时是贵族和富裕人家的庭院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角亭逐渐普及,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八角亭已经在中国各地广泛应用于庭院、花园和公园中。
今天,重檐八角亭仍然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许多公园和旅游景点都建有八角亭,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景。
此外,一些人还选择在自己的庭院中建造八角亭,作为一个独特的装饰和休闲场所。
总的来说,重檐八角亭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中国传统建筑。
它的多面形状、重檐设计和精细的细节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无论是在公园中还是私人庭院中,八角亭都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风景、休息和欢聚。
它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古建六角亭介绍
六角亭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六角形结构和
精美的体量造型,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古建六角亭是由六根造型各异的柱子和数个檐架将其连接在一起
形成的,生成了一个独特的折角效果。
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数个精
致的装饰,如铜铁铸的雕龙、玉簟、松石、花岗石、琉璃、宝带等,
使整体造型更加精美。
六角亭不仅在造型上具有引人注目的美感,同时还在结构上具有
高度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其六个角落均向外突出,形成了自然的支撑
面积,使其能够承受强风大雨的磨蚀,同时在夏天能够有效避免日晒
和雨淋。
除此之外,六角亭的建造过程中还融入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念,如六个柱子和六个角落形成了一种六合,代表了古代六艺,意味着“礼、乐、书、射、御、数”之间的和谐。
同时六角亭也是一种重要
的殿堂形式,可以用于不同场景的应用,如佛堂、会议厅、书房等。
从中可以看出,古建六角亭不仅在造型上有一定的魅力,同时它
的结构和文化内涵也为建筑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样式。
在今天
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启发,挖掘出六角亭的结
构和文化背景,打造更加符合时代和需求的建筑瑰宝。
古代建筑名称区分: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释名》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
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
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唐] 白居易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说文》云:重屋曰楼。
《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
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
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
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
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 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阁者,四阿开四牖。
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
——《园冶》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
与楼近似,但较小巧。
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
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几处大戏园,主体舞台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称阁,观戏扮戏的狭长形重屋均称楼。
《滕王阁诗》[唐]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古建智库】详述“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的区别2017-01-06 13:38:14评论(70)阅读(6839)收藏(8)举报据说,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都是笼统地称呼为pavilions或者buildings,这说明在外国人眼中,此类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几乎都是相似的,功能基本差不多。
但其实不然,在古代建筑中,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之间有着明确的定义和区分,其功能也根据所处的位置、规模的大小、形式的不同而有差异,观赏美感也不一样。
深入了解这些古建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园林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对造园有深厚兴趣的人也可以从中受益颇多。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亭在园林设计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形式来说有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八角等。
《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即是说,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
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还有戏台,主要供古时唱戏娱乐之用。
「古琴台」古琴台,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又名俞伯牙台。
据说两人在此相遇,后人为纪念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所建。
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
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
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
「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原本是军事上的瞭望楼,因时有鹳雀栖息而得名。
复建的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
亭台阁楼的意思亭台阁楼的意思是指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通常用于园林、庭院等场合。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色,是室内外供人品味、休息和观赏的建筑物。
在中国古代,亭台阁楼是皇室和贵族的建筑,是为了供他们游玩、欣赏风景和产生消遣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场所。
亭台阁楼的建筑特点是多变的形式和华丽的装饰,其建筑风格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建筑传统和文化。
亭台阁楼分为三种:1. 亭亭是一种开放式的建筑,通常有四面墙壁,底部有基座或台阶,屋顶有檐口。
亭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
亭的功能主要是供人休息和避雨,同时也可以俯瞰周围的景色。
2. 台台是一种高于地面的建筑,是建筑高度与房屋面积之比高达三倍以上的建筑物。
台通常由石砌成,在四周砌上护栏,可以俯瞰远处或者看到一些特殊的景色。
台的主要功能是供人观赏景色和娱乐。
3. 阁阁是一种多层建筑,通常具有三至五层,可以上下通行。
阁也有楼棱、护栏、屋顶等建筑特点。
阁的主要功能是供人品茶、看书和闲适地休息。
亭台阁楼的建设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场地的大小和地形,建筑的材料和工艺,以及装饰和样式等。
它通常需要一个熟练的建筑师或者园林设计师来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亭台阁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建筑,更融入了文学、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注释:1. 亭台阁楼:一种传统建筑风格,用于园林、庭院等场合。
2. 室内外:室内指建筑内部,室外指建筑外部。
3. 品味:欣赏、领略、体验。
4. 贵族:指在古代社会中拥有特权和权势的人。
5. 政治场所:用于政治活动、政治会议等的建筑场所。
6. 华丽:富丽堂皇、富丽繁华。
7. 传承:传承是指一种文化、传统或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持久存在的活动和过程。
8. 面墙:房屋的四周边缘的墙。
9. 基座:建筑物底部的基础。
10. 台阶:建筑物前面或者周围的台阶。
11. 檐口:建筑物屋檐下挑的部分。
中国的亭台楼阁介绍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是实用的建筑物,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亭台楼阁在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园林中。
古代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重新构建和艺术创造。
亭台楼阁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起到了遮阳、休憩的功能,同时也是观赏景观的理想场所。
在古代园林中,亭台楼阁的设计非常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的协调,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和谐、平衡的美感。
亭台楼阁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建筑形式,也是文化象征。
亭台楼阁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诗人墨客赋诗抒怀的题材。
诗人们用娓娓动听的文字描绘着亭台楼阁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亭台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交流思想的场所,他们在亭台楼阁中品茗、对弈、赏景,共同探讨文学艺术与人生哲学。
亭台楼阁的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在北方,亭台楼阁常常以木结构为主,线条简洁,造型优美。
而在南方,亭台楼阁则多采用砖石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无论是北方的木结构亭台楼阁,还是南方的砖石结构亭台楼阁,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亭台楼阁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亭台楼阁常常采用层层叠加的形式,通过高低错落的台阶和楼梯,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层次。
同时,亭台楼阁的屋顶常常采用特殊的造型,如重檐、歇山等,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美感。
在视觉上,亭台楼阁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装饰,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和谐、平衡的美感。
亭台楼阁的建筑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亭台楼阁时,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艺的运用。
无论是木结构的亭台楼阁,还是砖石结构的亭台楼阁,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严谨的施工工艺,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同时,亭台楼阁的装饰也非常讲究,常常采用雕刻、彩绘等技法,使建筑更加华丽、精美。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亭子的结构介绍
亭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式建筑,通常用于欣赏风景或休息。
它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柱子:构成亭子框架的最主要部分,一般为方形或圆形的木
质或石质柱子。
根据亭子的大小和使用需求,柱子数量也不同。
2.梁:固定在柱子上,构成上方屋顶的支撑结构。
一般是由横、竖、斜的木梁交织而成。
3.屋顶:一般为斗拱或歇山式屋顶,用瓦片覆盖,顶上可能有
飞檐、鸱尾等装饰。
4.栏杆:作为亭子的围合部分,一般由竖柱和横梁组成。
栏杆
上可能还会雕刻图案或文字,寓意吉祥。
5.地面:固定在柱子下方,作为亭子的基础部分,一般铺设石
板或砖瓦,或者用沙土压实。
以上是亭子常见的结构部分,不同的亭子样式和用途会有不同的变化和组合。
中国传统古建筑——亭子亭子,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非常迷人而又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类型。
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景观,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无园不亭”、“无亭不园”。
在我国,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亭”字的出现相对较晚,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亭”字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钦文)。
汉以前的亭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类:城市中的亭,如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行政治所的亭(汉高祖刘邦曾做过泗水亭的亭长);边防报警的亭;驿亭(或称邮亭,是秦汉时期设在交通要道上的“亭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亭功能的改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
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
到了秦汉,亭子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在园林中出现。
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
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太液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为精巧。
明清时期,古亭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对亭的造型、选址和周围环境的设计十分讲究。
《园治》中将亭定义为:“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营造法原》中将亭定义为:“亭为停息凭眺之所”。
由于亭小巧玲珑,通透空敞,视野良好,具有休息、赏景、点景等功能,所以,它很早就受到园林建造者的重视。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亭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玻璃、金属、有机材料等也被人们引进到这种建筑上,使得亭子这种古老的建筑体系有了现代的时尚感觉。
简介:1.亭长一类的小吏。
《晋书·刘卞传》:“﹝刘卞﹞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卞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
”2.一种小型建筑。
唐杜甫《题郑县亭子》诗:“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亭台楼阁的简介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多见于园林、宫殿、府邸等场所。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文化、艺术和历史的价值。
亭台楼阁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周朝。
在古代,亭台楼阁多用于皇宫、寺庙、园林等场所,作为休憩、观赏和举办仪式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亭台楼阁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设计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它们通常以木材、石材和砖瓦等材料建造,结构精巧。
亭台多为方形或六角形,较小的亭子一般只有一层,而较大的楼阁则有多层。
楼阁的外墙常常装饰有雕刻精美的栏杆、扶手和屏风等,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亭台楼阁的命名也颇具文化内涵。
它们常常以文人雅士的诗词、典故或自然景观来命名,如“听涛亭”、“望山楼”、“临湖阁”等。
这些雅致的名称不仅能够体现建筑的特色,还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增添了亭台楼阁的文化氛围。
亭台楼阁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除了作为观赏和休憩的场所外,它们还常常用于举办文化活动、庆典仪式以及重要会议等。
亭台楼阁内部通常设有供人休息的座椅和桌子,同时也配备有书籍、字画等文化艺术品,使人们能够在此处品味文化、放松身心。
亭台楼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亭台楼阁常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人们欣赏自然、领略文化的重要场所。
如今,亭台楼阁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
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欣赏到精美的亭台楼阁,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亭台楼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象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精美设计和独特风格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亭台楼阁的存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还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中式建筑中凉亭被人们所偏爱一、引言中式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凉亭作为中式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赏风景的理想场所。
本文将对在中式建筑中凉亭被人们所偏爱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凉亭在中式建筑中的地位1. 凉亭的历史渊源凉亭作为中式建筑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人们在园林和宫殿中建造凉亭,用以遮阳避雨、休憩纳凉。
凉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功能,更是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
2. 凉亭的建筑风格在中式建筑中,凉亭通常采用木质结构,飞檐翘角,形态优美。
其建筑风格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3. 凉亭的功能作用在我国的四季分明中,夏日酷热,人们需要一个清凉的场所休息和纳凉。
凉亭的建造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清凉的需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赏风景的理想场所。
三、凉亭被人们所偏爱的原因1. 独特的建筑结构凉亭的建筑结构独特,飞檐翘角,造型雅致,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和审美价值。
人们在凉亭下休息,不仅可以享受清凉,还能欣赏到优美的建筑风格,感受到古代建筑之美。
2. 融入自然的意境凉亭多建于园林和湖畔之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意境。
人们在凉亭中,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观赏花草树木,感受自然美景,放松心情。
3. 体现文化内涵凉亭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凉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凉亭在中式建筑中被人们所偏爱,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实用功能,更因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凉亭的存在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每当我走进一座凉亭,我就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宫殿和园林中,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