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21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8
21 《孟子》二章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2 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
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学习《富贵不能淫》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
(1)听读。
(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
丈夫之冠(gu <n)富贵不能淫(y 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
焉:怎么,哪里。
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②丈夫之①冠也,父命之② 冠:名词作动词用,行冠礼。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古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品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