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简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导言:《定风波》是唐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热烈的描绘和动人的抒情意境而闻名于世。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定风波》这首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2.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表达;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即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目睹了洪灾所带来的破坏。
- 介绍苏东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敬佩。
2. 分析《定风波》的词句和意境(30分钟)- 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是否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感情。
-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启发。
3. 创作《定风波》的续作(4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以续作的形式写一篇短文。
- 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思路,例如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时间、空间续写剧情,或者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呈现。
-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传统的框架和限制。
4. 分享和评议作品(25分钟)-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续作分享给同学,相互评议和交流。
- 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文学表现形式、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评议,帮助他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搜索苏东坡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2. 探讨苏东坡为什么被称为文学家的“活字典”,并思考这种多样化的才华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 带领学生学习和领悟其他具有类似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1)芒鞋:草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3)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并解读《定风波》的诗意表达和艺术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定风波》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内容教学:2. 分段解读《定风波》,注重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内心的冲突和沉痛感受。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 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的诗意符号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创意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巩固练习:6.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诗词赏析网站链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苏轼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苏轼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写一篇评论文章,同时在作品中运用苏轼的诗意手法。
课堂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进行回顾和思考;9. 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点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延伸:10. 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其他诗人和作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现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创意表达作品是否符合苏轼的诗意风格。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素材,确保教案的顺利进行;2. 鼓励学生多表达,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见解;3. 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4.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入《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感知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旨思想和苏轼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定风波》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定风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够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苏轼定风波教案教案标题:苏轼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定风波》的诗意、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苏轼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说过《定风波》这首诗吗?二、分析背景和意义(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讲解苏轼在岳飞被害后写下这首诗的原因;2. 分析《定风波》的意义,探讨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诗意分析(20分钟)1. 解读《定风波》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 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四、艺术特点分析(15分钟)1. 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如韵律、节奏、押韵等;2. 讨论苏轼在诗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如何体现了他的独特风格。
五、文学鉴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从情感、思想和艺术角度进行综合鉴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选择苏轼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进行简单介绍;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苏轼的文学世界。
七、总结与反馈(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
教学资源:1. 苏轼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2.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版本;3.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问题;4. 苏轼其他作品的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源。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学生表现;2.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鉴赏水平;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阅读和探索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作品《定风波》及其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 理解苏轼的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苏轼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定风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苏轼的简介和生平事迹,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定风波的背景。
引导学生对苏轼感兴趣,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学习兴趣。
2. 文本阅读与分析(30分钟)将苏轼的定风波全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阅读,理解并感受全文的情感表达。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定风波的主题思想、表达手法以及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结构等要素。
3. 艺术欣赏与表演(30分钟)播放苏轼的定风波音乐朗诵或相关的视听资料,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定风波,让他们感受苏轼的情感表达,并展示自己的朗读作品,表演给全班同学。
4. 创作写作(40分钟)给学生分发苏轼定风波的几个片段,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片段进行创作,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符合整体氛围和主题的短篇文章或修改片段。
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写作方式,如散文、诗歌等。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和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概括苏轼定风波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对定风波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展示苏轼的其他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苏轼的进一步研究和欣赏。
三、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对学生的讨论和表演进行评价。
2. 学生的文学分析报告,评估他们对苏轼定风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作品评估,包括创作作品和修改作品,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四、教学反思:这堂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轼定风波,既有文本阅读与分析,又有艺术欣赏与表演以及创作写作。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案背景《苏轼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苏轼晚年的杰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婉转的词藻和凄美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因此,将《苏轼定风波》纳入中学语文课程中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苏轼定风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苏轼定风波》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苏轼定风波》的配乐,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苏轼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诗意表达。
3.提问:你对苏轼有了解吗?苏轼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为什么他的诗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步骤二:理解诗意与把握艺术特点1.学习诗歌的意境: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气氛和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词藻、修辞和比喻的运用等。
3.分组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各自对《苏轼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分析诗歌的主题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明确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和分析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3.学生自主写下对《苏轼定风波》的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欣赏名家朗诵1.播放名家朗诵《苏轼定风波》的视频或音频。
2.学生倾听名家的朗诵,感受名家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情感的表达。
3.讨论名家的朗诵有何特点,体会朗诵对诗歌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性。
步骤五:情感共鸣与个人表达1.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或感受过的悲伤,与《苏轼定风波》中相似之处进行联系。
2.小组分享: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并讨论。
3.个人表达: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深入感受到的情感,用写作或朗诵的形式进行表达。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文言诗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苏轼的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简单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于《定风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步骤二:背景知识(10分钟)向学生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情况,以及苏轼在其中的遭遇和感受。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步骤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将《定风波》分成几个段落,逐段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解读诗歌中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的作用。
步骤四:情感表达和艺术鉴赏(15分钟)1. 分享感受:让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2. 比较欣赏:与其他经典诗歌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定风波》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步骤五:创作活动(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定风波》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他的诗歌和散文。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定风波》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演讲比赛,展示他们对于《定风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讨论等。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苏轼定风波教案
教案标题:《苏轼定风波》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苏轼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意象;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介绍苏轼的生平和作品;
2. 引发学生对《苏轼定风波》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情。
主体:
1. 分析《苏轼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解读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苏轼定风波》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歌。
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苏轼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宋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1. 《苏轼定风波》的诗歌原文;
2. 有关苏轼和宋代文学的资料;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
评估方式:
1. 学生课堂参与和讨论的表现;
2. 学生的读后感或创作作品;
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特点和指导:
1. 教案通过引入、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苏轼定风波》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 教案设计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适应。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定风波》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醉花阴》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意象背后的符号意义。
2、能够通过朗读和找词眼的方法,说出词中的愁苦意境。
3、能够找出作者的闲愁和离愁之苦,结合作者后期词作,说出作者创作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作者的闲愁和离愁之苦,结合其后期词作,说出作者创作风格。
难点:能够通过朗读和找词眼的方法,说出词中的愁苦意境。
【教学过程】
无论是诗歌还是词曲,都应该反复朗读以抓住其感情基调。
这是我们进入诗词情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初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还能够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朗读的同时体味诗词情感。
一、朗读课文,找出情感基调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词的情感基调如何来形容呢?
教师点拨:初读便能感受到是一位少妇在重阳时节,伴黄昏的窗前,遥思远在他乡的丈夫。
二、细读词作,理解意象符号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上片提及到哪些意象?该如何描述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教师点拨:薄雾、浓云、凉纱厨····
时薄时浓的云雾萦绕在窗前,真希望永远都是白昼,屋内瑞脑香在金兽炉中焚烧着,可我丝毫没有感到任何馨香。
又到了重阳佳节,一个人孤单的卧房,不仅仅是玉枕和纱厨冰凉,连我这心也是冰凉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提及到哪些意象?该如何描述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教师点拨:酒、黄花····
我独自凭栏饮酒直至黄昏时分,淡淡的香气充满衣袖,可是无悦己者相伴。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此时的人儿比那黄花还要消瘦。
☆全词上下两片,可分别用“愁”和“瘦”来概括作者的心情。
那么同学们认为哪个字更能体现整首词的意趣呢?
教师点拨:“愁”字。
“愁”就是这首词的词眼。
“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或者“词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主旨所在。
无论是“诗眼”还是“词眼”其典型作用都有以下四种: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诗意的精确。
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两首诗词,我们试着找出其中的“诗眼”或者“词眼”。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借助于对“词眼”的分析,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
三、概括主旨,归纳词人风格
这首词写作于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在重阳佳节,却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孤独之感。
《琅嬛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那么,我们来具体欣赏一下最后一句,首先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以“菊花”作陪,既有形似也有神似。
形似为:菊枝瘦细,菊瓣纤长对应相思中的女子憔悴瘦弱。
神似为: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结合李清照后期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都诉说愁苦,那么这两种“愁”相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结合作者所处的世代更替,可以看出作者前期:少有才名、伉俪情深;后期: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因此其风格也有变化,前期清丽婉转,抒发闲愁离愁;后期沉哀凄苦,抒发浓愁哀愁。
四、课堂背诵,课外拓展
通过讲解和体会,让学生尝试背诵《醉花阴》。
作业:
1、以作者的口吻,用“我”字开头,将全词有感情的描述一遍。
2、课外抄录李清照其他词作,并尝试用本节课的学习步骤分析其他词作。
【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凭栏思君 黄昏时分举酒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