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 格式:docx
- 大小:20.04 KB
- 文档页数:8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
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
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
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
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
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
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
(3)体裁线索。
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
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政治状况时间范围:从东汉献帝建安年代(公元196)到隋统一(589),约四百年的时间。
这四百年间,一、社会状况: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动乱、分裂的时期。
在此期间,除西晋取得了短暂的统一(277灭吴,到313年晋愍帝被杀,计36年,实际上晋武帝一死[290],便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真正和平的时间只有十三年左右),四百年间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处在分裂、战乱之中。
其过程又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
分别概述如下:魏晋时代,又可分为四段:(1)汉末至天下三分(184—208)从汉末农民大起义(184)到208年赤壁之战,是中原地区极度混乱,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时期。
(2)正始文学时期后段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各国统治区内出现了相对的和平,而各政治集团为夺取最高政治权力进行的争斗,演变成残酷血腥的政治屠杀,尤其是司马氏集团为篡夺曹魏政权进行的屠杀,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恐怖。
和这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文学史分期,称作“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年号。
)(3)西晋时期(177—313)司马氏攻灭蜀汉和东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西晋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西晋时期,出现了以“太康文学”为代表的文化上的繁荣。
而“永嘉时期”则是诗歌向玄言诗变化的开始。
(4)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西晋王朝的统一安定,并没有持续多久,“八王之乱”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大冲突。
汉族政权被迫退避到长江流域,建立了东晋王朝。
中国再次走向分裂。
中国文化的发展,又形成了两线并行的状态。
东晋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
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的空前混乱局面,先后有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西、东晋之交的刘琨、郭璞和晋、宋之交的陶渊明、谢灵运,是这个时期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陶渊明,他不仅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的伟大文学家之一。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220年------魏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子丕袭爵﹐嗣为丞相。
十月﹐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汉亡。
建国号魏﹐都洛阳∙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都成都﹐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率兵东进﹐攻孙权∙孙权接受魏国封号﹐称吴王于武昌222年------蜀章武二年∙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被火攻击溃﹐是为夷陵之战。
刘备败退白帝城223年------蜀章武三年∙刘备死﹐太子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刘禅﹐诸葛亮辅政。
遣邓芝使吴修好﹐共抗曹军224年------魏黄初五年∙魏文帝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南中226年------魏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魏文帝死﹐子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吴交州刺史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
227年------蜀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表请伐魏228年------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魏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不克∙吴王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孙权﹐国号吴﹐迁都建业230年------吴黄龙二年∙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过海达夷洲231年------蜀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造"木牛"运粮234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屯五丈原﹐卒于军237年------吴嘉禾六年∙山越出山。
吴将诸葛恪经过三年围困﹐使十万山越出山﹐其中得甲士四万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于襄平239年------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齐王芳即帝位﹐太尉司马懿﹑宗室曹爽辅政241年------魏正始二年∙魏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曹爽﹑何晏﹐遂专魏政251年------嘉平三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懿﹐兵败被擒自杀252年------吴太元二年∙孙权死﹐太子亮即位253年------建兴二年∙吴孙峻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专吴朝政∙魏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讨司马师﹐失败被杀257年------甘露二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次年失败被杀258年------蜀景耀元年∙蜀宦官黄皓开始擅权258年------吴太平三年∙吴丞相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是为吴景帝孙休﹐景帝杀孙綝260年------魏甘露五年∙曹髦率军讨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曹奂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攻蜀﹐后主降﹐蜀亡264年------咸熙元年∙魏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守﹑县令264年------吴永安七年∙吴景帝死﹐孙皓立265年------晋泰始元年∙八月﹐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相国﹑晋王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正始文学质。
”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璃《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
"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
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阮籍著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嵇康作品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璃、应場,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岀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岀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一、时间范围从东汉献帝初平元年算起(公元190年)到隋统一(589年),约四百年的时间(注①:另说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算起)。
二、社会状况和主要的文学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动乱、分裂的时期。
在此期间,除西晋取得了短暂的统一,四百年间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处在分裂、战乱之中。
其过程又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分别概述如下:㈠、魏晋时代。
又可分为四段:(1)汉末至天下三分(184—208)从汉末农民大起义(184年)到208年赤壁之战,是中原地区极度混乱,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时期。
它标志着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
建安文学以魏国为主。
代表人物为“曹氏父子三人”、“七子”和蔡琰。
(2)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各国统治区内出现了相对的和平,而各政治集团为夺取最高政治权力进行的争斗,演变成残酷血腥的政治屠杀,尤其是司马氏集团为篡夺曹魏政权进行的屠杀,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恐怖。
和这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文学史分期,称作“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年号(240-249)。
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代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3)西晋时期(265—316)司马氏攻灭蜀汉和东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公元265年西晋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西晋时期,出现了以“太康文学”为代表的文化上的繁荣。
而西晋末年的“永嘉时期”则是诗歌向玄言诗变化的开始(注②:永嘉是晋怀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唯一的一个年号。
永嘉年号从公元307年到公元313年。
诗歌在社会动荡情况下,多有悲郁气。
)玄言诗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直到晋末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出现,才为空虚的东晋文坛带来富有现实内容的创作。
(4)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317—420,十六国304—439)西晋王朝的统一安定,并没有持续多久,“八王之乱”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大冲突。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公元220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公元222~225年曹丕攻吴。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38年魏平辽东。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魏政权动摇。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
公元249~258年姜维连年对魏用。
公元251年司马师专魏。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刘禅降魏,蜀亡。
公元264年吴国孙皓即位。
公元264年钟会、邓艾内讧。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废魏帝,魏亡。
公元275年司马炎诏令以官奴婢代。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晋颁行户调式制度。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公元290年司马炎卒,司马衷继帝。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晋后专权,八王之乱开始。
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301年晋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氐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李雄称王,刘渊起兵。
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
公元312年石勒据襄国称霸。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
公元327年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建后赵。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
公元339年慕容皝建前燕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1年桓温废晋帝大权独揽。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77年晋建北府兵。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84年慕容垂重建燕国,慕容泓建西燕,姚苌杀苻坚称帝。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北魏。
公元395年燕魏叁合坡之战。
魏晋南北朝重要的历史⼤事件汇总——(公元420~58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南朝宋开始,⾄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
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及奴⾪,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此时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如北魏孝⽂帝改⾰,民族融合也进⼀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2]在隋朝统⼀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时期。
中⽂名称:南北朝 英⽂名称:the Nan-Bei Dynasty 所属洲:亚洲 ⾸都:建康、平城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主要民族:汉族、匈奴、鲜卑、羌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北朝:公元386年(丙戌年)——581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南北朝皇帝 南朝: 宋⾼祖武皇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太祖⽂皇帝刘义隆 刘劭 世祖孝武皇帝刘骏 前废帝刘⼦业 太宗明皇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皇帝刘准 齐太祖⾼皇帝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恭王萧昭⽂ ⾼宗明皇帝萧鸾 东昏炀侯萧宝卷 和皇帝萧宝融 梁⾼祖武皇帝萧衍 临贺愍王萧正德 太宗简⽂皇帝萧纲 豫章兴⽂王萧栋 武陵仁王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萧绎 肃宗闵皇帝萧渊明 穆宗敬皇帝 孝成皇帝萧⽅智 汉顺武皇帝侯景 陈⾼祖武皇帝陈霸先 世祖⽂皇帝陈蒨 临海王陈伯宗 ⾼宗宣皇帝陈顼 长城炀公陈叔宝 北朝: 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圭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南安隐王拓跋余 ⾼宗⽂成皇帝拓跋浚 显祖献⽂皇帝拓跋弘 ⾼祖孝⽂皇帝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元⽒ 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元⼦攸 长⼴王元晔 节闵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皇帝元修 孝静皇帝元善见 ⽂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皇帝拓跋廓 北齐显祖⽂宣皇帝⾼洋 恭宗闵悼皇帝 济南闵悼王⾼殷 肃宗孝昭皇帝⾼演 世祖武成皇帝⾼湛 任城王⾼湝 范阳王⾼绍义 北周孝闵皇帝宇⽂觉 世宗明皇帝宇⽂毓 ⾼祖武皇帝宇⽂邕 ⾼宗宣皇帝宇⽂赟 静皇帝宇⽂衍 事件 南朝 刘裕篡晋 刘裕篡晋淝⽔战后,谢安威望提⾼,权⼒增⼤,引起皇室和其它⼠族的猜忌,终遭排斥,出镇⼴陵。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年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190)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诸侯之一。
董卓胁献帝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宫殿。
曹操作《薤露行》。
阮瑀受学于蔡邕。
王粲年十四,至长安,为蔡邕所称。
蔡琰约于此年被虏至胡中。
初平三年壬申(192)蔡邕死于狱中,年六十。
曹植生。
王粲与王凯、士孙萌赴荆州依刘表,粲有《初征赋》、《七哀》其一。
建安元年丙子(196)八月,汉献帝被曹操胁迫,由洛阳迁都至许昌。
曹操任大将军、武平侯,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王粲作《赠士孙文始》诗。
建安二年丁丑(197)曹操作《嵩里行》。
建安三年戊寅(198)祢衡作《鹦鹉赋》,被杀。
王粲作《三辅论》及《赠文叔良》诗。
建安五年庚辰(200)十月,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
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
阮瑀在曹操幕府,坚辞曹洪辟。
刘桢、应瑒本年已在曹操幕中。
建安七年壬午(202)蔡琰被曹操赎归,重嫁董祀,作《悲愤诗》。
曹丕、丁廙作《蔡伯喈女赋》。
建安八年癸未(203)三月,曹操攻黎阳,大破袁谭、袁尚等。
八月,袁谭乞降,曹操许之。
曹操作《败军令》、《论吏士能行令》、《修学令》。
王粲为刘表作书劝袁谭、袁商。
建安九年甲申(204)八月,曹操破袁尚,取邺城,平冀州,自领冀州牧。
陈琳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
徐干约于本年归曹,为司空军谋祭酒。
建安十一年丙戌(206)曹操征高干,作《苦寒行》。
王粲《登楼赋》、《七哀》其二、其三约作于本年。
建安十二年丁亥(207)曹操征乌桓,回军时作《步出夏门行》诗。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戊子(208)七月,曹操发兵南下,征荆州;九月,刘琮举荆州降。
十一月,曹操攻孙权,权将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
王粲劝刘琮降曹,粲归曹,为丞相掾。
孔融被曹操所杀,临刑前作《临终诗》。
杜夔归曹,使创定雅乐。
曹丕从征,作《述征赋》、《感物赋》。
阮瑀从征,作《纪征赋》。
陈琳、徐干、对桢皆从曹操南征。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一)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二)政治理想抱负和务实精神,通脱态度和应变能力,不拘于儒学,个性鲜明。
(三)其创作反映动乱时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三、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二)条件: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政治局面;哲学上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何晏和王弼;文学上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三)对抗司马氏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四、太康文学。
(一)是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号。
(二)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锺嵘《诗品序》)(三)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咏史》诗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五、发展脉络: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
“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
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
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223年魏黄初四年曹植的《洛神赋》和五言诗《赠白马王彪》作于本年。
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于伐魏前作《出师表》,为三国时期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卒(生192年)。
曹植后期作品还有五言诗《野田黄雀行》等。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
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卒(生于210年)。
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
嵇康卒(生于223年)。
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
晋王朝建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太康时期,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后人称之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一作张华、张载、张协)。
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公元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
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卒(生于261年)。
陆机作有《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左思卒〔?〕(生于250年?)。
左思作有《三都赋》,为继承汉赋传统的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又作有《咏史》诗 8首等,为西晋时期五言诗代表作品。
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挚虞卒(生年?)。
挚虞作有《文章流别论》(系后人集中其《流别集》中对各种文体的评论而成,今佚)。
西晋后期,士大夫间形成清谈风气,崇尚黄老玄学,其后至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公元 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
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
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 223年魏黄初四年曹植的《洛神赋》和五言诗《赠白马王彪》作于本年。
公元 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于伐魏前作《出师表》,为三国时期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卒(生192年)。
曹植后期作品还有五言诗《野田黄雀行》等。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
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 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卒(生于210年)。
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
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
嵇康卒(生于 223年)。
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
晋王朝建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太康时期,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后人称之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一作张华、张载、张协)。
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公元 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
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卒(生于261年)。
陆机作有《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左思卒〔?〕(生于250年?)。
左思作有《三都赋》,为继承汉赋传统的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又作有《咏史》诗 8首等,为西晋时期五言诗代表作品。
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挚虞卒(生年?)。
挚虞作有《文
章流别论》(系后人集中其《流别集》中对各种文体的评论而成,今佚)。
西晋后期,士大夫间形成清谈风气,崇尚黄老玄学,其后至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
公元 317年晋元帝建武元年西晋亡。
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刘琨卒(生于270年)。
刘琨作有《扶风歌》等。
魏晋时期,小说开始兴盛。
干宝的《搜神记》约成于东晋初期,与其后王嘉的《拾遗记》同为早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
公元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郭璞卒(生于276年)。
郭璞作有《游仙诗》(今存14首)等。
公元 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于会稽山阴兰亭燕集吟咏,是为“兰亭会”;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公元 364年晋哀帝兴宁二年葛洪卒(生于281年?)。
葛洪著有《抱朴子》等。
公元 402年晋安帝元兴元年后秦姚兴弘始四年自东汉以来,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开始翻译佛经。
后秦姚兴于本年迎天竺人鸠摩罗什入长安,主持佛经翻译,数年间译有《大品般若》、《法华》、《维摩诘》等经300多部。
此后译事不断,佛教广传,对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令,80余日即辞归,作《归去来辞》。
公元420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东晋亡。
南朝宋建立。
南北朝时期开始。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约作于晋末或入宋以后。
公元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卒(生于365年)。
陶渊明为田园诗传统的开创者。
其诗歌代表作品还有《饮酒》20首、《读山海经》13首等。
公元 433年南朝宋元嘉十年谢灵运卒(生于385年)。
谢灵运为最早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作有五言诗《登池上楼》、《岁暮》等。
元嘉时期,玄言诗逐渐衰退,山水诗开始兴起,后经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山水诗派。
谢惠连卒(生于407年)。
谢惠连作有《雪赋》等,此后咏物写景的小赋兴起。
元嘉时期,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诗风,后人合称为“元嘉体”。
公元444年南朝宋元嘉二十一年临川王刘义庆卒(生于403年)。
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撰成的《世说新语》,为记述人物言行的
轶事小说代表作品;刘义庆又撰有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公元 445年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范晔卒(生于398年)。
范晔撰有《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公元 466年南朝宋永明帝泰始二年鲍照卒(生年?)。
鲍照继承汉乐府传统,作有《拟行路难》18首等;又作有《芜城赋》、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谢庄卒(生于421年)。
谢庄作有咏物小赋《月赋》等。
公元 474年南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江淹的《恨赋》、《别赋》约作于此时或稍后,为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公元479年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南朝宋亡。
南朝齐建立。
东晋以来,至南朝宋、齐间,乐府民歌兴盛。
长江下游一带流行“吴声歌”(《子夜歌》等),长江中游一带流行“西曲歌”(《石城乐》等)。
公元 487年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聚文学之士,其中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号“竟陵八友”。
永明时期,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被发现,沈
约、谢脁、王融等将其用于诗律及骈体文,开创“永明体”。
永明时期,骈文逐渐发展成熟。
代表作品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和稍后丘迟作于梁天监五年(506)的《与陈伯之书》,以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刘峻的《广绝交论》等。
公元 499年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谢脁卒(生于464年)。
谢脁继谢灵运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山水诗传统,其代表作品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南朝齐亡。
南朝梁建立。
刘勰的《文心雕龙》约撰成于上年或本年,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标志着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高峰。
公元 518年南朝梁天监十七年钟嵘卒〔?〕(生 468年?)。
钟嵘著有《诗品》,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论诗歌(五言诗)的理论批评著作。
公元 526年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门客于此后数年间编成《文选》,为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公元527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北魏郦道元卒(生年?)。
郦
道元著有《水经注》,为南北朝时期北朝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531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萧纲于本年立为梁太子,与徐摛、庾肩吾等大量写作浮艳华靡的“宫体诗”。
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所作诗及徐陵、庾信所作骈文,后被称为“徐庾体”。
徐陵的《玉台新咏》约编成于梁中叶,为主要收录艳情诗的诗歌总集;所作《玉台新咏序》,为当时骈文代表作品之一。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约产生于北魏时期(后经文人加工)。
公元 539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刘勰卒〔?〕(生于466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有较大的发展,刘勰为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公元545年西魏文帝大统十一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命苏绰仿《尚书》作《大诰》,为后世以复古名义倡导散体文的先声。
公元 547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东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约写于此时前后,为南北朝时期北朝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554年西魏恭帝元年西魏攻破江陵,俘杀梁元帝萧绎。
时庾信奉使西魏,此后遂留居长安,作有《哀江南赋》并序、《拟咏
怀》诗27首等。
公元 557年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南朝梁亡。
南朝陈建立。
阴铿为南朝陈代表诗人,与齐、梁间诗人何逊并称“阴何”,所作五言诗格律渐趋严整。
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北周亡。
隋王朝建立,至开皇九年(589)灭陈,统一中国,南北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