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重量计算公式
- 格式:xls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电缆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式
在电缆工程中,需要对电缆的长度、数量、重量、截面积等参数进行计算,以便进行材料采购和施工计划的制定。
以下是电缆工程量计算规则中常用的计算式:
1. 电缆长度计算
电缆长度 = (线路长度 + 垂直距离)×2
2. 电缆截面积计算
电缆截面积 = (电流×电线电阻×电缆长度×系数)/(电压降×系数)
其中,系数取决于电缆类型和敷设方式,可以查看相关标准或者询问电缆厂家。
3. 电缆重量计算
电缆重量 = 电缆长度×单位长度重量
单位长度重量也可以根据电缆类型和规格查看相关标准或者询问电缆厂家。
4. 电缆数量计算
电缆数量 = 线路长度÷单条电缆长度
以上计算式只是电缆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一部分,具体计算方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标准要求进行调整。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和质量控制,以保证电缆的正常运行。
- 1 -。
电线电缆常用的计算公式 2010年11月29日08:37 生意社生意社11月29日讯1、导体的截面1)单根导体S = πd2/4 (mm2)2)正规绞合导体S = (πd2/4)* n * k1其中d——导体外径(mm)n——绞线根数k1——绞入系数π——圆周率,2、导体的重量W = S * ρ* L其中W——导体重量(kg)ρ——材料密度,铜,铝L——导体的长度(km)3、绝缘外径D = d + 2*t (mm)其中D——绝缘外径 (mm)d——导体外径 (mm)t——绝缘厚度 (mm)4、绝缘层截面积S1 = (D2–d2)*π/4或S1= π*(d+t)* t5、绝缘层的重量W1 = S1* ρ* L其中W1——重量(kg)ρ——材料密度,PVC为~,XLPE为L——线芯的长度(km)护套的外径、截面积、重量与绝缘层计算方法相同。
截~ = (D2 -D2k1——6、绞合外径以下介绍的是正规绞合结构的绞合外径计算方法:正规绞合一般外层的根数比内层多6根。
1+6的结构:D0 = 3 * d2+8的结构:D0 = 4 * d3+9的结构:D0 = * d4+10的结构:D0 = * d5+11的结构:D0 = * d如果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则D = D0 + 2 * n * d其中n——绞合层数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km1、导体用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G=铜比重N=条数K1=铜线绞入率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d=导体外径G=绝缘比重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D=上过程外径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t=包带厚度G=包带比重Z=重叠率(1/4Lap =5、缠绕用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N=条数G=比重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 ( D + d * 2 )) * 目数/ / Td=编织铜线径T=锭数N=每锭条数G=铜比重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PEF(发泡);;Teflon(FEP);;;棉布带;PP绳;棉纱线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电线重量计算公式及每百米电线标准重量一览;如何计算电线平方数2009-07-09 10:14电线重量=导体重量+绝缘重量导体重量=导体比重×截面积(其中铜导体比重为8.9g/cm3,铝为2.7g/cm3,截面积一般取标称截面如、、4、6.....等绝缘层重量=×(挤包前外径绝缘厚度)×绝缘厚度×绝缘料比重(其中PVC绝缘料比重为1.5g/cm3 PE绝缘料比重为0.932g/cm3 )以上公式算出的重量单位均为:千克/千米二、什么是电线平方数如何计算电缆平方数?几平方是国家标准规定的的一个标称值,几平方是用户根据电线电缆的负荷来选择电线电缆。
电线电缆的计算公式、平方、重量(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铜的重量习惯上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km?1 、导体用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5、缠绕用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atan( 2 × × ( D + d × 2 )) × 目数 /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2×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电线电缆的绝缘重量计算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电线电缆的绝缘重量主要取决于绝缘材料的种类和规格。
不同种类和规格的绝缘材料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因此其重量也会有所差异。
计算电线电缆绝缘重量的基本公式如下:
绝缘重量 = 绝缘体积× 绝缘材料密度
其中,绝缘体积可以根据电线电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进行计算。
常见的电线电缆形状有圆形和扁平形两种,其绝缘体积的计算方式略有不同。
对于圆形电线电缆,绝缘体积的计算公式为:
绝缘体积= π × (外径² - 内径²) × 长度
其中,π为圆周率,外径和内径分别为电线电缆的外径和内径,长度为电线电缆的长度。
对于扁平电线电缆,绝缘体积的计算公式为:
绝缘体积 = 宽度× 厚度× 长度
其中,宽度为电线电缆的宽度,厚度为电线电缆的厚度,长度为电线电缆的长度。
绝缘材料的密度可以通过实验或参考相关标准获得。
不同绝缘材料的密度差异较大,因此在计算绝缘重量时需要准确获取所使用绝缘材料的密度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电线电缆的绝缘重量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绝缘层的厚度要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以保证电线电缆的绝缘性能。
此外,电线电缆的绝缘重量还会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电线电缆的绝缘重量是根据绝缘体积和绝缘材料密度计算得出的。
通过合理计算绝缘重量,可以为电线电缆的设计和使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确保电线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
铜的重量习惯上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X8.89=kg/km如120 平方毫米计算:120X8.89=1066.8kg/km1、导体用量:(Kg/Km)=cT2 X 0.7854 G XN XK1 XK2 XQ /d=铜线径G=铜比重N=条数K1 =铜线绞入率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A2 - d A2) X0.7854 )G XC XK2。
=绝缘外径d=导体外径6=绝缘比重K2=芯线绞入率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S2 -。
人2 )成7854 GD1 =完成外径D=±过程外径6=绝缘比重6、编织用量:(Kg/Km)= dA2 0C7854 X T X N X G / cos 00 = atan( 2 x 3.1416 x ( D + d 贸兹)/ 25.4 / Td=编织铜线径T=锭数N=每锭条数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 W-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XQ.035+1 (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 1.4mm,3. 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X90%-0.14. 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X85%-0.15. 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X80%-0.26. 钢丝铠装:根数={ n欢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X入)重量=兀钢丝直径2X p X根数X 入7. 绝缘及护套的重量=兀 ><前外径+厚度)辱度X LX p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计算一、一般铜导线载流量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是根据所允许的线芯最高温度、冷却条件、敷设条件来确定的。
一般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5~8A/mm2,铝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3~5A/mm2。
〈关键点〉一般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5~8A/mm2,铝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3~5A/mm2。
电线电缆常⽤计算公式⼤全⼀、电线电缆材料⽤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换算的计算⽅法:截⾯积*=kg/km如120平⽅毫⽶计算:120*=km1、导体⽤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重 N=条数 K1=铜线绞⼊率 K2=芯线绞⼊率 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重 K2=芯线绞⼊率 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重4、包带⽤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重 Z=重叠率(1/4Lap =5、缠绕⽤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重 Z=绞⼊率6、编织⽤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 ( D + d * 2 )) * ⽬数 /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重⽐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PEF(发泡);;Teflon(FEP);;;棉布带;PP绳;棉纱线⼆、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于,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于)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重;L为电缆长度;λ绞⼊系数塑料和导体塑料电现电缆要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就应具有⼴泛的优异⽽稳定的使⽤性能。
ZRVV3*951*50的电缆线如何计算重量?产品概述:结构是3根95平方毫米的+1根50平方毫米的铜的重量简单计算,总截面*8.9*千米长度铜芯总截面:3*95+1*50=335平方毫米100 米重量:335*8.9*0.1=298kg电线电缆重计算:(电线电缆材料用量计算公式)电线电缆材料用量计算公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1。
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
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
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
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1.25)5。
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
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 25.4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PVC-1.45;LDPE-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2.2;Nylon-0.97;PP-0.97;PU-1.21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
【值得收藏】史上最全的电线电线常用计算公式发布时间:2018-02-20 16:50目录第一部分导电线芯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的计算2.型线的截面和重量的计算二、绞线1.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2.绞合线芯的重量计算3.绞入系数K的理论计算4、紧压圆形线芯的重量计算5、扇形线芯的结构和重量计算6、通讯电缆的结构和重量计算第二部分挤压式绝缘层及护层一、圆形挤压式1.绝缘层1)单线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2)绞线(或束线)芯边隙无填充物挤压绝缘层的重量3)复绞线(束绞线)芯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4)其他形式的绝缘层重量2.护层1)有填充物和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2)不填充和不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3)金属纺织后挤包和嵌隙护层的重量计算4)皱纹式挤压护层的重量计算二、扇形挤压式1)两芯平行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2)两芯平行有填充、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3)两芯平行不填充或不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4)套管式护层的重量计算5)三芯平行护层的重量计算6)椭圆形护层的重量计算第三部分绕包、浸涂、浸渍和编织一、绕包层重量的计算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的计算2)纤维绕包层重量的计算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二、浸涂及浸渍层的重量计算1)漆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2)玻璃丝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3)浸渍剂的重量计算4)浸渍电缆纸和电缆麻重量的计算三、编织层的重量计算1.纤维编织层的重量计算2.金属编织层的重量计算第四部分成缆填充材料和外护层1、成缆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2、外护层材料重量计算附录常用材料比重、单根重量及导电线芯绞入系数及成缆绞入系数第一部分导电线芯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1)单一材料的圆单线:截面F=0.25π*d12 (mm2)重量W1=F*r=0.25π*d12*r (kg/km)W1铜=6.982 d12 (kg/km)W1铝=2.121 d12 (kg/km)W1 钢=6.126 d12 (kg/km)F—圆单线截面积mm2 W1 --导线重量kg/kmd1—圆单线直径mm r—所用材料比重g/cm3(2)双金属线:1) 重量系数法:W2=W1*K W2锡=W1铜*K=6.982d12 *K 2) 综合比重法:W2=0.25π*d12* r2 *(r-r1)/(r2-r1)W2—镀层材料重量kg/km K --镀层的重量系数见表1d2—镀层单线的直径mm r –有镀层材料的比重g/cm3r1—内层材料的比重g/cm3 r2—镀层材料的比重g/cm3(2)组合绞线由不同材料的单线构成,不同材料的单线直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铜的重量习惯上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km1 、导体用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5、缠绕用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 ( D + d × 2 ))× 目数 /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裸铜电线重量系数
裸铜线的重量系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根据不同标准,裸铜线的重量系数也不同。
一种常用的标准中,截面积F=0.25πd^2,其中d为铜线直径,单位为mm。
而裸铜线的重量W=Fr,其中r为所用材料的比重,铜的比重一般为8.9g/cm^3。
换算成重量公式,裸铜线的重量W=0.25πd^2r,单位为g或kg。
如果需要计算特定直径的裸铜线重量,只需将d的值代入上述公式即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生产中裸铜线的重量系数可能会因为材料、工艺、温度等因素有所差异,因此具体应用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校准和修正。
电线电缆的计算公式、平方、重量电线电缆的计算公式、平方、重量铜的重量习惯上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1 、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1.25)5、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 25.4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 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大全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8.89=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8.89=1066.8kg/km1、导体用量:(Kg/Km)=d^2 * 0.7854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0.7854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0.7854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1.25)5、缠绕用量:(Kg/Km)= d^2 * 0.7854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0.7854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3.1416 * ( D + d * 2 )) * 目数 / 25.4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8.89;银-10.50;铝-2.70;锌-7.05;镍-8.90;锡-7.30;钢-7.80;铅-11.40;铝箔麦拉-1.80;纸-1.35;麦拉-1.37PVC-1.45;LDPE-0.92;HDPE-0.96;PEF(发泡)-0.65;FRPE-1.7;Teflon(FEP)2.2;Nylon-0.97;PP-0.97;PU-1.21棉布带-0.55;PP绳-0.55;棉纱线-0.48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塑料和导体塑料电现电缆要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就应具有广泛的优异而稳定的使用性能。
个人收集整理-ZQ
电线电缆重计算:(电线电缆材料用量计算公式)
电线电缆材料用量计算公式
铜地重量习惯地不用换算地计算方法:截面积*
如平方毫米计算:*1066.8kg
.导体用量:()^ * * * * * *
铜线径铜比重条数铜线绞入率芯线绞入率绝缘芯线根数
.绝缘用量:()(^ ^)* * * *
绝缘外径导体外径绝缘比重芯线绞入率绝缘芯线根数
.外被用量:()( ^ ^ ) * *
完成外径上过程外径绝缘比重
.包带用量:()^ * * * *
上过程外径包带厚度包带比重重叠率( )
.缠绕用量:()^ * * * *
铜线径条数比重绞入率
.编织用量:()^ * * * * θ
θ ( * * ( * )) * 目数
编织铜线径锭数每锭条数铜比重
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发泡);;();;;
棉布带;绳;棉纱线
1 / 1。
一、电线电缆材料用量铜的重量习惯的不用换算的计算方法:截面积*=kg/km如120平方毫米计算:120*=1、导体用量:(Kg/Km)=d^2 * * G * N * K1 * K2 * C /d=铜线径 G=铜比重 N=条数 K1=铜线绞入率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2、绝缘用量:(Kg/Km)=(D^2 - d^2)* * G * C * K2D=绝缘外径 d=导体外径 G=绝缘比重 K2=芯线绞入率 C=绝缘芯线根数3、外被用量:(Kg/Km)= ( D1^2 - D^2 ) * * GD1=完成外径 D=上过程外径 G=绝缘比重4、包带用量:(Kg/Km)= D^2 * * t * G * ZD=上过程外径 t=包带厚度 G=包带比重 Z=重叠率(1/4Lap = )5、缠绕用量:(Kg/Km)= d^2 * * G * N * Zd=铜线径 N=条数 G=比重 Z=绞入率6、编织用量:(Kg/Km)= d^2 * * T * N * G / cosθθ = atan( 2 * * ( D + d * 2 )) * 目数 / 25.4 / Td=编织铜线径 T=锭数 N=每锭条数 G=铜比重比重:铜-;银;铝;锌;镍;锡;钢;铅;铝箔麦拉;纸;麦拉;;;PEF(发泡);FRPE-1.7;Teflon(FEP)2.2;;;棉布带;PP绳;棉纱线二、导体之外材料计算公式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6.钢丝铠装:根数={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
有关电缆线径、截面积、重量估算公式一、估算铜、铁、铝线的重量(kg/km)重量=截面积×比重 S=截面积(mm2)1. 铜线 W=9S W=重量(kg)2. 铝线 W=3S d=线径(mm)3. 铁丝 W=8S实际铜的比重8.9g/cm3、铝的比重2.7g/cm3、铁的比重7.8g/cm3二、按线径估算重量(kg/km)1. 铜线 W=6.98d2≈7d22. 铝线 W=2.12d2≈2d23. 铁丝 W=6.12d2≈6d2三、估算线径和截面积S=0.785d2怎样选取导体截面首先计算负荷距(架空线)负荷距=功率×长度=PL P=功率(kw) L=长度(km)例:xx车间与配电房变压器相距200m,动力负荷200kw,问需要铜芯线多大平方?如改成铝芯线,需要多大平方?先计算负荷距=200×0.2=40kw/km因为根据“铜线:每千瓦公里用2.5mm2,铝线:每千瓦公里用4mm2”铜线 40×2.5=100mm2 实际选用120mm2。
铝线 40×4=160mm2 实际选用185mm2。
铝线计算截面公式实际选用185mm2Δu是电压损失百分数(允许电压损失是额定电压的4%)一般是5%。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接地电阻值测量似乎是很简单的工作,其实不然。
通过学习《电世界》1996年增刊《实用接地技术》专辑,使我对不少测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提高。
1.某单位对一联合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值进行测量,但测量结果达几百欧。
根据土层的状况及施工时的监察,这个测量结果肯定是错误的,估计接地电阻测试仪有问题。
于是购买一台新的接地电阻测试仪,再测量,结果亦大得不可信。
我们赶到现场,协助解决接的电阻值测量时,首先根据《实用接地技术》专辑介绍的方法(《接地的测量与检验》一文),对两台测试仪的机械零位、电气零位和灵敏度进行检查,发现两台测试仪的灵敏度全部不合格,因此不能使用。
240电缆一米多重计算公式
确定电缆的重量是安全和有效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工程师或设计师,
在选择和安装电缆时,必须了解电缆的重量及其对支持结构的要求。
对于240电缆的一米长度的重量,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公式确定:
首先,需要了解240电缆的每米长度的电线截面积(A)。
这可以在电缆规格表
或制造商的技术资料中找到。
假设电线截面积为A平方毫米。
接下来,将电线截面积转换为平方米,即A乘以0.000001。
这是为了确保计算结果与标准的国际单位系统(SI单位)相一致。
然后,需要知道铜的密度(d)。
通常,电缆使用的导体材料是铜,其密度约为
8,960千克/立方米。
最后,使用以下公式计算240电缆每米长度的重量(W):
W = A * 0.000001 * d
以千克为单位,计算的结果即为240电缆一米长度的重量。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公式假设了电缆的截面为圆形。
如果电缆的截面形状
不是圆形,则需要相应地调整计算公式以考虑准确的截面积。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为了确保电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如电缆的最大负载能力、温度变化对电缆的影响以及所需的电缆保护措施等。
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建议咨询专业工程师或电缆制造商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电线重量计算公式 及 每百米电线标准重量
1电线重量计算公式 及 每百米电线标准重量:
电线重量=导体重量+绝缘重量
导体重量=导体比重*截面积(铜比重8.9g/cm3,铝2.7g/cm3)
绝缘层重量=3.14*(挤包前外径 绝缘厚度)*绝缘厚度*绝缘料比重
(PVC绝缘料比重为1.5g/cm3, PE绝缘料比重为0.932g/cm3)
以上公式算出的重量为:千克/千米。
铜线=9*截面积
铝线=3*截面积
铁线=8*截面积
2按线径估算重量(kg/km)
铜线=6.98d2≈7d2
铝线=2.12d2≈2d2
铁线=6.12d2≈6d2
3估算线径和截面积
S=0.785d2
4怎么样选取导体截面
首先计算 负荷距=功率*长度
然后 根据铜线每千瓦公里用2.5mm2,铝线每千瓦公里用4.0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