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力理论第九章
- 格式:ppt
- 大小:630.05 KB
- 文档页数:31
第九章领导的一般理论习题(一)判断题1.领导是为了维持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预期的计划,使事物能够高效地运转,而管理则能带来变革,通常是剧烈的、积极的变革()。
2.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职位权力、参照权力和专家权力。
( )3.领导者特质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基于领导者个人特质,并且这些特质只存在于少数英雄人物身上。
( )4.勒温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民主型领导方式一般要比独裁型领导方式来得更有效。
( )5.如果高层管理团队是高度分散的,只是单个管理者的集合,而非一个团队,那么其整体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就不大。
( )6.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领导角色理论中,他认为企业家的角色是10种角色中最显著一种角色,也是管理者权力最明显的表现。
()7.为了测量领导者属于哪一种风格,费德勒设计了最难共事者LPC问卷,并认为在LPC问卷上打分较高(64分及以上)的人,是属于关系取向型领导风格。
( )8.路径—目标理论以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为基础。
( )(二)填空题1.勒温总结了领导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2.布莱克和莫顿在提出管理方格理论时,列举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3.按照权变理论,领导者的风格分为两类:和__ .4.费德勒的权变模型指出组织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的相互作用:和。
5.费德勒从三个维度对情境是否有利进行分析:,,和。
6.密歇根州立大学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其目的是区分和的管理者。
7.费德勒模型中的任务结构指。
8.管理方格图中的纵轴表示领导者对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领导者对的关心程度。
(三)选择题1.提出权变理论的是。
A.吉沙利B.费德勒C.布莱克D.施米特2.管理方格图中,型对应的是领导方式。
A.任务型B.乡村俱乐部型C.中间型D.团队型管理3.王先生是果公司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一年前被调到公司企划部任经理,考虑到自己的资历、经验等,他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试分析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王先生的领导风格最有助于产生较好的管理效果。
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模型是一个在企业竞争力“资源观”的观照下对企业内部的静态属性与其外部的动态属性作系统分析的工具,借助它可对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得出全面的认识。
目录简介基本要素目的方法应用简介基本要素目的方法应用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并保持最大收益的能力,获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其生存能力也必然越强。
企业如何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合理运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建立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并形成竞争优势,显得尤为必要。
竞争分析即是使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环境机会,实现对自我认识的手段。
研究企业竞争的方法颇多,如PEST分析(总体环境分析)。
BCG矩阵和价值链分析,基准分析、竞争者档案研究等等,但其中最为经典的方法,当推SWOT分析法与“五力分析”方法。
SWOT分析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故而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五力分析”方法是美国著名战略专家波特教授提出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任何产业都有五种竞争力量控制着产业的竞争规则,它们从整体上决定着产业的盈利性。
这五种力量分别是产业新进入的威胁。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
替代品的威胁及现有企业的竞争。
由于任何一个产业中普遍存在着上述五种竞争力量,企业为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管理者必须对本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对手的劣势进行分析,然后选择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竞争战略。
波特为此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分别为总成本领先战略。
别具一格战略和专一性战略。
SWOT分析法与“五力分析”方法各有所长。
前者能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研究一个企业或组织的现实情况,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上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后者则有助于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可帮助其选择对已有利的竞争战略。
论《公司的力量》—谁执权杖从老亨利的传统家长式管理风格到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对每一个渴望长大、向往永生的公司来说都是必须跨越的制度门槛。
19世纪初,将公司与自己视为一体的亨利·福特用流水线和T型车开创了美国的汽车时代。
实行一长制的老亨利·福特, 把自己看作是不断扩张的家庭业务的首领,事必躬亲,处处维护自己的地位,控制着大量的决策而不愿放权。
一长制,权力集中,责任明确,但是个人智慧才能、经验知识有限,有可能导致个人专制,滥用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福特汽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二战爆发前,福特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有68%下降到20%。
战争结束时,公司每月亏损达900万美元,到了破产边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事实验证了一长制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变革。
1945年9月,小亨利·福特正式接班,第二年春天,他聘请了一位副总裁欧内斯特·布里奇全面负责经营,欧内斯特又迅速挖来了15位经理人,仅仅一年后福特公司便戏剧性地扭亏为盈。
福特公司的扭转,展示了职业经理的兴起。
工业革命后,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组织所有者原有经验已经不足以维持他们对组织的有效管理,不少人因不懂领导与管理的法则而难以维持企业组织的快速发展,更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致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在公司逐级建立起责任制,通过正式管理机构管理和领导企业。
由于公司老板是公司的主要投资人,所以他们仍是公司的所有人,但新的管理体制将他排除在企业经营管理之外,只拿红利。
公司在拿薪水、具备相关知识、懂技术的经理管理之下,运转良好。
这种改革的实质在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体制称为“经理制”。
而在福特发布T型车的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刚刚组建,并且在运营12年后差一点破产。
但到1945年,此时的通用公司已经领跑汽车行业20年人们将通用汽车的成功归于一套独特的管理方式,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努力效仿。
《管理学》第九章重难点笔记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力资源计划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编制和实施人力资源计划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使组织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相匹配,确保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主要包括:(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1)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见图9-1)人力资源计划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前三个步骤分别是:在组织战略规划框架之下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员工、选用员工。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要发掘有能力的人才并加以选用。
后三个步骤分别是:职前引导、培训、职业生涯发展。
这三项活动是为了确保组织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使员工技能得以更新,符合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
上述程序均会受到来自于政府政策和法律的约束。
(2)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是程序中的第一步,这一步亦可以细分为三个具体的步骤:①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②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③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以确保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的匹配。
3.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1)既要能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通过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要确保组织获得必要的人力资源,保证组织中管理人员数量的补充和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高。
(2)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又要能为员工的长期发展提供机会。
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既要注意现有人力资源条件的充分运用,又要在使用中为他们提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机会。
二、员工的招聘与解聘1.员工招聘的标准(1)员工招聘是指组织及时寻找、吸引并鼓励符合要求的人到本组织中任职和工作的过程。
组织需要招聘员工可能基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新设立一个组织;②组织扩张;③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④员工因故离职而出现的职位空缺等。
9-1.塔式起重机的水平悬臂以匀角速度ω=0.1rad/s 绕铅垂轴OO 1转动,同时跑车A 带着重物B 沿悬臂按x=20-0.5t 的规律运动,单位为米、秒,且悬挂钢索AB 始终保持铅垂。
求当t=10s 时重物B 的绝对速度。
解:动 点:A ;动 系:起重机运动分析:牵连运动:定轴转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绝对运动:曲线运动;ee r ωx v sm 50dtdx v =-==/.当t=10s 时sm 58151)50(v v v s m 5110)105020(v 222r 2e a e /.../...=+-=+==⨯⨯-=9-2.图示曲柄滑道机构中,曲柄长OA=r ,它以匀角速度ω绕O 轴转动。
装在水平上的滑槽DE 与水平线成60o 角。
求当曲柄与水平线的交角分别为ϕ=0、30o 、60o 时,杆BC 的速度。
解:动 点:A ;动 系:ABC 运动分析:牵连运动:平动; 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绝对运动:圆周运动;OBC v rv a由正弦定理得:()()()12030φv v φ90v 30φv 120v ae rea sin sin sin sin sin -=-=-=当ϕ=0o 时, ωr 33v e -=当ϕ=30o 时, 0v e = 当ϕ=60o 时, ωr 33v e =9-3.图示曲柄滑道机构中,杆BC 为水平,而杆DE 保持铅垂。
曲柄长OA=10cm ,以匀角速度ω=20rad/s 绕O 轴转动,通过滑块A 使杆BC 作往复运动。
求当曲柄与水平线的交角分别为ϕ=0、30o 、90o 时,杆BC 的速度。
解:动 点:A ;动 系:BDC 运动分析:牵连运动:平动;相对运动:直线运动; 绝对运动:圆周运动;φv v s cm 200ωr v a e a sin /===当ϕ=0o 时, 0v e =;当ϕ=30o 时, s cm 100v e /=; 当ϕ=90o 时, s cm 200v e /=9-4.矿砂从传送带A 落到另一传送带B 的绝对速度为v 1=4m/s ,其方向与铅垂线成30o 角。
第九章强夯法(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第一节概述一强夯法的沿革与发展夯实法加固地基是一种古老的施工方法,远在6000年以前的原始公社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即发现其原始建筑的柱基垫土经过夯实。
进入文明社会几千年以来,中国就一直用夯实法,用夯(木夯、抬夯)、硪(石硪、铁硪,wo砸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
通常是一块圆形石头,周围系着几根绳子。
如:硪筑(用石硪夯筑))加固地基,并用其修建土工建筑物,如堤、坝、台、墙(小至建筑墙壁、大至城墙),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即为东西宽1300m,南北长500m,面积60万平方米的大夯土台基,最初的万里长城及以后的长城心墙也多用土夯实筑成。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处理湿陷性黄土的需要和机具的发展,前苏联发展了重锤夯实法,并在50年代介绍到我国。
这种方法适用于加固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类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地基。
对于含水量过高的土夯实效果差,形成“橡皮土”,不宜使用。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或动力压实法(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60年代末由法国Menard(麦那)技术公司首先创用的。
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40t)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的受力性能。
此法应用初期,仅用于加固砂土、碎石土地基。
强夯法的第一工程用于处理滨海填土地基。
该场地表层为新近填筑的厚度约为9m的碎石填土,其下是12m厚的疏松砂质粉土,场地上要建20栋8层住宅楼,由于碎石是新近堆积的,如采用桩基,负摩擦阻力很大,将占单桩承载力的60%~70%,不经济。
采用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堆载历时3m,仅夯击—遍,整个月,堆载高度为5m,只沉降200mm。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与受力分析(1)一.是非题1、加减平衡力系公理不但适用于刚体,还适用于变形体。
()2、作用于刚体上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该刚体必处于平衡状态。
()3、刚体是真实物体的一种抽象化的力学模型,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 )4、凡是受两个力作用的刚体都是二力构件。
()5、力是滑移矢量,力沿其作用线滑移不会改变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二.选择题1、在下述公理、法则、原理中,只适于刚体的有()①二力平衡公理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③加减平衡力系公理④力的可传性原理⑤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三.画出下列图中指定物体受力图。
未画重力的物体不计自重,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整体受力图可在原图上画。
)a(球A )b(杆ABd(杆AB、CD、整体)c(杆AB、CD、整体)- 1 -)e(杆AC、CB、整体)f(杆AC、CD、整体四.画出下列图中指定物体受力图。
未画重力的物体不计自重,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多杆件的整体受力图可在原图上画。
)a(球A、球B、整体)b(杆BC、杆AC、整体- 2 -- 3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与受力分析(2)一.画出下列图中指定物体受力图。
未画重力的物体不计自重,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整体受力图可在原图上画。
WADB CE Original FigureAD B CEWWFAxF AyF BFBD of the entire frame)a (杆AB 、BC 、整体)b (杆AB 、BC 、轮E 、整体)c (杆AB 、CD 、整体)d (杆BC 带铰、杆AC 、整体)e(杆CE、AH、整体)f(杆AD、杆DB、整体)g(杆AB带轮及较A、整体)h(杆AB、AC、AD、整体- 4 -- 5 -第二章 平面汇交和力偶系一.是非题1、因为构成力偶的两个力满足F = — F ',所以力偶的合力等于零。
( )2、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时,若选用不同的直角坐标系,则所求得的合力不同。
《企业行为理论》第九章结语本书首次出版以来,企业的经济理论以及组织的决策行为研究一直在蓬勃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试图将前面的章节组合成与第一版前后相继的一个发展框架。
在本章中,在第一部分,我们将描述构成本书的主要观点,企业行为研究中的关键主题。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讨论自1963年以来企业经济分析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与理解现实企业组织的实际行为相关的发展。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讨论关于组织中决策行为的研究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与企业相关的发展。
9.1 企业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本书的一些部分围绕着下面3个概念展开,这3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
第一个概念是有限理性,即在现实中,理性的行为人受到信息和计算能力的限制。
由于这种限制性,即使行为人对最优进行明确的计算并且及时得到计算结果,也是成本高昂或是不可能的。
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组织将确定、选择、实施最优的备选方案。
在行为理论中,组织将以多种方式对决策问题进行简化。
它们设定目标并且寻找那些满足目标的备选方案,而并不试图找到想象中的最优的解决办法。
组织通过监督目标的实现情况来分配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关注目标,而不是同时关注所有的目标。
组织的运营程序也遵循拇指规则和标准运营程序。
第二个概念是不完全环境匹配,即行为人运用的规则、形式以及惯例,并不唯一地取决于它们所处环境的要求。
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研究者假定竞争将产生具有绝对生存优势的规则和规则形式的普及。
因此,组织之间遵循的规则以及规则具体形式的差异起源于它们所处环境的差异,由于某一特定的组织形式(例如,层级制,劳动分工)具有普遍的优势,研究者才假设它们取得了优势地位。
与此相反,行为理论强调历史的无效率性,强调环境与组织遵循的规则之间的匹配可能缓慢地演化着或者它们之间具有不确定性,上述情况导致了行为理论强调对组织适应过程加以详细说明的重要性。
第三个概念是未解决的冲突,即假设经济组织中包括多个行为人,这些行为人之间具有雇佣契约未完全解决的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