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8
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原理图如右图所示: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形成光电流。
改变外加电压V AK,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得伏安特性曲线。
1)对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I-V AK关系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见,对于一定频率,有一电压V0,当V AK≤V0时,电流为0,这个电压V0叫做截止电压。
2)当V AK≥V0后,电流I迅速增大,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I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来说,其截止频率的数值不同,如右图:4)对于截止频率V0与频率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V0与成正比关系。
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某极限值时,不论发光强度如何大、照射时间如何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流效应是瞬时效应。
即使光电流的发光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在开始照射后立即就要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之多为10-9s的数量级。
实验内容及测量:1将4mm的光阑及365nm的滤光片祖昂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打开汞灯遮光盖。
从低到高调节电压(绝对值减小),观察电流值的变化,寻找电流为零时对应的V AK值,以其绝对值作为该波长对应的值,测量数据如下:波长/nm365404.7435.8546.1577频率/8.2147.408 6.897 5.49 5.196截止电压/V 1.679 1.335 1.1070.5570.434频率和截止电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直线的方程是:y=0.4098x-1.6988所以:h/e=0.4098×,当y=0,即时,,即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
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如果频率低于上值时,不管光强多大也不能产生光电流;频率高于上值,就可以产生光电流。
根据线性回归理论:可得:k=0.40975,与EXCEL给出的直线斜率相同。
我们知道普朗克常量,所以,相对误差:2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1)用435.8nm的滤色片和4mm的光阑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435.8nm4mm光阑I-V AK的关系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 0.040 1.90.858 4.2 2.3009.3 6.60019.512.00027.322.00035.8 0.089 2.10.935 4.4 2.50010 6.80019.912.50027.722.70036.2 0.151 2.3 1.096 4.9 2.70010.67.20020.513.00028.324.10037 0.211 2.4 1.208 5.3 2.90011.17.80021.514.20029.425.70037.9 0.340 2.7 1.325 5.6 3.200128.7002315.00030.126.80038.30.395 2.9 1.468 6.1 3.80013.99.10023.616.10031.127.50038.7 0.470 3.1 1.637 6.7 4.20014.89.80024.616.60031.629.50039.5 0.561 3.3 1.7797.2 4.90016.410.20025.117.50032.330.90040.1 0.656 3.6 1.9307.8 5.40017.410.70025.818.600330.725 3.8 2.0008.3 6.10018.711.10026.319.60033.72)用546.1nm的滤光片和4mm的光阑数据如下表所示:546.1nm4mm光阑I-V AK的关系V AK I V AK I V AK I V AK I0.3 1.3 5.99.113.213.023.815.91.02.6 6.89.814.113.325.316.11.4 3.47.610.415.113.726.416.51.8 4.18.210.816.114.027.216.62.2 4.98.811.117.114.228.016.72.8 5.79.811.617.814.428.916.73.2 6.310.011.918.914.729.716.83.97.111.412.319.714.930.716.94.37.612.112.620.115.031.217.04.98.212.712.920.915.2作两种情况下,光电管得伏安特性曲线:Z实验4.3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量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发现电火花间隙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产生更强的电火花。
光与电——光电效应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电效应的定义、产生条件和实验现象。
2. 让学生掌握光电效应方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电效应的定义2. 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3. 光电效应实验现象4. 光电效应方程5. 光电效应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光电效应方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光电效应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光电效应的基本概念、产生条件和实验现象。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光电效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电效应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光电效应的发现史,引发学生对光电效应的兴趣。
2. 讲解光电效应的基本概念:光电效应的定义、产生条件和实验现象。
3. 推导光电效应方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光电效应方程。
4. 讲解光电效应的应用:介绍光电效应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和方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光电效应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光电效应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电效应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和规律。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光电效应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提交光电效应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光电效应方程应用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之间的联系。
一、 引言当光束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电效应”。
对于光电效应的研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促进了光的量子理论的建立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现在观点效应以及基于其理论所制成的各种光学器件已经广泛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科研、国防军事等领域。
所以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光电效应测试仪对爱因斯坦的方程进行验证,并且测出普朗克常量,了解并用实验证实光电效应的各种实验规律,加深对光的粒子性的认识。
二、 实验原理1. 光电效应就是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背光激发出来形成电流的现象;量子性则是源于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连续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每一份能量称之为一个能量子,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即E=h*f (f表示光子的频率)。
2.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图如右图所示,用光强度为P 的单色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阴极释放出的电子在电源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加速向A 移动,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光电效应有以下实验规律;1) 在光强P 一定时,随着U 的增大,光电流逐渐增大到饱和,饱和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
2) 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是,光电流变小,在理想状态下,光电流减小到零时说明电子无法打到A,此时eUo=1/2mv^2。
3) 改变入射光频率f 时,截止电压Uo 也随之改变,Uo 与f 成线性关系,并且存在一个截止频率fo,只有当f>fo 时,光电效应才可能发生,对应波长称之为截止波长(红限),截止频率还与fo 有关。
4)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hf=1/2m(Vm)^2+W,其中W 为电子脱离金属所需要的功,即逸出功,与2)中方程联立得:Uo=hf/e – W/e 。
光电效应原理图3.光阑:光具组件中光学元件的边缘、框架或特别设置的带孔屏障称为光阑,光学系统中能够限制成像大小或成像空间范围的元件。
简单地说光阑就是控制光束通过多少的设备。
主要用于调节通过的光束的强弱和照明范围。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当光束照射到某些金属外表上时, 会有电子从金属外表即刻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促进了光的量子理论的建立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
现在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各种光电器件(如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夜视仪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科研和国防等领域。
[实验目的]1.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2.验证爱因斯坦方程,测定普朗克常数;3.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 实验原理]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外表上时, 可以使电子从金属外表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所产生的电子, 称为光电子。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有hν=1/2 mv m2+ W (1)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W为电子摆脱金属外表其中ν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m和vm的约束所需要的逸出功。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能量hν,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时,便获得这个光子的全部能量。
如果光子的能量hν大于电子摆脱金属外表的约束所需要的逸出功W,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1/2mv是光电子逸出外表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光m子能量 hν小于W时,电子不能逸出金属外表,因而没有光电效应产生。
能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ν,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或极限)频率。
由方程(1)可得=W/h (2)v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ν利用光电管可以进行研究光电效应规律、测量普朗克常数的实验,实验原理可参考图1。
图中K为光电管的阴极,A为阳极,微安表用于测量微小的光电流, 电压表用于测量光电管两极间的电压,E为电源,R提供的分压可以改变光电管两极间的电势差。
单色光照射到光电管的阴极K上产生光电效应时,逸出的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由阴极向阳极运动,并且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
当阳极A电势为正,阴极K电势为负时,光电子被加速。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电效应的现象,探究光电效应的产生原因和机理,验证经典物理及量子物理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同时,通过实验手段,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子入射到金属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发生电流现象。
其中,光子是电磁波的微粒子化现象,具有能量和动量,而激发出自由电子的能力与入射光子的能量有关。
根据光电效应的机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式:Kmax=hv-φ其中,Kmax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h为普朗克常量,v为入射光的频率,φ为金属的逸出功。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实验步骤:1.搭建光电效应实验仪器2.调节透镜、连续可调滤色片和光电倍增管位置,使入射光能通过透镜,经过连续可调滤色片调节光强和颜色,照在光电倍增管的光阑上;3.调节负电压源,调整阴极电位和光电倍增管的一级电压,使阴极处处于负电荷状态,光电倍增管处于正电荷状态;4.调节连续可调滤色片,找到满足当前阴极电流和电压的最小光强,记录下来;5.逐步增加入射光的频率,记录光电流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以下数据:阴极电压为2.5V时,光强为7.0*10^-5W/cm^2时,光电流为0.38nA;光强为1.0*10^-4W/cm^2时,光电流为0.48nA;光强为1.5*10^-4W/cm^2时,光电流为0.53nA。
通过测量数据,我们得到的斜率为 4.5*10^-6A/V,截距为0.302nA。
利用公式,我们可以算出入射光的波长λ:Kmax=hv-φ,得到v=h/λ,代入得到λ=4.11*10^-7m。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有关。
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加,光电流也随之增加,但是入射光的强度对光电流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
这符合光电效应的机理,也验证了经典物理及量子物理的解释。
光电效应实验总结和结论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生电子的发射现象。
这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和光电技术领域。
本文通过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总结和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光源、金属阴极、电流计和电压源等。
首先,我们将金属阴极与电路连接,让电流计能够检测到阴极上的电流变化。
然后,我们调节光源的光强和电压源的电压,观察阴极上的电流变化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重要现象和结论:1. 光电流与光强正相关:随着光强的增加,阴极上的光电流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光强越大,光子的能量越高,对金属阴极上的电子产生的动能也越大,从而使光电流增加。
2. 光电流与光频率正相关:光电流随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光子的能量与光频率成正比,因此高频率的光子能够给金属阴极上的电子带来更大的动能,从而使光电流增加。
3. 光电流与阴极材料有关:不同的金属材料对光电效应的响应不同。
例如,钠金属对紫外光有很高的响应度,而铜对紫外光的响应度则较低。
这是因为不同金属的功函数不同,功函数越小,对光的敏感度越高,光电流越大。
4. 光电流与电压关系:在一定的光强和光频率条件下,阴极上的光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而逐渐饱和。
这是因为当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电场强度足够大,能够将光电子从金属阴极上加速到足够远的地方,使其不再返回阴极,从而使光电流饱和。
光电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光强、光频率、阴极材料和电压等因素对光电效应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我们可以控制和优化光电器件的性能。
此外,这些实验结果也验证了光电效应理论的正确性,为光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光电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太阳能电池、光电倍增管和光电导等器件都基于光电效应原理。
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电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图2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实验四 光 电 效 应在物理学史上,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对光的本性------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给量子论以直观,明确的论证.光电效应有助于学习和理解量子理论。
【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量子性,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 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数h 。
3、 学习作图法处理数据。
【实验仪器】1、 光源用高压汞灯做光源,配以专用镇流器,光谱范围为320.3nm~872.0nm 可用谱线为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 共五条强线谱线。
2、 滤光片滤光片的主要指标时半宽度和透过率。
透过某种谱线的滤光片不允许其附近的谱线透过(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一组高性能的滤光片,保证了在测量某一谱显时无其他谱线干扰,避免了谱线相互干扰带来的测量误差)。
高压汞灯发出的可见光中,强度较大的谱线有5条,仪器配以相应的5种滤光片。
3、光电管暗盒采用测h 专用光电管,由于采用了特殊结构,使光不能直接照射到阳极,由阴极发射照到阳极的光也很少,加上采用新型的阴、阳极材料及制造工艺,使得阳极反向电流大大降低,暗电流也很低(≤2×10-12A )。
4、微电流测量仪在微电流测量中采用了高精度集成电路构成电流放大器,对测量回路而言,放大器近似于理想电流表,对测量回路无影响,使测量仪具有高灵敏度(电流测量范围10-18~10-13A )搞稳定性(零漂小于满刻度的0.2%),从而使测量精度、准确度大大提高。
测量结果由三位半LED 显示。
5、 光电管工作电源普朗克常数测量仪提供了两组光电管工作电源(-2~+2V,-2~+30V ),连续可调,精度为0.1%,最小分辨率为0.01伏,电压值由三位半LED 数显。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S 为真空光电管,K 为阴极,A 为阳极,当无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阴极与阳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 中无电流通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将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光电效应【实验目的】(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
(2)测量普朗克常量h。
【实验仪器】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其组成为:微电流放大器,光电管工作电源,光电管,滤色片,汞灯。
如下图所示。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A迁移构成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如下:(1)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I-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频率,有一电压U0,当≦时,电流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压U0,被称为截止电压。
(2)当≧后,I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I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 成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如图3所示。
(4)截止电压U0与频率的关系如图4所示,与成正比。
当入射光频率低于某极限值(随不同金属而异)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生。
(5)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
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在开始照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至多为秒的数量级。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想象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的光子具有能量E = h,h为普朗克常数。
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次被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
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余下的就变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1)式中,A为金属的逸出功,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动能。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所以即使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电子落入阳极形成光电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截止电压,光电流才为零,此时有关系:(2)阳极电位高于截止电压后,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阳极对阴极发射的电子的收集作用越强,光电流随之上升;当阳极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已把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几乎全收集到阳极,再增加时I不再变化,光电流出现饱和,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P成正比。
××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成绩教师签名【实验题目】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数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量子性与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2.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3.测定光电管的截止电压与伏安特性曲线4.测定普朗克常数【仪器用具】普朗克常数实验仪(有手动和自动两种。
仪器由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智能实验仪构成。
)【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电子从金属表面即刻逸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1)仅当V >V 0(截止频率)时才发生光电效应,截止频率与材料有关,但与入射光强无关。
(2)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几乎立即就有光电子逸出。
(3)同一频率,饱和光电流强度Im 正比于入射光强P(4)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
(5)作截止电压U0与频率V的关系图如图所示U0与V成正比关系。
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频率为V的光以hv为能量单位的形势一分一分的向外辐射。
光电效应是具有能量hv的一个光子作用于金属中的一个自由电子,并把它的全部能量都交给这个电子而造成的。
如果电子脱离金属表面耗费的能量为Ws的话,则由光电效出射电子的动能为k sE h Wν=-sWhm-=νυ221式中h为普克朗常数,V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时的初速度,Ws为受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或功函数)。
5.普朗克常数测量原理sk WEh+=ν(1)交点法(零电流法)测截止电压(电子的动能) k0EeU=当阳极A与阴极K间加反向电压UAK时,光电子作减速运动。
若电压为U0时,电子刚好能达到阳极(2)截止频率测逸出功0KeU E=0()SoWh hUe e eννν=-=-K sh E Wν=+νhWS=斜率h/eV0斜率U02)测某条谱线在同一光阑,不同距离下的I ~UAK 和某条谱线在不同光阑,同一距离下的I ~UAK 与1)的方法类似,只是将改变滤光片改为改变距离或光阑,为避免数据溢出,需将“电流量程”适当调整。
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实验⼀定频率的光照射在⾦属表⾯时, 会有电⼦从⾦属表⾯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以后⼜经过许多⼈的研究,总结出⼀系列实验规律。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全部规律。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
⽤强度为P 的单⾊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 时,阴极释放出的光电⼦在电场的加速作⽤下向阳极板A 迁移,在回路中形成光电流。
图1 实验原理图图2 光电管同⼀频率不同光强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得到的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如下:1、光强P ⼀定时,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AK U ,测量出光电流I 的⼤⼩,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随AK U 的增⼤,I 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的⼤⼩与⼊射光的强度P 成正⽐。
2、当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光电流将逐步减⼩。
当光电流减⼩到零时,所对应的反向电压值,被称为截⽌电压U 0(图2)。
这表明此时具有最⼤动能的光电⼦刚好被反向电场所阻挡,于是有02021eU mV (式中m 、V 0、e 分别为电⼦的质量、速度和电荷量)。
(1)不同频率的光,其截⽌电压的值不同(图3)。
3、改变⼊射光频率时,截⽌电压U 0随之改变,与成线性关系(图4)。
实验表明,当⼊射光频率低于(随不同⾦属⽽异,称为截⽌频率)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流产⽣。
图3光电管不同频率的伏安特性曲线图4截⽌电压U 0与频率的关系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
即使⼊射光的强度⾮常微弱,只要频率⼤于,在开始照射后⽴即有光电⼦产⽣,延迟时间最多不超过910-秒。
经典电磁理论认为,电⼦从波阵⾯上获得能量,能量的⼤⼩应与光的强度有关。
因此对于任何频率,只要有⾜够的光强度和⾜够的照射时间,就会发⽣光电效应,⽽上述实验事实与此直接⽭盾。
显然经典电磁理论⽆法解释在光电效应中所显⽰出的光的量⼦性质。
图2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实验四 光 电 效 应在物理学史上,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对光的本性------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给量子论以直观,明确的论证.光电效应有助于学习和理解量子理论。
【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量子性,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 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数h 。
3、 学习作图法处理数据。
【实验仪器】1、 光源用高压汞灯做光源,配以专用镇流器,光谱范围为320.3nm~872.0nm 可用谱线为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 共五条强线谱线。
2、 滤光片滤光片的主要指标时半宽度和透过率。
透过某种谱线的滤光片不允许其附近的谱线透过(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一组高性能的滤光片,保证了在测量某一谱显时无其他谱线干扰,避免了谱线相互干扰带来的测量误差)。
高压汞灯发出的可见光中,强度较大的谱线有5条,仪器配以相应的5种滤光片。
3、光电管暗盒采用测h 专用光电管,由于采用了特殊结构,使光不能直接照射到阳极,由阴极发射照到阳极的光也很少,加上采用新型的阴、阳极材料及制造工艺,使得阳极反向电流大大降低,暗电流也很低(≤2×10-12A )。
4、微电流测量仪在微电流测量中采用了高精度集成电路构成电流放大器,对测量回路而言,放大器近似于理想电流表,对测量回路无影响,使测量仪具有高灵敏度(电流测量范围10-18~10-13A )搞稳定性(零漂小于满刻度的0.2%),从而使测量精度、准确度大大提高。
测量结果由三位半LED 显示。
5、 光电管工作电源普朗克常数测量仪提供了两组光电管工作电源(-2~+2V,-2~+30V ),连续可调,精度为0.1%,最小分辨率为0.01伏,电压值由三位半LED 数显。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S 为真空光电管,K 为阴极,A 为阳极,当无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阴极与阳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 中无电流通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将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物实验光电效应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姓名学号专业班实验班组号教师成绩批阅教师签名批阅⽇期⼀、实验⽬的:1.了解光电效应基本规律2.学习利⽤光电管进⾏光电效应研究3.学习⽤电脑处理实验数据并且测量普朗克常数⼆、实验原理: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所⽰。
其中S为真空光电管,K为阴极,A为阳极。
当⽆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阳极与阴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中⽆电流流过,当⽤波长⽐较短的单⾊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
图⼀为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从图⼆可以看出:①:光电流与⼊射光强的关系②:光电⼦初动能与⼊射频率之间的关系③:光电效应有光电阈存在确定遏⽌电压有两种⽅法,分别为:①:交点法②:拐点法三、实验仪器:光电管,光源(汞灯),滤波⽚组(577.0nm,546.1nm,435.8nm,404.7nm,365nm滤波⽚,50%、25%,10%的透光⽚)。
光电效应测试仪包括:直流电源、检流计(或微电流计)、直六、实验数据处理:1. 完整伏安特性曲线2.Origin拟合作图3.⽤365nm光计算普朗克常数和对应误差波长/nm 频率/Hz 频率(*10^14Hz)截⽌电压(V)斜率h E577 5.19584E+14 5.196 0.20 0.4579 7.33556E-34 11% 546.1 5.48984E+14 5.490 0.34 435.8 6.8793E+14 6.879 0.92404.7 7.40796E+14 7.408 1.20365 8.2137E+14 8.214 1.604.⼊射光强和饱和光电流⽰意图七:思考题:1. 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关键是什么?怎样根据光电管的特性曲线选择合适的测定遏⽌电压的⽅法。
答:⽤光电效应⽅法测量普朗克常量的关键在于获得单⾊光、测得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确定遏⽌电位差值。
由于存在阳极光电效应所引起的反向电流和暗电流,所以测得的电流值,实际上包括上述两种电流和由阴极光电效应所产⽣的正向电流三个部分,所以伏安曲线并不与U轴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