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21
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教案XXX《我们关心天气》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心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覆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标记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覆出示相应标记)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窥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窥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窥察请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窥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窥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甚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覆可提问: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甚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关怀天气)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我们关怀天气)是四年级(天气)单元的第—课,由常见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动物三个活动组成。
是学生学习天气单元的起始课。
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根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对一般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或天气预报等信息,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会经常关注天气预报,这些学生已经能用初步的简单的言语来描述,但是也有些小朋友对于天气现象还是很陌生。
因此要利用一些形象的模仿天气预报时的情景完整学生对于天气的印象。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了解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1感情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怀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天气的变化与人的生产、生活有紧密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符号记录天气状况,了解预测未来天气的途径、方法。
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培养学生的制造力﹑观察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持久性等科学态度。
了解天气现象、认识天气符号、给各类天气现象按天气的根本特征分类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而四年级的学生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或天气预报等信息,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会经常关注天气预报,这些学生已经能用初步的简单的言语来描述,但是也有些小朋友对于天气现象还是很陌生,所以在课前我还是要求学生回家关注一下今日的天气预报,课前自己画了一套天气符号,也像小孩认字样在天气符号的反面写上名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关心天气》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关心天气,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获取天气信息。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天气预报,但可能对天气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认识天气的科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知道天气预报的获取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关心天气,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天气的科学知识,并掌握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探究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实物道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天气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讲解:讲解天气预报的获取途径,如电视、广播、手机等。
4.实践: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获取当地的天气预报,并分享结果。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关心天气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关心天气•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天气预报的获取途径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天气,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2.学生能够掌握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准备好科学记录本。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谈话:“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老师在黑板上写“今天天气怎么样?”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天气怎么样?”你准备怎么回答?二、探究内容:1、了解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是天气的基特征。
(1)思考: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天天气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怎样描述天气的变化?(2)指导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问:在这张天气预报图中,是怎样反映天气变化的?图中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3)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提示:图上标出的温度是指当地的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范围。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相应的天气符号。
(5)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怎样把这些天气归类。
(按云量、降雨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分类。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险等级、穿衣指数…..)三、板书设计晴天多云阴天小雨天中雨天大到暴雨天雷雨天大风天台风天飓风天炎热天凉爽天第二课时一、学生实际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1.1节《植物的生长过程》1.2节《植物的繁殖》1.3节《植物与环境的适应》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与交流》:介绍动物的行为特点、交流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动。
2.1节《动物的行为》2.2节《动物的交流》2.3节《动物与环境的互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交流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交流方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观察视频、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显微镜、植物种子、动物模型、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和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行为特点、交流方式。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植物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观察动物模型,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进行模拟实验。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动物的行为特点、交流方式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说明植物是如何繁殖的。
举例说明动物的行为特点及交流方式。
2. 答案: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植物通过种子、根茎、分株等方式进行繁殖。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熔化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相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熔化的快与快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倾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积极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就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就是怎样听见声音的7、维护我们的听力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测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课水能熔化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难熔化在水中,有些物质不难熔化在水中。
不难用过滤器的方法把熔化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熔化与不能难熔化现象的快感,唤起进一步探究熔化问题的兴趣。
在观测比较活动中,能意识到精细的观测才可以并使叙述更精确。
严苛按照规范利用熔化装置展开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存有哪些相同和相同。
【教学准备工作】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熔化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非政府探讨:哪些现象并使我们可以推论出来\盐在水里难熔化\?哪些现象能够并使我们推论\沙在水里不难熔化\?(板书食盐的熔化现象和沙不难熔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