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编制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简要起草过程:1.标准任务下达后,天津科技大学针对制定食品添加剂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于2014年6月,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小组。
2.起草工作组收集和查阅了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并由起草小组组织撰写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
3.标准起草工作组于2014年9月,把完成整合的标准初稿上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
主要起草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起草人:孙平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本标准无技术内容上的修改,只对其格式进行了修改。
主要调整内容说明如下:1.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对原标准整体内容进行了格式转化。
2.新标准中,增加了“1范围”,去掉“可用于食品作乳化剂、渗透剂、增稠剂”;3.新标准中,增加了“2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4.在新标准的“3技术要求”中,用“3.1感官要求”替代原标准中的“外观”,并添加了“要求”和“检验方法”;5.在新标准的“技术要求”中,用“3.2理化指标”替代原标准中的“项目和指标”,并添加了“检验方法”;在“技术要求”的“3.2理化指标”中的“重金属”、“砷(以As计)”、“镍(以Ni计)”的单位由原标准中的“%”改为“mg/kg”;6.在新标准中,用“附录A“替代”2试验方法”;后文中,所有公式中相同的物理量按出现顺序重新编制下标,质量(g)用m表示。
7.在新标准的“附录A”中,以“A.1鉴别试验”替代“2.1鉴别”;8.在新标准的“附录A”中,用“试剂和材料”替代“仪器与试剂”;9.去掉试剂的标准编号;10.在新标准中,;;11.在新标准的“附录A”中,用“分析步骤”替代“测定方法”,并将“;12.在新标准的“氢氧化钾”的“0.05mol/L”替代“0.05N”;13.在新标准中,用“酸值(以KOH计)的测定”、“皂化值(以KOH计)的测定”、“羟值(以KOH计)的测定”分别替代“酸值的测定”、“皂化值的测定”、“羟值的测定”;14.在新标准中,用“A.3.3 结果计算”替代“,并用“式(A.1)”替代“式(1)”,用“w1”替代“X”,“V”的标注用“试样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替代“试样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V1”的标注用“空白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替代“空白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删除了原标准中的“N--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增加了“c1--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的摩尔浓度”,用“M”替代原标准的“56.1”并标注为“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KOH)=56.10]”,“m1”的标注以“试样量,单位为克(g)”替代“试样量,g”,增加了“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致畸试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辅食营养补充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中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牛奶中左旋咪唑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品中青霉素类药物多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牛奶中双甲脒残留标志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粪大肠菌群计数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杂质度的测定
分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
卫生部
农业部 卫生和计划生.农业部 卫生和计划生.
农业部 卫生和计划生.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
卫生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卫生部。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88年增补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86Hygienicstandarsforfoodadditivesinus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
本标准适用于1988年度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标准以及某些现有品种的扩大使用。
本标准为GB2760-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续编。
2新增品种表1种类名称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g/kg备注增稠剂卡拉胶乳制品,调味品,酱,汤料,罐头制品,麦乳精,冰淇淋啤酒~6黄原胶(汉生胶)面包,冰淇淋,乳制品,肉制品,果酱,果冻饮料~1海藻酸丙二醇酯乳化香精~2冰淇淋~1啤酒,饮料~乳制品,果汁,乳粉1~3羟甲基淀粉(钠)酱类,果酱~面包~冰淇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8-08-15批准1988-10-01实施GB2760-86续表种类名称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g/kg备注乳化剂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椰子汁,果汁,牛乳,面包,人造奶油,糕点,奶糖饮料聚氧乙烯山梨糖面包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乳化香精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雪糕,冰淇淋牛乳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脂人造奶油味精发酵氢化松香甘油酯饮料口香糖乳化香精100100增味剂5’-鸟苷酸二钠呈味核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酱油,调味料混合味精正常生产需要正常生产需要味精含量不得低于80%味精含量不得低于80%保鲜剂植酸(肌醇六磷酸)对虾保鲜残留量20ppm桂醛水果保鲜残留量ppm过氧化氢+硫氰酸钠生牛乳保鲜%过氧化氢/L+硫氰酸钠/L只准在内蒙、哈尔滨地区使用酶制剂木瓜蛋白酶水解动植物蛋白,快餐食品,薄脆饼干正常生产需要香料允许使用香料80种,暂时允许使用香料14种配制各种食用香精见附录A着色剂焦糖色软饮料正常生产需要人工合成食用色素色淀同人工合成色素同人工合成色素的用量GB2760-86续表种类名称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g/kg备注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锌营养强化按营养强化剂有关规定确定用量活性钙其他氯化钾低钠盐低钠盐酱油250~35060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润滑食品工业机械用正常生产需要蔗糖聚氧丙烯醚制糖工业用3扩大使用范围品种表2种类名称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g/kg备注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果汁牛乳海藻酸钠各类食品30~50GB2760-86附录A食用香料名单A1允许使用香料80种天然香料2种1.布枯叶油2.核桃壳浸膏天然相同香料78种3.戊醇-229.4-(2-呋喃基)-3-丁烯-2-酮4.3-甲基硫代-1-己醇30.3,4-已二酮5.顺式-5-辛烯-1-醇31.甲位突厥酮6.反式-2-壬烯-1-醇32.2,5-二甲基-4-甲氧基-3(2h)-呋喃酮7.甲位紫罗兰醇33.8-巯基薄荷酮8.乙位紫罗兰醇34.2-甲氧基-4-甲基苯酚9.二氢乙位紫罗兰醇35.对乙基苯酚10.金合欢醇36.二甲基二硫醚11.橙花叔醇37.2-壬烯酸甲酯12.3-(2-呋喃基)丙烯醛38.顺式-4,7-辛二烯酸乙酯13.2-甲基-丁醛39.2-甲基丁酸甲酯14.2-甲基-2-丁烯醛40.2-甲基丁酸丁酯15.2-苯基-2-丁烯醛41.2-甲基丁酸-2-甲基丁醇酯16.戊醛42.丁酸异丁酯17.2-戊烯醛43.2-甲基丁酸异戊酯18.2-甲基-2-戊烯醛44.异丁酸庚酯19.4-甲基-2-苯基-2-戊烯醛45.2-甲基丁酸辛酯20.反,反-2,4-己二烯醛46.丁酸-1-辛烯-3-醇酯21.2,4-庚二烯醛47.辛酸异戊酯22.2,4-壬二烯醛48.异戊酸壬酯23.对孟烯-1,4-烯-9-醛49.辛酸壬酯24.2,4-十一碳二烯醛50.十四酸甲酯25.2-十二碳烯醛51.甲酸苄酯26.反式-2,顺式6-十二烯醛52.2-甲基丁酸苯乙酯27.糠醛53.丙酸苯乙酯28.5-甲基糠醛54.苯甲酸己酯GB2760-8655.苯甲酸叶醇酯68.月桂烯56.硫代乙酸糠酯69.2-乙基呋喃57.δ-丁内酯70.2-乙酰基呋喃58.δ-辛内酯71.2-乙酰基-5-甲基呋喃59.γ-壬内酯72.2-乙酰基-3-乙基吡嗪60.δ-壬内酯73.2,3-二乙基-5-甲基吡嗪61.δ-十一内酯74.4-甲基噻唑62.十五内酯75.苯并噻唑63.α-蒎烯76.4-甲基-5-乙烯基噻唑64.β-蒎烯77.2-乙基-4-甲基噻唑65.α-苎烯78.2,4,5-三甲基-δ-3-恶唑66.莰烯79.2-甲基-4-丙基-1,3-恶噻烷67.罗勒烯80.2-戊基吡啶A2暂时允许使用香料14种1.硫代香叶醇8.乙酸四氢糠酯2.蒎烷硫醇9.乙酸玫瑰酯3.3-甲硫基丁醛10.丁酸二甲苄基原醇酯4.反,反-2,4-辛二烯醛11.3-(2-呋喃基)丙酸乙酯5.4-甲硫基-4-甲基-2-戊酮12.苯丁酸甲酯6.3-乙酰基-2,5-二甲基呋喃13.苯丁酸乙酯7.3-乙酰基-2,5-二甲基噻酚14.惕各酸苄酯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审查通过。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告2016年第11号――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6.3-2016)等24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的公告【法规类别】国家标准管理【发文字号】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告2016年第11号【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日期】2016.08.31【实施日期】2016.08.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告(2016年第11号)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6.3-2016)等24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的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6.3-2016)等24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1886.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6.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钙GB 1886.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盐酸GB 1886.1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GB 1886.2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GB 1886.2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钙GB 1886.2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油GB 1886.2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GB 1886.2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石蜡GB 1886.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异抗坏血酸钠GB 1886.4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钠GB 1886.4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钙GB 1886.4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阿斯巴甜)GB 1886.4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异抗坏血酸GB 1886.5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辛酸甘油酯GB 1886.6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GB 1886.7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胺醚GB 1886.7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L-半胱氨酸盐酸盐GB 1886.7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汉果甜苷GB 1886.7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番茄红素(合成)GB 1886.8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铵磷脂GB 1886.8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低压羰基化法)GB 1886.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镁GB 1886.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钠GB 1886.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钾GB 1886.9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季戊四醇酯GB 1886.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糖醇(又名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GB 1886.10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又名十八烷酸)GB 1886.10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钙GB 1886.10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橙GB 1886.12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楂核烟熏香味料I号、II号GB 1886.14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核糖GB 1886.16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卡拉胶GB 1886.17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鸟苷酸二钠GB 1886.17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7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迷迭香提取物GB 1886.17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GB 1886.17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17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麻籽胶(又名富兰克胶)GB 1886.17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构化乳糖液GB 1886.17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甘露糖醇GB 1886.17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17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钙GB 1886.18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环状糊精GB 1886.18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8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麦芽酮糖GB 1886.18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GB 1886.18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1886.18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琥珀酸单甘油酯GB 1886.18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GB 1886.18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GB 1886.18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田菁胶GB 1886.18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3-环己基丙酸烯丙酯GB 1886.19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乙酯GB 1886.1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醛GB 1886.1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乙醇GB 1886.1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乙酯GB 1886.1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乙酯GB 1886.19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异戊酯GB 1886.19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乙酯GB 1886.19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乙酯GB 1886.1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松油醇GB 1886.199-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然薄荷脑GB 1886.20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叶油(又名玫瑰香叶油)GB 1886.20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苄酯GB 1886.20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异戊酯GB 1886.20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异戊酯GB 1886.20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洲薄荷素油GB 1886.205-2016 食。
1.食品级松香甘油酯:粒/块状,袋装/箱装食品级松香甘油脂(XDEF),原料来自松树的脂松香(衍生物氢化松香、聚合松香)和药用甘油经脂化而成生成松香类甘油脂。
符合FDA172.615和FDA172.735和我国国家标准GB10287-88和GB2760-86标准的食用级松香类甘油酯可安全用于食品。
1.1感官指标:松香甘油酯是由脂松香与丙三醇酯化反应而成的浅黄色透明固体。
1.2理化指标:项目指标试验方法溶解度(与苯1:1)清按GB690的规定进行色泽(Fe-Co法,号)≤8按GB/T 1722-1992的规定进行软化点(环境法),℃80.0~90.0按GB8146第4章的规定进行酸值,mgKOH/g≤3.0~9.0按GB8146第5章的规定进行比重,25℃/25℃1.080~1.090按GB10287-88中的4.5规定进行灰分,%≤0.10按GB8146第8章的规定进行砷(以As)计,%≤0.0002按GB/T5009.76方法进行测定重金属(以Pb)计,%≤0.00按GB 8451中干法消化后测定21.3产品应用:松香类甘油酯是有优良的乳化性能增粘性能作为胶姆糖基础剂,赋予胶姆糖成泡、增型、耐咀嚼性、有较好的口感。
并广泛用作胶姆糖基础剂,在饮料中作乳化稳定剂,在禽类加工中简单脱毛,在脱毛蜡中作增粘剂,还可作食用热熔胶的基础粘合剂。
公司严把食品安全卫生关,按照HACCP体系和标准卫生操作程序。
从进货、生产、中控、包装、质检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符合食品安全卫生各项法规要求。
并经过政府部门严格审批,取得了食品级石蜡(国内首家)、食品级松香甘油酯的国家许可证办公室颁发的工业生产许可证。
此外,企业接受了国外权威机构的第三方的安全认证。
其它相关认证如下:1.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登记证书2.江苏出省卫生厅,卫生许可证3.无锡市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认证4.Kosher,Star-k Kosher认证5.中国检验认证集团,HACCP认证6.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管理ISO9001:2000认证7.产品SGS认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9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
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
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9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酸性红护色剂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双、三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松香甘油酯(酯胶)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改性大豆磷脂丙二醇脂肪酸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油酸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酶制剂木瓜蛋白酶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米曲霉)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α-淀粉酶制剂糖化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木聚糖酶(米曲霉)真菌淀粉制剂脂肪酶(米曲霉)磷酸酯酶A2乳糖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品质改良剂)转移葡萄糖苷酶(黑曲霉)真菌淀粉酶(米曲霉)增味剂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氨基乙酸(甘氨酸)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L-半胱氨酸盐酸盐偶氮甲酰胺碳酸镁碳酸钙过氧化钙被膜剂紫胶(虫胶)石蜡白色油(液体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松香己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硬脂酸镁水分保持剂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钾)磷酸二氢钙(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乳酸钠60%乳酸钾营养强化剂L-盐酸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或棕榈酸视黄醇)稳定性维生素A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稳定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核黄素)稳定性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或5’-磷酸吡哆醇)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维生素C(L-抗坏血酸)稳定性维生素C维生素D D2(麦角钙化醇) D3(胆钙化醇)维生素E(d-α生育酚)天然维生素E稳定性维生素E烟酸或烟酰胺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胆碱肌醇叶酸泛酸生物素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铵氯化高铁血红素焦磷酸铁铁卟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甘氨酸亚铁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或生物碳酸钙乳酸钙L-乳酸钙(生产用菌珠:米根霉TL-527-9)磷酸氢钙活性钙天门冬氨酸钙(鳌合型)L-苏糖酸钙甘氨酸钙枸橼酸苹果酸钙骨质磷酸钙珍珠乳酸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甘氨酸锌柠檬酸锌碘化钾碘酸钾海藻碘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硒化卡拉胶硫酸镁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硫酸铜硫酸锰γ-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核甘酸5’单磷酸胞苷(5’-CMP)5’单磷酸尿苷(5’-UMP)5’单磷酸腺苷(5’-AMP)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一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脱氢乙酸脱氢醋酸钠乙氧基喹仲丁胺桂醛双乙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酒精发酵法)二氧化碳(石灰窑法)二氧化碳(合成氨尾气法)二氧化碳(甲醇裂解法)噻苯米唑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乙萘酚联苯醚2-苯基苯酚钠盐4-苯基苯酚五碳双缩醛(戊二醛)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2,4-二氯苯氧乙酸稳定态二氧化氯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单辛酸甘油酯稳定和凝固剂硫酸钙(石膏)氯化钙氯化镁(盐卤,卤片)丙二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亚锡二钠葡萄糖酸δ内酯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甜味剂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液)D-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甜菊糖甙甘草甘草酸一钾及三钾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甘草酸胺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乳糖醇(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罗汉果甜甙三氯蔗糖(蔗糖素)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果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醚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甲壳素(几丁质)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槐豆胶β-环状糊精瓜尔胶结冷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皂荚糖胶氧化淀粉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钠酸处理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葫芦巴胶聚丙烯酸钠沙蒿胶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醋酸酯淀粉其他高锰酸钾4-氯苯氧乙酸钠异构化乳糖液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蔗糖聚丙烯醚(糖助剂10)固化单宁咖啡因氯化钾6-苄基腺嘌呤凹凸棒粘土月桂酸松香季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巯硅氧烷白油半乳甘露聚糖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羟基硬脂精己二酸辣椒油树脂乙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钙硫酸锌附录附录一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附录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附录三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主要参考文献中文索引英文索引一、酸度调节剂(Acidity Regulators)酸度调节剂亦称pH调节剂,是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协作单位、简要起草过程、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一)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协作单位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下达2008年国家标准补助项目经费第三批通知》要求,2009年3月,卫生部将1项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7-88)”的修订工作委托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承担。
项目编号为:20081027-Q-469。
(二)修订标准的目的意义和编制工作的简要过程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是以特、一级的脂松香、氢化松香为原料,经与食用级的甘油酯化反应,再经蒸汽除嗅处理而得到的。
可用于果汁(味)型饮料、胶姆糖基础剂、乳化香精,以及畜禽脱毛处理。
198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和南京市卫生防疫站起草了GB12087-88《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对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工艺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质量已较标准制订时有了较大提高,用户对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与当前的生产实际也有一定的脱节,如原标准中未对产品的感官指标进行规定,一些技术指标与实际产品指标不符,相关指标的检验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部分条款已不适合生产实际,没有规定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得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含有硫、酚等有害添加剂的产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包装形式的规定不适合目前市场要求等,因此原有的标准亟需进行修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接受任务后,立即和协作单位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以走访生产企业和信函的方式联系了国内主要的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生产企业,调查了部分企业对标准的修订要求,还收集了部分样品用于检验分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矿物油》(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根据《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卫办监督函〔2012〕512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矿物油》被列入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spqa-2012-41)。
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承担单位负责组织该标准的制定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万新、冉萍、方晓璞、倪芳妍、杨卫民、蒋敏。
1.标准任务下达后,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针对制定矿物油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7月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由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起草工作组在广泛调研我国食品添加剂矿物油生产、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食品添加剂矿物油产品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情况,确定该通用标准的基本框架,包括:标准名称、使用范围、技术要求、检测方法等内容,形成标准草案的基本框架。
3.起草工作组依据座谈会以及其他形式所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该标准草案进行研讨并修改文本,在此期间,起草工作组查询到了最新的关于食品级矿物油的国际标准(JECFA2013版),于2014年5月下旬完成标准草案修改稿。
之后,又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征求意见座谈会,在进一步采纳相关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4.2014年7月开始,西安中粮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征求意见稿以信件及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有关企业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
标准起草工作组认真讨论研究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曹万新、冉萍、方晓璞、倪芳妍、杨卫民、蒋敏。
起草人员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组织、协调,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组织召开座谈会,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征集、整理和归纳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
酯》(GB 10287-2012)
第1号修改单编制说明
一、修订背景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7-2012)是在原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7-88)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已于2012年12月25日发布,2013年01月25日实施。
GB 10287-2012与GB 10287-88相比,新标准对理化指标表2中“色泽”一项没有进行修订,由于笔误或印刷错误,色泽项目中遗漏“≤”,添加的“加纳色号”的表述亦是多余,应沿用原标准的表示方法,即“色泽(铁钴法)≤”。
二、修订内容
4.2理化指标表2中:
“色泽”项目中,由原来的“色泽(铁钴法),加纳色号”修改为“色泽(铁钴法)≤”。
三、征求意见情况
四、审查通过情况
暂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用单宁》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起草人(卫办监督函[2012]512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固化单宁》被列入2012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spaq-2012-34)。
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待定。
负责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检测方法的验证比对,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行业内征求意见,组织标准的初审讨论会及标准报送等。
(二)简要起草过程1.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针对制定固化单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及调研,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 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其中按照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包含三种单宁产品:固化单宁、食用单宁和单宁酸。
同时,工作组调研了国内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发现“固化单宁”是以植物纤维素或其它物质为载体,与单宁物质结合制备而成,由于固定化用的载体不同,产品各异,只是“食用单宁”的应用方式,且目前国内企业大多直接生产高纯度的单宁,“固化单宁”几乎没有生产应用,两者的功能及使用范围也类似,“单宁酸”是用作香料批准的,与“固化单宁”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工作组提出项目调整申请,建议更改标准名称为“食用单宁”,在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分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该申请。
3.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起草工作组认真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标准法规文件,为了确保产品国内外贸易的正常需求,结合目前国内市场产品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产品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形成了标准草案。
探索神秘隐形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作者:***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21年第05期很多人可能對“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概念较为模糊,但是提起“松香拔毛”“浸出和压榨大豆油”“气调保鲜”等字眼,消费者便会有比较直观的认知。
在食品行业的发展中,食品从业人员对于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以下简称“加工助剂”)的管理往往存在着重视不足或管理盲区等现象。
食品加工助剂有哪些?有无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残留限量)的要求?其可能会对食品链条引入哪些潜在的危害与风险?是否应在产品配料表中进行具体标示?本文就带大家一起探究神秘隐形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1 加工助剂到底是什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按照CAC程序手册规定,“加工助剂指任何在食品原料、食品或食品配料的加工过程中使用来达到特定工艺目的而本身不作为食品配料的物质或材料,不包括食品加工器具,其使用过程可能会在终产品中带来非有意但又无法避免的残留物或衍生物。
”依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给出的定义,“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是指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
”2 加工助剂相关法规针对加工助剂的管理,各国和各国际组织机构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与法规,本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中国、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的加工助剂的法规和标准进行了汇总,如表1。
3 常见的加工助剂及其风险目前,我国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000种,按功能分可为23个类别,较为人所熟知的有防腐剂、膨松剂、香料(香精)、着色剂(色素)等,不太熟悉的如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共列举了115种加工助剂(不含酶制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不含酶制剂),即新标准附录C中的“表C.1”,共38种;另一类为需要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加工助剂(不含酶制剂),即附录C中的“表C.2”,共77种。
食用油脂制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编制说明质检总局为了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制体系,规范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充分发挥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决定制订第二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我中心按照质检总局《第二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编制计划》和福州会议精神的部署,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到了此次编制实施规范工作是改革和完善质量监督抽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检验科学化、程序规范化、管理统一化、政务公开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中心在中心领导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多方面的考查调研和对标准的认真学习研究制定了食用油脂制品产品实施规范。
1范围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2010年指南)》和《第二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编制计划》规定编制。
食用油脂制品是指经精炼、氢化、酯交换、分提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加工的动、植物油脂的单品或混合物,添加(或不添加)水及其他辅料,经乳化急冷捏合(或不经过)乳化急冷捏合制造的固状、半固状或流动状的具有某种性能的油脂制品。
包括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奶油、粉末油脂等。
在监督抽查范围中将主要的产品类型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奶油、粉末油脂等涵盖了。
2产品分类食用油、脂及制品主要包含三类:食用植物油、食用油脂制品、食用油脂制品产品。
食用油脂制品分类代码延续食用油、脂及制品,为102.2。
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给出的术语定义包括食用油脂制品、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奶油、打发、粉末油脂。
其中食用油脂制品引自于《食用油脂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植脂奶油、打发分别引自于相关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
而粉末油脂没有依据标准,其来源于文献资料。
4企业规模划分截止2010年3月31日,我国获得生产许可的食用油脂制品生产企业有127家。
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酯胶)和氢化松香甘油酯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以精制过的特级、一级脂松香或氢化松香为原料,经酯化,再精制而得的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
本品可在饮料中作乳化稳定剂,也可在口香糖中作咀嚼组分。
结构式: CH2-O-OC-C19H29 CH2-O-OC-C19H31||CH-O-OC-C19H29 CH-O-OC-C19H31||CH2-O-OC-C19H29 CH2-O-OC-C19H31枞酸三甘油酯二氢枞酸三甘油酯 (松香甘油酯主要成分) (氢化松香甘油酯主要成分)2 引用标准GB 1722 清漆、清油及稀释剂颜色测定法GB 601 化学试剂标准溶液制备方法GB 8146 松香试验方法GB 8450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方法GB 8451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法3 技术要求3.1 性状本品为黄色透明玻璃状固体,无异味。
3.2 项目和指标项目和指标见表1: 表1项目指标松香甘油酯氢化松香甘油酯溶解度(与苯1:1) 清清色泽(铁钴法)≤ 8 8酸值,mgKOH/g 3.0~9.0 3.0~9.0软化点(环球法),℃ 80.0~90.0 78.0~88.0比重,25℃/25℃ 1.080~1.090 1.060~1.070灰分,%≤ 0.10 0.10砷(As),%≤ 0.0002 0.0002重金属(以Pb计),%≤ 0.002 0.0024 试验方法试验中除特殊规定外,所用水为蒸馏水。
4.1 溶解度的测定4.1.1 试剂:苯(GB 690)分析纯。
4.1.2 测定方法:样品与苯按1:1(重量比),溶解后应清澈透明。
4.2 色泽的测定将样品与苯按1:1(重量比),溶解后装入洁净干燥的比色管中。
按GB 1722的规定测定。
4.3 酸值的测定4.3.1 试剂和溶液4.3.1.1 中性苯-乙醇溶液:将苯(GB 690)与95%分析纯乙醇(GB 679)按2:1(容积比)混合,以酚酞为指示剂(每100mL加两滴)。
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检验方法A.1 普通规定除非另有解释,在分析中仅用法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实验办法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
实验办法中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2 鉴别实验红外光谱法 A.2.1 仪器和设备红外光谱仪。
A.2.2 试样制备溴化钾压片法。
将试样研成粉末,加入适量中,混合研磨匀称,用压片机压成匀称透亮薄膜。
A.2.3 鉴别实验将试样放于红外光谱仪中测试,得到的红外光谱图与附录B中松香甘油酯的红外光谱图(见图B.1)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红外光谱图(见图B.2)应全都。
A.3 溶解性的测定将试样与按1:1(质量比)溶解,注入清洁、干燥、透亮的玻璃试管中,在漫射光下以横向目视的方式举行观看。
液体应清亮透亮、无杂质、无悬浮物。
A.4 相对密度的测定 A.4.1 分析步骤 A.4.1.1 取约10g块状试样,除去表面碎屑,检查应无裂纹及气泡,表面光滑。
A.4.1.2 取一根直径小于0.15mm金属丝称,精确至0.001g。
将金属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趁热插入块状试样深度2~3mm,冷却,用该金属丝将试样挂在天平一端,称量,精确至0.001g。
A.4.1.3 将悬挂着的试样浸入25℃±0.5℃的水中恒温0.5h~1h后,取出。
随即浸入盛有25℃±2℃水的烧杯中(烧杯支于三角架上,不与称盘接触)。
试样上端距液面不少于1cm,试样表面不应附有气泡。
快速称量,精确至0.001g。
A.4.2 结果计算相对密度以d2525;表示,按式(A.1)计算:式中: m—试样和金属丝在空气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试样和金属丝在水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金属丝在空气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P25—水在25℃时的相对密度。
进出口食品中单甘油酯类的测定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认监委下达的的计划编号为“2009B522”《进出口食品中单甘油酯类的测定》制标任务编写。
本标准方法是依据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和行业标准SN/T 0001-1995《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检验方法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而制定的。
二、编制依据单辛酸甘油酯、单癸酸甘油酯和单月桂酸甘油脂在食品添加剂中可作为防腐剂应用,单月桂酸甘油脂还可作为食品乳化剂使用。
三种单甘油酯的基本信息见表1。
中文名称单辛酸甘油酯单癸酸甘油酯单月桂酸甘油酯英文名称Glycerate mono-caprylin Glyceryl monodecanoate Glycery Monolaurate分子式C11H22O4 C13H26O4 C15H30O4分子量结构式CAS号19670-49-6 26402-22-2 142-18-7 单辛酸甘油酯是一种新型无毒高效广谱防腐剂。
它对革兰氏菌、霉菌、酵母均有抑制作用。
它在体内和脂肪一样,能分解代谢,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无任何积蓄和不良反应。
上世纪80年代首先由日本开发成功并投放市场,规定为不需限量的食品防腐剂。
FAO/WHOJECFA亦对辛酸甘油酯ADI值不作限量。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规定:单辛酸甘油酯常用作面制品防腐剂,用于豆馅、蛋糕、月饼、湿切面,其最大使用量为1.0 g/kg;用于肉肠为0.5 g/kg。
单月桂酸甘油酯是一种亲酯性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天然存在于母乳和美洲蒲葵中,是一种优良的食品乳化剂,同时又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安全、高效、广谱的抑菌剂。
月桂酸单甘油酯同时也是一种天然防腐剂,具有抑菌效果不受pH的影响,抗菌谱广,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霉菌、酵母均有较强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多种病毒和原生动物的功效。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编制说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协作单位、简要起草过程、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一)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协作单位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下达2008年国家标准补助项目经费第三批通知》要求,2009年3月,卫生部将1项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7-88)”的修订工作委托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承担。
项目编号为:20081027-Q-469。
研究所(二)修订标准的目的意义和编制工作的简要过程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是以特、一级的脂松香、氢化松香为原料,经与食用级的甘油酯化反应,再经蒸汽除嗅处理而得到的。
可用于果汁(味)型饮料、胶姆糖基础剂、乳化香精,以及畜禽脱毛处理。
198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和南京市卫生防疫站起草了GB12087-88《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对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工艺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质量已较标准制订时有了较大提高,用户对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与当前的生产实际也有一定的脱节,如原标准中未对产品的感官指标进行规定,一些技术指标与实际产品指标不符,相关指标的检验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部分条款已不适合生产实际,没有规定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得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含有硫、酚等有害添加剂的产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包装形式的规定不适合目前市场要求等,因此原有的标准亟需进行修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接受任务后,立即和协作单位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以走访生产企业和信函的方式联系了国内主要的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生产企业,调查了部分企业对标准的修订要求,还收集了部分样品用于检验分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并结合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标准进行了修改,于2010年3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并在全国范围对生产、使用单位、高等院校、质检部门对该标准进行了广泛的征求意见, (发送《征求意见稿》单位数: 21 个,收到回函的单位17个,收到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10个,没有意见的有7个,没有回函的单位4个) 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完成了标准的送审稿。
(三)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宏、商士斌、李前、林克忠、饶小平。
标准起草人员承担的工作为:高宏:项目负责人,主要确定工作思路,组织标准资料及样品的收集,布置实验验证计划及标准的起草工作,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商士斌:协助项目负责人确定工作思路,标准的编写制定与审核;李前:实验设计、组织验证;林克忠:标准资料及样品的收集,征求意见;饶小平:技术参数的验证工作。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中起草过程中,遵循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条例,在GB12087-88《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基础上,结合《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等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形成一份完善的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安全标准。
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本标准指标的修订,参照了美国食品化学法典(FCC)、日本食品添加剂标准对该产品指标的规定,以及美国最大松香改性产品生产公司Eastman公司的企业标准。
四、标准制定与起草原则(一)以《食品安全法》为依据,符合并满足相关的法规要求。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当今国际关注的大事,该标准的修订,不仅要满足生产、销售和国际贸易的需求,还必须确保该标准规范的各项指标都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需求。
(二) 标准的格式和要求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
五、确定各项技术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依据本标准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即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生产过程、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以及检验方法等八部分内容。
与原GB 10287-88相比,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及依据如下:1、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增加前言和规范性引用文件等条目。
2、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3、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基本按GB 10287-88的架构,确定技术指标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市场需求和综合各生产商的生产实际,及采用试验验证等方法。
4、本标准的相关规定符合《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规范》的要求。
5、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控制,即生产过程中不得滥用、添加法律法规禁止的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
规范了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6、规定了原料甘油的等级为食用级,确保了原料的卫生条件,为最终产品的卫生合格奠定了基础。
、本标准规定的产品用途,增加了畜禽脱毛处理。
7卫生部于2004年11月4日发布的2004年第21号公告,根据《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批准一批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其中包括了松香甘油酯,批准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用于畜禽脱毛处理)。
8、修改了产品主要成分及命名。
松香甘油酯的主要成分“枞酸三甘油酯”改为“三枞酸甘油酯”和“二枞酸甘油酯”;氢化松香甘油酯的主要成分由“二氢枞酸三甘油酯”改为“三(二氢枞酸)甘油酯”和“二(二氢枞酸)甘油酯”。
通过液相色谱对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三枞酸甘油酯”和“二枞酸甘油酯”以及“三(二氢枞酸)甘油酯”和“二(二氢枞酸)甘油酯”。
9. 增加了产品外观、味道等感官指标。
10、技术指标中“溶解度”一词改为“溶解性”。
“溶解度”一词应该是一个量化指标,在此处不合适,改为“溶解性”。
11、使用甲苯代替原标准中的苯作为溶剂。
甲苯的毒性比苯小,大多数国外同行和部分国内厂家都已选用甲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12、酸值指标由3,9mgKOH/g改为?9mg/g。
修改了酸值的单位符号,规定酸值小于3 mg/g的产品为合格产品,更符合实际。
12、将氢化松香甘油酯的软化点由78-88?改为78-90?;根据生产厂家的氢化松香甘油酯的检测结果而定。
13、技术指标中的“比重”改为“相对密度”。
根据新的国家标准的单位的规定作相应更改。
4、松香甘油酯的比重指标由1.080-1.090改为1.060-1.090; 1根据多家生产商的实测数据,比重指标均显示比原标准偏低,应考虑放宽标准。
15、氢化松香甘油酯的比重指标由1.060-1.070改为1.060-1.090;根据多家生产商的实测数据,比重指标均显示比原标准偏高,应考虑范宽标准。
16、重金属限量指标由0.002%改为10mg/kg。
目前市场上对重金属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技术进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重金属含量的要求。
综合生产厂家的检测结果,重金属含量一般小于0.0005%,所以修订为0.0010%。
17、“重量比”一词改为“质量比”,“容积比”一词改为“体积比”。
“重量”应是一个力学单位,只是通常将其等同于质量使用,在国家标准中应该使用准确的单位名称;“容积”一词应该使用在容器的量度上,对实际被装容的物体应使用体积这个单位。
18、检测方法(1) 根据GB/T1.4-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四部分:化学分析方法》,对本标准的有关分析方法的有关的结果计算的内容、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结果报告等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2)将酸值、灰分的测试方法改为直接引用,主要变化如下:a 酸价,增加了方法提要和原理一条,增加了酸值的意义说明。
增强了可操作性,便于生产企业从原理上理解。
将引用标准中溶解试样的中性乙醇改为中性苯-醇,将标准溶液氢氧化钾水液改为氢氧化钾乙醇溶液。
b灰分,增加了方法提要一条。
(3) 将砷含量、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中试样处理方法进行修正。
针对两个指标引用标准的新版本内容,明确了两个指标的测定方法中试样处理分别采用了干灰化法和干法消解。
(4)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的格式要求,将测试方法列入规范性附录。
表1 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方法指标采用方法方法来源外观 GB/T 8146第3章第3条原标准未规定色泽 GB/T 1722第3章与原标准的规定一致,并细化味道本标准附录A 原标准未规定溶解性本标准附录A 与原标准的规定一致,并细化酸值 GB/T 8146第5章直接引用,并略有改动软化点 GB/T 8146第4章与原标准的规定一致砷(As) GB/T 5009.76干法消化后 GB/T 5009.76,试样处理采用干灰化法重金属(以Pb 计) GB/T 5009.74干法消化后 GB/T 5009.74,试样处理采用干法消解灰分 GB/T 8146第8章直接引用相对密度本标准附录A 与原标准的方法一致,规范了公式六、征求意见和采纳意见情况及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结果和依据本标准于2010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后,广泛征求了行业中相关单位和专家(21个)的意见,其中有17个单位和专家回函,其中回函并有意见的单位及专家有10位,专家回复的意见及处理意见已收集在标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中。
有4位专家未回复意见。
2010年6月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成了标准的送审稿。
本标准中重大意见分歧是对软化点指标的确定。
在原标准中,规定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软化点分别为80-90?和78-88?,在第一次征求意见时,有些生产厂家提出放宽软化点的范围,理由是:用于禽畜脱毛时,软化点太高会破坏禽畜的皮肤,而且熔化产品需要更多的能耗,比如韩国的BOLAK COMPANY LIMITED,为了降低软化点,需要在松香酯中加入食用蜡,所以低软化点的产品比较利于禽畜脱毛用途。
但是,软化点太低,会造成质量差的松香被使用(比如特、一级等级以外的松香的使用,会使产品的味道变差;还有云南松香的使用,会使产品的铝含量超标);还会造成一些生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得率和节省能耗,对产品后处理不充分,影响产品的味道。
标准起草小组综合专家意见,将不变动松香甘油酯产品的软化点指标;根据生产企业产品的软化点指标将氢化松香甘油酯的上限提高2?。
七、根据需要提出实施标准的建议;建议本标准实施后,由卫生部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对标准的内容进行宣传,组织企业的生产,并对生产企业及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