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0
地铁施工中常见五种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地质灾害是岩石圈表部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给人类或物质财富带来严重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地裂缝、软土变形、滑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砂土液化、崩塌等,下面将5个主要影响地铁施工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
1.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活动性断裂是指近期正在活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
活动性断裂的地震效应产生的断裂错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地铁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地铁隧道通过断裂带的围岩稳定性差,支护措施如不到位,容易发生塌方。
活动性断裂引起的地质灾害危害结果:造成地铁隧道沉降、塌方、透水等。
1.2 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的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我国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上海、天津、台北、太原等最大累计地面沉降已超过2 m。
地面沉降是地铁建设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面坍塌事故,危害结果:造成地铁建筑不均匀下沉,地铁盾构断裂,铁轨扭曲,地铁隧道透水,基坑与路面坍塌等。
滑移或不均匀下沉,基础悬浮等,以及地铁隧道透水。
1.3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那些构成斜坡体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稳,坡体内部的一个或几个软弱结构面(带)作整体性下滑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为山地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按成因泥石流分为自然泥石和人为流泥石流,如山西尾砂矿溃坝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人为泥石流。
滑坡与泥石流均具有突然性与破坏力大的特点,滑坡与泥石流主要对地铁车站施工造成威胁。
1.4流砂、管涌流砂和管涌是渗透变形的两种形式,均属于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流砂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而细的粉、细砂中,其表现形式是所有颗粒同时从似于管状通道被渗透水冲走。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被带出,逐渐形成管形通道,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地质灾害简介地质灾害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目录编辑本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编辑本段基本分类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
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
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
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
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
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
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
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一、地质灾害基本类型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作用下引发的,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一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可划分为12类48种,即(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断层错动;(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5)城市地质灾害:地基与基坑变形、弃土垃圾堆积;(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7)海岸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12)水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
贵州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爆炸、突水、冒顶、塌方;水土流失、石漠化;塌岸、渗漏浸没;弃土垃圾堆积、地下水质污染、膨胀土胀缩、河水漏失、地方病等18种。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地面沉降等六种地质灾害是当前重点研究防治的对象。
二、地质灾害基本概念及特征1、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体,失去稳定,向下倾倒、翻滚、就地堆放的现象。
呈倒石锥状,结构松散、零乱。
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的影响,而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分散向下运动的现象。
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坡角大于软弱面倾角时最易发生。
物质可为松散层、软质岩石、硬质岩石。
一个完整的滑坡应具有滑动面(滑床)、滑坡面裂缝和台阶、后缘和侧缘滑壁、裂缝及前缘鼓丘。
七种灾害性地貌及其防治摘要:近些年来地貌灾害的频频发生,给我国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
常见的灾害性地貌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及火山活动。
本文就对这7种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做相应的的介绍,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灾害性地貌防治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它的主要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煤与瓦斯突出、火山活动等1。
鉴于我们的《地貌学原理》一书上未对地震、地裂缝与煤与瓦斯突出做相关介绍,所以,在此仅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及火山活动这7种灾害性地貌做相应描述。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现对相关地貌做具体介绍:一.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崩塌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和崩塌方式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
山崩是山岳地区常发生的一种大规模崩塌现象,山崩时,大块崩落石块和小颗粒散落岩屑同时进行,崩塌体能达数十万立方米。
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
河岸、湖岸或海岸的陡坡,由于河水、湖水或海岸的冲蚀,或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再岸坡的水面位置常被掏空,使岸坡上部物体失去支柱而发生崩塌,称为塌岸。
散落是岩屑沿斜坡向下做滚动或跳跃式的连续运动。
2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在河南孟津县大柿树村就见山上的一些大石块从山顶滚落下来,速度非常快,不仅阻塞了上山的道路,还压断了山上仅存的几颗零零星星的树。
崩塌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沉积物崩塌和基岩崩塌。
而按崩塌体的移动方式又可分为:散落型崩塌、滑动型崩塌和流动型崩塌。
对此不做过多描述。
崩塌形成的条件有:①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