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颐和园》
- 格式:ppt
- 大小:763.50 KB
- 文档页数:11
《颐和园》说课稿《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说课稿(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以山水为基础,以建筑为点缀,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有万寿山、昆明湖、长廊、佛香阁、苏州街等。
其中,万寿山是颐和园的制高点,山上建有望湖楼、佛香阁等建筑,登高望远,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昆明湖是颐和园最大的湖泊,湖中建有十七孔桥、南湖岛等景点,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长廊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廊内绘有精美的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佛香阁是颐和园内最高的建筑,登临阁上,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丽景色。
苏州街是颐和园内的一条仿古商业街,街上有各种店铺,售卖各种工艺品和美食。
颐和园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是北京的一大旅游胜地。
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让学生掌握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主要景点和建筑特点,如万寿山、昆明湖、长廊、佛香阁、苏州街等。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点。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对颐和园主要景点和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讨论,评价学生对颐和园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的理解程度。
一、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颐和园》课文原文: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赏析:这篇课文以游览的顺序,详细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文章通过对颐和园的位置和规模的介绍,让读者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作者引领读者走进颐和园,通过描绘长廊的特色和画作的丰富多样,展示了颐和园的艺术魅力。
然后,作者引导读者来到万寿山下,通过描绘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颐和园的建筑之美。
在登上万寿山后,作者以佛香阁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颐和园的美景。
通过对昆明湖的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宁静和碧绿。
最后,作者以向东远眺的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也寓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玩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显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关心学生积存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
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明白得。
二、理论指导: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制造性思维理论》。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形"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猎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存,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扫瞄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看起来身临其境,学生专门容易明白得"高耸""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如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明白得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运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明白得课文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画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充满着作者对颐和园的歌颂之情。
作者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着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挺拔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光辉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风景大半收在眼底。
葱茏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眺望,模模糊糊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太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势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期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存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酷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雄伟美丽。
教学准备: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颐和园聚德东小学四年(1)班方秀纯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
学清分析课文的疑难字词较少,学生基本能认读理解词语。
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颐和园,在课文的游览顺序的理解,感受颐和园美景上有一定难度。
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欣赏,相信学生能读出欣赏、赞美的情调,产生情感共鸣,对中国“世界遗产”感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这个单元里,我们认识了雄伟气魄的万里长城,感受了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认识另一处世界遗产。
这是哪一处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7页,齐读课题。
板书:颐和园师:同学们,你们了解颐和园吗?谁来说一说?生:圆明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景色天成,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师:什么样的园林能称得上“皇家园林博物馆”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这座皇家园林。
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词,读通句子。
师:谁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细细品味颐和园的美景。
在我们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生字词。
2. 学习生字词(1)请一位小老师领读课文带拼音的词语。
yídiàn láng zhùjiàn zāi zhùsǒng颐和园大殿长廊柱子横槛栽满建筑耸立liúgécōng yùyǎn fǎng zhūjītiào琉璃瓦佛香阁葱郁掩映画舫朱红几乎向东远眺dīdiāo shīzī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2)四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