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单元设计:《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8
消息两则教案(推荐)第一篇:消息两则教案(推荐)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
难点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课前准备1.毛泽东画像。
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文本链接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和分析新闻报道的能力;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标题:《消息二则》;2. 消息一:科学家发现新型病毒;3. 消息二:政府发布环境保护政策。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方式,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2. 教师展示《消息二则》的标题,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两则消息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鼓励学生猜测和猜测原因。
阅读与理解:3. 学生阅读《消息二则》中的消息一,并回答相关问题,如“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新型病毒?”“这个病毒会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 学生阅读《消息二则》中的消息二,并回答相关问题,如“政府发布了什么环境保护政策?”“这个政策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5. 学生与同桌合作,交换答案并共同讨论。
分析与评价: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消息二则》中的报道,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和特点,如标题的吸引力、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中立性。
7.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评价这两则消息的报道质量,并总结出新闻报道所需具备的要素。
写作与表达:8.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和分析的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撰写一则新闻报道。
9. 学生互相交换新闻报道,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总结与反思:10. 教师促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出新闻报道的关键要点和写作技巧。
11.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目标。
扩展活动:12. 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并做一份深入报道。
1。
《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2。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英勇善战的精神和品质,确立热爱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毛泽东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推荐阅读:《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爷爷毛泽东》)2.结合历史,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1)电影欣赏:《百万雄师过大江》《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横渡长江图片、视频)(2)白鹿书院解放战争历史资料,学生课后查找观看.3。
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撰稿写下这两则新闻?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重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依托情境活动,从新闻六要素、结构和特点方面熟知文本。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把握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立场。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校新闻社于近期发布了一条纳新消息:请有意向加入新闻社的同学前往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面试。
面试流程为根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则新闻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考核,考核内容为新闻四维能力测试: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审稿能力——新闻稿件我来审点评水准——新闻内容我讲解播报技巧——新闻消息我会播考核形式:个人问答和小组合作通过面试考核即可成为新闻社实习生。
接下来,请各位选手以最昂扬、最自信的姿态做好准备,期待各位的精彩表现!新闻素养——新闻知识我知道第一环节的面试主要考察同学们的新闻素养,即对新闻知识了解的程度,该环节为个人问答。
请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①新闻是什么?②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分别是什么?明确:①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②新闻的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等。
③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三特点”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5W+1H)新闻的五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不可少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消息二则》教案第一篇:《消息二则》教案《消息二则》一、背景知识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1945年8月17日,日本天皇发布敕chì 谕,命令所有武装部队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向同盟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04分,受降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日本投降代表团11人代表日本向盟国投降。
由美国、中国、英国、苏联以及其他对日作战的战胜国受降。
此后,驻海外的日军陆续向盟国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了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二、《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填写下表,看看你对新闻5W要素的掌握情况。
何时今晚7时何地何人杜鲁门总统何事日本投降了为何原子弹轰炸,俄国宣战试归纳这篇消息写了哪些新闻事实,运用了哪种消息结构形式明确:这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及结构。
(重点)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体现的作者感情和立场。
(难点)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谈最近看过的热点新闻,说说新闻特点,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页的任务一,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归纳新闻特点。
教师补充并做总结:新闻概念、基本特征、分类、新闻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明确学习内容,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了解新闻文体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对重点知识与梳理,强化践行新课标识字与写字语文实践活动)(三)研读课文环节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六要素,从而理清课文内容。
【明确】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何地: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如何: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设计意图:学习分析消息六要素)环节二、再读课文理结构。
结合旁批,圈点勾画文中的五部分,明确位置,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等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两则消息的内容,掌握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能够识别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3.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尝试撰写简短的新闻。
4.体会作者在消息中体现的情感与立场,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感受文字的力量。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六要素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
2.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特点,特别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3.体会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革命胜利的艰难。
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在新闻中表达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闻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吗?为什么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明确:新闻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新闻让我们及时了解世界的变化,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消息二则》,这两则消息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这场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3.结合背景:介绍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的历史背景。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特别是以下词语:横渡、顽强、封锁、雄壮溃退、锐不可当、磅礴、胜利2.提问:这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它们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成功渡过长江的事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则简要概述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3.讨论:为什么这两则消息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这两则消息不仅记录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0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2.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1.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2.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背景介绍(播放视频)课件显示: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创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2.诵读导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则是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课文导入】图片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2.背景透视: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表现了解放军的什么品质?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展现主题内容?(二)听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