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书法爱莲说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2
1.爱字的隶书写法,发图片“爱”字隶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文征明。
文征明为“四大才子”之一,诗词字画无不称奇,人称四绝圣手,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实打实的真功夫,真本领。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很多,大多以小楷或行草著于世间。
但他的隶书、篆书同样也都秀劲拔萃,属于各类兼善的法书大家,在同侪眼中,他甚至可以略胜赵孟,豪踞历代俊逸法书之巅。
2、第二种:书家——吴熙载。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
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
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3、第三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其行帮手札墨迹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
2、第二种:书家——唐寅。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
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
3、第三种:书家——王羲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2.用隶书怎么写我爱你,汉字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_赏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从古至今,吟诵莲花的诗词不胜枚举,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咏莲的小品文中不可不提的一篇。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一作:甚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爱莲说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中国名家优秀的隶书书法作品隶书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风格,它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
现如今,我国许多书法名家创作出来的隶书作品有非常高的价值。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名家优秀的隶书书法作品。
中国好看的隶书书法作品欣赏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
〈晋书· 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名家精美的隶书图片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年)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年)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年)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 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
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
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虽有些变化,但并不太大。
从字形的面积上讲∶先带长方,后变方扁,有些地方还交叉互用着。
长波、短波,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
因此决不能说它是一种字体彻底变为另一种字体的新旧二体,而是一种字体在前前后后中间的个别量变罢了。
秦隶的流变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牡丹亭》属于哪一剧种()A.昆曲B杂剧(戏剧D黄梅戏【答案】A【解析】【分析】《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属于昆曲。
故答案为:A【点评】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的作品源远流长:《诫子书》谆谆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三顾茅庐》表达了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
B.《陋室铭》与《爱莲说》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周敦颐,他们皆属唐宋八大家”,题中的铭”与说”在古代都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
C.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屈原就用了大量的独白表达了对风、雷、电的赞颂。
D.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与德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表现手法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人物前后态度行为的转变折射社会现实,前者反映人情冷暖,后者体现家国情怀。
【答案】C【解析】【分析】A.《三顾茅庐》表现刘备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B•刘禹锡和周敦颐都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D法国作家都德。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3•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书法作品《行路难(其一)》。
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回复,其中对该书法作品评价得当的一项是()A.字体为隶书,写得非常重大气,横画长而直画短,整体略微宽扁。
山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读·书(12分)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下一句...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分)2.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2),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3),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4)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辛弃疾)(5),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 (6)但知其一,,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若隔世,无限惆怅。
(8)《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出了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二、读·思(38分)(一)“初心”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关乎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请积极参与“学语文·悟初心”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画说“初心”】3.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初心”二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展示了以上材料。
细心的你发现两段“解说”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1)图一“解说”中“”改成“”(2)图二“解说”中“”改成“”【读文赏句】不忘初心女什么是初心?可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也许是一个质朴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智慧。
男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
女初心在最开始的时侯,往往简单、朴素,但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男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
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4.第二小组朗诵《不忘初心》,赢得阵阵掌声。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A. 赤壁之战B. 长平之战C. 巨鹿之战D. 官渡之战【答案】 C【解析】【分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故答案为:C【点评】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错误,下片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表达的是词人希望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012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见识既古且新不输须眉王炳学李商隐《辛未七夕》 王兰香/作着满满的笔墨自信。
赏读王兰香老师书法作品,感觉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入古。
王兰香老师在传统碑帖上下过很大功夫。
于楷书,长期临习褚遂良《倪宽赞》、欧阳询《九成宫碑》及文徵明小楷;于隶书,沉浸《乙瑛碑》《曹全碑》《西狭颂》多年;于草书,曾用力于孙过庭《书谱》;于篆书,她最钟情《中山王鼎》。
真草隶篆,四体兼攻,学书路子正,所选碑帖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唐太宗在《帝范》中说过:“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严羽《沧浪诗话》亦有:“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选择古人经典法帖,以顽强的毅力打进去,王兰香老师在取法上首先赢得了先机,也为自己嗣后的书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书法作品传统功力深厚,我们会从其作品中很容易寻找到古人的笔墨印迹。
如其以“中山三器”篆书风格创作的作品,对“中山王”铭文修长、飘逸、稳健、秀雅的特点和线条的质感与变化把握得非常到位,对楚篆、汉篆的涉猎亦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隶书取法《张迁碑》、简帛书的古拙和灵动,以及楷书中融合唐人和魏碑的创作,都很值得称道;草书中《书谱》及“二王”一路笔法、走线的综合运用丰富了草书创作内涵。
植根传统是王兰香书法比较突出的特点。
出新。
王兰香是一个非常聪明、善于思考的书法家,她的聪明在于深入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充分吸收传统经典而又在笔墨积淀中不断寻找个人笔墨的落脚点。
记得天津书协副主席况瑞峰先生曾经说过,不学行草无以增加楷书、篆隶的灵动,不学篆隶无以增加行草书的篆籀之气。
四体兼攻也是我们充分融合古人笔墨,并努力出新的有效途径。
王兰香非常注重这一点,她在笔墨实践中高度融合,在经典2012年,与王兰香老师相识在泰国,当时我们一同随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参加在泰国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书法大展。
在短短一周的交流中,王兰香老师的谦虚、坦诚和质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参展隶书作品亦古亦新,古拙、沉实中透013既古且新不输须眉|王炳学取舍中逐渐融入个人对书法的思索。
10位名家书《爱莲说》,每一位的味道都不一样
《爱莲说》一文是语文课中学学过的文章,是宋代周敦颐的作品,今天带给大家的是10位名家书写《爱莲说》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朝代】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八大山人行书《爱莲说》
二、成亲王行书《爱莲说》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局部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局部三、智永楷书集字《爱莲说》
四、欧阳询楷书集字《爱莲说》
五、颜真卿楷书集字《爱莲说》
六、柳公权楷书集字《爱莲说》
七、汉隶史晨碑集字《爱莲说》
八、赵孟頫书集字《爱莲说》
九、周慧珺行楷书《爱莲说》
十、田英章楷书《爱莲说》。
书法基础:记夏湘平先生书法印象去年清明节后,曾有机会拜观老书家夏湘平先生的近作《书周敦颐爱莲说》长卷,其书神采奕奕,雅致淳古,开卷直觉清气逼人。
展卷之余,我趁兴于卷后题了四言四句。
诗曰:“人书俱老,清雅独芳。
文情墨趣,交映生光。
”此诗是我对他“清雅独芳”的隶书艺术作品的评价,也表达了我对一位“人书俱老”的书法家由衷的敬重之情。
理解夏湘平先生已经二十五年了,我们同在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会共事。
他为人耿直中正,待人热情,言事析理,颇多识见,大家常常尊称他为“夏公”。
夏公,是那种你不必考虑委婉谨慎就能够直倾肺腑的人。
作为当代最早崛起于书坛的书家,他兼擅各体,尤工八分,又熔古铸今,潇散雄逸,自成一格,故声名远及海内外。
在跟夏公的交往中,有件事至今印象深刻。
那是壬申(1992)年春暮的事。
当时湖南汩罗屈原碑林拟将《离骚》书刻成巨幛作为主碑长久竖立于碑林,曾派专人到京约稿。
因任务重大,时间紧迫,京津书家皆不敢应承,唯夏公欣然受之。
从查资料到挥毫书毕,半月有余,共书写了16张四尺整宣。
张壁通体观之,洋洋洒洒,纵横皆成意象,如一气呵成。
能把《离骚》这两千五百余字的惊世镇史之作书成巨幛,除技巧工夫之外,还需要艺术家可贵的胆气。
作为一名艺术家,如果没有这种胆量和气魄,是不可能耸立起自己艺术征程上的新高峰的。
自此,书界对夏公的大功力、大气魄愈加肃然起敬。
当代中国书法创作的主流趋势依然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变通致新。
应该说,不拘成法的锐力求新已成为时代给予当代书法家奋起变革的契机,所以,谁能把握住这个契机,构筑并实现自己新的希望变革和转型的审美理想,为当代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谁就有可能称得上是当代真正的书法大家。
夏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独擅的隶书风格上追求新变,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今天我们见到的那一幅幅古趣盎然又逸笔超迈的隶书作品,正正可见夏公翰墨日新的成功,也不难解读出他在思变、通变中的深沉思考和良苦用心。
细味夏公能获得今天如此重大成就,我以为首先是他转益多师,唯艺是取,能在丰厚的传统根基上构建出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
廉政书法隶书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廉政书法隶书,希望你们喜欢。
廉政书法隶书欣赏:关于廉政_清廉夏荷之韵:初夏的暖风轻盈悄然而致,阳光照射着每一寸方土,温暖了大地直至万物之根。
涉足小桥流水间,踏入一方净土,从静谧的大自然中感悟别样的深意。
最爱池中之莲,一直以来都爱赏莲花水墨,真心感叹画师笔下栩栩如生的作品,笔锋力道恰到好处,整幅画像是渲染开来一般,深浅得当,笔韵柔美,充分展现了池中之莲的朦胧意境。
说到莲花,人们似乎常常会联想到荷塘的迷蒙之美,总感觉透着雾气看莲花,有种虚无缥缈之感。
尽管意境如此,但莲花的美却实实在在,不被周边环境所感染,也不被天气所变更。
一旦开放便一直那么豪放地洒脱地开在那里,清清白白,落落大方。
古代大多文人或者清官都偏爱莲花之美,爱其之深尤爱其品性之美。
古文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乃廉洁之象征,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
莲,立于池水之间,不显媚态,不为风之摇摆。
赏莲如同赏心,一颗高贵廉洁之心。
万物之廉洁人心之廉洁正如净水清透,明澈见底。
《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道:“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污涂,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晏子巧言以水之品性比喻为政之德,认为只有像水那样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涤除尘垢,使政治永保清明公正。
水清则莲更清,水污浊而莲不随其所动。
人身处社会之间,必身临各种现象与是非,心清则为人耿直,原则为首,不为任何变故所倾。
应具莲之品性实在为人,观民生,思其所想,追溯其根源,看清事由之本。
待人待物均应坦诚相待,不披虚假外衣,华而不实只能暂时蒙蔽他人双眼,内在之本会在言行之中予以展露。
做人做事的起源不因有某种私心而逐步恶化为具有目的性,为人应当恰如其分,尊崇低调处事的作风。
隶书咏柳书法前言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起源于汉朝。
它的特点是结构简练、笔画挺拔,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古人将隶书比喻为垂柳,因为垂柳挺拔而优雅,如同隶书一样。
本文将从隶书与咏柳相结合的角度,介绍隶书咏柳书法的特点、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隶书咏柳书法的起源与发展隶书起源于古代的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字狱法。
为了方便管理国家,统一文字的书写,秦始皇下令将篆书简化为隶书,这就是隶书的最早形式。
从秦朝开始,隶书逐渐流行起来,并在汉朝达到了顶峰。
著名的隶书家钟繇、刘德仁都在汉朝活跃,并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作。
到了东汉末年,隶书逐渐走下坡路,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开始流行,隶书逐渐被取代。
咏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习俗,通常发生在春天。
人们喜欢到柳树下赏柳、吟诗作对,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柳树给人以柔软优雅的感觉,与隶书的挺拔简练相得益彰。
隶书咏柳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徵明创作了《玉柳春风图》,将隶书与咏柳相结合。
他将柳树的柔软和隶书的刚毅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隶书咏柳书法的特点与技法隶书咏柳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笔画挺拔:隶书注重结构和笔画的规整,每一笔都要有力度,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而咏柳则以柳树的挺拔与草木相衬托,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2.简约典雅:隶书注重字形的简约,不过分修饰,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字的形态。
咏柳则通过枝叶的变化和摇摆,表达出生命的柔软与生命力的顽强。
3.意境交融:隶书咏柳书法追求意境与表达的交融,通过笔画的布局和形态的变化来表达柳树的柔软和生机。
艺术家常常运用离合、透视等技法,使人产生联想和遐思。
在隶书咏柳书法的创作中,艺术家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几种:1.推广挺秀:即推广笔法,使笔画挺拔有力,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2.皴柳青枝:皴法是一种点、线、面的技法,通过交叠、交错、交绘等手法,使柳枝的形态更加生动和立体。
隶书书法爱莲说
隶书书法爱莲说欣赏:
隶书书法爱莲说1
隶书书法爱莲说2
隶书书法爱莲说3
隶书书法爱莲说4
隶书书法爱莲说5
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雁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
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