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的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十六章瘿病瘿病瘿病主要是以甲状腺肿大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不难诊断,其治疗常给予理气化痰,消瘿散结的方剂,不难掌握。
考点一:瘿病的概念§考点击破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
§考题例证此考点尚未出过考题。
§考点点拨此考点属于新增考点,考生应当了解。
考点二:瘿病的历史沿革§考点击破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晋代《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考题例证此考点尚未出过考题。
§考点点拨此考点属于新增考点,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考点三:瘿病的病因病理§考点击破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1.病因①情志内伤。
②饮食及水土失宜。
③体质因素。
2.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脉瘀阻,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
(1)瘿病瘿病王心遠编撰瘿病是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瘿病当与瘤相区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凡瘿多生于肩项两颐,瘤则随处有之。
”一、病因病机(一)七情内伤“又有不内外因,内无七情干内,外无六淫伤外,何由来也,其病得于饥饱劳役,喜怒不常,饮食者冷热不调,动作者勤劳不惜,以致脏腑不和,荣卫不顺,脾胃受伤,经络凝滞,故为疾者,外无六经形症,内无便溺阻隔,其病多生于肌肤之间,似瘰疬痰注气痞瘿瘤之属。
”(《外科选要·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瘿瘤之病,乃足阳明之经与任脉二经气血凝滞,加以忧郁之所成也。
何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任脉为阴血之至脉,气滞上焦,即血不下流,而著于任脉之杪,故多著于颈项皮宽处是也。
“《外科精义》云: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流之患。
倘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调摄失宜,以致气滞血凝,而成瘿瘤。
既久,血气寝衰,不能攻击,其形坚实,无如之何。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七·瘿瘤叙论》)评述:以上说明瘿病病因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情志不节,忧思过度,以致气血凝滞,经脉阻滞,聚而成瘿病。
(二)气血凝滞“夫瘿瘤者,由五脏邪火浊气,瘀血痰滞,各有所感而成,非正病也。
”(《外科大成·瘿瘤》)“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百效全书》曰:夫瘿瘤皆因气血凝滞,结而成之。
瘿则喜怒所生,多著于肩项,皮宽不急,垂垂而重者是也。
”(《疡医大全·瘿瘤门主论》)“夫瘿瘤者。
多因气血所伤。
而作斯疾也。
大抵人之气血。
循环无滞。
瘿瘤之患。
如调摄失宜。
血凝结皮肉之中。
忽然肿起。
状如梅子。
久则滋长。
瘿有五种。
曰。
石、肉、筋、血、气是也。
瘿
发生于颈前区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性病变的总称。
该病首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瘿的症状和病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宋代陈元择《三因方》又将其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5类。
现代常见的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瘿发病总的来说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于颈部而成。
①气瘿。
证为颈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随喜怒而消长,类似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治疗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健脾除湿。
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化裁;亦可选用碘剂、针灸及手术治疗。
②肉瘿。
证见颈部单个或多个肿块,状如覆碗,皮色如常,软如绵,硬如石,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闷。
类似于甲状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
治宜开郁化痰,佐以软坚。
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③石瘿。
证见颈部肿块,凹凸不平,坚硬不移,后期可有气管、食道、声带受压症状。
相当于甲状腺肿瘤。
治宜化痰开郁,行气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加阿魏粉,亦可选用手术等疗法。
④瘿痈。
证见颈中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伴有发热、头痛等,软少化脓。
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
治宜疏风清热化痰,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表证消失后,宜舒肝清热,化痰消肿,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外用金黄散调敷患处。
预防应在气瘿流行地区供应碘化食盐。
在碘缺乏地区行碘油注射。
瘿病1.病因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2.病机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其病理因素有气滞、痰浊、瘀血。
瘿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
3.诊断依据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
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4.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首先需辨明在气在血,其次辨别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其三辨清病情的轻重。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本病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但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或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5.病证鉴别1)瘿病与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
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个数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6.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7.辨证论治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
第四单元瘿病细目一概论(一)概述瘿病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
良性肿物大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等。
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
瘿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中云:“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临床上以气瘿、肉瘿、石瘿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合并症。
至于瘿痈,古代文献无记载,因其临床具有局部肿胀木硬、色红、灼热、疼痛等痈的特点,故与西医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一)病因病机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1.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
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
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三)治疗原则瘿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对于瘿痈、早期的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对于石瘿应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气瘿、肉瘿后期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药物治疗无效,或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瘿病』瘿病的简介瘿病的简介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
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瘿病的简介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着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
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医学入门·脑颈门·瘿瘤》又将瘿病称之为瘿气或影囊,“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觉消便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结的观点,“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
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杂病源流犀烛·瘿瘤》说:“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
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
”指出瘿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
本病主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