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1
书法艺术的技法与审美研究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技法和审美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
一、书法的技法书法艺术是一门高度技巧性的艺术,它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的书写技术和对笔墨的精湛运用。
具体来说,书法的技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书写结构。
书写结构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技法,它涉及到汉字的结构和排列方式。
在书写过程中,需清晰明了地理解汉字的结构,从而正确掌握其书写规律。
2. 用笔技法。
用笔技法是指书法艺术家用毛笔书写字体时的笔法技巧。
笔法包括平锋、尖锋、偏锋、斜锋、圆锋等多种形式,书法家需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字体特点,选择合适的笔法进行运用。
3. 用墨技法。
用墨技法是书法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法。
在书写过程中,书法家需要深入理解墨的种类与特点,掌握适宜的墨量、水量、粘度等要素,运用墨水来表现出特定的气韵和神韵。
4. 造型技法。
造型技法是指书法艺术家在书写过程中对文字形态的构成、布局形式与比例关系、笔画走势、书写节奏等方面的处理。
通过灵活和巧妙地运用造型技法,可以让书法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二、书法的审美研究除了技法的研究之外,书法艺术的审美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书法艺术的审美研究不仅涉及到书法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还涉及到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 书法艺术的表现特征。
书法作品的美学特征体现在笔墨精韵、形态特质、装饰性特征、构图布局等方面。
书法作品通过表现出丰富的艺术特征和形态美感,在观者心灵中引发强烈的艺术享受。
2. 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表现语言,承载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精神的最深层次的内涵。
它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象和美学价值,也是中国历史、哲学、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文化载体。
3. 书法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书法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美感及文化价值上,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
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其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
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因而,这个讲座只能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述,理论的阐述也只能是抓住这个时代的主潮。
从纷繁复杂的书法史中钩玄,把握中国书法变迁的主要脉络。
一、先秦哲学思想与书契美学精神对于八卦的产生,《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的创造文字的意识。
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出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那是画。
就造型真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的多。
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
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
即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神明之德——古人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就在这对立统一之中,万物所具有的情,也因这统一而变化产生。
这种宇宙意识,化为文字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在创造文字、进行书写时就不自觉地渗透进去。
创造意识中的形式感,带有非自觉的性质,说不出所以然来。
比若有人问,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为什么是从右向下,没人能说不清楚。
但它不是先验的,老子就这样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指出了人的创造实质具有反映客观的性质。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法则建造的。
”人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一切,也是按照美的法则造字、写字。
汉字最初的形态也是原始先民审美思想的根本表征。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中的一株奇葩,是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她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馨香和活力!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书法纯真之美,,挖掘中国书法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汉字线条结构章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它在国际上特别受到重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自己国家的文字发展成一门艺术,并且艺术发展境界之高。
中国周围国家像日本、朝鲜,日本虽有“书道’,但都有对中国书法的借鉴。
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汉字,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道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就是从写字升华而来的,没有写字就没有书法艺术,然而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写字是人们记录和沟通思想的工具,是为了实用,是一种工具;书法是人们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字里有某些没的因素,即有某些为人们所感悟的美的东西,是在于对美的追求,是一门艺术。
一、汉字表意之美中国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了艺术性。
汉字的功能是在于记录人们思想和交流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之初,用线条组成一些不同的符号,以表示大家都认识的事物,远古时期,人们崇尚“神灵“,心里总希望能得到好得生活,于是在丰收之时,或喜庆的日子里,就祈福、谢神,不光是口头上念,还用吉祥的文字刻在住处的树干或掩饰上;在狩猎或播种时,还做一些镇邪或驱魔的咒语,以求得打猎和种植的成功,在闲暇欢乐之际,则用歌舞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他们将这些歌谣记下来,便成了歌谣。
经过漫长的岁月,在频繁的写刻中,不断的趋向简化,删繁就简,概括为简单的形符,这样就完全脱离的外形的束缚,只用线条形成不同的抽象结构,这最便于书家抒发心灵之感受,任其挥洒自如。
凭借当时的情趣,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感受。
汉字在出现之初,就不是机械地描模客观事物,而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概括性的成分,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成分。
二、线条之美汉字是用抽象的点线笔画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
试析书法艺术的形式美On the Formal Beauty of CalligraphyHAN Jun作为传达思想,记录语言的符号,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
一般的解释是,由于始于象形和使用毛笔的原因,使汉字具有着一定的形式美,归属于造型艺术,有着艺术的一般共同性。
因此其形式美值得我们深察。
汉字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史,但对汉字艺术的认识还有待深入。
张道一教授在《汉字艺术鉴赏》中这样写道:“从实践方面看,中国书法已形成巨大的传统……历代书家辈出,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在理论研究上,多着眼于书体的沿变,书家的师承,以及笔墨技法等细节的成就,一方面这些研究很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明显感到不足,即缺少宏观的总论,把中国书法推向应有的高度,进入美学,进入文化的制高点。
”[1]美学家宗华在《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写道:“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西洋人写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的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的凭据,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
”[2]这些正是我们深察书法形式美的启发和动力所在。
一、艺术中的形式与形式美(一)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形式是一美学术语,意指艺术品知觉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
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慈指出形式有着五个方面的含义:1.形式是各部分的安排,它与要素相对;2.形式是直接诉诸感官的东西,与内容相对;3.形式是一个事物的外观,与物质材料相对;4.形式是一个对象的概念本身,与对象的偶然特征相对;5.形式是心智对感知对象的赋予,与一切不能有心智产生的东西相对。
前三点涉及具体作品,后两点涉及一般哲学认识论问题。
也即艺术的形式包含内形式与外形式两个方面,是美学意的根源。
在具体作品中这两种形式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不可分离。
[2](二)艺术的形式美形式美是美的形态之一。
在东西方美学史上,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与艺术家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行书鉴赏3000字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是它是形和意的统一体。
唯有具备良好道德、正义这些优秀品质的书法家,在书写时才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才会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三是它具有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四是具有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五是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法的发展是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而来的,从文字的产生发展到随时代的更迭,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极盛而至于延续的历史。
中国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变化.也不论其岁月变迁而如何体现时代之风尚.其本质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
《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我眼中的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每年过年前夕,各式各样的对联映入我的眼帘,大多数都是电脑生成打印的,不过大街小巷也不缺乏手写对联的老大爷们,一张红纸,挥舞着毛笔,漂亮的对联就写好了,我对书法艺术最初的认识就是在对联上了解到的!后来,经过询问他们告诉我,对联一般都是用行书、隶书、楷书的,厉害点的用草书。
对于那时还没有书法知识的我来说,在我眼中其实都一样!直到前年的春节前夕,爷爷说要我们自己写对联,可是我的字一直都是这么难看,根本上不了台面,这就是我之说以报书法技法与风格这门选修课的原因了!可是,当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才发现书法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管是书法的历史还是书法的风格,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的。
下面我想说说我眼中的书法艺术。
在我的影响中,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的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即夏朝时就有了书法艺术。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
我认为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首先,要气韵生动。
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 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子雕刻,就开始构成了书法雏形,商朝以刀刻之,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
直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
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
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
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特有门类,比较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虚实相生。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艺学的虚实论,通过论述中国书法的用笔与结体分析了书法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虚实相生;书法审美;用笔;结体一、文艺学中的虚实论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
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核心。
“虚”与“实”都是中国文艺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文艺学中的虚实相生论,可以溯源到中国哲学中的虚实说,即建基于元气论基石上的道家有无说和周易的阴阳说。
“有无相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点。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其性质就是“有无相生”。
《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在这里对“道”的论述很是玄妙,但我们仍可以看出“道”即是“无”,又是“有”。
也许“道”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它这种“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老子的哲学不仅认为有无相生,而且认为“无”在二者的关系中居于主导方面,“有”是以“无”为基础的。
《老子·十一章》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用车之毂、器之腹、室之户牖的比喻生动的论述了“无”并非一切皆无,而是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有意义的空间。
庄子也有类似的论述。
《庄子·天地》云:“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庄子在这里的论述表明了“无”之于“道”的意义。
道家的这种有无相生且无为主导的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的虚实相生论,使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虚实的相生相成和虚为主导的两层含义。
在哲学上的有无说向艺术上的虚实论生成的过程中,道家的元气说为其注入了活泼的生命情调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49南腔北调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的意象美文/徐舒桐李开品意象书法作品《十二生肖猴》摘要:书法线条抽象美的产生,是人类在“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独特的意象审美理念,意象审美是中国书法“点画”独特且高级的审美形态,同时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书法 审美 意象美“意象”一词最早源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
《中国美学范畴词典》中对意象的解释为:“意象,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意’指的是审美者的心意,‘象’即形象,二者分而为言,合而为义。
”[1]《周易》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字面理解即是用“象”才能完整地表达“意”。
“意”可以是理念、感受、思想、情感等一切形而上的存在,“象”却是自然物、人造物、人类活动等一些形而下的存在,是实体的、可见的。
用实体的、可见的、形而下的“象”可以去传达思想、感情、理念等形而上的“意”。
这种思想与艺术的表达方式非常契合,因此自古以来,“意象”的方法经常被用于艺术观念的阐释。
书法,即是借助“线条”和“墨色”及其带来的形式之“象”,来表达创作者主观情绪和生命体验之“意”的一门艺术形式。
不仅如此,作为书法的载体——“汉字”,本就具有象形性和抽象性。
因此“意象”更是书法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媒介。
意象审美在书法审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性,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物象阶段;2.意象阶段。
《说文解字序》有言:“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依许慎所言,文字产生之初是依据自然界天地万物的外形塑造,后为弥补对于抽象含义表达的不足,继而对其中的一些文字进行组合改造。
陈振濂书法美学中提到过这一问题,他说:“在传统的六书构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中,后三者只是组字或用字法,前三者才是造字法。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苟君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主要反映在思想内容和内容形式上。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就像诗歌、音乐那样,而其他民族写字还没有达到这种境地。
魏晋书法的美学思想价值很高,首先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中国书法发展本来依赖于文字的创造与演变,但文字的创造一开始便与卦象联系起来,发展至自东汉末年,蔡邕、崔瑗等人提倡书法艺术时,便一再强调“观其法象”。
由于“观象”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直接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来作全面具体的解释,于是对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往往成为个人的自由品味。
魏晋时期玄学、佛学充斥着士人论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得意忘象,”“言不尽意”,一时蔚然成风,受这种风气影响,魏晋书法美学思想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超出了“观其法象”的思想,转变为重视主体“意”的抒发表现;二是十分自觉地追求与书法相关的“象”的美。
简单地说,重“意”的玄妙深微和“象”的自然美丽,这是魏晋书法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唐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在魏晋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和创造,这段时期的书法作品在结体上,于《兰亭》端凝飘逸的基础上发展为端正庄严的体相,一方面是笔锋入纸如锥划沙般的劲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笔墨间的神情顾盼;在用笔上,其中锋的健洁雄强以及提按顿挫间的笔势往来,大都采自《兰亭》一脉,尤其是在气息清远方面,两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唐代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撰著的《书谱》,不单是对中国书法过去的总结,而且在书法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独有见解地提出了“文”与“质”的问题,这也是内美与外美的问题,书法艺术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内美,就是“文”,有志于书道者应在这上面多下功夫,在《书谱》中孙过庭还强调了辨体,即指出各种书体用途、特征、规律的区别,同时他又强调融会贯通,重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变异性不仅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从时代对书法的需要、时代所能提供的书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来,这种变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变化,而人们对这种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展中变化,但其“属性”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性,展示为美的基本原理没有变。
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写意性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旺盛的创造力,追究这个创造力背后最直接的文化根源,正是我们国人并不陌生的哲学思想。
一部书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部“写法”、“写意”互为表里、互相渗透的风格演变史。
书法的演进是不可逆的,它的发展始终受着创作主体与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字体由篆而隶而草而正而行,风格由尚朴、尚韵、尚法、尚意、尚态,法度由积淀、确立、突破到新创,载体由甲骨、青铜铸件、竹简、纸帛甚至岩壁……在变动不居之中,一个“意”字,始终引领书法发展至今。
可以说中国书法就是写意书法。
一、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书法创作具有很强的“写意”特征。
书法创作必须重视创作中的“有感而发”与“心手双畅”。
所谓“有感而发”,主要是用“书意”笔触去表现“诗意”境界,重视书写内容与书写风格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书法的抒情达意之特征。
“写意性”应是中国书法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书法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一种“写意”特征。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它所采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本身就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意”性特征,加上书写工具毛笔的笔软特性,使得书法的抒情写意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发挥。
这种抒情写意性为传递书家的心灵图象与主体情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因此,书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起点,具备了抽象表现艺术的各种元素和特质。
而随着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的出现和演绎,书法在静态构图、动态构图,以及动静相兼构图三种构图方式上都有了极致的表现,并出现了众多的名家与经典之作。
书法所展现的体势之美、力感之美、时空转换之美,以及书法线条笔触中所呈现的诗性之美和人性之美,使得书法在表现“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与扩张,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写意性,这是从整个书法史的角度去考量作出的结论。
实际上古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也都一直在论证这个问题,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就提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观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提出的书法创作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观点,唐代另一书论家张怀瓘提出的“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观点,宋代苏轼提出的书有骨、肉、血、气、神五大要素的观点,以及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出的“书当造乎自然”的观点,都是在肯定和强调书法的写意性。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关键词:美学,中国,书法,原理,思想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
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
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内容: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
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
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上的审美观独特,在古代时期书法美学思想在无形之中已经深化人民的心了,之所以书法美学在生活中逐渐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书法;审美观;研究书法;书法元素;书法的精髓常常需要通过简练的线条来呈现深远的意境,这种特殊化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来自于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形态常常带有中国特征的辩证法特色,融合了各类元素,并形成和谐统一的共生体,其中各个元素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书法的美学内涵。
本文的研究是以"书法美学原理"为核心展开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从书法的起源入手,之后并重点就书法美学的思想精神、学法的美学观以及书法美学的"韵味"体现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一、书法的起源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法的艺术,实际本质上也是一种美学表现艺术。
书写规范整齐和狂草抽象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从字体上的形式和结构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是抽象的,而从书写内容和意境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也是体现的。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
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
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
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
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
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
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
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
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
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
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X,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
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
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
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
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
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
《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林语堂:书法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书法,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挥毫相传,一点一画,支起中国气度;一提一按,激发东方哲思。
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曾言“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撰文而论,值得细品。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林语堂中国书法文/林语堂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
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
我们承认韵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人的专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一个不同的侧重点。
在讨论理想的中国妇女时,笔者已经指出,西方艺术总是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
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一只蚱蜢至或一块嶙峋的怪石。
由此看来,西方艺术的精神较为耽于声色,较为热情,较为充满艺术家的自我;而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于自然。
▲《蒙惠帖》北宋蔡襄很奇怪,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
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
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边事帖》北宋范仲淹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
这段岁月里,共进书法社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一系类的活动以用来进行对书法这一中华国粹的传扬。
活动八书法比赛
首先进行活动开场舞表演并且进行现场书法展示。
然后评委及观众现场进行投票评比,最后进行优秀作品展览,宣布比赛结果并为获奖者颁发奖品。
活动时间2011 年4月15日
参加人数70人
活动九招新活动
在招新现场,我社张贴了醒目的宣传标语,以宣传单、展板、海报、图片等多种形式宣传我社的特色,并现场仔细讲解,尤其是我们的毛笔字海报,及社员平时书法作品。
吸引了大批新生入社。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7日、18日
参加人数25人
活动十开课典礼
首先进行字画展示,同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主持人开场白。
然后孙老师讲授书法基本常识并与同学们互动。
最后在优雅的朗诵中的结束。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参加人数90人
活动十一书法课
老师进行书法教学活动,同学进行书法练笔,老师指导同学学习书法笔画
让同学们课下练习,定时定量完成作业。
活动时间2011年每周六下午14:00-15:30
参加人数80人
活动十二五社联谊晚会
中文系五个社团汇聚一堂,各展特色,在欢乐中融合,让各位社员感受中文系社团风采。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4日
参加人数240人
活动十三书法张贴展示活动
为响应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在高山流水音乐中赵燧爷爷带领大家在图书馆前进行地书书写展示;随后是刚劲的双节棍表演;温暖甜美的“相亲相爱”歌唱;劲爆唯美的爵士舞表演;;最终随着副社黄雨晴书写本次活动主题主持人宣布了墨蕴文明字画张贴活动正式开始。
随后同学们在一二号教学楼的各个大教室中张贴书法作品文明标语。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0日
参加人数80人
在当今世界上,汉语是世界上活着的最古老的语言,而用文字形成书法艺术的又只有汉字。
这是我们应该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
我们应该了解它、学习它、运用它、弘扬它——这是我们的责任。
举行书法比赛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信每一位参赛者在这次比赛中都有所收获。
也相信今后黑河学院计算机系这样的比赛能越办越好,让同学们从中既能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又能被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让这一国粹能绵延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