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试题集)解析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59.50 KB
- 文档页数:122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 A 、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B、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C、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所属的方框涂黑。
D、提高病灶的分辨率1.核医学的定义是E、帮助病灶的定位参考答案与解析: E 将核医学的代谢或血A、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流影像与CT、MRI 的解剖学形态影像进行B、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C、研究核素在治疗中的应用融合,借以判断病变组织的代谢或血流变化,有助于鉴别病灶的性质,称为"图像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融合"。
目前所采用的CT、MRI 设备主要E、研究核技术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参考答案与解析: D 备选答案A、B、 C用于帮助病灶的定位。
和E 部分反映了核医学的定义,只有 A 最全面地描述了核医学的内容。
6.利用电离作用探测射线的基本方法是A 、使用能产生荧光的特殊材料2.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B、收集电离作用产生的电子-离子对作为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电信号A、动态分布原理C、预先估计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B、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D、选择适当的断层重建滤波器C、稀释法原理E、将电离作用产生的电子-离子对逐个编D、物质转化原理号记录参考答案与解析: B 射线引起物质电离,E、示踪技术的原理参考答案与解析: E 示踪技术的原理是脏产生电子-离子对,电子-离子对的数目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与吸收的能量和物质种类有关,可以收集的共同原理,故 E 正确。
这些电子-离子对作为电信号,由于电信号与相应的射线活度、能量、种类有一定3.γ照相机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为关系,故采集和计量这些信号即可得知射A、40~80keV线的性质和活度。
B、100~250keVC、300~400keV 7.闪烁探测器中采用的闪烁体密度越高,D、364keV则探测器的E、511keV A 、价格越高参考答案与解析: B γ照相机由准直器、B、探测效率越高NaI(Tl) 晶体、光导、光电倍增管矩阵、位C、体积越大置电路、能量电路、显示系统和成像装置D、密封性越好等组成。
1.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2.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
3.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放出某种或几种射线,使结构能态发生改变而成为一种核素者。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
示踪原理:同一性、放射性核素的可探测性。
4.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5.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6.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从体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7.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从体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9.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10.闪烁现象:骨转移患者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影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随后好转,表明预后好转。
11.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2.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试剂:抗体、标记抗原、标准品、分离剂13.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14.甲亢时:FT3、FT4、摄I增加,TSH降低,高峰前移15.甲状旁腺显像方法:减影法,双时相法16.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17.非随机效应(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18.随机效应:辐射的生物效应的发生几率与照射剂量线性相关,不存在剂量阈值,且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19.同位素:同一元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
核医学显像出现的放射性缺损区,静息或延迟显像时其缺损区更为严重。
2.冬眠心肌:由于长期冠状动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3顿抑心肌:指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储备功能。
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直接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回流和转移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
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区域内其他淋巴结的转移可能性非常小。
5.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双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
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6“炸面圈”样改变: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呈明显“冷区”改变,而环绕冷区的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即呈现“冷区”和“热区”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图像,称为“炸面圈”样改变。
7闪烁现象: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现象。
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病灶可呈一过性放射性摄取增加的显像,即“闪烁现象”,并不代表患者病情恶化,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体外分析:泛指以离体组织,血液或体液等作为生物样本,在人体外进行的,分析样本中成分或其含量的检测技术。
具体在核医学中,它是指有别于体内进行的放射性核素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或反应杯中进行的检测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8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要特别注意,多看两眼,加☆有时间就看吧,下线的为往年考试题目的答案总论课件复习题1、核医学概念与分类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2★、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半衰期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半衰期,T1/2(half-life)——表示原子数从N0衰变到N0的一半所要的时间。
3、放射性衰变类型、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α衰变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2He。
因而α衰变时,母核放出α粒子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β-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
因而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数不变。
β+衰变(正电子衰变)发生在中子较少的原子核。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正电子)和反中微子。
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
因而子核比母核质子数减少1,原子质量数不变。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excited state)回复到基态(ground state)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这种激发态的原子核常是在α衰变、β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成的。
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和激发: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形成自由电子,只能由低能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使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这种现象称为激发。
散射:入射粒子(包括电磁辐射)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核素: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同位素:具有同样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即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相同的位置),但中子数不同(即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的放射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生物半排期:是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因生物代谢的作用,使其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有效半减期的概念: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的共同作用,使其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
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
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1Ci= x 1O10Bq。
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丫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素的过程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锝-99m (99nTc)特点:核性能优良,为纯丫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 T1/2 为,99mT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