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讲义教案第7章实验法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 定量研究定义: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特点:- 数据量化:定量研究依赖数字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
- 可操作性:定量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重复。
- 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
分类:- 描述性统计: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如频数分布、平均数、中位数等。
- 推断性统计: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义:定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非数字化的手段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特点:- 数据非量化:定性研究侧重于文字、图像、声音等非数字数据。
- 灵活性:定性研究方法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研究进展进行调整。
- 深入理解:定性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个体的经验、观点和行为的背景。
分类:- 田野调查: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 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对话,收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 内容分析:对文本、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以揭示其中的主题和模式。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1. 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哲学思考,它包括:- 研究范式:指导研究的基本信念和假设,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
- 研究逻辑:研究推理的逻辑结构,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研究伦理: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具体手段,包括:- 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
- 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编码、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 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主题分析、案例研究等。
3. 研究技术研究技术是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巧,例如:- 问卷设计技巧:如何设计有效、可靠的问题。
第7章实验研究(5学时)第一节实验的概念与逻辑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实验定义: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备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比其他几种社会研究方式更自接地基于实证主义的背景和原理。
尤其是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这是因为,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在实验研究的方式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满足。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这就是;(1)实验组与控制组;(2)前测与后测:(3)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
而因变量则称做结果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
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
2.前测与后测在—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
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
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
3. 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
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
二、实验的逻辑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X是造成现象Y的原因,即:X -> Y。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首先观察Y的变化情况。
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的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入X,接着再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致Y变化的原因,即有X一一>Y。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28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以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技术水平为目标。
具体而言:1、通过社会研究基本理论的小组研讨式学习,全面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2、通过小组社会调查实践训练,掌握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条件、应用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社会调查各种具体技术,提高社会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3、通过调查数据/经验材料的分析训练,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数据/经验材料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4、通过经典研究或研究报告的研读、小组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调查报告阅读与撰写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研究式学习。
要求学生运用课程所介绍的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有意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作为模拟研究课题,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进度安排相应的课外研究任务,系统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2、参与调查实践。
按照社会调查研究基本环节的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全程参与;3、阅读经典研究著作和各种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
掌握调查工具、调查技巧,注意结合理论分析其优缺点,为自己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实践积累经验。
三、先修课程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选题与文献回顾的方法2、研究设计3、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技术4、四大社会研究基本方式5、资料的定量/定性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课堂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研讨式、小组合作式教学,课堂讲授围绕重点与难点。
2、突出实践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布置相应的课下实践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在实践中提高选题及其论证、概念的操作化、抽样、问卷设计和调查、实地访谈技术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
《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第五版知识点整理(中)第二编定量研究方式第六章抽样1.总体构成他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p1142.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一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子集。
p1153.抽样从组成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p1154.抽样单位是直接抽样时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是不同的。
p1155.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他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p115 6.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在统计中最常见的总体值是某一变量的平均值,总体值只有通过对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进行调查或测量才能得到。
p1157.统计值也叫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是总体值的估计量,也就是近似的反映总体。
p1168.抽样的类型抽样可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大类。
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而他能够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而非概率抽样则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因此往往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概率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有: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p1179.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等概率原则。
随机抽取: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
p11810.抽样的一般程序1界定总体。
在具体抽样前,首先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做明确界定。
这是由抽样目的决定的,因为抽样虽然只对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实施,但其目的却是描述和认识总体的状况与特征,是为了发现总体中存在的规律性。
社会研究方法重点概念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的定义: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1)研究主题: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2)研究方式: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问题: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困难:(1)人的特殊性(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6、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7、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9、社会研究的过程:(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第二章理论与研究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2、理论的基本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3、变量的分类:(1)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2)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3)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变量.3、科学环(如文末)4、社会研究的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5、理论对经验研究作用:(1)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6、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和廓清理论.7、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互相关系的一种说明.8、在理论构建阶段我们所得到的理论或理论解释是一种“扎根理论”,一种“事后的解释”。
9、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2)由理论导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4)收集有关的资料(5)分析资料(6)评价理论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主题:是指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