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6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作者: 《观察者》中国边民冒充越南人的儿子享受免费医疗河口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唐万蓉近期曾去越南调查,她在越南边民、村干部、老街市委民族干部中了解到,越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边疆农村实施免费医疗政策。
具体做法是:国家每3年对边疆农村群众进行一次统计,对登记造册的农村群众每人发一个免费医疗证书,村民持该证到越南所有国家医院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调查中唐万蓉发现,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
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
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
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
他就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越南的惠边政策2005年,巴达撤乡,并入西定。
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太多,人口出现负增长,两乡人口均不到两万。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越南政府给予财力和物资上的扶持,全面消除茅草房。
凡是进行易地搬迁的边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边民的公共设施建设全是国家投资。
对于有水力资源的村寨,国家无偿为农户安装微型水电发动机。
此外,越南政府还每年为每个劳力无偿提供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他们为边民每年无偿提供种籽、耕牛,每年每人补助化肥15公斤,供应每户边民每月1千克煤油、2千克盐巴、还有收音机。
对吃粮困难的边民,越南政府则每户给300—800公斤粮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还会给边民每人每月发放10—15公斤的救济粮和25元救济款。
从历史角度看中越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摘要:对中越边境文山段的历史考察表明,跨界民族的利益与边境的巩固和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不能像清政府那样撇开跨界民族群众利益而欲达到“靖地方事”的目的。
边界少数民族过去是、现在仍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中越跨界民族;国家安全问题;民族利益一、跨界民族的形成发展与中越领土争端跨界民族虽然是现代国家观念和地缘政治的产物,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
因而,我们探讨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问题的关系,就不能仅限于现代国家和地缘政治的范围,而有必要从传统民族与传统国家的关系来开始我们的讨论。
从现有的文献看,中越边境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是壮族,其祖先可追溯到古代百越。
因而一般把壮族看作是当地的土著民族。
但是,这里的“土著”只有相对的意义。
一般认为,壮族、彝族到此最早,而苗族、瑶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则晚一些。
春秋战国时期,今文山州境内就已居住着百越族群的句町、进桑部族,“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而苗族是唐初才开始迁入文山境内,大量的迁入,是在明清时期。
越南北方民族,也大多是从中国迁入的,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越南民族的祖先雒越人是从扬子江流域迁到越南北部的。
这些民族迁徙此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引起汉族从中原地区向长江流域转移,而那些弱小的处于边缘的民族只好向“蛮荒”之地的西南迁徙。
从中国历史来看,可把经济重心的南移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三国以后的大分离时期,至宋代时达到高潮。
在这一阶段,江南一带得到了全面的开发,汉民族大量迁入长江流域,迫使南方少数民族向更边缘的地区迁徙。
中越边境一带的少数民族多是在这一阶段迁人的。
这一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在中越边境山区这个有限的范围内生活着,互相交往、融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中原统治者的“羁縻政策”下,他们有一个相对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他们周围,一些部族势力发展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如南诏、大理、交趾等。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内战后影响及当地景观修复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中越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战争结束后,中国的云南边境地区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本文将就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的影响以及当地景观修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的影响1. 人口流动中越战争爆发后,越南边境地区的居民纷纷逃往中国云南边境地区避难。
这导致了中国云南边境地区人口的大量增加,当地社会面临了较大的压力。
这也对当地的经济、教育和医疗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土地资源利用中越战争期间,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曾经成为了军事前线,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这导致了当地部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一些农田、水源和森林等土地资源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3. 民生困难中越战争结束后,越南边境地区的难民纷纷返回自己的家园。
而中国云南边境地区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民生困难问题。
包括难民安置、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都给当地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以上便是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的一些影响,但在这些影响之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云南边境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帮助当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当地也进行了一些景观的修复工作,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地景观修复工作的展开1. 生态保护中国政府为了保护云南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通过推进森林覆盖率的提升、水土保持工程的推进和生态植被的恢复等措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2. 水土流失治理在中越战争期间,云南边境地区的一些地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导致了当地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损坏。
中国政府对当地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修建梯田、植树造林和开展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
3. 生态景观建设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当地的生活品质,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云南边境地区生态景观的建设。
越南归侨:我们小家庭是祖国大家庭的缩影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4期“一转眼,我们一家已经回国40年了。
”说起回国后的生活变化,越南归侨曾远全很是骄傲,“我们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强大,我们深切地感受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
1978年,越南排华,经过一个多月坎坷的奔波,曾远全一家终于踏过红河水进入云南省河口县,回到了祖国。
到达河口县的当天,曾远全已进入临产期的母亲就被送进医院,生下了曾远全的弟弟,也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
曾远全的父亲喜极而泣,长久地跪在这片阔别已久的红土地上,泪流满面。
一个月后,曾远全一家被安置到大理州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
落户口时,弟弟还没有取名字,当地的派出所所长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就取名为四化吧。
”从此,曾远全的弟弟有了特别意义的名字“曾四化”。
曾远全家里共有八个兄弟姐妹,大哥作为翻译应征入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他的哥哥姐姐都顺利地进入学校上学,曾远全和弟弟还小,就呆在家里。
作为越南归侨,曾远全一家虽然在生活上得到了国家的照顧,但是,由于家里人口太多,而劳动力只有曾远全的父亲、母亲和大嫂,一家人过得依旧很艰难。
“有一次,为了一个包子,父亲狠狠地给了弟弟一巴掌。
”曾远全说。
当年,父亲联系上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高兴地给他和弟弟合买了一个肉包子。
然而年幼的弟弟嫌少,坚持自己要一整个,还把半个包子给扔了。
作为浪费粮食的惩罚,父亲给了弟弟一巴掌。
1983年,国家出台政策,土地承包到户,曾远全一家分到了十多亩地,还有一个大菜园子。
家里养了猪、鸡,种了各种蔬菜。
第二年,曾远全的父亲在家里安装了碾米机,为队里的农户和附近的村民碾米,赚点零花钱。
至此,曾远全家脱贫了。
“当时,家里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台山茶牌12寸黑白电视机,我们都很兴奋,围在一起看电视,那种幸福是现在的家庭很难体会得到的。
”曾远全说。
在经济开始好转的同时,曾远全家里的喜事也接踵而来。
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区。
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文化传统与中越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越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首先,移民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中越文化交流。
苗族的文化多元化和丰富性使得他们在中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能为两国文化交流带来新鲜的元素,同时也能与越南本土文化进行对话,共同探究文化差异和共通点。
例如,在越南金币村的苗族居民和越南人民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苗族居民主动展示了他们传统的舞蹈、音乐等文化项目,并且在活动中邀请了越南人民一同加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其次,移民苗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中越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承传和交流的作用。
苗族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苗族母系社会的婚礼习俗、苗族手工艺品等。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承传和交流,移民苗族不仅能为越南民众展现苗族文化,同时也对越南文化进行了深度了解,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最后,移民苗族的文化交流也在加强中越文化间的互动和合作。
中越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合作已经历年不衰,而移民苗族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苗族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两国人民的文化相互了解和尊重得以加强。
例如,两国非遗文化方面的交流已成为中越两国间的重要领域之一,苗族的非遗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他们的文化多元化和丰富性为中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元素和更多的选择;他们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两国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移民苗族的文化交流,中越两国间相互了解、尊重、合作的关系不断得以加强。
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同时也有苗族移民在越南的北部地区。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地区的苗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传统和信仰等。
在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苗族移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苗族移民在中越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苗族移民已经在越南生活了几代人,他们将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传承了下来。
在与越南本地居民的交往中,他们积极向外传播苗族文化,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苗族移民的文化传播也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融合与共享。
苗族移民在中越文化交流中丰富了两国的多元文化。
苗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文化的民族,其传统节日、手工艺品、民间艺术等在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跨境贸易和旅游等活动中,苗族移民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吸引了许多越南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不仅为越南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也为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
苗族移民在中越文化交流中还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越南北部地区与中国南方地区地理位置相近,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身处越南的苗族移民成为了中国与越南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存在和努力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和机遇。
苗族移民也在越南投资兴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为两国的经济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苗族移民在中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也是两国经济合作的助推器和推动者。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苗族移民的作用将会愈发凸显,为中越两国的友好交往和合作增添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中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苗族文化在中越两国之间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论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影响及对策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跨境流动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滇越边境地区也不例外,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务工的三非现象日益突出,其中以长期定居谋生为目的的跨境通婚最为普遍,这一现象在民族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视域引发广泛关注,学者们从族群关系、身份认同、法律、国家管理等方面探讨中越跨境婚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其中不乏颇有见地的论述。
然而,现有以中越跨境通婚为名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中越边境广西段为研究样本做调查和分析,以滇越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只占极少数,虽然整个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境通婚存在某些共性,但是因地缘、民族、经济状况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对滇越边境地区跨境通婚的研究,既是对现有中越跨境通婚研究的丰富,也具有对比和反思的参照价值。
一、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现状边民,指的是生活在沿边境地区的人群,他们的身份特征是居住在沿边境一侧的国民。
边民的概念界定对于滇越边民跨境通婚问题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边民之间的通婚不同于其他跨国婚姻,通婚双方在地缘、语言、民族、风俗习惯乃至经济状况上存在相似性和联系性,很多都有亲友关系,了解彼此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而且在婚后双方家庭会互相走亲访友,与近年媒体报道的有组织的越南新娘跨国通婚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的探讨,仅厘定在边民通婚的范围内。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的边民跨境通婚基本上是仅存在事实婚姻状态而未经婚姻登记的非法婚姻状态,所以本文是在现象描述而非法律界定的意义上使用跨境通婚一词。
(一)滇越边民跨境通婚的数量滇越边境线长1407千米,跨越红河、文山、普洱三个地市级行政区域。
根据红河州民政、边防部门调查统计的数据,截止2010年11月,入境与红河州边民通婚的越南籍人士共1075人,入境越南人几乎全部是妇女,婚后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境内定居和谋生。
文山州的情形也差不多,截止2012年7月,未依法登记而滞留境内与我国边民通婚的越南妇女达3251人,文山七县一市均有分布,其中尤以边三县人数众多一一马关1368人,麻栗坡1243人,富宁421人。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作者: 《观察者》中国边民冒充越南人的儿子享受免费医疗河口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唐万蓉近期曾去越南调查,她在越南边民、村干部、老街市委民族干部中了解到,越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边疆农村实施免费医疗政策。
具体做法是:国家每3年对边疆农村群众进行一次统计,对登记造册的农村群众每人发一个免费医疗证书,村民持该证到越南所有国家医院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调查中唐万蓉发现,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
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
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
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
他就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越南的惠边政策2005年,巴达撤乡,并入西定。
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太多,人口出现负增长,两乡人口均不到两万。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越南政府给予财力和物资上的扶持,全面消除茅草房。
凡是进行易地搬迁的边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边民的公共设施建设全是国家投资。
对于有水力资源的村寨,国家无偿为农户安装微型水电发动机。
此外,越南政府还每年为每个劳力无偿提供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他们为边民每年无偿提供种籽、耕牛,每年每人补助化肥15公斤,供应每户边民每月1千克煤油、2千克盐巴、还有收音机。
对吃粮困难的边民,越南政府则每户给300—800公斤粮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还会给边民每人每月发放10—15公斤的救济粮和25元救济款。
越南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10-08-10 21:23 文章来源:红河州商务局法规信息科文章类型:摘编内容分类:其它摘要: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越南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我国实施“兴边富民”、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越南是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的一个东盟国家。
就地理位置上看,北与中国的广西和云南两省相邻,中越边界线长达1347公里;西和老挝、柬埔寨两国相接壤,与这两国的陆地边界线分别为1650公里和930公里;东南面临中国海,西南濒临暹罗湾。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习俗相近,自古以来两国就建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
但综观两国关系发展历史,两国13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线却承载了无数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同志加兄弟”到边境摩擦再到关系正常化的全面考验。
但自1991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越南政府为了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我国实施“兴边富民”、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起到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越南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自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越南就一直把中国视为经济改革的楷模,效法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并致力发展与中国的边境经济贸易往来。
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越南边境地区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扩大越南对内对外开放,改善边民生产生活状况,达到增强边民对祖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巩固国防的目的,越南政府制定了多项边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政策倾斜,积极推进发展经济1、放宽边贸管理,开放边境市场。
为了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发展口岸经济,越南财政部对边贸商品的海关手续、监管制度及税收政策实施办法制定特别规定。
根据规定,边境或口岸市场内的经营户进口货物时不必填写报关单以及其他有关进口程序和手续的材料,只须提供商品质检和检疫证明;边民互市商品不必提供商品产地证。
边境虚空:云南边民外迁,上十万移居越南、缅甸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的边界长达4,062 公里,其中中越边界 710 公里,中老边界全长 505 公里,中缅边界长1997 公里。
壮、傣、苗、瑶、景颇、傈僳、拉祜、佤、布朗等 16个少数民族,在边界两侧跨界而居,守边固土,繁衍生息。
他们语言相通,风俗相同,相互来往密切。
近一二十年来,在云南边境一线地区,出现了大量边民外迁、人口减少、耕地荒芜、村寨空心化现象。
据统计,2010~2015年,云南34个边境县中,除瑞丽、河口等少数县市的人口有所增加外,其他的边境县,都出现了严重的常住人口流失现象。
比如,中缅边境的云南孟连县,2010年常住人口208,593人,到2015年减少到135,538人,负增长35%,之后仍在持续下滑。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与我国相邻的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加快抵边发展,以各种惠边政策,迁移和吸引人口实边,导致云南十万以上的边民,移居到了边界线另外一侧。
云南边民外迁原因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云南边境地区,地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山和哀牢山脉,山区、半山区占比在97%以上,比如,怒江州泸水市为99.72%,金平县为99.72% 。
这里地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耕地多为山坡地,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比很大,跑水、跑肥、跑土;而且,喀斯特地貌造成地表水渗漏严重,高寒阴冷不适于耕作,造成土地贫瘠,亩产低,只能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加之境内自然保护区众多,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一些地区还存在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边民的生存、生活条件较为困难。
2017年末,云南边境泸水县贫困发生率达34.1%,福贡县更是达到46.94%。
2.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根据统计,临沧沧源抵边寨帕良佤族村,2018年户籍登记220户855人,258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大量青壮年外出,使边境发展活力渐失。
3. 村寨空心化、空巢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吸引经济落后村寨边民的内迁。
中国边民在越南、缅甸享受免费医疗和教育!中国边民在越南、缅甸享受免费医疗和教育!大量边民在越南接受免费的医疗,同时在缅甸也有很多在免费就读的中国孩子。
事例1: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中越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
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
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
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
后来,他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事例2:看看这些到缅甸读书的中国孩子(南方周末)她们都来自中国云南,何根慧是双江人,离这儿200多公里,张福汝家在保山,比何根慧家远了好几百里,李林清则来自孟连,与佤邦只有一河之隔。
她们就读的这个财会班有30多个人,一半都是中国学生。
何根慧原来在家乡双江读书,学习成绩很不错,她的爷爷在缅甸搞工程,了解到振兴中学读书条件优越,毕业后好就业,就把她带过来了,面对记者,16岁的她很大方,不像其它同学一样躲到一边,,她说,离开家乡,最主要的原因是“那边难找工作”。
张福汝、李林清则告诉记者:“来这边读书不用花什么钱。
”据了解,振兴中学以及佤邦其它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公费生”,“公费生”在学校学、食、住全是免费,每月还有30元零用钱。
振兴中学73岁的郭乐川校长一直陪伴着记者采访,对学生的情况很了解,他说,她们几个都是公费生,享受公费生的待遇,学费、杂费、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250元的补助,用于伙食费、医药费,还包括每人每天1元钱的零用钱。
郭校长说,佤邦正在搞开发,等着用人,对教育很重视,学生初中毕业后都可以分配工作,公费生在佤邦至少要工作3年,学校上两届毕业的水利班和金融班的学生都分到了佤邦的电站和银行工作。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内战后影响及当地景观修复中越战争是中国与越南两国在1979年发生的一场边境冲突。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云南边境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当地景观进行了修复和改造。
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战争导致了云南边境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破坏。
在战争爆发后,中国边境地区遭受了越南军队的袭击,许多边境城镇被摧毁,农田和农作物受到破坏。
许多逃离越南的难民涌入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给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战争导致了大量的炮击和破坏,许多森林被烧毁,山体受到了破坏,河流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云南边境地区的景观修复和改造工作。
当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工作,修复和重建了那些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城镇。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田的修复力度,鼓励当地居民恢复耕作和种植,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政府还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政府投资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森林修复工作,重新植被并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政府也加大了对河流的治理力度,改善了水质和水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投资者来当地投资兴业。
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中越战争对中国云南边境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中国政府在战后进行了积极的修复和改造工作。
通过城市重建、农田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和改善。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作者: 《观察者》
中国边民冒充越南人的儿子享受免费医疗
河口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唐万蓉近期曾去越南调查,她在越南边民、村干部、老街市委民族干部中了解到,越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边疆农村实施免费医疗政策。
具体做法是:国家每3年对边疆农村群众进行一次统计,对登记造册的农村群众每人发一个免费医疗证书,村民持该证到越南所有国家医院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调查中唐万蓉发现,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
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
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
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
他就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
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越南的惠边政策
2005年,巴达撤乡,并入西定。
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太多,人口出现负增长,两乡人口均不到两万。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
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
……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越南政府给予财力和物资上的扶持,全面消除茅草房。
凡是进行易地搬迁的边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
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边民的公共设施建设全是国家投资。
对于有水力资源的村寨,国家无偿为农户安装微型水电发动机。
此外,越南政府还每年为每个劳力无偿提供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他们为边民每年无偿提供种籽、耕牛,每年每人补助化肥15公斤,供应每户边民每月1千克煤油、2千克盐巴、还有收音机。
对吃粮困难的边民,越南政府则每户给300—800公斤粮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还会给边民每人每月发放10—15公斤的救济粮和25元救济款。
令杨春福心动的是,越南对中越边境沿线的民族山区,一律实行免费医疗,免费防疫。
“仅凭这一点就足够吸引不少村民搬过去。
”他说,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根本没法比,村民看病都要去镇上,县上的医院才能报销,而且报销部分不足一半,村民还得自掏路费。
“那边的村民小组长待遇也比这边高,他们一个月18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90元,而我们一年才给120元。
”他说,越南计划生育政策也宽松,这边却采取强制措施,强拉人去结扎,罚款没钱就拉牛,拉马,没有牲口就拆房瓦。
现在,越南对边民子女全部采取免费教育,并且对贫困学生、
少数民族学生还给予生活补助,同时采用民族语言教学,吸引不少中国边民送小孩到境外读书。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
边界模糊与邻国惠边政策
除了文化、地理、经济上的接近性,本刊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真正使边界“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越南日益加快的革新力度和优惠的边民政策。
据调查,目前越南确实加快边境地区建设,鼓励群众到边境定居,越南政府对搬迁到边境定居的越南边民补助石棉瓦,搬迁户可以贷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
据文山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庆福介绍,由于越南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边境一线农民文化水平极为低下,文盲人口较多,目前越南对边民实行所谓的“第一到第十二”的学生免交学费、书费等,并且免费发放校服,每月补助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生活费;在就业上,只要能读到“第十二”的一律包分配。
目前我国边境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高中、中专以上就要付学费、书费、杂费等,加上毕业后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
2006年,靖边县GDP总量达到了亿元,比上年增长%,排西部地区第19位,陕西第4位。
目前,靖边县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达亿元。
走进靖边县城,马路宽阔、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
价值数十万元的小轿车、越野车不时驶过,随处可见酒店、宾馆、歌舞厅、
洗浴广场;据介绍,县城旅馆有70多家,餐饮企业有200多家,这在陕北的县城中并不多见。
在靖边县城,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十分醒目:9层高的主楼旁连着两座4层高的配楼,浅灰色的外表装饰与玻璃幕墙互相辉映,一层的门厅和玻璃大门如酒店般华丽。
资料显示,这座办公楼2003年底竣工,总投资万元,其中3000多万元由县财政拨付。
在靖边县农村,还有许许多多农民依然栖身在破旧的土窑洞里。
据靖边县民政部门最近摸底调查,全县农村共有危房、危窑2560间,涉及1118户,3637人。
据悉,目前全县还有万农村人口没有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人口的1/3。
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1年时贫困人口有万人,扶贫开发6年后,目前仍有贫困人口万人。
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
三十多年前,深圳的农民都往香港跑“十室九空人外逃”,有人说是政策有问题,于是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当官的,有钱往美国跑,而那些老实巴交,只会种地的农民也往越南跑了,这是谁的悲哀,谁的耻辱?
前几天我写了一个贴,关注的人不多,我再重新说一下以下
观点:
募捐救助能力真的有限,救得一时救不了一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众人,那些得到救助会感谢天涯杂谈,会感谢这个社会,而那些不得到救助的他们又会如何想?其实很多穷人过的日子都是听天由命,网友说得很形象:“小病自我防范,大病自我了断”这就是中国特色。
所以问题解决根本是走神木的路,实行免费医疗,才让众多的患者得到解脱,让那些不会募捐的人也能获得救助的机会,据说搞免费医疗的县委书记居然被降职了,说是给政府抹了黑,这么搞下来没有人敢学神木了,学神木官就做不下去了,在老百姓利益和做官的选择之间,当官的是把官能当下去视为第一要务,其他一切都是围饶升官发财来转的。
那些募捐的病人,那些献爱心的朋友,应该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推动医疗制度向免费治疗这个方向迈进,而不是争论要不要搞募捐的问题,大家在这里互相攻击,乱了阵脚,有谁最高兴,当然是那些公仆们了,你们这样做,就不怕公仆们笑话?
不要说免费医疗要多大的成本,据神木经验平均每个人就四百元的费用,这个钱官方完全能拿得出,不是有好多的钱都拿去买外国国债了吗?不是有人担心突击花钱吗?有钱去买人家的国债为什么不能拿来改善民生呢?
每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每一个重病在身的公民,都应该得到这个国家的救助,对这些公民的救助不是施舍,这是一个国家
对一个公民应尽的最基本义务,有人不是天天讲爱国吗?你只要老百姓纳税,确不愿为老百姓尽义务。
(让老百姓幼无所学,病无所医,老无所养,劳获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