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死俱善
在庄子看来,对每一个体生命来说,生有 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尽管乐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死比生 更轻松。他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 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口肤“。这是说,人 生天地间,大地赋予形体使我有所寄托, 赋予生命使我操劳,赋予暮年使我安逸, 赋予死亡使我安息第。15页/所共23页以,以我活着为乐 事,也就应该以我死去为乐事。
(四)复归天地,死而不亡
死亡只是个人的生活的中止,而非生命的终 结。儒家讲:“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 变化之客形尔”,“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 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 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 太”,“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 与言性矣”(《正蒙·太和篇》)。从这个意义 上说,人和万物一样,生死只不过是气的变化 形态,人的生命是宇第宙9页/共这23页个大生命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个人之亡,意味着着复归于气,人的
第17页/共23页
佛教生死观
由于乱起种种妄想、颠倒、执著,导致
了迷惑、造业、受报,轮回生死,受尽苦
厄,无有了期。因此诸佛菩萨,以及历代
祖师大德们,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的愿力,运用方便和究竟的般若智慧,揭
开了“生死大事”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
到了“生死”那丰富多彩和玲珑剔透的本
(二)生死命定。
庄子认为,生死作为一种物化现象,究竟 什么时候化而为生,什么时候化而为死, 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长,生死大限是多 少,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得了的, 而是有一种客观必然性在起作用.所谓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第12页/共23页
(三)生死一体
所谓生死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 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生死相互依存, 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完整过程,任何一 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 有生。《知北游》:“死生有待邪,皆有 所一体。”“有待”即是相互依存,生依 赖于死,死依赖于生,生死因此而结成一 体。其二是说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气”;又第有13页/相共23页同的终极根源,这 就是“道”。相对于。道”或“气”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