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0
余映潮教学实录聚集〔1〕1.《我的叔叔于勒》2.《云南的歌会》3.《说屏》4.《记承天寺夜游》5.《狼》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表达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衬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比照”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比照”。
前面部分是迫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比照。
刚刚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比照、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针对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让学生课后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B.布置阅读所有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尝试参与专业的文学评论C.引导学生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D.让学生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答案】 B2、阅读以下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想象、开放表达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来说,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答案】 A3、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
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答案】 B4、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
A.水平一B.水平三C.水平四D.水平五【答案】 D5、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
评课稿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具体表现如下: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
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
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前几天,我们一行在南坪中心校,跟四位老师学习了四节课,很有感想和收获。
前面多位聊友对这几节展示课都做了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就略为补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出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职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
余映潮教学实录汇集(1)1.《我的叔叔于勒》2.《云南的歌会》3.《说屏》4.《记承天寺夜游》5.《狼》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
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对比。
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师:(出示文字:沈从文——“家园”何处?)这几天我们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资料,著作,以及由他的著作改编的电影,我们应该对沈先生有一定了解了。
我们先不翻书,问大家一个问题:沈从文“家”在何处啊?(点第一排第一个学生) 生:云南。
师:有一点对,但只有一点对。
(点第二个) 生:湖南。
师:还是只有一点对。
谁能答一个全对的。
生:四海为家。
师:这个好一点了,但还是没说到点子上。
注意一下:问题上的“家园”两个字是带符号的) 生:沈从文家在心中。
师:还记不记得去年我们学苏东坡的时候,介绍过一句东坡名言。
填空:————是我家 生(齐答):此心安处是我家! 师:那么沈从文的心安于何处呢?现在我们打开书本。
(学生打开书) 师:看看注释1。
大家一齐读一下。
我们就从第二行“沈从文”读起。
生: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笑):有没有找到“家”啊? 生(齐答):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对了。
这个说明沈从文家在哪里 生:沈从文的家在他的作品里,在历史文物研究里。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是要从他的作品里看看沈从文的“家园”到底是怎么样的。
师: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删节,删节部分在我给大家的资料第一页。
现在我们快速阅读一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昨天看的《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何相似处?(5分钟后)师:《边城》与《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相似处!来,每人说一个。
生:都有民歌。
生:民歌中都是情歌为主。
师:还是民歌,有没有别的。
生:跑马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师:节日差仿,是吧,《边城》端午节的划龙舟与云南跑马节的赛马差仿生:好象没有了。
师:那好,我们再来看一篇文章:《湘西民族的艺术》,我们已经粗粗读过一遍了。
现在再看一边。
还是思考一个问题:《湘西民族的艺术》与课文有什么相似处。
(5分钟后 生:还是民歌,还有就是民歌的种类与表达方式也很类似, 师:能不能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生:见景生情,即物起兴,随事押韵 师:不错。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表现民族文化的几种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研讨法教具:电子白板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一、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学生欣赏《蝴蝶泉边》2、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收集的关于沈从文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互相补充、教师视交流情况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精选7篇)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反思篇1教学目标:1.分析*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的词语。
4整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1.散文特点。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之后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研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此文转自淘.教。
案网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了解*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一、复习: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二、继续研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校里开展相关教学也成为一个热点。
而乡土文化则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着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以《云南的歌会》为例,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讲述如何开展乡土文化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哈尼族歌会的文化内涵,认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通过歌曲欣赏、理解歌曲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3.播种学生热爱本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种子,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云南哈尼族的地理位置、风俗、历史等相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云南哈尼族的基本情况。
2.学习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歌会”的基本情况:“歌会”是哈尼族乡村晚会的一种,包括唱歌、跳舞、演戏等多项文艺活动。
然后,播放《杀猪踩山歌》,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歌曲意境,学习其中的经典片段。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欣赏、理解和表演训练,即通过重复唱片段、模仿舞蹈和表情等形式,深入理解歌曲词意并表达出来。
3.练习环节在理解歌曲后,教师组织学生安排结合歌曲特点、歌词、舞蹈等元素的文艺表演。
要求学生参考作品特点,通过编排舞蹈、谱写乐曲、制作道具等形式,展示想象力和文艺才华,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和个人表现。
4.反思环节通过观摩、分享,老师和学生相互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反思表演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并结合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多角度分析。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哈尼族乡土文化有了深入理解和认识,能够欣赏和理解哈尼族歌曲、表演形式和文化背景,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歌曲交响、歌词对话、舞蹈表现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的音乐、舞蹈、表演等能力有了提高。
综上,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向学生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文艺、审美和表演才华。
教师经验分享心得体会教师经验分享心得体会1通过这次培训和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工作总结,从事教学工作的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师德与师爱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在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
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热爱学生来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必须围绕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来展开。
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和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有这种爱护和支持,尽管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必须复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学生也会全力以赴的去学习。
“爱是教育的基础”,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那么我们如何去体现这种更好的师爱呢?首先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我们要关心了解学生不仅要从学习生活中关心,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学生的心理特性入手,心得体会来更好的关心爱护学生。
作为教师就需要热爱学生,不能嫌弃和歧视,而要以我们的师爱,给他们以真诚的爱,引导他们上进。
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合理的给予表扬,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现在的学生,对人对事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个性极强,自尊心极强。
他们不容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基于此,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
第一,平等友好的对待学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朋友式的态度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自视高人一等,粗暴的对待学生。
特别是高职学生,他们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会深深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并且使他们更加自卑。
教师只有全身心平等友好的接近他们,才能帮他们克服缺点,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第二,理解和信任学生。
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别。
教师只有善于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给予同情、理解和帮助,绝不能采取冷漠和教条的态度。
从音乐角度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的歌会》教案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音乐风格各异,如滇东南山歌、滇中花灯节音乐、滇西纳西古歌、苗族芦笙、彝族笙歌等等。
2.原始性。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口传乐器,一般都源于生活,自然发展出来的,极有原始风格。
3.宗教性。
云南少数民族信仰多种多样,部分习俗和音乐内含有宗教祭祀色彩。
如佤族的帕城节,彝族的东巴文化等等。
4.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也在创新自己的音乐文化。
如近年来中华傣乐的崛起,给人们带来惊喜。
二、《云南的歌会》教案研究《云南的歌会》是为了宣传云南各民族文化,展现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风貌而制作的影视节目。
它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艺术剧院拍摄制作,于2018年在央视播出。
节目将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等云南省内十二个民族的歌舞表演和音乐风采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该教案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云南的歌会》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该教案设计了多个环节,比如赏析云南少数民族的花灯舞蹈、学唱纳西族山歌、观赏傣家“天理之舞”等等。
该教案对高中音乐课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单元的教学非常有聚焦性,学生通过较为贴近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奇妙魅力。
三、未来的探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值得我们更为入的研究与挖掘。
在全球化、多元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弘扬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让其得到更多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提高云南多元文化的知晓度和认知度,丰富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应该注重在教育、旅游、文艺活动等诸方面通过积极的推广和宣传等办法挖掘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力和引力。
第四周活动记录内容:听课、评课上午第二节、第三节初三教师听课,授课人为郑梅、张红老师,授课内容是《岳阳楼记》。
评课记录:郑梅、张红老师:这一节课我们初三语文组在集体备课时,一致认为,《岳阳楼记》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及重点句子、词语的解释,但因教学内容较多,准备的练习未能完成。
赵亮老师:两节课给我的感觉都很实在,郑老师延伸的内容似乎多了一些,张老师要求的学生背诵,学生在课上应该可以完成,如果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课堂效果将更好。
张月老师:针对初三普通班的同学,我们集体备课时就确定主要抓好文句的翻译、字词的解释,同时以朗读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两位老师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王娜老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老师的当场背诵课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热情,张老师功底扎实,字、词解释有条不紊,旁征博引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组长:这两位老师所持教案相同,执教风格各异,课堂效果都非常好。
对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时间:2010-3-11地点:六楼教师沙龙参与人:初中语文老师主题:本学期研修重点——案例搜集主要内容:1、教学进度(1)本学期时间短、课时紧,请各位老师关注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2)教学计划制订出现的问题:不要随便删减课文,精讲篇目都应安排,尊重教材。
公开课尽量用课文,自读课文可以自己安排2、假期作业上交情况作业上交及时,全部完成。
3、本学期研修重点接上学期研修,本期研修重点即为教学案例的搜集和导语的设计,即关注教学微技能。
各位老师从微技能入手提高教学效能。
本学期组内有4节公开课,初、高中各两节。
4、学习文章并讨论:《课为什么会教不完》(1)教学情境把握不当课例:学生发言天马行空,找不到老师要求的发言。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及时作出有效地引导;(2)忽视探究前的指导课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走回头路的探究过程教师要精心预设,对学生而言也需要必要的准备。
2013年---河南省中小学特名师培育工程项目河南省教育学院初中语文班教学设计、实录与反思课题云南的歌会研习小组第二组成员姓名郭廷杰单位汝州市教师进修学校职称高级讲师培训学校河南省教育学院教学班主任张聪慧完成时间2013年4月5日课题《云南的歌会》作品背选自《沈从文散文集》,原文标题“记忆中的云南马跑节”景设计者郭廷杰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课。
本单元的都是介绍民俗文化的单元。
本文从多样的角度,多个侧面,多种的描写方法,写出了云南歌会的云南歌会的“智”,云南歌会的“纯”,云南歌会的“盛”。
写出了云南歌会的激情,纯情,热情,爱情。
写出了云南歌会浓郁的民俗色彩和文化价值。
这些都是学习本课时应该注意的。
三学情分析对于地处中原的学生来说,云南是个遥远而神奇的地方。
云南歌会对学生们来说更是一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稀奇事。
利用学生们对云南和云南歌会的好奇心,神秘感引导学生们进入课文的境界,进而体验作者用他特有的文笔所创造出来的美丽境界。
四教学设想一思想与理念:对于本次的公开课,我秉持这样的理念。
(一)关于有效课堂:1 我赞成有效课堂应该是平常的课——那种反复打磨,千锤百炼的课即使完美无缺,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正的推广价值。
因此,这节课我只用半天时间,认真研读文本。
确定本文的功能价值,确定教学的基本环节。
列出要提问的重点问题。
2我赞成有效课堂应该是平实的课——不玩花里胡哨的东西。
又是音乐,又是表演。
又是图像。
因此,这节课,我只带着学生老老实实的读懂文本。
并从中学到一些读写的方法。
3 我赞成有效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可以暴露一些失误,缺点,不足。
唯有不完美,才有个性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二)关于语文教学:1 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在课文内容本身。
而是以课文内容为凭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写作知识。
2 语文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语文。
即用语言的方式让学生们感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
二设计思路1以“找三种歌会的不同与相同”为切入口,带动对文章内容,结构,及写法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