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检查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40
200831537.doc
心脏检查
一、诊视
1. 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与凹陷。
2.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及其范围。
3. 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二、触诊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2)震颤(3)心包摩擦感:一般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屏气)易触及。
三、叩诊
通常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界组成右肋间左(厘米)左界组成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2~3 Ⅱ2~3 肺动脉段
右心房2~3 Ⅲ 3.5~4.5 左心耳
3~4 Ⅳ5~6 左心室
Ⅴ7~9
(注明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四、听诊部位:五个瓣膜听诊区
顺序:逆时针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
瓣区。
诊断学心脏检查教学设计心脏检查是临床诊断学中重要的一项检查内容,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心脏检查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临床实践需求,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心脏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常见的心脏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等;(2)掌握心脏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方法;(3)了解心脏检查在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心电图机、超声心动图仪器等进行心脏检查;(2)能够准确分析心脏检查结果,发现心脏疾病的异常表现;(3)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心脏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心脏检查的兴趣与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对心脏疾病患者的关怀与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设计1、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分别设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核磁共振等课程内容,每个课程都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授、PPT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传授心脏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方法。
(2)实践操作:设置实验课,让学生亲自操作心电图仪器、超声心动图仪器等设备,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自信心。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临床实习,让他们亲身体验心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3、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籍:选用权威的心脏检查教材和参考书籍,例如《心脏超声诊断学》、《临床心电图学》等;(2)实验设备:保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实验设备的齐全和正常运转;(3)临床实习基地:与医院合作,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临床实习。
三、教学评价设计1、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心脏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验操作:对学生在实验室中操作心脏检查设备的技能进行实时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3)案例分析:安排学生对真实的心脏检查病例进行分析,考察他们对心脏检查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掌握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3)熟悉心脏体格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进行心脏体格检查;(2)能够分析心脏体格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心脏体格检查的兴趣和责任感;(2)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3. 心脏视诊的主要内容: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胸廓运动、面部表情等;4. 心脏触诊的主要内容:心尖搏动、胸膜摩擦感、震颤等;5. 心脏叩诊的主要内容:心界、肺界、胸膜摩擦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心脏触诊和叩诊的技巧,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2. 演示法:示范心脏体格检查的操作技巧;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练习;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讨论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心脏体格检查相关教材或指导书;2. 教具:心脏体格检查模型或模拟人;3. 设备:听诊器、血压计等;4. 场地:教室或临床技能训练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身体检查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视诊的主要内容。
3. 演示:示范心脏体格检查的操作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检查过程。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练习,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讨论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心脏体格检查练习中的操作准确性、熟练程度等;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病例时的思维逻辑、判断能力等。
心脏体格检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3. 学会分析心脏体格检查结果,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3. 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2. 实践操作法: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互相练习心脏听诊和触诊。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讨论心脏体格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诊断意见。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适合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学材料:教案、PPT、心脏体格检查模型、听诊器、记录表格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心脏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2. 讲解:讲解心脏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的实践操作,互相练习心脏听诊和触诊。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心脏体格检查结果,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
5. 总结:总结心脏体格检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心脏体格检查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心脏听诊和触诊的技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过程和提出的诊断意见的合理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临床医生进行心脏体格检查的实地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的心脏科,了解心脏体格检查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师应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