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 格式:doc
- 大小:495.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目录1 古诗词三首 (1)独坐敬亭山 (1)望洞庭 (2)忆江南 (2)2 桂林山水 (4)3 记金华的双龙洞 (7)4* 七月的天山 (10)语言园地一 (11)5 中彩那天 (15)6* 万年牢 (17)7 尊严 (19)8* 将心比心 (21)语文园地二 (22)9 自然之道 (26)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9)11 蝙蝠和雷达 (31)12* 大自然的启示 (34)“打扫”森林 (34)人类的老师 (34)语文园地三 (36)13 夜莺的歌声 (41)14* 小英雄雨来 (44)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45)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48)语文园地四 (49)17 触摸春天 (53)18* 永生的眼睛 (56)19 生命生命 (58)20* 花的勇气 (60)语文园地五 (62)21 乡下人家 (66)22* 牧场之国 (68)23 古诗词三首 (69)乡村四月 (69)四时田园杂兴 (69)渔歌子 (70)24* 麦哨 (72)语文园地六 (73)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76)26* 全神贯注 (79)27 鱼游到了纸上 (81)28* 父亲的菜园 (84)语文园地七 (86)29 寓言两则 (90)纪昌学射 (90)扁鹊治病 (91)30* 文成公主进藏 (93)31 普罗米修斯 (95)32* 渔夫的故事 (98)语文园地八 (99)第一单元一、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园地,包含了字词句的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等多个方面。
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字词句,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部分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句,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写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第一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美景,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美感,感受乡村的美妙。
2.本单元重点:(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比如,《古诗词三首》中的提到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乡下人家》中的“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天窗》中通过透过天窗看到的、想到的事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对那给了孩子光明快乐的天窗赞美。
《三月桃花水》中“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表达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要写出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你爱在你的乐园干什么,你的乐园带给你什么快乐。
写之前学会仿照表格列一下提纲。
3.本单元教学建议:教学本单元课文,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导入()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2】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
教师导入: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板书:宿新市徐公店)2.认读“宿、徐”。
(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3.解题。
实验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1. 熟练掌握教材中的重点词语及词句;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准确表达; 3.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2.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2.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园地一》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板书、教学录音机;3.学生备课:导读课文内容,预习课文内容,熟记重点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本节课的标题;2.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听读(15分钟)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2.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第三步:课文解析(20分钟)1.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难句;2.分析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四步: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五步:练习(20分钟)1.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的练习;2.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2.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指导。
下节课需要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写作或小组互动等形式,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七、课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夸奖表现好的学生,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2.学生可以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或意见。
《巧用排比,生动描写》写法指导课教案————四年级下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教材分析】排比句的知识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中语用点。
四年级的学生要了解排比句的基本特征,会仿照例句进行仿写,并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这就是本单元设计《我的发现》的意图。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懂得运用“有的……有的……有的……”、“是……是……是……”等句式写排比句,但写出的句子比较单一,描写不够细致,缺乏表现力,不够生动形象,如何帮助孩子一步一步把它写得出彩,需要老师由扶到放,通过搭设阶梯、主题学习来完成。
【设计理念】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敢于在目标设计上大胆取舍,选择最重要的目标去设计,根据“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做到一课一得,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适合学生的切入点。
创造性地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从而让更多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象,有话会写。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课文《青岛海景》。
【教学目标】1.通过认、找、读、品排比句,了解其特点与作用。
2.通过练、写排比句,学法迁移,会运用排比句生动细致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掌握、运用排比句来生动细致描写事物。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流程】一、小游戏导入——感受文字排列之美1.这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彩色铅笔。
如果我们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可能会给你惊艳的美感。
(出示图片)2.这是一段普通的话语,如果我们对文字本身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有可能会给你震撼的美感。
猜一猜,这些诗歌的题目叫什么?3.小结:原来,当语言文字有规律地排列,能给人带来如此美妙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像诗这种有趣的诗歌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老师想让学生明白,当语言文字有规律地排列,会给人美感,排比句也一样。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设计力求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火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积极参加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2、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火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在初步感知后,可复诵读,直至背诵。
4、可通过誊写,匡助记忆。
5、能独立进行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采集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我的发现)课件出示句子并提出要求: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宛然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预设答案:⑴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的水的“清、静、绿”的特点。
⑵三个相同的句式是: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⑶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漓江的水真……啊”。
⑷ 我觉得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比如:能够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
这样的句子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
⑸ 我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呢。
如《桂林山水》中小山的那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骡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采明丽,倒映在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再如《七月的天山》里面的一段: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末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末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末绚烂。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能按要求正确书写生字词,增强词汇记忆。
3.能正确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看法。
4.能在困难情境中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小有所获的秘密》2.生字词:探寻、屏息、湖泊、漫步3.文学常识:诗歌、寓言故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正确书写并运用生字词。
3.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2.运用生字词进行合理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
2.课文学习:轻声朗读课文,理解意思。
3.生字词学习:板书生字词,学习笔顺发音。
第二课时1.课文鉴赏: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生字词造句:学生自由造生字词句子。
第三课时1.课文背诵:学生跟读课文,小组合作背诵。
2.课文理解: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也需要加强,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
另外,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给予学生机会进行言语交流。
六、教学延伸1.小组朗读: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诗歌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该教案适用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
该单元主要涉及语文知识与技能,其中包括汉字、词语的拼音与意思,诗歌鉴赏以及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内容。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园地”课本内容的学习,包括《石锅陀》,《三个和尚》,《诚实的孩子》,《一只小小的鸟》,《小夫妻和小和尚》等内容。
2.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如查字典、理解文章大意、鉴赏诗歌等。
3.启发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4.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时序安排:1.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提问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对学生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2.学生自主学习(45分钟)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课外阅读以及讨论小组等方式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讲解与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4.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一些需要加强的内容进行再次讲解,以保证学生理解清晰。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分享、讨论,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创新性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创新性教学手段,如视频播放、图片展示、课件演示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创新性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生动。
同时,注重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能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并摘抄下来。
2.运用一些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
3.读一读描写不同景物的句子,仿照图画写话。
4.朗读背诵并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重点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引导体会课内外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同学们品读感悟。
2.积累一些反映乡下和城市生活的词语。
3.读句子,看图写话。
1.充分利用摘抄来引导学生交流方法,丰富积累。
2.朗读辨析、分类识记,写看图小作文。
一、交流平台1.出示“语文园地”,检查学生的摘抄本,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大家还记得老师在每课的作业设计里都有一项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现在,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摘抄本,老师要看看你们谁把它“打扮”得最漂亮!(教师巡回检查,同桌也可以互相借阅)真不错!我在同学们的本子上发现了不少“宝藏”呢。
现在,我们就把有些“藏品”拿出来晒晒,同学们交流一下,分享一下心得。
2.教师出示“交流平台”的句子,学生朗读并各抒己见。
过渡: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①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乡下人家》)②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天窗》)讨论交流:生1:我从句①中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还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对乡下人家自由闲适的生活的向往。
生2:我从句②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教师点评,拓展交流。
过渡:这些句子和一般的写景句子不一样,它们很有特点,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想法,在文中起到很好的点缀,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类句子也是我们去摘抄和积累的对象,以后同学们要多多地收藏这些“宝藏”。
若同学们有兴趣,在所学的课文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来,大家不妨再试一试。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语文园地一》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节和主题。
–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掌握诗词《悯农》的内容和背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认识和尊重。
–引导学生珍惜粮食资源,树立良好的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诗词《悯农》的背诵和理解。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词《悯农》的感情理解和情感表达。
–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课文标题所能联想到的内容。
2. 学习课文•听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正确发音。
•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感情表达,讨论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粮食的依赖。
第二课时1. 复习课文•学生互相朗读课文段落,巩固课文内容。
•提问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 学习诗词《悯农》•教学诗词《悯农》的背诵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分组朗诵《悯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总结与展望•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后记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语文园地一》的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诗词《悯农》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学习,交流,增强了对粮食和农民的尊重与感恩之情。
下一步教学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认识汉字”这一主题展开教学,通过识字、写字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认识汉字的结构、笔画和发音规律,为学习汉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并书写本单元所学字词。
2.了解汉字的构成要素,掌握部分汉字的笔画顺序。
3.能够正确发音并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4.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并书写本单元相关字词。
2.理解并掌握汉字的结构和发音规律。
难点1.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笔画顺序。
2.运用学到的字词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语文园地一》P1-3,教学课件,板书设计,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准备课堂笔记用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汉字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 2. 学习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新学习的字词,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音规律,并示范正确的书写方法。
#### 3. 练习让学生跟读、模仿教师书写相应的汉字,加深记忆。
#### 4. 巩固设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 2. 拓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运用所学字词进行简单的表达。
#### 3. 提高引导学生体验汉字书写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 4. 作业布置留下相应的练习作业,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对汉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汉字的笔画顺序掌握不够,今后需要加强笔画训练。
同时,我还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在汉字学习中有更好的应用能力。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但也需要更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方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开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美的文章,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素养训练、口语交际等,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小组讨论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热爱大自然。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共同总结出它们的含义。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奖励。
5.拓展(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口语交际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1.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学生自由交流)2.出示句子:《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之情。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我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璀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街小巷肥沃麦浪炊烟袅袅依山傍水鸡犬相闻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写的是乡村生活。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熟练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和默写。
3.能运用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书写和造句。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和重点词语。
2.进行正确的朗读和默写训练。
3.能够进行简单的书写和造句练习。
三、教学准备
1.课本《语文园地一》课文材料。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堂用书。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内容
•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
•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订正强化。
•默写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记忆。
3. 练习
•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记忆。
4. 巩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课文内容,互相交流。
5.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做好记忆。
五、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朗读、默写、书写和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这份教案是根据《语文园地一》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园地一新课教学()分钟一、词句段运用(二)读一读,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出示课件8】✧天空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泛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1.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片段分别描绘出了什么地方的风景画?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总结:第一个片段写了一幅傍晚时田园风景画。
第二个片段写了一幅海边风景图。
(板书:田园风景画海边风景图)2.选择其中一幅图,照样子写写。
【出示课件9】示例: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像盛开的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粒小石子,激起的浪追逐着夕阳的余辉。
河两岸的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
柳树下洗衣姑娘的影子倒映在水里……二、日积月累1.出示《卜算子.咏梅》,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出示课件10】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出示描写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词语,并选择两三个词语造句,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了词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词语遣词造句的能力,一举两得。
期末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训练营(28分)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
(3分)矩.形(jùjǔ)麦穗.(huìsuì)缤.纷(bīn bīng)游弋.(yìyè) 应.和(yīng yìng) 埋.怨(mái má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耽搁根据企途漠不关心B.骆驼躲避理睬兴高彩烈C.乳汁昼夜驱赶轻而易举3.与“剪刀、布匹”所表示关系最相似的一项是()(2分)A.玻璃、窗户B.粉笔、黑板C.缝纫机、衣服D.锯子、椅子4.看拼音写词语。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15篇)《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15篇)1(625字)《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以课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语句为样例,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写作的手法。
“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几个具体描写事物的片段,教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如何把事物描写的具体生动的方法。
通过比较几组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不同体会多义词的意思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的方法,并尝试着用“温和”造句。
注意的是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李白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些问题涉及到的语句都是课文中含义深刻,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段,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再说一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句的写作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15篇)2(1170字)语文园地的教学一直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面对零散的知识点、缺乏情境的教学材料,学生往往兴致低,教师也易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如何进行生动有趣又有效的《语文园地》教学,我在与课题组成语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以下经验与反思:一、我的发现部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说话,训练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然后,反过来说:“我发现剪刀像……”让学生反复说话,在反复说话中内化语言,实现语文的实践性。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园地一》(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学习园地一》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情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情景和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3.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4.情景模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展示学习成果。
5.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简洁明了的图示和关键词,展示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课堂表现评价和作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语文园地一》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园地一》教案《语文园地一》教案(精选11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语文园地一》教案(精选11篇)供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分享作为小学生的家长,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汉字,还包括阅读、写作、表达等多个方面。
而小学四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效果。
而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的教案,希望能够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教授熟练认读680个字音、认读并理解10篇短文,并通过阅读体验文字作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汉字,二是阅读理解。
学习汉字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要想提高语文能力,首先要熟练掌握汉字。
而阅读理解则是衡量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视觉教学法视觉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图表、幻灯片等视觉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和短文。
此外,视觉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归纳总结教学法在学习汉字时,可以采取归纳总结教学法,将同一类的汉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比如:将“木”字旁的汉字、同音字等进行分类。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汉字,并提高记忆力。
3.听、说、读、写全面教学法在教学阅读理解时,可以采取听、说、读、写全面教学法,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理解的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听老师讲解、朗读短文、跟读短文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汉字学习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汉字学习本单元主要教授680个字音。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字音的读音和笔画;(2)常用的组字规律;(3)常用的词语和短语。
2.阅读理解本单元主要教授10篇短文,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短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感;(3)回答问题和进行判断。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一》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通过作者对春天的细致观察和感受,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需要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并学会运用。
同时,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也需要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短篇文章,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可能各不相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培养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3.PPT或黑板:准备相关的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创设春天的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然后引入课文《语文园地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然后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能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并摘抄下来。
2.运用一些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
3.读一读描写不同景物的句子,仿照图画写话。
4.朗读背诵并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重点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引导体会课内外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同学们品读感悟。
2.积累一些反映乡下和城市生活的词语。
3.读句子,看图写话。
1.充分利用摘抄来引导学生交流方法,丰富积累。
2.朗读辨析、分类识记,写看图小作文。
一、交流平台1.出示“语文园地”,检查学生的摘抄本,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大家还记得老师在每课的作业设计里都有一项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现在,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摘抄本,老师要看看你们谁把它“打扮”得最漂亮!(教师巡回检查,同桌也可以互相借阅)真不错!我在同学们的本子上发现了不少“宝藏”呢。
现在,我们就把有些“藏品”拿出来晒晒,同学们交流一下,分享一下心得。
2.教师出示“交流平台”的句子,学生朗读并各抒己见。
过渡: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①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乡下人家》)②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天窗》)讨论交流:生1:我从句①中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还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对乡下人家自由闲适的生活的向往。
生2:我从句②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教师点评,拓展交流。
过渡:这些句子和一般的写景句子不一样,它们很有特点,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想法,在文中起到很好的点缀,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类句子也是我们去摘抄和积累的对象,以后同学们要多多地收藏这些“宝藏”。
若同学们有兴趣,在所学的课文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来,大家不妨再试一试。
(1)课件出示句子。
看看下面的句子,你能体会出什么?①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②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课件出示片段。
读下面的片段,找出其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明确:爸爸所说的话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从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可知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从第二句可知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那种“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的忠诚无私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从第三句可知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这些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4.交流、总结方法。
小结:一般说来,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反复出现的句子,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想法。
二、词句段运用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自由朗读。
正确读写:“璀璨”声母相同,读“cuǐ càn”,偏旁也相同,都是王字旁。
“沃”读“wò”,不要读成“wù”,写时右边是“夭”,不要写成“天”。
“袅”读“niǎo”,不要读成“liǎo”;是上下结构。
2.利用工具书查出难理解的词语,识记积累。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高楼林立]高高的房子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肥沃](土地)含有较多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
[炊烟袅袅]指人们做饭时徐徐轻烟回旋上升,随风而逝的景象。
[依山傍水]所处的位置靠着山,挨近水,多形容环境优美。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分类交流。
(1)第一组是写城市生活的词语。
其中“繁华”是对城市生活总的描写;“璀璨”是形容光彩的,后三个词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是具体写城市建筑、交通状况的。
(2)第二组是写乡村生活的词语。
其中“肥沃”是写土地的,“静谧”是写乡村的环境氛围的,“炊烟袅袅”和“鸡犬相闻”是写乡村的生活场景的,“依山傍水”是写房屋或乡村的地理位置的。
当然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还可以例举一些。
可以交流,摘抄。
4.词语运用,连词成篇。
过渡:你能选其中的一组写一段话,描写乡村或城市生活的情形吗?例文展示:重庆繁华....,每到傍晚,大街小巷....的灯..的街市很有特点。
市中心高楼林立都亮了起来,放出璀璨..夺目的光,闪闪烁烁,令人眼花缭乱。
这时街道上的人也多了起来,骑车的,步行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车水马龙....的。
这时你要是急着赶路可不是时候。
最有特色的是路边的小吃店也开始营业了,“铁板鱿鱼”前人群络驿不绝,“章鱼小丸子”前人头攒动,“山东煎饼”前人山人海。
整条街道弥漫着香味,让人馋涎欲滴。
5.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读、积累了体现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两类词语。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体现不同情景的句子和画面。
(1)读下面句子,交流体会。
①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体会:这是《乡下人家》文中的一段话。
把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都当成了人来写,并且还被说成是乡下人家的好友,很自然地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图。
真是美好!②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泛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体会:“海鸥”“沙滩”“浪花”是海边特有的风景,“飞翔的”“金色的”“泛着泡沫的”这些词语抓住了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它们共同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的一部分。
(2)仔细观看下面三幅图画,仿照前面的两段话,写一写。
①老师稍加讲解和提示,引导学生观图练笔。
根据三幅图中的景物,先分别拟三个小标题:草原群牧图、山泉奔流图、清静校园图。
写作时要注意:a.仔细观察图中景物,尽量不要遗漏;b.抓住各景物的特征,符合图画的特色;c.写景要有序,条理要清楚。
②学生看图,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其中一幅练习。
③小组评议,推荐写得较好的朗读展示。
示例:草原群牧图: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下面是宽阔碧绿的草原。
一群羊在安详地吃着草,它们被养得肥肥胖胖的。
几匹马也跑来了,它们也被这里绿油油的草吸引了。
远处还有几头牛呢,在远山的衬托下,显得很是渺小,像是绿色大毯点缀的黑牡丹。
山泉奔流图:一股清亮的山泉从山涧奔涌而出,滋润着两岸的生物。
两岸的树木茂密成荫,欣欣向荣。
小鸟们在这里自由地觅食,愉快地飞翔,它们发出“啾啾”的叫声,随着山泉的“哗哗”声一直传得很远,很远。
清静校园图:此时,学校已经放学了。
大多数同学已经回家了,教学楼里显得特别安静,旁边小食堂的门已关上了。
只在近处的操场上还有三三两两的同学,也许他们住得离校近并不急于回家。
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溜滑板车,显得轻松愉快。
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有词语的读写,有句子的品析,还有看图写话。
这些既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回顾,也是对本单元的拓展,其目的是让同学们学到更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会去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丰富我们的情感。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你们积极思考、探究,回答问题,争相展示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交流心得,尤其是在看图写话的活动中,同学们纷纷练习、展示,做得很好。
老师以你们为荣。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摘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细细品味。
(2)课外再阅读一些描写不同地域景物的文章。
朗读背诵并积累《卜算子·咏梅》鼓励学生运用朗读、看插图、查找资料、比较的方法品读词。
一、日积月累1.导入“日积月累”课题。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第一课学习的《古诗词三首》吗?其中第三首就是一首词。
我们对词的常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可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写的哟。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读音准确:卜bǔ 咏yǒnɡ 悬xuán 崖yá 犹yóu 俏qiào 烂làn 漫màn 丛cónɡ(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采用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词的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1)词语解释:[卜算子] 词牌名。
[咏梅] 词的标题。
“咏”,即抑扬顿挫地吟唱,含有赞美之意。
[丛中笑] 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犹] 还。
[俏] 俊俏。
[待] 等待。
[烂漫] 颜色鲜明而美丽。
(2)词的大意: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4.教师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下这首词。
5.教师适当讲解,引导学生品读词句。
(1)词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
前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首句说“春归”,次句说“春到”,风雨中春天离开了,时间是何其短暂。
“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将严寒写得更为具体,形象地表现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梅花在这样百丈坚冰的时节开放的难能可贵。
“犹有花枝俏”显得格外醒目:梅花不但在这样严寒的季节开放,而且开放得特别俏丽呢!下阕写梅花的品格。
“俏也不争春”,承“俏”字写起,“也”字不可忽视。
梅花俏丽开放却并不想争占春光,她只是想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写春天到来时梅花高兴的样子,表现梅花高尚的品格:虽然自己谢了,但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
总的看来,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质,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的动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