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模板课程名称:数学课时数:3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沟通和合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1.数学学科素养: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3.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程的讨论和实验探究,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有关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通过举例子和图表,让学生对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
例如,给定一个函数表达式,要求学生根据函数的性质和图形来判断该函数是否有解、有唯一解还是有多个解。
在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信息技术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学软件,通过输入函数表达式,观察和分析不同函数的图形和解的特点。
让学生比较手工计算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问题解答和总结(15分钟)学生围绕之前的问题和探究结果进行讨论和辩论。
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
6.作业布置(5分钟)分发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道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题目。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题思路,评价他们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1.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数学题目和理论讲解;2.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数学软件,用于信息技术应用部分;3.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包括问题和相关的图表。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而在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
因此,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育为例,针对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并设计一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1.数学认知能力数学认知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例如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迅速识别问题的难度和要点,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例:学生需要解决一个加减法问题。
老师给出一个简单的加法题,如:15+16=?。
然后老师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有多难?如何理解加法与减法?最好的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加法和减法,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
2.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通过运用不同的数学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事例:学生需要解决一个几何学问题。
老师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解决方法,如分成几个部分来计算、将图形分成几个部分再计算、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将数学思想传达给他人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例如通过群体讨论和演示交流,以及教学现场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事例:学生需要解决一个代数学问题。
老师给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学生们互相检查彼此的解决方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并给出建议。
这样的训练可以启发学生们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并沟通自己的想法,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我校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准备学习一个数学大单元,需要运用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加之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强调成绩。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将学习数学视为负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结果记忆,而忽视了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而未能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
(2)题目训练过程中,教师追求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导致学生形成机械操作的解题模式,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课堂互动不足,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思维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中,概念的理解是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缺乏有效的概念辨析,学生难以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缺乏实际应用,学生未能将概念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导致在解决问题时难以运用。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并将这些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一节课的设计中。
作业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内容说明:根据所给模板完成1课时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顺利落地,需要有“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落脚点”,核心素养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长力。
无论是“学科表达”还是“教师理解”,最后都应聚焦在“课堂”,“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模板来完成1课时的教学设计;
2. 内容原创,如有雷同,视为不合格;
3. 重点突出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在教学中的落实;
4. 请将完成的作业内容直接复制在答题框内。
《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课题:《长方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