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碎屑岩手标本鉴定描述1
- 格式:ppt
- 大小:23.64 MB
- 文档页数:39
内碎屑灰岩手标本描述1. 背景介绍内碎屑灰岩是一种具有特殊地质特征的岩石,常常包含丰富的化石和化石痕迹。
这种岩石形成于碎屑物质的沉积作用,通常由可溶性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过程形成。
内碎屑灰岩具有独特的纹理和颜色,因此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2. 标本描述我所讨论的内碎屑灰岩手标本是一块典型的岩石样本,尺寸大小约为10 cm x 8 cm x 6 cm。
以下是对该标本的详细描述:2.1 外观特征这个岩石标本呈现出灰黑色的外观,表面颗粒较大,质地紧密坚硬。
从外观上看,标本没有明显的裂缝和变形,整体呈现出两端相对平坦,中间略微凸起的长方体形状。
岩石表面并没有明显的光泽。
2.2 纹理特征在岩石的剖面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层理结构。
这些层理相互平行,层间距大致均匀,表明岩石是由多次沉积形成的。
层理之间常常存在着细小的裂隙,据推测这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所导致的。
2.3 岩石成分通过对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发现岩石主要由石英、岩屑和白云母等组成。
石英是岩石中最主要的矿物,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具有较高的硬度。
岩屑主要包含角砾、砂砾和粉砂等颗粒,这些颗粒大小不均,颜色多样,可能来自于周围地区的侵蚀物质。
白云母呈片状结构,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常常形成微细的亮片,赋予岩石一定的亮度。
2.4 特殊化石和化石痕迹这个内碎屑灰岩标本中还包含有一些特殊的化石和化石痕迹。
通过肉眼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小型的贝壳化石,这些贝壳呈灰白色,完整程度较高。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一些化石痕迹,如波纹痕迹、穴居痕迹等。
这些化石和化石痕迹记录了古代生物的存在,有助于研究古生物学和古环境学。
2.5 其他特征除了上述描述的特征外,这个内碎屑灰岩标本还具有一些其他特征。
首先,岩石的质地坚硬,可以通过指甲刮试验确定。
其次,岩石具有一定的略微的臭气,这可能是由于其中微生物分解引起的。
最后,在岩石的表面可以发现一些微小的洞孔,这些洞孔可能是由水的侵蚀和溶解作用形成的。
内碎屑灰岩手标本描述一、前言内碎屑灰岩是一种由碎屑颗粒和灰岩石粉状物质混合而成的沉积岩。
本文将从手标本的角度出发,对内碎屑灰岩进行详细描述。
二、内碎屑灰岩的概述内碎屑灰岩是指在沉积过程中,由于风化和侵蚀作用,原来存在的其他类型的岩石被破坏成为碎屑颗粒后,与灰岩石粉状物质混合而成的一种沉积岩。
其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类物质,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等。
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黏土和铁化物等杂质。
三、手标本的选择为了更好地了解内碎屑灰岩的特点和构成,我们选择了一块具有代表性的手标本进行观察和描述。
四、手标本外观描述该手标本呈现出浅灰色或深灰色,呈不规则形状。
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不平或裂纹。
整体观察下来,该手标本大小约为10cm x 8cm x 6cm。
五、手标本的细节描述1. 碎屑颗粒:手标本中明显可见到大小不一的碎屑颗粒,其中以石英和长石为主。
这些碎屑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岩石体中,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灰色。
2. 灰岩石粉状物质:手标本中还可见到大量的灰岩石粉状物质。
这些物质呈现出白色或浅灰色,与碎屑颗粒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内碎屑灰岩的主要构成部分。
3. 裂隙和孔洞:手标本中还存在着一些细小的裂隙和孔洞。
这些裂隙和孔洞大小不一,其中有些是由于风化作用导致的,有些则是由于内部构造原因形成的。
4. 其他特征:手标本表面还可见到少量黄褐色铁化物沉积。
六、结论从手标本观察结果来看,该内碎屑灰岩由碳酸盐类物质、碎屑颗粒和灰岩石粉状物质混合而成。
整个岩石体中,碎屑颗粒和灰岩石粉状物质分布均匀,其中以碎屑颗粒为主。
此外,还存在着一些细小的裂隙和孔洞,以及少量的铁化物沉积。
碎屑岩组成矿物基本特征肉眼描述:石英:自形粒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断口呈现油脂光泽,硬度为7,无解理。
长石:碎屑岩在长石主要有以下三种:斜长石:白色,粒状,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两组解理斜交,硬度为6—6.5,新鲜面上可见双晶纹。
正长石:粒状,肉红色,硬度为6,两组完全解理,表面常发生高岭石化儿浑浊不清。
微斜长石:与正长石相同。
白云母:无色,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解理面呈珍珠光泽。
黑云母:颜色为褐色,其余与白云母相同。
1、手标本描述:岩石呈灰白色,略显黄色,致密,块状层理,中—粗粒砂屑结构,分选中等。
主要成分:石英(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长石(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岩屑,主要为硅质岩屑。
石英含量约90%,长石含量约5%,岩屑含量约3%,另见少量黑色不透明矿物。
定名:石英砂岩2、手标本描述:岩石呈褐红色,致密,块状层理,中—粗粒砂屑结构,分选中等。
主要成分:长石(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石英(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白云母(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岩屑成分复杂,主要有硅质岩屑等。
长石含量约80%,石英含量约10%,白云母5%,岩屑含量约4%,另见少量黑色不透明矿物。
定名:长石砂岩3、手标本描述:岩石呈暗红色,致密,块状层理,中—粗粒砂屑结构,分选中等。
主要成分:岩屑成分复杂,主要有硅质岩屑,板岩岩屑,千枚岩屑、玄武岩屑、花岗岩屑等,石英(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长石(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白云母()粒度、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岩屑含量约35%,石英含量约50%,长石含量约10%,,白云母4%,另见少量黑色不透明矿物。
定名:岩屑砂岩4、手标本描述:岩石呈暗红色,致密,块状层理,粉粒砂屑结构,分选较好。
主要成分:石英(粒度小于0.1mm、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长石(粒度小于0.1mm、分选、磨圆及基本特征描述)。
实验一矿物的鉴别方法(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一、试验的目的与要求矿物的肉眼鉴定是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矿物的形态和矿物的物理性质,是肉眼鉴别矿物的两项主要依据,必须学会使用鉴别工具,认识、鉴别描述矿物的这些性质。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全面的观察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等特征:初步掌握肉眼鉴别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的鉴别并写出简单的鉴定报告。
二、试验设备1.造岩矿物本2.矿物硬度标本3.矿物光泽标本4.矿物解理、断口标本三、试验方法与步骤矿物是经过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存在于地壳当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是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的肉眼鉴别般应从矿物的形态着手,然后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力学性质,进而参照其它物理性质或借助于化学试剂与矿物的反应,最后综合上述观察结果,查阅有关矿物特征鉴定表,即可查出矿物的定名。
但对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还需要记忆。
(一)矿物的形态特征1.结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绝大多数矿物呈固态,固态矿物中大多数为结晶质,少数为非晶质。
结晶质矿物的内部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形成空间结晶格子构造。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结晶质矿物都具有固定的规则几何外形,这就是矿物的固有形态特征。
例如,岩盐(Nacl)的立方晶体(图1)格架。
石英的六方双锥晶体等(图2),具有良好固有形态的晶体称自形晶或单晶体。
在自然界中,这种自形晶较少见到,因为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受生长速度和周围自由空间环境的限制,晶体发育不良,形成了不规则的外形,称为他形晶,而岩石中的造岩矿物多为粒状他形晶体的集合体。
图2 矿物晶体图1 食盐晶格构造 a)食盐晶体;b)石英晶体c)金刚石晶体非晶质矿物的内部质点排列没有规律性,故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有玻璃质和胶体质两类。
前者是高温熔融体迅速冷凝而成,如火山喷出的岩浆迅速冷凝而成的黑曜岩中的矿物;后者是由胶体溶液沉淀或干涸凝固而O)。
岩屑砂岩手标本描述岩屑砂岩,这可是石头界的“怪咖”。
你看它,就像一个被大自然胡乱拼凑起来的“石头拼图”。
拿在手上,感觉它就像是从远古战场捡来的“石头铠甲碎片”,充满了粗犷的气息。
它的颗粒粗细不均,大的颗粒像是傲慢的将军,占着较大的地盘,小的颗粒则像一群小兵,簇拥在将军周围。
颜色呢,那是一种低调又神秘的色调,仿佛是大地偷偷藏起来的“土色宝藏”,带着点暗沉,又好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颜色就像是被时间这个调皮的小魔法师施了魔法,混合成一种独特的、只有岩屑砂岩才有的色彩。
岩屑砂岩的质地就像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有些粗糙,摸起来就像在摸砂纸,你要是多摸几下,感觉手都要被它“咬”一口似的。
它表面的纹理就像是地球亲手画上去的“涂鸦”,歪歪扭扭,没有什么规律,又像是被一场暴风雨洗礼后留下的凌乱痕迹。
再仔细看那些岩屑,就像是一群不请自来的“外星来客”,闯入了这块石头的世界。
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像尖尖的小箭头,仿佛随时准备射向未知的远方;有的像小小的云朵,在石头的世界里飘着,只是这云朵可没有那么柔软。
从侧面看,岩屑砂岩就像一座迷你的石头小山丘,有着自己独特的起伏和轮廓。
那些不同大小的颗粒组合在一起,就像是山丘上不同的植被,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如果把它比作食物的话,那它肯定是那种硬邦邦的、咬不动的“石头饼干”,只有最坚强的牙齿才敢挑战它。
在阳光下,岩屑砂岩也不会闪耀出那种耀眼的光芒,而是像一个低调的隐士,只散发着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光晕,就像它在偷偷地跟阳光说:“我可不想太张扬,稍微意思一下就行。
”你要是把它和那些光滑的玉石相比,它就像一个没怎么打扮过的乡下大汉,而玉石则是精致的城里小姐。
但正是它这种粗糙和原始的美,让它在石头家族里有着独特的地位。
每一块岩屑砂岩都是大自然的一个小玩笑,一个看似随意却又充满深意的创造。
它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只是这本书是用石头写成的,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等着我们去解读。
碎屑岩的识别室内观察碎屑岩的方法碎屑岩的观察分为手标本(野外露头)和薄片两部分内容,前者具有宏观和空间(三维)性,后者则是微观和断面(二维)的显示,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观察总是从总体开始,逐渐深入到各个细节,再从细节回到整体,有时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对岩石的特征获得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详细地观察手标本,对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镜下薄片观察,以弥补手标本鉴定中的不足之处。
可以这样说,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鉴定是沉积岩室内研究的基础,为此要很好地学习掌握。
沉积岩室内鉴定的目的是为了仔细确定沉积岩中各种组分的成分、含量及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对岩石进行准确的定名、推断岩石形成条件、形成后的变化以及与油气方面的关系。
现将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的观察描述内容说明如下。
一)砾岩1.肉眼观察1)颜色:指出岩石总的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构造:注意砾石有无定向排列或优选方位及粒序变化等,否则定为块状构造。
3)成分:包括颗粒(砾石)、填隙物的类型、含量和特征。
4)结构:包括砾石大小、砾石的圆度、球度,说明其磨圆的程度,及长、中、短三个轴的情况,砾石的形状及表面特征及支撑性等。
2. 镜下鉴定一般用低、中倍镜,进一步鉴定砾石成分和填隙物的成分、结构及显微构造等。
3.举例细角砾岩手标本描述:灰褐色,块状构造,砾石含量65%,以硅岩(硬度大)为主,次为泥岩;填隙物约30%,为泥质;孔隙约占5%;砾石直径2mm——10mm,,分选差,棱角——次棱角状;孔隙直径达lmm,呈杂基支撑结构。
镜下鉴定:砾石成分有硅质岩、泥岩和页岩,硅质岩单偏光镜下无色,有的被泥质交代,边缘污浊;正交偏光镜下具小米粒状结构,约占砾石总量的2/3。
泥岩和页岩表面污浊,泥质结构,页岩显水平层理,填隙物为粘土矿物,已发生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定名:灰褐色块状构造单成分细角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