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河流往往是其发展的起点,是构成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绿化建设,现代城市的滨水区绿化更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防洪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重点。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设计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

们的首选。

二、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2、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3、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

关系的变化,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三、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误区

1、滨水区景观模式趋于雷同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2、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3、与上一条相对应,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四、新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

1、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介入,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生态系

统的破坏,增强伊通河滨水区的生活适宜性也是我们需要注重的。

2、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注重生态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3、融入历史环境人文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

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一定存在独特性,并且是可以融入到城市中的。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这个城市的河流的,城市河流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也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城市是历史文脉发展的产物,每个城市的每段历史都会在这个城市身上留下烙印和痕迹,这对于整个城市的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可以为现代人们提供含有底蕴的公共活动空间。传统文化是每个城市所独有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蕴含着民俗风情文化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成为地标性作品,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五、结论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滨水区是大自然赋予城市得天独厚的一份宝藏,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有的景观元素。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滨水区开发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促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增值,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形象,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品质,提升城市对外的影响

力和城市品牌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贵利等著.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3]曾茂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4.(55)

[4]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6:58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河流往往是其发展的起点,是构成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绿化建设,现代城市的滨水区绿化更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防洪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重点。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设计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

们的首选。 二、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2、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3、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

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 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 项目名称: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 设计单位:美国 北京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类别:城市设计 建设地点:上海 场地面积:15公顷 委托单位:上海市规划局 设计时间: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 外滩滨水区无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之一。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改善外滩地区浦江沿岸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决定将目前外滩沿岸繁忙的过境交通引入地下,将地面道路改造为双向四车道,以释放地面城市空间,并以此为契机对外滩滨水区进行一次较高标准的改造,营造标志性的城市空间形象,使之符合上海外滩的国际地位。为此,上海市规划局及相关领导单位组织了十家单位参加的国际竞赛,为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改造集思广益,提供思路。在两轮的评选中,由美国波士顿建筑事务所与北京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组成的设计联合体提交的方案均获得了甲方和评审专家一致评选的一等奖方案。 在外滩沿江步行道上缓步徐行是如此令人难忘。越来越多的上海本地居民和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人享受着这种经历。沿着整条步道,我们看到的不但是20世纪初期上海最动人的部分,而且见证了新上海的崛起——在发展中的世界级大都会,一个代表21世纪都市面貌的城市。但是,目前在这1.8长的滨水步道上的沿江游览似乎基本上只是在观望:游人可以回望外滩的历史建筑,或是隔江远眺浦东的雄伟。但是在整条步行道上,几乎没有途径可以直接地参与到城市的动感和活力中去。因此目前的外滩更多的是“供游客游览的外滩”,而缺乏“供上海市民日常享用的外滩”的性质。随着外滩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空间,这里呼唤更多更丰富的城市与水岸边缘之间的垂直联系。 外滩旧时的图片展示了昔日水滨和城市间的这种“垂直联系”, 有时是船坞和码头,有时是桥梁和跳板。我们规划理念的核心就是唤回这种城市与水域之间强烈的动感。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是对交通空间的改造,过境交通的地下化可以释放出城市空间,也使得外滩区域的交通更本地化,减少了繁忙交通对城市空间的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应用与实践,就内容而言,在设计层面上,比较重视对城市滨水区整体形象和环境设计的研一究,比较注重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探讨;在应用层面上,却较少涉及对城市滨水区设计实施策略和开发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作品仅停留在空间塑造的“一维”视点,缺少从城市经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学科、多维视角”地进行综合研究。本专辑所收录之案例正是面对当前滨水区开发所做的思考,试图探寻当前适合地方特色的滨水地区开发之路。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卢济威 主要设计人员:王一、宋云峰、周虹、马荣军、王萌、柏春、王敏洁、王藤、李正、 袁铭、陈康诠、成栋、于弈 规划用地面积:205.5公顷 项目地点:浙江丽水 项目完成时间:2003年8月 项目获奖情况: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4年度同济规划院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规划设计简介:本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环境资源 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具体目 标与构思。 (1)建立以大溪为中心的山水生态城市核心 整合城市、建筑、景观等要素,形成南山、北城总体格局的环大溪景 观体系。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 山水资源的结合。不但做到城中有山、城中有水,更力求体现出山上 有宇,水中有屋的山水城市特征。 (2)建设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 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江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市民活动同滨江环境结合起 来,通过大量的休闲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景观设计,吸引大市民日常活 动,使之成为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为滨江发展注入活力。 (3)促进丽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城市设计,提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住宿、休闲、娱乐 活动设施,吸引游客停留,使滨水区成为丽水市域范围内旅游活动的 中心区域。 长期以来,城市滨水区都被简单地作为休闲绿化带进行营造,本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公共活动,振兴经济和发展旅游产业。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两个地级生态示范区之一,总体规划定垃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早在隋开皇九年,这里就设处州治,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金温铁路从丽水通过,金丽温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建成。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蒸蒸日上。丽水市区四面环山,万象山位于中部,颐江上游的大溪从城南流过。计划2e05年在江的东侧下游建成开潭水坝,大溪水位标高将上升到47.5m,平静而清澈的湖面是丽水市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2003年大溪北岸由水利部门建成防洪堤,设近水平台和坝顶平台两个层次,近水平台

浅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浅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依水系而发展,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滨水区商业贸易繁荣,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各种活动相当频繁,因此滨水区逐渐成为城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在这里以滨水区为对象,以新的观念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创造出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并提出遵从自然的系统化设计途径。 关键词:滨水区资源景观设计 Abstract:City develops along with the water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front areas are often the first are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Its prosperity of the commercial trade promote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such human activities as people’s gathering, exchange, trade and dock over there, thus making it gradually become the birthplace of the city and its civilization. As a precious resource, urban waterfront areas will be surveyed in this essay with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iversity of urban waterfront area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 the only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位于黄河大堤以北,107国道两侧,京港澳高速以西。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距郑州市中心25公里,距焦作市中心35公里,距新乡市中心45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豫北地区联系郑州的重要节点,也是郑州辐射豫北的“桥头堡”。 该项目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属于城市新区建设区域,基地面积约为118公顷,现有水域面积约为80公顷,该水域有自然水体补给,与周围的5条河流相连接,规划区域周围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居住区等。沿湖景观面积30多亩,该景观的规划设计与的中心大面积的水域生态系统,将形成一条亮丽的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观光、休憩及户外活动的城市空间。 二、景观规划理念与目标 规划理念: (1)景观空间的开放性与亲水性; (2)景观的可游性、可赏性和可参与性; (3)景观的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目标: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绿地、建筑、市政、电力方面规划 2、新乡市城市整体规划 3、新区现状基础资料 4、设计任务书 四、规划原则 1、生态性设计原则: 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亲水性设计原则: 该滨水绿地,整块用地沿湖岸依次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美国AOA案例研究)

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间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 AOA DESIGN GROUP INC.

案例一:温哥华城南南部滨水区空间设计

温哥华南 z 指标 Fast Facts z Yaletown面积: 50公顷 z False Creek北部面积: 80 公顷 :130 z总面积: 130公顷 z绿地面积: 20公顷 z海岸线长度: 3公里 z平均容积率: >3.0 :90m x z平均地块规模: 90m x 180m (16,000m2 approx) z平均住宅地块规模: 280m2- 3,250m2 z地区人口规模: 23,000 approx z近期住宅销售价格: 93m2 (1,000ft2) = USD394,000 (i.e. USD4,240 per m2) 南部滨水区现状

历史背景History 本区域历 原来是木材加工地区,然后服装仓储区,接着成为地铁总站,再成为86届世界博览会会址。 在世界博览会之后此区域成 为一个亮点,80年代后期 开始了区域改造,许多传统的建筑物被保留或重新利用 历史背景

本地区现阶 z 流行的现代都市滨水社 z商业区混合了高中低档 以及五星级酒店 z独特但功能混合的建筑 活类型选择 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拥有完善的步行、慢跑 z具有特色的景观、照明 z大量的码头停泊设施以 z附近社区和历史地铁展 z为步行者提供的交通、 z公园贯穿整个城市,通 活动场所 z以运动为主题的公园, 很少的建筑;提供了都 z公园提供了非常舒适的 z住宅区和公园中布置了 z公园面向户外景观,提 105 z10.5米宽的断断续续的 阶段发展状况 社区包含了居住区、商务区、餐饮、零售精品店、艺术长廊 档饭店、高科技公司、家具店、艺术长廊、汽车公司展示区 筑,提供从艺术型阁楼到现代滨水公寓的多种混合的居住生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跑、单车和宠物散步设施的户外生活方式。 明、艺术装饰品和连续的绿地空间。 以及称为“Aqua Bus”的为游览者服务的轮渡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展览中心用于支持当地的艺术、文化和休闲活动。 户外座椅和其他活动设施随处可见。 通过滨水的步行道连接,后者是步行、慢跑和自行车的主要 用于团队活动和孩子玩耍;用于休闲活动的公园其中布置 都市生活方式的绿洲 的环境和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一些独特的景观视点 了商业区,其中有超市、饭馆、银行、诊所、健身房、 提供一览无余的水景视野 的滨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向市区延伸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要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上传:老四时间:2005-5-8 阅读:164 次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被国际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界普遍接受和应用。 1 城市滨水区——城市与自然共同作用的地带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想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它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同时这里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河流水文及地貌过程,水滨生物过程是发生在滨水地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三种自然过程,也是对城市等人类聚居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三种自然作用力。因此,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深入了解以上三类自然过程,挖掘出与之适应的各种自然形式,并制定出具体规划和设计的策略。 我们首先从对未受人工干扰的自然状态的滨水地带的分析入手,探索三种自然过程和对应的自然形式之间存在的适应和契合关系。 2 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 2.1 滨水区空气环流自然过程 在滨水地区,由于水陆下垫面的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程度异不同,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和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出现空气环流,产生我们通常在水边都能感到的凉爽、清新、湿润的“水陆风”。滨水区水陆之间的这种空气环流过程通过把太阳辐射热转化为潜热,减弱了地面温度的骤变,发挥了天然空调器的作用。对于夏季和底纬度地区,这种气候过程正是水滨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明显的一个气候优势。另一方面,无论是河流、水库、还是湖泊、海湾,朝向水面方向的水滨空间都呈开敞形式,正好适应并促进了水陆之间的空气交换过程。 2.2 滨水区生物自然过程 河流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Ecotong),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因此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河流滨水地带处于水陆交界边缘,正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水滨的植被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

国内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国内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人类文明。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城市发展史,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水源种类与形式的河流、海洋、湖泊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堪舆著作《平洋全书》中有: “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构城理论。历来濒临江海、湖泊、河流的区域以其便捷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建城设市的首选地带。 1 城市与滨水区发展进程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城市水系多呈集中式面状、条带状分布,通常影响着城市的肌理结构。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带和连接带,是串联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绿地的纽带,往往成为城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地域景观特色、形成城市意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第三,因滨水绿地处于水陆的过渡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接地带,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应当慎重对待。 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城市因水或兴或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滨水区的高强度开发,继而导致城市滨水区的逐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 2) 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以徐州为例,市区水面率由20 世纪60 年代的5.8%下降到了2004 年的3.5% 左右,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河流存在严重的填埋、覆盖的情况。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班级 09级1班 姓名邓婵 学号 090040106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空间类型有环水(环湖,夹江,环海湾等等) 功能类型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来看,有工业区改建的滨水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水区,与市中心相连的多功能滨水区,旅游休憩的滨水区,新开发的滨水区,生态保护的滨水区等。 滨水区的发展历程 复兴时期随着“以人为本”价值的回归,也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改善的要求,滨水区再次成为城市的重点区域,承担着城市的重要功能,环境优美,公共活动集中。 改造及在开发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及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在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 新区开发时期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主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从头开始,创造一个满足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 景观环境 改善滨水地区的景观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创造更吸引人的景观环境面貌以为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 公共性 全市居民共同享受地区,倡导“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等设计理念。 混合性 提倡滨水功能的多样性和混合性,滨水地段分层分段,综合利用,同时提倡滨水活动的多样性。 亲水性 创造亲水的公共活动空间,亲水的活动内容(包括水上活动),同时设置亲水设施,营造亲水的视觉感受。 特色性 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域性,本土性特色,要体现具体场地环境特色。 安全性 城市的滨水地区要满足城市的防洪要求,滨水地区要保证安全。 注重生态景观 滨水地区要更加注重绿化,对于生态环境(如湿地等)需要加强保护。 城市设计的土地利用 1.大多数城市滨水地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重点区域,其与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关系密切,不能单独考虑,需要从整个城市的层面整体研究把握。 2.有意义的城市场所离不开丰富的活动,滨水地区的“人气”极为重要,其土地利用上不宜功能单一,应力求综合性和多元化,满足不同的需要,尤其是应该考虑三产的要求。 3.充足的绿地,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滨水地区的绿化数量,品质均应当高于其他城市普通地区。 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 1.一般来说,滨水地区应当突出水面开场的空间形态特点,避免大量的高密度的开发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滨水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没图)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滨水区域景观 规划设计(没图)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滨水区域景观规划设计 说明 一、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原为大家洼镇,1958年及1986年,国家在境内分别兴建山东羊口盐场和山东潍坊纯碱厂两大国有企业,20世纪90年代,两大企业实行跨行业联合,1995年8月15日,以山东潍坊海洋化工集团总公司为依托,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83平方公里(大家洼镇、海化集团总面积)。2002年9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xx年12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评定为省级开发区,并定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2021年3月,央子镇并入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陆域面积为616平方公里。 2、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维坊中央商务区位于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央地带,南靠寒亭区,北面濒临渤海莱州湾,东以虞河为界与昌邑市接壤,西临寿光市,陆域总面积3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 规划区域地处潍坊市北部沿海,原为晒盐区;其地势较平坦,总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北方向平均坡度1/5000~ 1/10000,东西方向在一条水平线上。最高海拔3.5~3.7m,是第四系全新统的海积地层,属海岸地貌。在3m等高线以上属近海浅平洼地,3m以下是滨海滩地,系高潮水位淹没地带。1.2m以下为海岸线,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3、气候特征 地处北温带,又在东亚季风区内,西靠亚洲大陆,北临渤海莱州湾,形成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温暖干燥、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寒干冷。 3、设计范围、内容 本次方案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容包括沿白浪河岸线景观设计、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广场概念性景观设计。 - 1 - 4、现状分析与评价 目前,维坊中央商务区尚未开发利用,其地块原为大片晒盐区,均为填海整平区域;在对中央商务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以下评价结论: 优势:

邛崃南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古城滨水新景观——邛崃南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说明文化与商业的有机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城文化的底蕴风貌 1、项目概况 邛崃南河滨水景观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幅员1384平方公里。南河河滨路两岸景观绿化带规划区位于邛崃市南城区南河,西起邛名高速,东至洄谰塔,全长约6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2300余亩。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快捷,文化底蕴深厚,区域战略地位突出。 以“树影、楼影、塔影、岛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历史人文、古窑遗韵、运动健康、生态湿地、”四大设计主题,将生态、文化等有机的景观要素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邛崃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城市空间。 1.1 区域位置 邛崃市区(临邛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西依邛崃山麓,与大同乡、水口镇连界;东瞰川西平原,与前进镇、宝林镇相接;南与卧龙镇、孔明乡毗邻;北与桑园镇、茶园乡接壤。东、北部原野平坦,西、南部山丘连绵。 1.2 设计范围 南河河滨路两岸景观绿化带规划控制区面积2300余亩。规划用地内现有人工水渠、湿地、树木、草坪、耕地以及农房和道路,自然环境良好。 滨河绿地用地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势,西部最高点高程504m,东部最低点高程494m,高差10m,南河以北为淤积岸,岸平水缓,有大量天然形成的滩涂地,南河以南为河流冲击岸,岸陡水急,河岸两侧植被状况一般,树种以杨树、枫杨等为主,老南桥西侧有一天然岛屿。此外沿南河分布着邛窑遗址、老南桥、和洄谰塔等文物古迹,都具有较高的游览和观赏性。 2、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2.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5、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7T11:19:15.0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李翔 [导读] 摘要: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城市居民最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国内许多的滨水城市利用其独有的自然条件,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滨水地区进行设计规划整治,从而使得滨水区景观与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开发旅游资源,进而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城市居民最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国内许多的滨水城市利用其独有的自然条件,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滨水地区进行设计规划整治,从而使得滨水区景观与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开发旅游资源,进而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理论;应用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宜居的环境继续增长,这也是结果,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滨水区,逐渐改变了对滨水区的理解,直接促进了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目前,中国90%的城市建设都与水有关,这表明城市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和开发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这也表明,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仍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个适合中国的国家。通往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道路。 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滨水区一般是指在建设海洋、湖泊、河流、河流等水域的边缘进行土地建设,形成具有观赏和利用功能的公共绿地边缘。水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人们提供了应用、景观等功能。它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和源泉。在时代的变迁中,随着河流的不断兴起,世界著名的城市已经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的标志,发挥着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双重作用,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资源为核心和人工建筑物为基础,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来创建一个滨水城市景观,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使人们的认同感,把握自己的感知的生活条件,并获得灵魂的精神撤退让自然空间。有能力调整环境,建立科学、健康的城市模式。 2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具体内容 城市滨水景观构成分为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三个方面。首先,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滨水的地理条件,如地形、水文特征等。这些因素不太可能被人类干扰,但在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的理解程度往往会成为衡量一个滨水区的尺度。是景观设计成功的重要参考。设计师对滨水区自然元素的理解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其次是人工景观元素,滨水区的人工景观主要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如桥梁、码头、大坝等。这些都是城市滨水区的产物,人与自然长期共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性,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和设计领域,设计师需要发散思维适当保存和更新,这样它就可以被集成到滨水景观设计的总体设计规划,以便公众可以在旅行中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标志。最后是人文景观元素。人文景观元素主要代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活动、历史名人广场等。城市文化内涵可以体现在坚实的建筑景观中,如以滨水公园为主题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家。它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龙舟比赛和滑冰比赛,以增加城市滨水区的文化特色。滨水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与开发中,要合理开展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整合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认知度,保护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3 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现状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中,由于各个国家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在设计规划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水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衰落,许多国家已经放弃了许多码头。因此,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原有滨水区的地理优势进行开发建设,如:闲置码头改造已成为旅游、度假、娱乐的场所,可以有效促进滨水区的经济发展。然而,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起步较晚,在许多城市建设中,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许多设计理论和施工设施都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就是城市与水的关系被严重忽视了。这也是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 城市滨水区景观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分析 4.1 因地制宜划分区域 不同的城市对滨水区的整体设计规划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设计中,要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片区根据其基地环境状况、地域文化特征、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游客的容量等多方面所提出来的要求、主题及功能设定进行合理的划分区域。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对场地的需求与功能的表达。 4.2 基地高差的有效利用 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规划中,应注意基地高差的有效利用。一层不变的平坦的道路或景观,会给人平淡的感觉,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时应营造丰富我滨水景观,以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在设计规划时,应充分地结合当地的基地高差现状,利用其基地高差设置游步道、亲水平台、驳岸、自然植被等景观,在游道的设置上,可以用不同的基地高差,来丰富滨水区景观空间层次;在驳岸的设计中,也可以根据基地高差结合灌溉、防洪等因素进行不同形式的驳岸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中,利用高低错落的基地形式,构成有序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利用基地高低的起伏来体现滨水区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增加城市中滨水区的立体景观效果。 4.3 水景观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中,应同时重视水景观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以生态学为基础,利用生态的原理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结合来进行设计规划。比如利用回收水系统,将水景的设计与回收利用相结合进行系统的设计,既能营造多样化的水景效果,又能达到节水的目;在进行景观设计规划中,还可以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如四川西昌琼海湿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水景观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 4.4 塑造层次丰富的植物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规划中,离不开丰富的植物。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植物设计规划时,为了满足人们交谈、娱乐、体憩等多种功能的需要,我们必须要设计规划一个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在植物的空间表达上,可以根据其城市滨水区基地的高差与空间功能的划分,对植物品种的配置,应根据对植物的高低、大小、疏密等不同形式的划分,因地制宜的巧妙的对不同的坡地景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1、水体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水体主要是自然的江、河、湖、海,但也可兼顾人工的水景,水体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流动的水、静止的水和受外力作用的水,它们体现在景观上就呈现出江河、湖泊、涟漪等。在对水体进行没汁时,应注意维持水体的自然性和原始性,用人工景观去补充自然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自然结合实际需求。选取不同状态的水景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规律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找规律,达到各方面和谐的状态。 2、护岸 护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也是人与水接触的地方。在设计时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a.治水功能,满足防洪防涝要求并尽可能设置一些蓄水湖池和滩地,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b.生态性,积极保护和借鉴河流自然形成的各种地貌结构,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配合植物种植,为滨水动物提供生存空问,维护护岸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c.亲水性,强调水体的渗透作用,将水景引入城市内部,并保证人们能轻松地到达水边,自由方便的观水玩水,但需注意对安全性的考虑。 3、滨水区绿化设计 滨水区绿化能给城市环境带来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延伸。在生态层面,它能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制造氧气、吸附烟尘、

阻挡噪声;在景观层面,它能造就光影变幻,调整和优化环境构图,围合和区分各类用地,带来色彩的变化。在进行滨水区绿化设计时应注意根据水域环境的原生态景观特征、气候水土条件,结合各类植物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进行选配和布置,并考虑其与水景尺度、场地空间大小、水域面积、水体动静状态的配合关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特点烘托出好的景观,留出并强调视线通廊,阻挡不好的景观,创建更优良的环境。 4、滨水硬质景观设计 滨水硬质景观包括土壤及岩石层、建筑界面与天际线、滨水广场、滨水游步道、建筑小品等众多要素,它们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时应首先注重它们各自功能的发挥,如滨水广场,它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常常起到节点的作用,在设计时要重点把握其形式及通达性,还有与入口和水岸的关系;又如滨水游步道,它是供人们行走的运动空间,设计时便要考虑怎样使人们行走方便,铺地如何选取以及怎样联系各处景观等等。其次在视觉上既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又要与大环境协调统一,它们与绿化及水体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优美舒适的城市滨水区景观。

城市滨水地区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地区商业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从研究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的意义出发,通过对滨水地区商业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态两方面的分析研究,和对滨水区商业业态的策划,综合运用到滨水商业空间的开发实践中去,给一些城市的滨水区商业的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 Abstract: Signific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on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shape and facade morphology of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Waterfront, integrated use of practice,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some of the city’s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Key words: Urban;waterfront;commercial space design 1. 研究意义 城市滨水区向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泛指毗邻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地段,即在城市中的水路接壤区域,受水域界面的影响,大都呈带状分布且有一定的纵深。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生态和生活相结合的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具有自然、开放、生态、宜居、活跃、业态丰富、功能复杂、空间多样等特征。 鉴于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商业空间也就应运而生。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即在城市滨水区域内建造的、旨在进行综合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空间类型。凭借滨水区优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类空间具吸引力强,开发前景好。基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好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的研究,利用好这些滨水空间的特征来创造生态、宜居、活力、健康的商业空间,对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进展和完善作用甚大。 2. 滨水商业区规划 2.1 滨水区商业业态策划 一般来讲,商业业态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体商业业态和混合商业业态,两者的区分主要在于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单一性和混合性。其中单体商业业态可分为零售购物、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三大类;混合商业业态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和特色商业街。 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的不同特色,总结滨水区各板块的商业业态需求类型:

【案例】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暨修建性详细规划

【案例】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暨修建性详细规划2010年10月26日10:14:51编制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7年11月-2008年8月 审查批准情况: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于2009年1月批复(沪规土资源[2009]64号) 获奖情况:优秀设计二等奖 合作单位: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项目负责人:奚东帆 项目参加人:苏功洲徐玮郑科吴威奚文沁祝红娟王曙光应慧芳岑敏周翔

整体鸟瞰 规划背景 外滩滨水区是上海市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同时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但外滩大部分滨水空间被城市快速机动交通所占用,存在公共活动空间局促、舒适性较差、外滩历史建筑未得到充分展示等问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黄浦江两岸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滩地区城市公共活动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滨水空间环境亟需改善。 正在建设的外滩地下通道用以疏导过境交通,使地面交通压力得以缓解,进而减少地面车道数量,使外滩地区滨江环境的建设获得更为充分的空间,为改善外滩环境、重塑外滩功能、重现外滩风貌,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了提升外滩滨水区空间环境品质,迎接世博会的召开,以外滩地下通道的实施为契机,规划对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北侧,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外滩滨水区域进行综合改造。

4.7米平台 扩建防汛墙

坡道 总平面图 规划内容与特点 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上海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特征和现代气息,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上海最经典的滨水景观区域和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